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2-07-11 00:00
能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能源產業作為我省的主導支柱產業,對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和保障作用。本規劃是《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配套重點專項規劃,是“十二五”期間我省能源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
第一章 推進能源強省建設
“十一五”以來,全省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開發利用,擴大能源生產規模,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加大能源資源轉化力度,重點發展煤電一體化、煤化一體化、油煉化一體化等現代能源轉化產業,積極發展新能源,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推動能源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發展環境
?。ㄒ唬笆晃濉卑l展主要成績
能源化工產能大幅提升?!笆晃濉逼陂g,全省新增原煤產能約1.5億噸,煤炭產能較“十五”翻了一番,居全國第三位;建成電力裝機1604萬千瓦,其中新能源發電裝機78萬千瓦,全省電力總裝機較“十五”翻了一番;新增原油產能1513萬噸,天然氣產能70億立方米;新增煤制甲醇產能265萬噸,規模在60萬噸以上、園區化布局、資源綜合利用的蘭炭產能2600萬噸,聚氯乙烯產能110萬噸。
重大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笆晃濉比≈卮竽茉椿ろ椖拷ㄔO積極推進,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支撐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煤炭建成大型現代化煤礦29個,千萬噸級煤礦達到10個。石油新增探明儲量9億噸,天然氣新增探明儲量3983億立方米,延長集團實現了天然氣勘探開發零的突破,境外油井鉆采取得成功。電源項目建成了華電蒲城電廠、大唐渭河熱電、神華郭家灣煤矸石電廠等一批重大項目,全省電力裝機總量達到2542萬千瓦。兗礦60萬噸甲醇、延長醋酸、北元化工100萬噸聚氯乙烯一期等重大轉化項目建成投產,神華陶氏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上報國家核準,兗礦榆橫煤化學工業區煤制油綜合利用項目各項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能源布局實現戰略調整,陜北地區煤炭產量占到全省的80%左右。關中穩定渭北老礦區生產能力,加快建設彬長和永隴礦區,積極實施老電廠擴能改造,能源接續能力增強。陜南以水電開發為主加快推進。穩步擴大煤油氣產能,大力實施能源資源深度轉化,能源結構由一次能源開發為主向一二次能源開發并舉轉變。煤制烯烴、煤制醋酸、煤制芳烴等現代煤化工產業鏈基本形成,并趨向大型化、國際化、現代化。蘭炭產業發展正式列入國家產業目錄?!拔麟姈|送”裝機達到360萬千瓦,電力外送能力達到771萬千瓦。積極發展新能源,能源結構由化石能源開發為主向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開發并舉轉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到電力總裝機的11%。
科技裝備能力進一步提升。新建大型煤礦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100%,國產600萬噸/年綜采成套裝備在陜煤黃陵礦成功運行。新建常規電廠單機容量均在60萬千瓦以上,秦嶺以北新建常規火電全部采用空冷技術,同步安裝脫硫和除塵裝置,脫硫機組達到2096萬千瓦,占火電裝機的92.3%。延長集團采用變頻控制、節能抽油機與節能電機、自動控制間歇抽油等新工藝、新設備,年節電2億度。新建煤制烯烴單套裝置均在60萬噸/年以上,采用國內國際先進技術,以循環經濟統攬,實施煤油氣綜合利用。
科學發展水平進一步增強。加快高產高效現代化礦井建設和煤礦產業升級改造,新建單井平均產能達到350萬噸/年,煤礦回采率由2005年的50%提高到65%。加大煤礦安全改造投入,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0.261,安全生產水平位于全國前列。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工藝,石油采收率由15%提高到20%,全省平均發電標煤耗降到314克/千瓦時,較2005年降低35克/千瓦時。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煤矸石和瓦斯發電裝機分別達178.6萬千瓦和2.75萬千瓦。新建電源和化工項目中水回用率達90%以上,秦嶺以北火電采用空冷技術節水約80%,帶動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提前兩年實現下降30%的目標。積極實施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銅川、蒲白等老礦區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陜北油氣開發環境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近幾年陜北地區綠色度上升了9.3%。
