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2-07-11 00:00
發展循環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是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為推動我省循環經濟規?;?、產業化發展,根據《循環經濟促進法》、《陜西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和《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循環經濟發展的回顧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認真貫徹《循環經濟促進法》,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發展循環經濟的各項決策部署,制定出臺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全省資源有效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ㄒ唬┌l展循環經濟工作全面啟動
1、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認識。通過廣泛宣傳循環經濟理論和有關方針政策,全社會對循環經濟的深刻內涵、發展理念和基本特征有了全面基本的了解,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清楚的認識,增強了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2、建立完善循環經濟法規制度。按照《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先后制定和出臺了《陜西省節約能源條例》、《陜西省建筑節能條例》、《陜西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等一系列與循環經濟相關的地方性法規,促進了我省循環經濟發展。
3、積極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示范。按照國家對循環經濟試點的要求,榆林市、楊凌示范區被確定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西安物資回收利用公司、中鋼集團西安重機有限公司、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3家企業被列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同時,在重點行業、重點園區選擇了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韓城龍門生態工業示范區、陜西神華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等23個園區、企業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城市、園區和企業的循環經濟試點,為我省在企業、行業和社會三個層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4、組織推廣循環經濟創新技術。在電力、煤炭、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一些資源型、高耗能企業,組織開展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活動,推廣了一批潛力大、應用廣的循環經濟創新技術。成立了循環經濟研究會和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等專門從事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咨詢和技術轉化的研發機構,促進了循環經濟服務體系建設。
5、實施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先后實施了煤油氣鹽綜合利用、蘭炭綜合整治、粉煤灰綜合利用、陜南尾礦渣綜合利用、煤矸石發電等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組織認定了近300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在一些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初步形成了閉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在關中、陜南、陜北三大區域分別形成了規模不等的循環經濟集聚區。
6、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省發改委等部門組織編制了《陜南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漢中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規劃》、《安康旬河循環經濟規劃》,榆林、咸陽、漢中、銅川、延安等城市編制了市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勉縣、白水、西鄉縣等編制了相應的縣(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龍門生態工業園、錦界工業園、寶雞市留鳳關循環經濟示范區等一批工業園區結合自身特點編制了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為編制全省“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奠定了基礎。
?。ǘ┭h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良好
1、資源產出指標。“十一五”期間,能源產出率提高66%,資源產出指標明顯提高。
2、資源消耗指標。萬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416噸標準煤下降到2010年的1.129噸標準煤,累計下降20.25%,完成國家要求20%的約束目標。
3、資源利用指標。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33%提高到55%,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10%提高到6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0%以上。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產業,積極挖掘廢舊物資、舊家電等“城市礦產”資源,“十一五”累計回收廢鋼鐵、廢塑料、廢紙、廢橡膠達1430萬噸,相當于節約能源2000萬噸標準煤。
4、廢物排放指標。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首次實現雙下降后,2009年比2008年分別下降9.56%和4.23%,二氧化硫排放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控制在78.77萬噸和30.77萬噸,比2005年分別下降12.55%和12.18%。
二、“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的環境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建設西部強省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我省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發展循環經濟既面臨著良好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ㄒ唬┌l展機遇
