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二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二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2-07-10 00:00

  目  錄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1
 ?。ㄒ唬笆晃濉比〉玫男逻M展    1
 ?。ǘ┐嬖诘闹饕獑栴}    5
 ?。ㄈ┟媾R的機遇和挑戰    6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8
 ?。ㄒ唬┲笇枷?nbsp;   8
  (二)基本原則    8
 ?。ㄈ┌l展目標    8
  三、主要任務    10
 ?。ㄒ唬┮钥萍紕撔潞蜋C制創新為先導,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10
  (二)以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拓展點,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能力    12
 ?。ㄈ┮酝七M城鄉氣象服務均等化為著力點,強化氣象為“三農”服務能力建設    13
 ?。ㄋ模┮源罅ν七M氣象現代化建設為要務,增強整體實力和保障能力    14
 ?。ㄎ澹┩七M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人才體系建設,不斷增強事業發展的軟實力    15
  四、重點工程    17
 ?。ㄒ唬┺r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17
  (二)關中—天水經濟區氣象防災減災工程    18
 ?。ㄈ夂蜃兓瘧獙Q策支撐系統工程    19
  (四)交通氣象服務工程    20
 ?。ㄎ澹┓辣⒃鲇昕鐓^域協同作業體系建設    20
 ?。┩话l公共事件氣象應急體系建設(二期)    21
  (七)山洪地質災害等易災地區氣象預防工程    22
 ?。ò耍┗鶎託庀笈_站基礎設施建設及軟實力提升工程    22
  五、保障措施    23
 ?。ㄒ唬┻M一步加強氣象工作組織領導    23
  (二)全面落實省部合作協議    24
 ?。ㄈ┘訌姷胤綒庀蠓ㄒ幣c標準體系建設    24
  (四)持續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    25
 ?。ㄎ澹┘訌妵鴥韧夂献髋c交流    25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ㄒ唬笆晃濉比〉玫男逻M展
  “十一五”時期,在中國氣象局、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把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若干意見》、《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等政策與推進“十一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緊密結合,以項目帶動促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促進全省氣象事業的快速可持續發展,陜西氣象整體實力顯著提高,進入國內先進行列。
   1.公共氣象服務質量與效益顯著提升。全省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數由上世紀90年代年均120人左右下降到目前年均30人左右,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從上世紀80年代4%左右下降到目前2%左右。在抗震救災、防汛抗旱、重大活動保障、重點工程建設中提供了優質的氣象保障服務。強化決策服務的主動性、敏感性、綜合性,通過制定決策氣象服務周年方案,氣象專題服務材料已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打造了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平臺,突出了政府決策、突發公共事件氣象保障應急能力、公眾滿意度和氣象服務科技含量。近4年連續開展了氣象服務滿意度、覆蓋度、風險關注度和服務效益評估工作,編制和發布年度陜西氣象服務評估白皮書,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逐年提高,2010年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
  2.事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笆晃濉逼陂g,省委、省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氣象工作,多次親臨氣象部門檢查指導氣象工作,指揮氣象防災減災?!罢鲗?、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實現了部門管理向社會管理的轉變,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信息傳播、施放氣球、防雷減災等方面實現社會化管理,開展了許可審批、執法檢查、案件查處等工作。出臺了我省首部氣象類政府規章《陜西省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陜西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頒布施行。省政府或政府有關部門下發氣象規范性文件30余件,開展氣象法制宣傳教育活動50余次,發布氣象地方標準16項。
  3.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以項目帶動計劃的實施引領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省局層面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131個,帶動市、縣局爭取和自立項目近2000個,共計投入2.05億元。依托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渭北果業防雹增雨體系、應急氣象服務系統、區域氣象觀測站網、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等重點項目帶動,強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圍繞制約陜西經濟發展的“水、旱、能源和生態”等瓶頸問題,與地方政府共建了“渭河流域氣象預警中心”等四個中心。氣象綜合觀測網建設日臻完善,初步建成了全省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土壤水分監測網、天氣雷達監測網、雷電觀測網、生態氣候環境監測網和區域氣象觀測網等站網,監測能力明顯加強。
  4.預報預測技術取得長足進步。開展了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定量降水預報、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和氣候影響評價、短期氣候預測業務。初步建立了暴雨、冰雹、雷電、高溫、大風、寒潮、大霧等災害性天氣的臨近、短時和短期監測預警業務。完善了省、市、縣三級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平臺,氣象預報的精細化程度逐步提升,突發氣象災害的臨近和短期預報能力大幅提升。近年來,我省晴雨預報準確率保持在85%以上,月氣候預測準確率達60%-70%。專業及專項氣象預報業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產品不斷豐富。