新能源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取得突破性進展,華電、國電等3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列入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定邊繁食溝一期、張家山一期、靖邊席麻灣、龍洲一期等2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成投運。水電建設迎來我省歷史上第二個建設高峰,漢江干流蜀河電站27.6萬千瓦、喜河電站18萬千瓦裝機建成投產,小水電年裝機規模以6%的速度遞增。太陽能熱利用、生物質能、地熱能開發利用初顯成效,余熱余壓利用等清潔能源發電裝機26.5萬千瓦。新能源裝備制造水平不斷提高,形成風電整機50萬千瓦、零部件配套3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建設規模突破380萬千瓦,投產裝機272萬千瓦。
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電網、交通、水源等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電網主網架由330千伏升級為750千伏,實現歷史性跨越。新建、擴建三個電力外送電通道,新增電力外送能力735萬千瓦。油氣輸送管網不斷完善,延長集團油品干線管輸率由60%提高到90%。陜北地區形成“一縱兩橫”鐵路骨架和“一縱三橫”高速公路格局,陜西境內煤炭、石油鐵路發送量分別達到1.35億噸、980萬噸。陜北地區建成瑤鎮、李家梁、采兔溝等水庫,年可提供工業用水2億多立方米,正在建設的王圪堵、南溝門水庫等水源建成后年可提供工業用水3億立方米以上。關中彬長和麟北礦區建成石頭河等水庫,年供水量2億立方米。
規劃和配套政策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先后編制完成了《鄂爾多斯盆地(陜西部分)能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陜西省新能源發展規劃》、《陜西省能源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永隴礦區麟游區、吳堡等礦區總體規劃及彬長礦區規劃修編,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規劃體系。出臺了《陜西省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實施意見》、《關于加強省屬煤炭資源探礦權管理的若干意見》及全國第一部地方電力保護條例,煤炭資源管理和電能保護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采煤沉陷影響區居民搬遷有關工作的通知》等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及環境綜合治理方面的政策文件,為依法節能用能和治理環境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民生工程惠及三秦人民。積極實施能源民生工程,全省人民的用能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關中、陜北天然氣長輸管道建設進一步完善,陜南長輸管道工程建設步伐加快,漢中、商洛兩市先后實現通氣點火,全省氣化人口達到800萬。城鄉配網趨于完善,330千伏電網覆蓋全省,110千伏電網延伸到重點鎮,新一輪農網完善工程改造覆蓋面達91%,解決了38.1萬人口用電問題,基本消除了無電人口。建成新農村電氣化縣37個,配網供電能力和安全可靠性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率達到99.8%以上。原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沉陷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5.4億元,建成城鎮住宅面積200萬平方米,2.15萬戶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周至、彬縣、定邊三縣榮獲首批“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稱號。
能源化工產業支撐帶動作用更加突出。全省能源化工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2010年,全省煤炭產量3.61億噸、石油產量3017.28萬噸、天然氣產量223.47億立方米,分別較“十五”末增長132.9%、69.7%和177.3%;發電量1101億千瓦時、甲醇產量175萬噸,分別較“十五”末增長118%和290%;全省能源化工產業實現產值5164.48億元,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6.1%,較“十五”末增長228%,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突顯。
專欄一:“十一五”能源發展成就 | ||||
指標 |
單位 |
2005年 |
2010年 |
“十一五”增長率(%) |
一次能源生產總量 |
億噸標準煤 |
1.46 |
3.25 |
122.6% |
其中:煤炭 |
億噸 |
1.55 |
3.61 |
132.9% |
石油 |
萬噸 |
1778.16 |
3017.28 |
69.7% |
天然氣 |
億立方米 |
80.59 |
223.47 |
177.3% |
非化石能源 |
萬噸標準煤 |
167.26 |
460.7 |
175.4% |
一次能源消費總量 |
億噸標準煤 |
0.56 |
0.91 |
62.5% |
電力裝機規模 |
萬千瓦 |
1166 |
2542 |
118.0% |
其中:水電 |
萬千瓦 |
157.8 |
255 |
61.6% |
火電 |