循環經濟理念和發展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并在發達國家得以全面實施。國家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發展,將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切入點,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出臺了一系列的財政、投資、稅收、金融等扶持政策,為我省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機遇和宏觀環境。“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和企業、園區、社會各層面推動循環發展。國家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提出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約束性發展指標,迫切要求各地區各行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加快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加大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態環境和漢丹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力度,為我省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省委、省政府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我省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ǘ┟媾R挑戰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的加快,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生態容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解決能源資源大規模開發帶來的局部生態環境問題,保護陜南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地,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都對發展循環經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省循環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又面臨著思想認識不到位、保障體系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撐不足、激勵政策力度不大、監管措施有待加強等諸多問題和困難。傳統的發展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把握機遇,應對面臨的挑戰,推進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基本要求,以提高資源產出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量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實施重點工程為突破口,加快建設循環型企業、循環型園區和循環型社會,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主體、全民參與”的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強化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積極運用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價格政策、財稅金融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促進企業節約資源,進行清潔生產,鼓勵社會公眾轉變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
2、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構建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發揮制度創新對循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快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形成富有活力的創新體系和創新環境。
3、堅持統籌規劃與循序推進。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和模式,在生產、流通、消費領域,在企業、園區、社會三個層面對原有的生產消費體系進行創新改造,對新建項目進行統籌規劃設計,形成布局合理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循序推進“四個結合”:大循環與小循環相結合,專業科研平臺與群眾創新相結合,關鍵技術與整體技術水平提升相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
4、堅持示范帶動與重點突破。發揮試點企業、試點園區和試點城市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循環經濟由試點向示范推廣轉變,實施一批重點工程,在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效果明顯的重點領域進行重點突破,推動全省循環經濟規?;?、產業化發展。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資源綜合利用體系、資源再生利用體系、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體系;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融合發展工業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服務業循環經濟和社會循環經濟,從企業、園區、區域和社會等多個層面,形成全省布局合理、互動發展、協調推進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初見成效。
——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條逐步豐富和完善,工業循環經濟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層次進一步提升,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領域進一步拓展,三次產業循環經濟互動局面基本形成。
——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基本建立,資源再生利用比例有較大提升。“城市礦產”資源化利用加快發展,再制造產業規模明顯提高,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城市垃圾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能源產出率年均提高3.5%,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0%。
——資源消耗量大幅降低。節能、節水、節電、節材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單位GDP電耗分別達到0.95噸標煤/萬元、1.418噸標煤/萬元和823.3千瓦小時/萬元,較“十一五”末分別下降3.42%、4.34%和5.53%。
——廢物排放量明顯減少。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國家要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COD靜態消減7.6%,二氧化硫靜態消減7.9%。
主要指標:根據國家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我省實際,細化了“十二五”時期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制定了四大類13項具體指標,見表1。
表1 陜西省“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主要指標
項目 |
指標名稱 |
單位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 長(%) |
資源產出指標 |
能源產出率 |
萬元/噸標煤 |
0.886 |
1.053 |
3.5 |
主要礦產資源產出率提高比例 |
% |
|
5 |
0.98 | |
資源消耗指標 |
單位GDP能耗 |
噸標煤/萬元 |
1.129 |
0.95 |
-3.42 |
單位GDP電耗 |
千瓦小時/萬元 |
1093.94 |
823.3 |
-5.53 | |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 |
噸標煤/萬元 |
1.77 |
1.418 |
-4.34 |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
立方米/萬元 |
176.74 |
132.56 |
-5.6 | |
一次能源消費總量 |
億噸標煤 |
0.89 |
1.9 |
16.38 | |
資源綜合利用指標 |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
|
0.53 |
0.55 |
1.9 |
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
% |
54.66 |
65 |
3.53 | |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 |
79.84 |
90 |
2.42 | |
廢棄物處置降低指標 |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17 |
/ |
COD靜態消減 |
% |
11.9 |
7.6 |
-8.6 | |
二氧化硫靜態消減 |
% |
15.4 |
7.9 |
-12.5 |