  5.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打開了新局面。應對氣候變化業務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完成了《陜西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陜西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劃報告》的編制。完成全省風能、太陽能資源普查評估。開展了應對、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決策氣象服務工作,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重大(極端)氣候事件進行分析和評估,提出決策建議,受到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好評。開展了陜西主要氣象災害普查、風險評估和區劃,編輯出版了《陜西天氣氣候災害圖集》。我省被列入全國5省8市開展低碳試點工作的地區之一,省氣象局也被定為技術主持單位。
  6.科技和人才實力進一步增強?!笆晃濉逼陂g,省局投入科研經費1931萬元,發表科技論文772篇,其中,核心期刊208篇,16篇被SCI或EI索引。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2項142人次,其中,二等獎8項,三等獎14項。通過大力實施人才強局戰略,全員職工中本科以上學歷比例由28.3%提高至52%,高級職稱比例由9.6%提高到12.79%。正研級專家由7人增加到14人,新增國家級首席預報員2人,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省“三五人才”二層次人選5人、三層次人選36人,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3人,中國氣象局西部優秀青年津貼人選3人次。
  7.臺站基礎設施建設成果豐碩。開展臺站綜合改造,實施基建項目162個、業務項目49個。完成了33個臺站的業務用房建設、16個臺站環境整治和55個臺站的道路、圍墻、護坡等修復。完成了49個基層臺站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力推進了我省一流臺站建設。進一步加強氣象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全省縣以上氣象局103個應創建單位100%建成文明單位。其中,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增加了3個,省級文明單位增加了13個,市級文明單位增加了9個。省局連續5年被省文明委授予“最佳廳局”稱號。
  這些成就的取得,為我們爭取“十二五”更快更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ǘ┐嬖诘闹饕獑栴}
  ——綜合氣象觀測能力亟待提升。對大范圍災害性天氣,特別是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還較低。在城市、交通及應對氣候變化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方面觀測基礎薄弱。
  ——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與政府需求、先進省份相比差距較大。短時臨近和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預報水平較低,定量降水預報能力不足,中期天氣綜合預報缺少有效方法,專業氣象預報預測科技含量不足。
  ——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應急體系還不完善。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各負其責、有效聯動的應急減災組織體系不夠健全,基層氣象應急能力和隊伍不能滿足新時期應急體系建設的要求,預警信息發布渠道、發布時效和覆蓋面亟待提升。
  ——氣象為“三農”服務的能力比較弱。針對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的專業氣象觀測網和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網建設滯后,現有監測站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需求。
  ——全省氣象事業的發展不平衡,基層發展相對滯后。由于歷史和地方經濟原因,陜西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底子薄、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基層氣象臺站整體工作的全面推進,基礎設施標準和配套水平亟待提升。
  ——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領軍人才缺乏。氣象科技創新對業務發展的貢獻率不高,科技內涵不足。高層次骨干人才偏少,尤其缺乏學科技術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和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人才核心競爭力較弱。
  (三)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氣象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挑戰更加嚴峻,責任更加重大。“十二五”時期,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空間巨大,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1. 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西部強省,對氣象防災減災提出了新需求?!笆濉逼陂g,我省生產總值預計年增長12%以上,到2015年經濟總量將翻一番,達到2萬億,將跨進中等發達省份行列。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關系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到人民群眾福祉安康,在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日趨突出。有效應對氣象災害,減損失保增長,給氣象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2.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為氣象事業提供了新機遇。伴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建設展開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我省位居西部大開發橋頭堡的戰略地位日漸凸顯。同時,陜西也將進入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綠色、低碳、安全成為發展的主流,新能源、生物資源、水資源保護及合理利用,軌道交通、高等級公路、電力生產與用電負荷預測、電網安全等對天氣敏感的行業和部門,對氣象服務的專業性、時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與生活、出行、健康密切相關的氣象信息更加關注,對精細化、個性化、無縫隙天氣預報的服務需求日益增長。
