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五”規劃 > 區域規劃

安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摘 要)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08-01-01 00:00

  一、“九五”時期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估價

 ?。?)經過“六五”、“七五”和“八五”三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安康經濟發展基本走出了以解決溫飽為主體的扶貧攻堅階段,進入了向小康邁進的新階段。

  “九五”期間,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全市上下堅持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路子,農業抓產業、工業抓特色、基礎抓三通、全局抓項目,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奠定了新世紀加快發展的較好基礎。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9億元,年均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25億元,年均增長1.6%;第二產業20億元,年均增長12.3%;第三產業34億元,年均增長15.7%;均接近或超過“九五”預定遞增速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0億元,年均增長23.1%。人口自然增長率五年均低于控制指標,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熬盼濉逼陂g,全市經濟社會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是,扶貧攻堅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二是,農業在堅持不懈地抓多種經營建設基礎上,初步形成產業化開發的雛形;三是,工業在優勢資源開發的基礎上,通過體制創新,市場引導和科技進步,形成了區域特色工業開發格局;四是,固定資產投資出現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張,西康鐵路和一大批“三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成投運,二級路改造步伐加快,使安康投資硬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五是,對外開放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推進區域經濟增長的生力軍;六是,科技教育和社會文化事業得到全面發展,奠定了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和人文環境;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子越來越清晰,區域特色經濟方向更明顯,重點更突出,特色更鮮明,措施更得力,發展更強勁。這都為“十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

 ?。?)“九五”成就的取得和經驗的積累,是各級黨委政府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安康實際,堅定地走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路子的結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康廣大干部群眾真抓實干、艱苦創業的結果。繼往開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立足安康實際,走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路子,實施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戰略,把安康的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九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雖然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制約,與全省、全國和周邊地區的差距仍然較大??傮w上,安康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欠發達地區,發展滯后仍然是安康最大的實際,經濟總量小、經濟質量不高是落后的主要特征。人均GDP僅是全省的62%、全國的38.2%,東部地區的30%,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的70%和40%。農業基礎脆弱,工業規模過小,科技開發乏力,實用人才短缺,傳統體制的惰性仍然較大,思想觀念、辦事效率、政府行為、發展環境不適應對外開放的新形勢。這些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在“十五”發展中努力加以解決。

  二、“十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

 ?。?)“十五”期間,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團結和動員全市人民,圍繞不再拉大進而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這一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目標,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走市場化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路子。堅持保護性開發,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以生態環境建設和公路、水利、小城鎮建設為基礎,以優勢生物、礦產資源的工業化開發為重點,以漢江水資源綜合開發和安康江北綜合開發為突破,加快建設穩固高效農業和特色工業,初步形成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規模,推進安康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

  三、“十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發展重點

 ?。ㄒ唬^斗目標。

 ?。?)“十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以追趕型跨越式為目標,到2005年努力使我市欠發達狀況有較大改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財政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進入省內中等地區行列,為下一個五年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

  —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笆濉逼陂g,預期年均經濟增長為12%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進省內中等水平;到2010年,預期年均經濟增長10%左右,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基礎上翻一番,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由62%提高到70%。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到2005年,全市一、二、三產業的比例達到22∶34∶44;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8%,非國有經濟的比重達到60%。到2010年,全市一、二、三產業的比例達到20∶38∶42,城市化水平達到30%以上。

  —社會全面進步。到2005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0%;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農村基本建立初級衛生醫療保健制度;廣播電視普及率達到9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到2010年,科技、教育、社會文明程度接進省內中等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笆濉逼陂g,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3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0元左右。到2010年人民生活水平達到比較寬裕程度。

 ?。ǘ┌l展重點。

 ?。?)“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是:穩定一個基礎,加快兩項建設,實施四大開發,構建六大特色產業,全面推進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即:穩定農業基礎;加快以公路大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興林保水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生物和礦產優勢資源開發,漢江水資源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江北綜合開發;構建綠色食品,秦巴醫藥,安康絲綢,金州礦產,漢江水電,特色旅游六大產業。力爭在以上發展重點上有突破性進展。