注:指標解釋請參考《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說明》;單位GDP能耗以現價計算。
四.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任務
(一)循環型農業體系建設
1、發展特色鮮明的農業循環經濟
(1)風沙灘地區發展模式
該區位于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漠的南緣,是從事農牧業生產的主要場所。重點推行土地沙化綜合治理模式,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通過大面積植樹造林種草、防風固沙的生物措施,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發展水利改良土壤等工程措施,構建我省北部綠色生態屏障,改善區域生態大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推行農業節水模式,該區屬于干旱區,綜合運用農藝、生物、工程等技術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水平;推行“農-牧-沼”結合模式,按照以草養畜、以畜糞制沼的循環型發展思路,提高農業、牧業固廢資源的利用效率。
?。?)黃土丘陵溝壑區發展模式
該區包括延安、榆林市的21個縣(區),是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的地區。重點推行退耕-林果-畜牧-沼氣-梯田-水窖的發展模式,大力開展保護性耕作和植樹造林種草,修建梯田,建設蓄水、提水工程,發展節水灌溉型農業,改善生態環境。
?。?)平原區發展模式
該區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市的35個縣(市、區),是我省最重要的糧棉集中產區。重點推行加工型模式,實行立體種植,間作套種,以農養畜,以糞制肥,同時利用農畜產品發展加工業,實現種養加一體化;推行生態型模式,根據秸稈不同的利用方式,實現秸稈還田、秸稈飼料、生物質能源、造紙和工藝品原料等多層次循環利用模式(見圖1)。
圖1秸稈綜合利用模式
(4)旱塬區發展模式
該區位于關中平原的北部,包括寶雞、咸陽、渭南、銅川市的16個縣(市、區),是僅次于關中平原的糧食產區,屬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重點推行節水模式,采用蓄水保墑、地膜覆蓋和施用抗旱保水劑等措施,推廣小畦灌溉、長畦短灌、波涌灌溉和溝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旱作農業;推行農業生態型模式,實現“果、草、羊、沼、肥”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5)山區發展模式
該區包括商洛、安康市全部縣(區),及漢中、寶雞市的部分縣,共24個山區縣(區)。重點推行林特產品深度轉化工程,以香菇、木耳、茶葉、人參、天麻、核桃、板栗、柑橘、生漆、竹子等經濟林產品的深度轉化為重點,提高產品附加值;實施混合型模式,推行“種桑-養蠶-蠶繭加工”一體化(見圖2),加大桑枝、蠶沙等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注重產業之間相互耦合。
圖2 種桑-養蠶-蠶繭加工循環發展模式
?。?)盆地發展模式
該區包括漢中市的勉縣、南鄭等6縣(區)。該區重點推行生態型模式(見圖3),種植業要發展立體種植、間作套種和多熟制的種植模式,同時發展農區豬、魚等養殖業,利用養殖糞便制沼,沼氣、沼液、沼渣實現全部回用于農。
圖3 “豬—沼—漁—草”循環利用模式
2.農業循環經濟基地建設
依托“兩高一優”生態種植業基地,強化產業耦合力度,注重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著力打造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基地和名優生態農業基地。
(1)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該基地以陜北地區特色農產品為主,重點以主導產業推動循環,充分發揮種植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大縣的優勢,重點在畜牧、馬鈴薯、蕎麥、紅棗、蘋果生產與加工領域形成相互關聯滲透的生態產業化鏈條;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方便物質流、信息流的傳遞,建設小型水利工程和雨水蓄積利用示范工程,按照“農-牧-沼”模式,積極推廣沼氣工程,提高資源利用率。
?。?)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基地
該基地依托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建設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基地,重點建設棉花、獼猴桃、石榴、辣椒、花椒、奶畜、秦川牛、特色蔬菜等優質農產品種植與加工基地,積極發展下游產品,打造種植-養殖-加工-物流閉式產業鏈條,加強產業之間耦合力度;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現代化灌排渠系和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示范工程;大力發展以種植業、養殖業為基礎,沼氣系統與食用菌生產和大棚技術三者有機結合的循環模式;形成“點-線-面”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最終實現城市企業與農村間廣泛的循環。
?。?)名優生態農業基地
該基地以陜南地區特色生物資源為主,建設名優生態農業基地,重點建設茶葉、藥材、食用菌等名優資源農業基地。打造茶葉基地、藥源基地、食用菌種植基地,構建茶葉加工企業、制藥企業、食用菌加工企業相關聯的生態產業鏈;倡導建設綠色生產基地,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減少環境污染,防止耕地質量退化;發展沼氣發酵,沼渣沼液施肥,有效改善土壤結構;著力改進生產加工工藝,提升高附加值茶葉、中藥材產品的開發,打造陜西茶、藥、菌的種-加-提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二)循環型工業和建筑業體系建設
1、全面推進企業生產循環化
全面實施節能技改和推進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實現原材料使用減量化;依法加大企業清潔生產實施力度,著力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種廢棄物和再生資源,減少廢棄物的最終處置量;加強推進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引導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和其它綠色認證,增強企業競爭實力;主要行業的重點企業、重點出口生產企業全部通過ISO14000認證。
2、逐步推進園區建設循環化
以工業園區的生態化為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新建園區必須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進行產業布局;現有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重點對園內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進行強制性循環化改造。加強園內企業、園區之間上下游產品關聯程度,實現園內廢物“零排放”。逐步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循環化改造,配置物資回收、物流配送和廢物利用等循環型產業。
3、形成工業循環型發展模式
(1)能源、化工行業
煤炭、煤化工 加強礦區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大力開發潔凈煤技術,實施煤炭清潔生產技術,推進煤炭企業節能生產,提高煤炭工業產品的層次和煤炭資源就地轉化效率達50%以上;系統開發和推廣煤氣化、煤液化、煤焦化技術,實現煤炭向油品、化工產品深加工方向轉化,形成煤化工產業循環鏈;以大礦為主體多種方式兼并重組中小煤礦,聯合熱電、建材、化工企業,構造關聯多元化產業格局,提高生產過程中尾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尾渣(煤矸石、粉煤灰、電石渣等)、礦井廢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平;做好礦區的植被恢復和綜合治理,形成完善的生態恢復機制,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
石油、天然氣及化工 推廣先進開采技術,提高原油采收率;通過擴能改造和技術革新,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和產業集中度;改變采油、輸氣的低層次能源開發現狀,形成原油-煉制-少量化學品(聚丙烯及MTBE)和高分子合成材料為代表的石油化工產業鏈、天然氣-化肥及甲醇的天然氣化工產業鏈,發展二次、三次深加工技術。
原鹽及鹽化工 依托陜北地區豐富的巖鹽資源,建設原鹽生產基地和鹽化工區,重點發展工業制鹽和氯堿、純堿產業,形成原鹽外輸和燒堿、聚氯乙烯、純堿及下游精細化工產業鏈。