萬千瓦 |
1008 |
2270 |
125.2% |
風電 |
萬千瓦 |
|
15 |
|
?。ǘ┠茉窗l展面臨的形勢
1、國際國內能源發展趨勢
廣大發展中國家還處于工業化進程中,需要大量能源支撐,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能源科技創新成為能源發展的主要動力,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成為世界能源科技研發重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并將成為信息時代后全球經濟發展新的主要增長點;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新一輪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發展中國家在能源開發利用方面面臨環境與氣候的雙重壓力。
我國經濟社會將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快推進,投資保持活躍,對能源需求強勁;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格用能管理,全面推進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努力建設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中國特色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傳統能源清潔利用、新能源開發等諸多領域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完全有可能率先突破,實現跨越發展。
2、我省能源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十二五”是陜西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西部地區能源開發利用,加快蒙陜甘寧能源“金三角”綜合開發,在西部地區有序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合理布局發展煤炭轉化產業,將我省的陜北、黃隴、神東3個大型煤炭基地,陜北、彬長、安康3個煤電基地,陜北煤化工基地,長慶和延長油氣基地列入國家能源重點建設工程,安排“十二五”煤炭新開工規模中我省和內蒙、山西等省區累計占到全國的80%以上,對陜西能源的需求剛性化,為我省化石能源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國家同時確定我省為低碳試點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積極推進能源科技創新,新能源和能源裝備產業面臨加快發展的新機遇。
我省加快實現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目標,能源產業既要保障基本供給,更要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發展的潛力巨大,推進能源強省建設已經成為一項戰略任務。伴隨著“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戰略的深入實施,我省能源化工重點工業園區將逐步形成規模,一大批能源化工重大項目將陸續建成見效,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省能源產業協調健康持續發展。
同時,我省能源發展還面臨支撐保障壓力大、石油資源儲備嚴重不足、能源富集區水資源相對短缺、能源科技創新能力不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提升空間大、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相對偏低、煤化工產業鏈條有待進一步優化延伸、能源綜合運輸體系不堅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雙重壓力等挑戰。
二、能源需求預測
(一)省內消費預測
依據全省“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綜合運用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法、能源平衡法、能源消費強度法三種測算方法預測,“十二五”末全省一次能源消費量約為1.5億噸標煤,年均增長10%以上,萬元GDP能耗為0.73噸標準煤,較2010年下降約16%。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原煤1.18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7%左右;石油2020萬噸,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9%左右;天然氣150億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2%左右;非化石能源折標約1475萬噸標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0%以上。
?。ǘ┠茉赐馑皖A測
按照國家對我省能源外送的要求,考慮國家能源輸送方式的調整變化,預計2015年我省可外送原煤4.82億噸、原油2180萬噸、天然氣300億立方米。能源外送總量3.97億噸標煤,較2010年的2.34億噸增長69%。
綜合省內消費及外送總量,2015年我省能源總需求為5.43億噸標煤左右,其中煤炭6.0億噸,原油4200萬噸,天然氣450億立方米,非化石能源1475萬噸標煤。省內能源消費1.46億噸標煤,能源外送約3.97億噸標煤。
?。ㄈ┠茉垂?