  四、“十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ㄒ唬┱{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綜合開發。

 ?。?)“十五”期間,農業和農村工作要圍繞糧食穩定、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三大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中心,以莊園經濟為載體,以基礎建設為條件,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新農村。加速農業綜合開發,必須確保糧食穩定。糧食生產要以優化品種為核心,以實用增產技術應用為重點,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提高效益。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500萬畝,糧食年總產達到110萬噸,油料年總產量穩定在4萬噸左右。要下功夫改善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全面實現人均1畝高標準基本農田。要以改土興水為重點,加快流域綜合治理,加快淺丘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重點建設安康黃石灘水庫,實施“萬塘”、“萬池”、“萬窖”農業灌溉工程,加快建設庫、塘、渠及池、窖、井配套的100萬畝基本農田和100萬畝水田“雙百萬”工程,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確保農業經濟建立在穩定的基礎上。

 ?。?)加大農業生產綜合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設“兩高一優”農業。要繼續抓好玉米、水稻、小麥等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抓好間作套種、良種推廣、地膜覆蓋、平衡施肥、病蟲綜防、水稻拋秧六項技術的推廣,使小麥、玉米、水稻、薯類四大作物技術普及率達到90%以上。要加快畜牧業的發展步伐,按照產業化要求,主攻良種的繁育推廣,加大草場建設力度,促進總量擴張和質量提高?!笆濉蹦r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科技進步在農業增產增收中的貢獻率提高到60%。

 ?。?)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要按照市場引導、效益優先、科技推動的原則,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糧、林、經、牧比例合理,構筑桑、茶、煙、姜、芋、藥、食用菌七大主導產業?!笆濉蹦?,多種經營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主導產業產值占到多種經營產值的80%左右。調整農業主導產業的區域布局,各縣(區)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漢濱、紫陽、石泉主抓蠶桑,旬陽、白河主抓黃姜、烤煙,紫陽、平利主攻茶葉,嵐皋、漢陰主抓魔芋,鎮坪主攻畜牧、藥材,寧陜、鎮坪主抓食用菌,真正形成縣域經濟的骨干產業。要引導鄉鎮企業通過改造、重組和體制創新再上臺階,要重點圍繞林特產品、糧食、畜產品的加工升值,配合農業產業化和特色工業,大力發展多層次、規?;?、專業化的加工業,建立健全市場、科技、生產綜合服務體系?!笆濉蹦?,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05億元,年均增長16%。通過結構調整,真正建立起與工業緊密相聯的農業產業化格局。

 ?。?0)加快新村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新村建設要以“一改三建”為內容,以莊園經濟為載體突出經濟發展后勁,把改善基本條件與扶貧綜合開發結合起來,把增強發展能力與提高生活質量結合起來,努力改善農民生活水平。要積極拓寬農民增收領域,搞好勞務輸出和富余勞動力轉移,開拓農村市場,減輕農民負擔,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二)強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培育壯大特色工業。

 ?。?1)“十五”期間,強力推進工業化進程,是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要按照加快工業化進程的總體要求,圍繞特色工業發展,實現轄區工業增加值增長18%的目標。要堅持深化改革、盤活存量,對外開放、擴大增量,科技創新、提高質量的思路,主攻科技創新,選擇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傳統產業。要加大機制創新,建立起外有活力,內有動力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新機制,形成區域特色工業主導產業。