?。?)鋼鐵、有色行業
重點加強商洛大西溝、漢中勉略寧、安康南部鈦磁鐵礦多金屬帶鐵礦石開發,推進煉鋼廢渣、廢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高爐氣)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打造鋼鐵工業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重點開展有色礦藏采選、冶煉新技術開發,新型復合材料研制以及廢棄物循環利用,挖掘低品位礦、共伴生礦和難選冶礦潛力,提高尾礦、冶煉渣和余熱、余壓、余氣綜合利用水平,構建有色循環經濟產業鏈。尾礦綜合利用模式(見圖4)。
圖4 尾礦綜合利用模式
(3)建材行業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廣高固氣比水泥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陜北、陜南適度布局消納煤矸石、電石渣等工業廢棄物水泥項目;支持新上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泥生產線;推進氟化工、鉀長石、石英石、重晶石和石墨等非金屬資源的深加工,構建非金屬新材料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搞好粉煤灰綜合利用(見圖5);建設銅川建材基地和寶雞、安康、神木陶瓷工業園區,實現新型建筑陶瓷、衛生陶瓷、在線鍍膜玻璃、玻璃深加工產品和復合環保裝飾材料規?;a。
圖5 粉煤灰綜合利用模式
(4)裝備制造行業
依托西安、咸陽、寶雞等集中布局區域的重點裝備產業集群,實施循環經濟再制造產業化工程,推廣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等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的經驗,推動汽車、電工、礦山、機床等機械制造行業的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
?。?)農產品加工行業
把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發展“五節”(節水、節地、節材、節藥、節膜)型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基地相結合,積極扶持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建設和農產品加工;以棉花、馬鈴薯、蘋果、紅棗、花椒、獼猴桃、中藥材、茶葉、乳制品及肉制品等優勢資源為重點,擴大加工規模,提高加工深度,延伸產業鏈條;利用陜南豐富的煙草、核桃、板栗、魔芋、菌類、油菜等生物資源,發展綠色食品、飲品,構建農特產品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鼓勵關聯企業或配套企業聯合重組和向工業園區集中,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產業集群和加工基地。
?。?)中藥材加工行業
圍繞杜仲、丹參、天麻、葛根、絞股藍等中藥材資源,重點發展提取、飲片、保健品和生物制藥技術,制藥廢渣堆肥和制藥廢水回收利用技術,構建中藥材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產業發展方向,研判市場需求,強化政策支持,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突破激光、信息通訊、創新藥物、風機制造、核電設備、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等一批關鍵技術,重點培育若干個污染小、耗能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4、循環型建筑業體系建設
積極推進墻體材料革新,推進應用新型建筑材料,以節能型燒結頁巖空心砌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陶?;炷量招钠鰤K為主的新型節能墻體材料應用比例達96%;加大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力度,提升建筑節能技術水平和能源利用率;推廣集中供熱,實施既有建筑供熱分戶計量改造;采用節能型建筑結構、材料和產品;城鎮新建建筑設計和施工階段執行節能標準比例達100%;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全省全面落實“禁實”任務;加快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推進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妥善處理建筑垃圾,注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建筑垃圾分類回收和余土調劑系統等角度入手,最大限度地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
?。ㄈ┭h型社會體系建設
循環型社會是循環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和培育循環型社會體系是調結構、擴內需、保增長、促就業的重要舉措。我省將重點圍繞構建可持續消費、綠色物流、生態旅游、區域文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節約型政府六個方面開展循環型社會體系建設。
1、倡導可持續消費模式
增強節約資源和能源意識,倡導理性消費和清潔消費理念。引導公眾自覺做到節能、節水、節材、垃圾分類回收,培養和轉變消費觀念,逐漸減少對過度包裝的需求,促進企業產品包裝的減量化和再利用;禁止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超薄型一次性塑料袋,逐步在商場、酒店、機場、車站、公園和旅游景點取消不可降解、不可循環的一次性產品。
鼓勵使用節電器具和產品,倡導消費綠色標志產品。鼓勵社會廣泛使用節電、節水器具和產品,公共場所杜絕“長明燈”現象,居民家庭形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鼓勵企業產品參加綠色產品標志認證。倡導消費者積極購買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無公害標識食品等綠色標準產品。
2、建設綠色物流體系
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優化物流資源配置。整合以西安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建立區域綠色物流中心及綠色物流樞紐體系,以建設陜西省內部交通網絡體系為重點,有效縮短主要城市間時空距離,提高資源利用率。
合理布局,提高效率。規劃貨運網點、配送中心,縮短路線和降低空載率,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改進內燃機技術和使用清潔燃料,提高能效。建立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榆林、延安、漢中、安康、商洛為中心樞紐的一批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增加物流節點數量,加強節點間的緊密聯系,指導物流企業選擇適合的運輸方式,發展共同配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先進、運轉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建立綠色物流評價制度。加強綠色物流標準建設;推進物流經營者物流運作的綠色化,包括綠色運輸策略、保質保鮮技術、綠色包裝等;完善物流企業經營資格制度。
3、發展循環型旅游產業
加強環境保護,增強循環利用意識。加強景區景點環境的整治和保護,對景區垃圾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實現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管理和無害化處理;加快生態旅游示范景區建設;構建具有循環經濟特色的旅游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促進我省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區內旅游,區外服務。旅游服務設施應集中布置于外圍非重點保護地帶,確保景區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倡導游客居住綠色酒店,選乘清潔燃料車型,選擇低碳環保型交通工具。
4、建設循環經濟文化體系
信息服務傳輸的減量化。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研發電子產品,建設各類標準數據庫,構建企業網絡、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遠程娛樂、數字城市等信息共享平臺,減少傳統物質資源的消耗。
加大宣傳循環經濟相關信息。加大循環經濟知識的宣傳,構筑廢物資源化的信息平臺,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發布系統,建設節能服務體系,將循環經濟理念灌輸到社區、學校、工廠、農村、政府等全社會各個領域。以生態文化建設為支撐,大力實施綠色文明示范工程,創建一批“綠色商業”、“綠色學?!?、“綠色社區”與“生態村”等示范單位。