根據“十二五”能源需求預測,到2015年需要新增煤炭產量2.4億噸、石油產量1183萬噸、天然氣產量225億立方米、新能源折標1475萬噸標煤。全省能源生產總量達到5.43億噸標煤,年均增長10.8%。
三、指導思想
“十二五”陜西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關中能源接續區和陜南綠色能源區為依托,穩步提高一次能源產品產能,重點發展煤電化一體化、油煉化一體化和能源裝備一體化,著力推動化工產業高端化、電源建設大型化和載能工業特色化,同時有序發展以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積極實施“氣化陜西”等能源民生工程,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綜合能源效率,實現能源強省目標。
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是我省“十二五”能源發展的主題。全省能源產業在穩步擴大產能的同時,更加注重轉變發展方式和優化能源結構,更加注重能源資源的深度轉化和綜合利用,更加注重能源民生和生態環境建設,推動能源產業由主要依賴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深度轉化轉變,由以傳統化石能源開發為主向積極發展新興能源產業轉變,向更加注重生態環保、能源民生及社會和諧轉變,最終實現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強省轉變,支撐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四、發展目標
依據國家“十二五”能源規劃,按照全省“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總體要求,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水利、交通等約束條件,確定全省“十二五”能源發展目標是:
?。ㄒ唬┠茉瓷a。著眼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經濟、清潔供應,支撐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按照適度超前部署生產能力建設原則,到2015年一次能源生產能力總體按5.43億噸標煤安排,其中原煤6.0億噸,原油4200萬噸,天然氣450億立方米,新能源折標煤1475萬噸。
?。ǘ┠茉聪M。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要求,確定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導向性目標為1.46億噸標煤。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原煤、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消費量比重分別為57.6%、19.8%、12.5%和10.1%。
預測數據 |
發展規模 |
單位 |
最終 消費量 |
單位 |
消費量折標準煤 (萬噸) |
占比 |
能源消費總量 |
|
|
|
|
14600 |
100% |
一、化石能源合計 |
|
|
|
|
13125 |
89.9% |
1、煤炭 |
60000 |
萬噸 |
11785 |
萬噸 |
8418 |
57.6% |
2、石油 |
4200 |
萬噸 |
2020 |
萬噸 |
2886 |
19.8% |
3、天然氣 |
450 |
億m3 |
150 |
億m3 |
1821 |
12.5% |
二、非化石能源合計 |
|
|
|
|
1475 |
10.1% |
1、水電 |
350 |
萬千瓦 |
123 |
億千瓦時 |
417 |
2.85% |
2、非水可再生能源 |
|
|
|
|
1058 |
7.25% |
(1)發電 |
350 |
萬千瓦 |
85 |
億千瓦時 |
289 |
1.98% |
其中:風電 |
200 |
萬千瓦 |
40 |
億千瓦時 |
136 |
0.9% |
太陽能發電 |
100 |
萬千瓦 |
15 |
億千瓦時 |
51 |
0.3% |
生物質發電 |
50 |
萬千瓦 |
30 |
億千瓦時 |
102 |
0.7% |
(2)其他 |
|
|
|
|
769 |
5.3% |
備注:1、消費量不包含“西電東送”、焦化產品等二次能源外送部分。 2、能源消費總量指標以國家最終下達指標為準。 3、油氣產量含長慶在省外區塊原油產量700萬噸,天然氣產量230億立方米。 |
?。ㄈ┵Y源綜合利用。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50%,火電裝機達到5300萬千瓦(含“西電東送”2370萬千瓦),烯烴、芳烴等化工產品產能900萬噸以上,新型特色優勢產品(蘭炭、電石、鐵合金等)產能4000萬噸以上。
?。ㄋ模┏青l居民用能。全面完成“氣化陜西”工程,天然氣普及率顯著提高,總氣化人口1500萬人,天然氣消費量150億立方米。主要城市實現熱電冷聯產,分布式能源積極推廣,農網改造覆蓋面達到100%,全省年人均生活用電量586千瓦時,戶用沼氣總量達到200萬口以上。
?。ㄎ澹┠茉垂澕s和環境保護。單位GDP能耗較2010年下降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2010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茉串a業發展。能源產業完成投資約1萬億元,實現產值約1萬億元,增加值約5000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類別 |