 ?。?2)“十五”期間,重點構建五大工業特色產業。一是,綠色食品產業,以富硒茶、礦泉水,山野菜和魔芋等綠色食品為重點,加快食品產業發展和擴張,面向國際國內市場,建設全國富硒食品基地,形成綠色食品主導產業。“十五”末,綠色食品產業產值達到9億元,2010年達到20億元,并力爭創出2~3個省內名牌產品;二是,秦巴生物醫藥產業,以絞股藍、黃姜、葛根系列開發為重點,開發新特醫藥,擴大產業規模,組建產業集團,開拓生物制藥市場,構筑秦巴生物醫藥產業。“十五”期間,實施技改和新建項目12個,新增產值15億元,年均增長42%,2010年總產值達到28億元,年均增長18%左右;三是,蠶桑絲綢產業。利用我國加入WTO后對紡織品進行保護的條款和全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參與國內、國際市場分工,鞏固發展蠶?;?,引進改造提升絲綢產業,真正形成有市場競爭能力的繅絲、制綢、印染、服裝一條龍工業支柱產業?!笆濉逼陂g,繭絲綢產業產值達到10億元,年增長20%,2010年產值達到15億元,年增長10%以上;四是,優勢礦產業,以汞、銻、鉛、鋅、鋇、鈦、黃金、板石為重點,加大開發力度,提高加工深度,擴大市場份額,形成特稀礦產和納米材料化工大產業?!笆濉逼陂g,礦產業產值達到10億元,年均增長11%,到2010年產值達到25億元,年均增長28%;五是,水電能源產業,通過漢江梯級電站開發和流域水資源綜合開發,使安康成為陜西水電能源大區?!笆濉逼陂g,爭取新增裝機30萬千瓦,水電能源工業產值達到10億元,2010年達到16億元,年增長18.4%和10%。

  (13)“十五”期間,要在強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中,注重制度創新,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安康生物科技工業園區。力爭在“十五”至2010年形成10個過億元產值的骨干企業和10個省內名牌產品,組建和培育3-5個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集團。使五大主導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達到90%以上,工業化水平上升到40%左右。

 ?。ㄈ┘涌旎A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努力改善投資環境。

 ?。?4)加快以公路大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包北線西安至安康段、GZ40高速公路安康段的建設,實施316國道一級路改造工程,盡快打通對外大通道。實施漢江開發,建設安康市區以下四級航道,通行能力達到500噸級。加快通江達海黃金水道建設,開通安康民航省外航線,加快安康機場二期改造擴建,強化提高鐵路交通樞紐地位,積極組織實施安康至各縣二級路改造和縣鄉道路黑色化工程,完善提高村道等級,形成公路、鐵路、航空、航運組成的立體化、高密度、放射狀的漢江經濟開發帶的交通載體。

 ?。?5)加快信息、通訊、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民經濟信息化水平。建設和完善以“安康市政府網”為中心,各縣區政府網站構成的全市政府網絡工程。大力開發信息資源,逐步實現電子政務處理;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三網融合,發展計算機網絡教育,在全社會普及信息化知識和技能。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提高信息化裝備能力和信息資源共享水平,用信息化推進工業化?!笆濉逼陂g,本地網電話交換能力達到34萬門,年均增長13%,全市城鄉電話普及率達到10部/百人,本地網光纜線路達到2500千米,電信業務總量年均增長15%。

 ?。?6)加速以林為中心的生態環境建設。針對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落后生產方式的突出矛盾,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流域綜合治理、長江防護林、農村能源環境工程等,使森林覆蓋率達到60%,林木覆蓋率達到70%,林草覆蓋率達到80%,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50%。形成以山興林、以林涵水,漢江干支流水量充沛、水質優良,為可持續綜合開發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ㄋ模┐罅ν七M漢江水資源綜合開發。

 ?。?7)水資源綜合開發既是基礎設施建設,又是重大產業建設。按照“流域、梯級、滾動、綜合”八字方針,加快建立漢江梯級滾動開發的機制,加快完成漢江綜合開發整體規劃和支流開發規劃,開工建設喜河、旬陽電站,做好蜀河、夾河電站的前期工作,搞好藺河口、毛壩關等地方骨干電站建設,形成安康水電能源產業群體。積極做好引漢濟月工程的前期論證工作,積極促進省內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力爭使安康的水資源變成商品輸出,形成水產業。圍繞漢江干支流綜合開發,加強輸變電線路建設,真正形成發電、航運、養殖、供水、旅游等水資源綜合開發的格局。