嫁接文化產業到其他循環產業中。加速文化產業向傳統農業、工業、旅游業等其他產業滲透,實現區域產業體系的橫向耦合和區域整合。
5、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充分發揮西安的經濟輻射優勢,盡快搭建再生資源回收綠色服務體系,強化靜脈產業對動脈產業的支撐作用,建立大型跨地區的再生資源專業集散市場(基地);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形成一批綜合性回收企業,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回收方式;加強對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監督管理,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工作力度;加大技術改造,提升再生資源分揀加工能力。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爭取“十二五”末期達到70%。
6、構建節約型政府
突出抓好節約用電、節約用水。合理設置空調溫度,做好照明系統節電工作。加強用電設備管理。政府機關全面使用節水設備,加強用水設備日常維護和管理,禁止使用高壓清潔水沖洗車輛。鼓勵建立中水回用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用于綠地澆灌用水和景觀環境用水。
加強政府建筑節能管理。政府機構新建的辦公、接待、培訓等相關工程項目嚴格執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鼓勵建設利用地熱、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的低能耗綠色建筑,推進綠色建筑設計、節能施工。按照簡潔大方適用的原則,加強對辦公樓、會議室的裝修和管理,杜絕過度裝修。
大力實行集約使用土地。建立健全集中統一的土地管理體制,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充分挖掘現有土地潛力,優先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嚴格控制新增土地利用項目,嚴格執行樓堂館所的審批程序,嚴禁越權審批項目、擅自擴大建設規模、提高建設標準、違規新建辦公樓和培訓中心。
綠色辦公場所示范。重點從現有照明、給排水、供冷、垃圾分類回收等設施入手,對辦公樓進行“綠化改造”。同時,制定節水、節電、辦公用紙、打印耗材、一次性用品等節能降耗指標。
五、循環經濟產業空間布局
規劃期間,在全省范圍內,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建設關中循環產業帶,漢中、安康、商洛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和陜北能源化工循環經濟基地的“一帶三區一基地”格局,達到優化各地區資源配置,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到2015年全省力爭達到50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ㄒ唬╆P中循環產業帶建設
根據《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對關中地區的產業定位,緊密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再制造產業、現代農業、資源深加工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再制造業、現代農業、資源深加工產業的循環經濟型產業集群。
?。ǘ╆兡涎h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建設
陜南重點在漢中盆地、安康月河川道和商丹谷地集中布局建設漢中、安康、商洛三大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以線串點,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突破發展。
漢中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以城固—南鄭—漢臺—勉縣為主體,打造裝備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油氣石化、生物醫藥和綠色農業產業基地;安康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以形成以月河川道為主體,以旬陽、平利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空間布局,重點建設新型材料、清潔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制藥、絲綢紡織五大基地;商洛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以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為龍頭,以新型材料產業為重點,以綠色產業、生態旅游為補充,建設10個循環產業鏈,形成產業互動、關聯配套、循環發展的格局。
生態旅游:重點建設“兩漢三國文化”以及生態旅游、特色旅游項目,建設陜川渝交界區集歷史文化、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旅游城市。
生態旅游:以商州仙娥湖生態休閑度假區為龍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重點抓好商南金絲峽、鎮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陽天竺山等精品景區和丹江文化旅游、鎮柞原生態休閑度假游和商山綠色體驗旅游等精品線路建設,打造秦嶺生態旅游最佳目的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區。
(三)陜北能源化工循環經濟基地建設
以陜北大型煤炭基地,煤電基地,煤化工基地和長慶、延長油氣基地的國內綜合能源基地開發總布局為基礎,積極構建陜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現代煤化工綜合利用基地等“七大循環經濟基地”,穩步提高煤、油、氣等一次能源產出率,深入實施煤電一體化、煤化一體化、油煉化一體化和煤炭生產與煤機制造一體化,“四個一體化”的戰略布局,構建特色循環經濟產業鏈,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效益。
(四)陜西省循環經濟區(園)布局及建設
依據關中、陜南、陜北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先期建設十五個循環經濟區(園)(園區布局和建設內容詳見圖6、專欄6)。規劃期間,將在資源開發、資源消耗、廢物產生、再生資源利用、社會消費、社會管理等環節實施技術改造重點工程,提高資源利用率,逐步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領域打造多個循環經濟產業鏈。
圖6 陜西省循環經濟區(園)布局圖 專欄6 陜西省循環經濟區(園)
西安資源綜合園 建設報廢汽車、電機,廢舊塑料制品、廢舊家用電器及電子產品-回收、加工-再生資源循環產業鏈;開發廢舊塑料回收煉油工藝和設備;對電池、燈管、醫療垃圾等危險廢物實施分類收集和專業處置;對報廢汽車、有色材料零部件等進行回收與再制造;回收與再利用廢舊家電、電池中有用成分。
寶雞長青現代煤化工區 重點發展煤制甲醇、二甲醚及下游產品深加工,煤制焦炭、焦爐氣和煤焦油產業鏈,建成煤化、煤電及載能產品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并進一步拉長建材產業鏈,作好粉煤灰綜合利用工作。
陜西再生資源產業園 發展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加工-再生資源循環產業鏈,果渣、秸稈-肥料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以固體廢棄物處理為核心,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為主體的新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銅川循環經濟工業園 依托銅川豐富的煤炭資源,以提高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礦井排放水及與煤共伴生資源的的綜合利用為目標,構建煤—電—建筑材料、煤-電-鋁深加工、餐飲垃圾-沼氣發電-制肥和生物柴油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快建材,鋁產業以及資源回收利用產業發展。
渭南煤化工業園 建設渭南化肥工業區和醇醚燃料工業區兩大板塊,在發展煤化工產業產業過程中推廣利用煤矸石、煤泥、焦爐煤氣和礦井瓦斯等低熱值燃料發電,同時大力發展冶金廢渣制作建材產業鏈。
彬長煤化工業園 重點發展煤炭、煤電一體化、煤化工、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建設大型煤炭生產深加工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工業園區。