指標 |
單位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長 |
屬性 |
能源消費總量及結構 |
一次能源消費總量 |
億噸標準煤 |
0.91 |
1.46 |
10% |
預期性 |
煤炭消費量 |
億噸 |
0.88 |
1.18 |
5.3% |
預期性 | |
煤炭消費占比 |
% |
69.2 |
57.6 |
[-11.6] |
預期性 | |
石油消費量 |
萬噸 |
1094.4 |
2020 |
13.0% |
預期性 | |
石油消費占比 |
% |
17.3 |
19.8 |
[2.2] |
預期性 | |
天然氣消費量 |
億立方米 |
62.9 |
150 |
19.0% |
預期性 | |
天然氣消費占比 |
% |
8.4 |
12.5 |
[4.1] |
預期性 | |
非化石能源消費量 |
萬噸標準煤 |
460 |
1475 |
26.2% |
預期性 | |
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 |
% |
5.2 |
10.1 |
[4.9] |
預期性 | |
全社會用電量 |
億千瓦時 |
859 |
1550 |
12.5% |
預期性 | |
成品油消費量 |
萬噸 |
795 |
1280 |
10.0% |
預期性 | |
節能
環保 |
單位GDP能耗 |
噸標準煤/萬元 |
0.87 |
0.73 |
[-16%] |
約束性 |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
|
|
|
[17%] |
約束性 | |
火電供電標準煤耗 |
克/千瓦時 |
338 |
325 |
[-13] |
預期性 | |
電網綜合線損率 |
% |
6.85 |
6.81 |
[-0.04] |
預期性 | |
民生
改善 |
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 |
千瓦時 |
301 |
586 |
14.3% |
預期性 |
綠色能源示范縣 |
個 |
3 |
5 |
10.8% |
預期性 | |
注:[ ]內為五年累計數 |
備注:201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含水電、風電及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費量。
第二章 優化能源發展布局
一、推進三大區域能源協調發展
綜合考慮能源資源賦存、水資源保障、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區域能源發展現狀等因素,按照“加快陜北、穩定關中、優化陜南”的原則,合理布局能源產業。形成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關中能源接續區及能源裝備制造、陜南綠色能源健康有序發展的格局。
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繼續堅持大型化、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原則,深入實施“三個轉化”戰略,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在繼續強化陜北和神東煤炭基地建設的同時,加快靖邊煤電和新能源基地建設。支持中石油和延長集團加大延安區塊油氣勘探開發,加快延安煉廠擴能改造,積極推進延安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
關中繼續實施渭北老礦區挖潛改造,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穩步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和煤炭資源整合,提高煤礦生產安全水平和集約化程度,加快彬長、永隴礦區整體開發,增強能源接續能力,保障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能源供應。積極推進熱電冷聯產和分布式能源建設,加快建設天然氣和煤層氣調峰項目,增強調峰能力。積極構建能源化工初級產品深加工產業,做大做強能源裝備產業,力爭盡快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增長點。
陜南加快開發水電,適度發展火電,積極推進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漢江流域梯級開發,建設旬陽、白河、黃金峽等電站,積極推進嘉陵江、南江河、丹江、旬河流域開發,加快建設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進一步增強陜南水電產業規模和實力。推進安康火電基地建設,增強外送能力,結合負荷增長情況適時布局火電支撐電源。積極推進鎮巴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加快建設“十大基地”
按照國家“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確定的陜北、黃隴、神東大型煤炭基地,陜北、彬長煤電基地,陜北煤化工基地和長慶、延長油氣基地的國內綜合能源基地開發總體布局,結合我省能源規劃總體思路、現有規模及建設實力,積極構建陜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現代煤化工綜合利用基地等“十大基地”。