 ?。ㄎ澹┘涌煲园部抵行某鞘薪ㄔO為重點的城鎮化建設。

 ?。?8)安康中心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是:結合自然地形地貌,著眼新世紀的城市發展,注重生態環境建設,運用大手筆,堅持大力發展新區、積極改造老城的建設方略,采用組團布局的手法,形成“一江兩岸、三塊布局、六橋連接、山水園林化”的特點,把安康建成秦巴腹地區域交通樞紐、水電能源基地、商貿旅游中心和特色產業群體,具有優美自然風光和優良生態環境的中心城市。安康中心城市建設以江北綜合開發和江南形象工程建設為突破口,通過城市道路、供水、供電、市政工程、住宅小區、工業園區、商貿中心等項建設,進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構筑安康區域中心城市,帶動漢江干支流和交通大動脈重點城鎮的建設,形成以安康為中心,漢江干支流和大交通為骨架,農村集鎮為網點,商貿流通為脈絡,區域特色產業為支撐的城鎮體系。

 ?。?9)積極發展小城鎮,推進三級城鎮體系建立。在加快安康中心城市建設的同時,要重點建設和發展9個縣城和沿岸沿線30個建制鎮及重點小城鎮。加快農村勞動力和鄉鎮企業向城鎮聚集,加強城鎮規劃,增加小城鎮道路、供水、供電、通訊、市場和工業小區等基礎條件建設,提高城鎮人口和經濟雙重聚合力。著力提高小城鎮的經濟功能,圍繞安康中心城市建設,建成5個五萬人口以上的衛星城鎮,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以城帶鄉,以鎮聚經的城市發展道路?!笆濉蹦?,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28%。

 ?。┩怀鲆郧匕蜐h水自然風光為主的特色旅游產業建設。

 ?。?0)充分利用獨特區位條件,以秦巴漢水自然風光、秦楚、秦漢、巴蜀文化開發為重點,加快對重點風景區的開發利用。“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開發香溪洞、瀛湖風景區,漢水公園及濱江旅游長廊。加快重點風景旅游線路建設,配套和完善南宮山、神河源、千家坪、三道門、銀屏山莊、擂鼓臺、石泉溶洞、漢陰大磨溝森林公園、寧陜十八丈瀑布及秦嶺森林公園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開辟東西、南北熱點旅游線路。開發旅游特色產品,開拓新的旅游市場。特別要充分利用西康線開通后的便利條件,吸引市外游客,發展假日經濟。努力構建與關中、陜北人文歷史景觀鼎足相立的安康山水風光特色旅游產業。“十五”期間,形成年接待國內游客50萬人次和國際游客1萬人次的能力,旅游業總收入達到10億元,2010年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

 ?。ㄆ撸┘铀倏萍歼M步和體制創新。

 ?。?1)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是我市“十五”期間實現追趕型跨越式奮斗目標的決定性因素。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集中力量研究對加快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技術,重點推廣普及重點實用技術,加大優勢資源的科技開發,加速科技產業化,建立工業化、產業化的技術支撐。

 ?。?2)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的重點任務是,圍繞工業化,集中力量抓好絞股藍、黃姜、葛根等科技型產品系列開發。“十五”末,力爭形成50個拳頭產品,10個新興支柱產業,組建4-5個產學研,科工貿一體化大型科技企業集團,主要領域的生產技術接近省內先進水平;圍繞農業產業化,要突出關鍵技術的攻關和推廣,重點抓好動植物優良品種引進,農作物生物災害的綜合防治,魔芋、馬鈴薯病毒防治,推廣農業“雙六”增產增收技術成果?!笆濉蹦?,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同時,抓好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和開發新產品為內容的技術改造,大幅度提升傳統工業。加快科技體制創新,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依靠科技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十五”末,科技進步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由“九五”期間的32%提高到50%,到2010年達到55%以上。