延安煤油氣綜合利用園 重點發展甲醇-烯烴-下游深加工產品,渣油-催化裂解-烯烴,干氣-甲烷-甲醇產業鏈。
定靖油氣工業園 重點發展甲醇-烯烴-下游深加工產品,渣油-催化裂解-烯烴,干氣-甲烷-蒸汽轉化-甲醇產業鏈。
綏米佳鹽化工業區 重點構建鹽化工-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廢棄物堿渣,電石渣的資源化利用。
榆神橫煤化學工業園區 重點發展煤-油,煤-甲醇-烯烴及下游產品,煤鹽化工-環氧丙烷/碳酸氫鈉,煤-甲醇-醋酸,煤-甲醇-芳烴產業鏈,建設高端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
府谷載能工業園區 重點發展煤-甲醇-丙烯-聚丙烯,煤-蘭炭/焦爐煤氣/煤焦油產業鏈,建設建材和煤電化,煤電及載能產品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實現煤矸石、粉煤灰、焦爐煤氣和硅鐵渣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漢中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 以冶金為重點,打造冶金循環經濟產業鏈:在礦產資源開采、加工等環節實行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圍繞冶煉廢渣、礦渣發展水泥;以煤氣提取的粗苯、硫銨為原料帶動化肥生產;在冶煉生產環節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梯級利用。以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為重點,打造靜脈產業鏈:建設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實現對廢紙、廢玻璃、廢橡膠、廢金屬等的回收和資源化再利用;定點拆解報廢汽車和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建立二手家電和零部件交易市場,實現汽車及電子零部件的回收、分揀、再生及交易;對漢中餐廚垃圾進行處理及資源化;規劃廢棄農膜、塑料回收再生中心,建設再生塑料制品生產線,對廢棄塑料制品進行處理和資源化。
安康循環經濟工業園 以新型材料產業總體規劃為導向,依托鉛、鋅、鉬、硫鐵礦、釩鈦磁鐵礦、白云巖、金紅石、重晶石、石煤等礦產資源,研發共生和伴生礦的采選、冶煉與分離技術,重點建設鋅基合金、鎂錳合金、鋁鎂合金、鋁錳合金、鈦合金、核電石墨、鋇化工、有機硅、功能陶瓷等新型材料項目,形成鉛鋅礦到鉛鋅粉、鋅焙砂、鋅錠、鋅基合金及煙氣制酸和余熱發電,硫鐵礦制酸到金屬鎳、不銹鋼,重晶石礦到重晶石粉、八水硫酸鋇、一水硫酸鋇、高純硫酸鋇,石煤發電到廢渣提釩等多個新材料循環產業鏈,同時,利用礦渣和工業廢渣生產水泥和其它新型建筑材料,發展新型建材產業。
商洛循環經濟工業園 以新型材料產業為重點,發展光伏發電、鹽化工與水泥、氟材料、鋅及鋅合金材料、煤電、釩材料與新能源、鉬材料及鉬金屬制品、鈦材料、鎂材料與汽車零部件、鋼材料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回收金屬冶煉廢氣中的二氧化硫制硫酸。 |
楊凌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區 在“一軸、一心、八園”的“118”空間格局基礎上,利用科技優勢推動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用利益機制和組織形式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構建以生物制藥、環保農資和農牧良種和食品加工為主要特色的高新技術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實現果沼畜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及關鍵技術與裝備
?。ㄒ唬┲攸c領域和重點工程
規劃期間,圍繞“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目標,依托我省優勢資源,產業基礎和循環經濟發展潛力,加快推進循環經濟重點領域的發展和重點工程的順利完成,在原材料利用的減量化、“廢棄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等領域建成一批循環經濟典型企業,實現循環經濟規?;?、減量化發展。至2015年,實現循環經濟項目200個,示范企業100個的規劃目標。
1、降低能源資源消耗
依照減量化原則,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提升改造,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廢棄物排放,推進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實現產業高新技術化和生產要素高效化。
?。?)節能減排
繼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淘汰20萬千瓦以下常規小火電機組,推進高爐和轉爐大型化,加大資源整合和企業重組力度,發展高水平、大規模、集約型化工產業,全面淘汰水泥機立窯等落后工藝;實施余熱余壓余氣利用、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節約和替代石油等技術改造項目,改造現有燃煤鍋爐(窯爐),用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為主的方式替代城鎮供熱小鍋爐。
?。?)節水
實施皂素水解清潔生產新工藝、自動繅絲循環水綜合利用、雙烯下游系列產品開發節水改造、冷卻塔用洪流式水輪機技術、化工機械裝備空氣冷卻技術和工藝、水循環利用技術、氮肥生產節水技術改造等項目,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加快建立節水型農業,建設縣級灌區節水改造項目。
2、資源綜合利用
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源和產業整合力度,延長產業鏈條,拓寬應用領域,實現資源利用循環化。
能源化工循環發展。依托本省能源化工產業基礎,實施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煤炭轉化深加工、煤焦油加氫工程、煤礦瓦斯及煤層氣抽采綜合利用、低滲透CO2驅油技術、煤基二甲醚生產線、密閉爐電石爐氣綜合利用等項目,推進深加工及精細化工發展。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依托本省豐富的礦產資源,實現規模開發。大力發展高效安全的采礦技術和裝備,降低入選品位,提高金屬回收率,促進整體開采,加快技術攻關和技術改造,發展有色、黑色金屬礦深加工及尾礦綜合利用,推進鉬、鈦、鉛、鋅、鐵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形成鉛鋅-納米氧化材料,硫鐵礦,硫酸鎳-鎳材,釩礦石-氮化釩-釩電池,煤-電-鋁鎂合金等循環經濟產業鏈。
發展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資源,建設高純度單晶硅制備與加工產業化、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及太陽能光伏產業示范工程、靖邊和定邊風能發電項目及嘉陵江、丹江、南江河流域水能發電項目,形成陜北風電和光伏發電、關中太陽能光伏制造、陜南水電三大產業基地。
農產品產業化。培育壯大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建設農特產品資源開發綜合利用工程、實施綠色立體生態養殖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3、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
以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重點,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開展試點示范,提高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水平,實施輕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塊,礦渣粉、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粉煤灰超細纖維及煤電煤化工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
4、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以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延安等城市為試點,圍繞“城市礦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餐廚廢棄物及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污水與污泥綜合利用等領域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完善城鄉再生資源利用體系。