專欄四:十大基地
1、陜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
以規?;_發和深度轉化為重點,建設小紀汗等一批大型特別是千萬噸級現代化礦井,新增煤炭產量約1.8億噸。實施一批煤電一體化、煤化一體化和煤電載能一體化綜合開發利用項目,新增電力裝機約2000萬千瓦,綜合煤化工產品約3500萬噸,特色優勢工業產品4000萬噸以上。
2、關中煤炭產能接續基地
以保障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能源供應,服務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圈建設為根本任務,加快彬長、永隴礦區整體開發,繼續實施渭北老礦區挖潛改造,穩步推進煤礦企業主體的兼并重組和煤炭資源整合,提高煤礦生產安全水平和集約化程度,新增產量約6000萬噸
3、五千萬噸油氣當量產能基地
按照“陜北穩油增氣、關中陜南加快開發”的思路,加大資源勘探力度,抓好老油田擴邊勘探,加強現有油井的技術改造,重點實施陜北子洲、米脂以及杏子川流域氣田開發、關中旬邑-宜君區塊和陜南鎮巴、寧強等地油氣勘探。實現原油產量3500萬噸,天然氣產量220億立方米。
4、大型“西電東送”煤電基地
以陜北、彬長等大型煤炭基地為依托,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的模式建設陜北神府、靖邊、彬長、安康四大“西電東送”煤電基地,陜北~長沙、靖邊~連云港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彬長~山東臨沂特高壓直流和安康~重慶外送輸電通道。形成七大通道、點對網、網對網相結合的外送電網絡,外送電能力突破兩千萬千瓦。
5、現代煤化工綜合利用基地
按照“國際化、大型化、基地化、一體化”的原則,建設十大煤化工工業園區。形成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煤制醋酸、煤潔凈綜合利用四大產業鏈,并向相關深加工產業領域延伸,實現產業發展上下游一體化,建成國家大型現代煤化工基地。
6、千萬噸級油煉化基地
按照“一體化、規?;⒋笮突钡陌l展思路,重點實施榆林、延安、關中煉油廠擴能改造,形成三個千萬噸級油煉化一體化生產以及下游基本化工原料加工基地。
7、水電開發基地
按照大中小并舉的開發原則,堅持工程建設、移民安置和環境保護工作并重的方針,加快建設漢江旬陽、白河和黃金峽水電站,積極推進小水電群開發。大力推動黃河北干流甘澤坡、古賢、磧口水電站建設。啟動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解決關中負荷中心電網調峰問題。
8、陜北新能源基地
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集中布局、園區推進”的原則,建設定邊張家山、繁食溝,靖邊龍洲及延安、安塞等大型風電工程,到2015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00萬千瓦。加快推進“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建成裝機80萬千瓦,形成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新能源應用示范基地。
9、能源裝備制造基地
以輸(配)變電、油氣鉆采輸送、煤炭開采洗選、節能、核電、大型化工、太陽能光伏、風電設備等為重點,構建技術領先、體系完備的產業鏈,形成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能源裝備制造集中地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國家級能源裝備制造基地。
10、神府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按照“統一規劃、集中布置、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的要求,做大做強鋁鎂合金、多晶硅等特色產業,加快實施蘭炭、電石、鐵合金產業升級改造。在神木、府谷等地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產業園區,實現產能4000萬噸以上。
三、建成“十大園區”
根據“十一五”已有產業基礎和全省“十二五”能源發展總體思路及目標,大力實施能源資源深度轉化,重點建設榆神工業區、榆橫工業區、靖邊能源化工綜合利用園區、吳堡煤焦化工業區、府谷煤電載能工業區、延安煤油氣綜合利用園區、黃陵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園區、寶雞長青工業園區、彬長煤化工園區、渭南煤化工園區等“十大園區”,實現能源結構由一次能源開發為主向一二次能源開發并舉轉變。
四、實施“十大工程”
按照全省“十二五”能源發展總體思路和產業發展要求,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完成投資9000億元以上,重點建設“十大工程”。
采用世界先進工藝技術,按照循環經濟模式,一期投資1052億元,引進環氧丙烷(HPP0)、乙醇胺/乙撐胺、聚醚多元醇、混合二醇醚等4套規?;b置,布局建設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