 ?。?3)繼續深化企業改革,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依靠改革改組,擴大機制創新,增強企業活力?!笆濉逼陂g,重點完成安康正大、北大、西藥廠等骨干企業的進一步改制,對尚未改制或改制不徹底的企業,要因企施策,盡快改制,健全完善,尤其要加快困難國有小企業退出國有序列的步伐,實現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 。ò耍﹫猿植恍傅刈ズ梅鲐氶_發工作。

 ?。?4)在向小康目標邁進的新階段,扶貧開發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新階段扶貧工作要堅持開發式綜合扶貧,增加扶貧投入,重點加強貧困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從根本上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人口素質。“十五”期間,圍繞扶貧重點,要繼續做好扶貧到村、到戶工作,鞏固溫飽成果;要以新村建設為重點,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通過“一改三建”,建設文明富裕新農村,徹底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要結合退耕還林草、小城鎮建設、遷移式扶貧、生產救災等工作,集中力量在5年內完成高寒山區1~3萬貧困人口的搬遷任務,要加大科技、教育、衛生、電視扶貧力度,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建設,加快建立區域主導產業,加速勞動力轉移,組織勞務輸出,多渠道,多方式解決農民穩定增收問題?!笆濉蹦?,全市總體上達到寬裕型。

 ?。ň牛┤嫱七M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5)社會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目標,保持社會穩定,推進社會進步,促進各項事業健康發展。主要任務是,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素質,控制人口增長,擴大勞動就業,完善社會保障,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6)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面向西部大開發,面向當地經濟建設,立足未來人才需求,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中教育,提升組建高等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推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建立適應大開發的教育體系。“十五”期間,要按照提高城鎮、發展川道、鞏固山區的思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圍繞經濟建設重點,大力發展高中教育,逐步實現初、高中正規教育分設,擴大教學規模。安康市區建成1~2所現代化示范高中,全市高中達到13所,建成農村綜合中學10所,職教中心10個。以安康現有大中專院校為基礎提升組建安康高等文理學院和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培養急需的高等級教育和技術人才。積極實施義務教育工程、寄宿制工程、高中標準化工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職教中心標準化工程。調整中等教育專業設置,充分發揮教育產業在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下功夫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27)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立足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積極穩妥地解決下崗職工就業問題。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大力發展社會服務型彈性就業,培育和規范勞務中介組織及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鞏固提高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中心,形成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自謀職業,促進政府與社會雙重負責的勞動再就業體制建立,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可靠、穩定的社會保障基金的籌措和有效運營、嚴格管理的機制。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在試點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逐步納入失業保險。加強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貧困人口救濟標準。積極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社會保障事業,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發展社區服務,發揮社區的管理和服務作用。

 ?。?8)全面發展各項社會文化事業,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力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和福利設施建設,繁榮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文環境。積極發展各類衛生保健事業,理順衛生管理體制,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發展體育運動,推行全民健身計劃,增強人民體質,營造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

 ?。ㄊ┣袑嵓訌娚鐣髁x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

 ?。?9)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一是,堅持不懈地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市人民的思想,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社會主導地位;二是,堅持不懈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設,在全市開展文明城市、文明集鎮、文明機關、文明社區、文明校園、文明行業、精神文明長廊建設創建活動,引導廣大群眾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社會公德;三是,堅持不懈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把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和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重點,以廉政建設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四是,堅持不懈地推進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各種文化事業,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素質;五是,堅持不懈地進行民主法制教育,抓好司法、執法和普法工作,繼續開展普法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特別要提高政府和廣大干部依法治市、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和能力。要搞好“凈化社會環境”工程,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促進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對政府工作的監督,發揮政協民主協商、參政議政職能,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進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