“城市礦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重點以西安、寶雞及周邊城市為試點,加快建成一批技術先進、環保達標、管理規范,利用規?;⑤椛渥饔脧姷某鞘械V產示范基地,搭建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汽車及家電回收處理中心,廢金屬、廢舊橡膠、廢舊塑料、廢棄電氣電子產品、廢紙等資源再生利用及城市建筑垃圾處理中心。
餐廚廢棄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建立餐廚餐棄物回收利用體系,促進餐廚餐棄物的分類回收、安全運輸,積極探索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技術、工藝路線和管理模式,推廣開發利用餐廚廢棄物制造生物柴油、有機肥料及沼氣等項目,推進省內試點城市示范工程建設。
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和回收,推行袋裝化管理,逐步實施利用生活垃圾焚燒供熱發電工程,減少垃圾貯存量。
城市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及生活污泥處理資源化。重點實施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管道建設、中水回用工程、生活污泥再生利用工程。力爭實現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0%,城鎮污水處理回用率達到45%以上。
5、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實施農村節能技改和生物質能利用、秸稈綜合利用、大中型沼氣利用工程、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及糞便無害化處理、生豬生態養殖、有機肥生產線等項目。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有效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結合新農村建設實施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
6、重點工程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按照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在煤油氣轉化、鋼鐵有色冶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清潔化生產等領域加快實施節能、“零”排放、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城市礦產”再生資源及再制造產業化、清潔生產、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綠色交通工程八大工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重點工程建設內容見專欄7。
(二)關鍵技術與裝備
規劃期間,結合陜西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在能源化工、冶金、輕紡行業及現代農業示范區中推廣和采用一批成熟適用的關鍵技術和裝備。
產業共生與鏈接技術與裝備: 潔凈蘭炭生產與資源綜合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超臨界空冷綜合利用發電技術及裝備,煤矸石低溫循環流化床發電聯產建筑材料技術,秸稈生產燃料乙醇聯產多種生物質產品技術,苧麻生態產業園區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技術。
建設一批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培訓基地和重點實驗室,完成一批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的工業化示范,積極推進一批需要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和裝備。
產業共生與鏈接技術與裝備: 煤間接液化制油技術,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泥關鍵技術與裝備。
研發一批戰略性關鍵支撐技術與裝備,重點加強工業尾氣中的CO2捕集和利用技術、資源高效清潔梯級綜合利用系統技術等方面的攻關和研發,為陜西的循環經濟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產業共生與鏈接技術與裝備:大規模煤氣化合成甲醇制烯烴技術,煤分級煉制清潔燃料技術,陜北地區侏羅系煤高效清潔梯級綜合利用系統技術,煤基液體產品聯合加工及煤液化殘渣制取碳材料技術。
七、規劃實施預期
?。ㄒ唬┉h境效益
規劃“十二五”在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領域分期逐步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工程,規劃的實施總體上會帶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將加快促進全省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完成;提高全省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確保我省生態環境安全。根據初步估算,至2015年全省設區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將(二級處理,具有脫氮除磷功能)達到90%以上,中水回用率達到20%左右;縣(市、區)和107個重點鎮級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二級處理,具有脫氮除磷功能)達到80%以上,中水回用率達到10%左右;縣級以上城鎮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上述污水再生利用途徑的落實,可實現資源性用水大戶火力發電廠新鮮水用量減少40-60%以上,建材企業新鮮水用量減少70%以上。果汁、造紙企業新鮮水使用量減少60-90%以上,減少COD排放量80%以上,節約廢水處理系統能源消耗20-40%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實現100%。
廢鋼渣、廢鐵渣、廢礦石、尾礦、建筑固體廢棄物及給水處理廠污泥的再生利用,不僅可以減少相關行業對新鮮砂石、礦產資源及化學藥劑的使用,而且可以同步減少工業固廢的產生量。預計在“十二五”末期,通過資源化實現實現廢鋼渣、廢鐵渣產生量減少50%以上;廢礦石、尾礦產生量減少10-20%;建筑固體廢棄物產生量減少10-30%;給水處理廠污泥凈產生量減少90%以上。
計劃到“十二五”末,全省城市及楊凌示范區全年優于二級空氣天數達292天以上;環保重點城市(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延安)市區環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余設區市環境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較“十一五”末有所下降。受保護國土面積較2010年有所增加;森林覆蓋率達到43%,森林蓄積量達到4.7億立方米;國家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比例達到50%以上;環境問題突出的村鎮基本得到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到2015年,全省環保產業實現產值1000億元,年均增長速度25%以上,將帶來可觀的新創經濟效益。
(二)資源產出效率和節能降耗效益
循環經濟活動的特點決定了一方面可以節約資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大量消納各種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生產、生活廢棄物,從而減少對一次資源的需求。因此通過本規劃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的實施,不會對我省資源的供需狀況產生不利影響。資源產出指標包括水資源產出率、能源產出率和礦產資源產出率提高比例等。規劃中資源產出指標是以全省一次資源(包括煤、石油、鐵礦石、十種有色金屬、稀土礦、磷礦、石灰石、沙石等)進行計算。隨著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工業產品加工度提高,附加值提升,勢必帶來資源利用率上升,資源產出率提高。通過本規劃的實施,可充分保證上述資源產出指標的完成。初步測算到2015年,我省主要礦產資源產出率提高比例、能源產出率年均增長分別為0.98%、3.5%。單位GDP能耗持續降低,計劃到2015年,全省單位GDP能耗降低16%,年均下降3.42%,由2010年的1.129噸標準煤下降到0.95噸標準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0%;工業主要耗能設備能源效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或先進水平。預計“十二五”節能量3300萬噸標準煤,年均節能660萬噸標準煤。
八、保障措施
?。ㄒ唬┘訌娦麄鹘逃?
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多種手段,通過出版物、公益性廣告、展覽會、現場會、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循環經濟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循環經濟合理化建議活動,充分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循環經濟。教育部門要將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教育內容,做到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庭、以家庭影響社會,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等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保潔光榮、污染可恥”的社會風尚,形成全民參與循環經濟的良好局面,營造社會輿論氛圍和扎實的群眾基礎。
建設教育宣傳基地。加強對典型循環經濟企業和園區的宣傳,建設一批技術先進、管理規范、循環經濟特征明顯的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搭建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平臺和教育培訓基地,增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感性認識和直觀感受,樹立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發展。
?。ǘ┩晟频胤椒ㄒ?
認真貫徹執行《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再生能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建立和完善我省相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依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如《陜西省清潔生產條例》、《陜西省資源綜合利用條例》、《陜西省節約用水條例》、《陜西省政府綠色采購與居民綠色消費實施辦法》等法規,形成較為完善的地方性循環經濟配套法規體系。
?。ㄈ┙∪芾碇贫?
建立排污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制度。合理確定全省污染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制訂和實施《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辦法》,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開展排污權轉讓交易,使環境容量得到優化配置。
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按照資源有償使用原則,嚴格征收各類資源有償使用費,完善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嚴格足額征收排污費;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原則,修改完善現有的補償辦法和補償標準,征收生態補償基金,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建立節能節水產品審計監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能源審計和對標活動,強化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綠色標志食品、有機標志食品和綠色企業管理,建立國際認可的“可循環”產品標識;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包括產品認證、企業認證、質量監督和誠信監督等方面制度。
建立指標評價、統計核算、考核獎勵制度。各地、各重點行業結合各自實際,加強對循環經濟評價體系和統計核算體系進行研究,定期對能耗、水耗、“三廢”排放、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指標執行情況,進行指標評價、統計核算和考核獎勵。
?。ㄋ模┩晟普唧w系
加大財政支持。探索建立陜西省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基金扶持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用于支持循環經濟示范試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資源綜合利用新產品新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培訓和表彰獎勵等。把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項目納入各級政府年度投資計劃和財政預算,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省級財政逐年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投入,重點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重要產品開發、清潔生產、各類示范工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重點項目。制定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將節電、節油、節煤、節水、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等產品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優先予以采購。
落實稅收優惠。認真落實國家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稅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勵廢舊物資交易行業的發展。對資源消耗小、循環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綠色產品、清潔產品和可再生能源等依法給予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等優惠。
完善價格政策。物價部門要貫徹落實國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價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機制。鼓勵實施居民用水階梯式價格制度,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水平;合理調整污水和垃圾處理費、排污費收等標準,鼓勵企業實現“零排放”。擴大峰谷分時、豐枯電價執行范圍,對光伏發電、風電、垃圾焚燒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按照國家可再生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規定執行。對國家明令淘汰和限制類項目及高耗能企業實行差別電價,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盲目發展,引導全社會節約資源。
拓寬融資渠道。貫徹落實國家四部委《關于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意見》精神,對列入國家、省級循環經濟示范試點的園區、企業和項目,金融機構要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并做好金融服務。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投資、引進外資,支持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和重點工程。支持一批符合條件的循環經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ㄎ澹娀夹g支撐
搭建技術平臺。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示范企業,建立循環經濟技術孵化平臺,解決關鍵集成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大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產業鏈接等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鼓勵和保護企業自主創新,有實力的企業與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和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打破中小企業間單向式線性生產方式,進入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工業網絡,延長循環經濟產業鏈,促進企業間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奠定循環經濟發展良好的微觀基礎。
實施人才工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重點學科、特色專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資源,聯合培養培訓人才。重點培養一批循環經濟領域項目管理和節能、節水及生態研究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加強對黨政機關領導干部,企事業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的培訓。引進一批具備循環經濟理念的高層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包括工資薪酬、福利待遇、股份分配等在內的激勵機制,為陜西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
(六)嚴格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各市區、各有關部門要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省、市、縣(市區)三級循環經濟工作領導機構和協調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各級發展改革和經貿部門要加強與工信、環保、科技、國土資源、建設、水利、農業、財政、稅務、質檢等有關部門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工作協調機制,安排部署循環經濟發展重大事項,及時研究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落實責任主體。地方各級政府是規劃實施的主體,要切實做好規劃實施的指導協調工作,把規劃的目標、主要任務及重點工程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計劃的編制,綜合平衡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牽頭研究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負責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及工業企業節能、節電、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工作;環保部門負責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實行排放許可證制度,牽頭控制污染物排總量及對企業廢物排放和處置的監督管理;農業部門負責做好農村沼氣建設、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建設部門負責建筑設計、材料革新、建筑節能等建筑業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國土部門負責土地和礦產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相關工作;統計部門負責建立健全循環經濟評價和統計系統,建立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各級財政、稅務、商務、質檢等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范圍積極做好規劃、指導、監督、檢查等工作。企業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明確目標責任,創新工作思路,積極主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強化監督管理。強化政府行政監察,依法加強對循環經濟的監督管理。充分發揮各級人大、政協、基層組織以及社會團體、公眾的監督作用。加強對循環經濟主要指標的監測分析和目標考核,加強資源、材料、器件、配件、輔料等消耗定額管理,生產成本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推進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和ISO14000認證。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