  3.加強城鄉統籌發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任務。圍繞“十二五”農業農村工作確定的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路,省政府要求在“十二五”建成結構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先進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水平要基本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ㄒ唬┲笇枷?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氣象事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深化改革開放,全面貫徹中國氣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我省三大區域發展的戰略機遇,著力加強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建設,不斷提高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堅持需求牽引、服務引領,不斷提高公共氣象服務水平。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努力構建有陜西特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適度超前建設氣象強省,為陜西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小康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和保障。
 ?。ǘ┗驹瓌t
  ——堅持面向需求,服務引領
  ——堅持一流目標,加快發展
  ——堅持科技創新,人才強業
  ——堅持統籌集約,協調發展
 ?。ㄈ┌l展目標
  1. 總體目標
  到“十二五”末,陜西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關中-天水經濟區氣象服務能力、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處于國內同類領先;氣象服務于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處于全國中上水平,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工作處于全國領先。加速推進陜西省氣象現代化建設進程,進一步完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使陜西氣象事業整體實力位居全國省級先進行列,若干領域達到全國領先水平,較好滿足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對氣象工作的需求。
  2. 主要指標
  “十二五”時期陜西氣象事業發展主要指標 
  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提前3-5小時 
    氣象災害監測率和公共氣象服務信息覆蓋率達95% 
    公眾氣象服務綜合滿意度保持在90%以上 
  暴雨預報準確率和短期氣候預測水平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3% 
  所有鄉鎮建有氣象站 
   對有條件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區域實施全覆蓋,人工防雹增雨(雪)作業效益提高10%,人影作業點的標準化率達100%。 
  建設4-6個滿足地方經濟建設需求的大氣科學實驗室 
  農村氣象災害損失和因災死亡人數減少30% 
  雷電防護檢測覆蓋率達90%,農村防雷工程建設覆蓋率達10%。 
  30%基層臺站建設達到一流水平 
  具有省級以上水平的領軍人才或骨干人才達50人以上
  三、主要任務
 ?。ㄒ唬┮钥萍紕撔潞蜋C制創新為先導,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不斷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加快建立“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風險評估、應急處置、應對防范”有機統一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建設多部門聯動、多環節一體化的氣象災害早期預警平臺,提高預測預防氣象災害的水平。
  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和實時監測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暴雨、大風、大霧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服務。建立和完善上下左右聯動、區域流域聯防的氣象災害監測預防體系,重點做好農村、江河流域、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消除監測盲區。依托社會資源建設多種手段互補的氣象信息接收設施,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發布平臺。
  強化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防御。針對關-天城市群的建設需求,加強對突發強降水、高溫、霧霾等城市氣象災害和高影響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建立適應城市網絡化管理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與交通、市政、電力、旅游等城市運行部門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聯動機制。開展滿足城市居民生活多樣化需求的精細化氣象服務。做好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
  加強交通氣象服務。針對國家提升陜西作為西北交通樞紐的需求,聯合交通部門重點建設覆蓋高速公路網、鐵路網等重要地段的交通氣象監測系統。加強對大霧、強風、強降雨、降雪、冰凍等交通氣象災害及路面溫度、積雪厚度、路面結冰、能見度等氣象條件的監測分析和預報預警。
  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建設陜北旱區人工增雨基地(榆林)和關中糧食主產區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寶雞),構建跨區域聯防立體作業網。建設作業效果評估對比區,開展各種人影設備作業效果的對比分析。完成省內所有人影作業點的標準化建設。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建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決策指揮系統,增強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支撐能力。
  增強雷電防護服務能力。建立基于大氣電場儀的雷電臨近預警系統,向能源、重化工等重點行業提供雷電臨近預警專業專項服務。加強對住宅小區雷電檢測的推進力度。積極拓展新的防雷檢測服務領域,開展在線雷電保護器的檢測工作。在我省“2010年農村防雷示范工程”五個試點村防雷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力爭“十二五”農村防雷工程建設覆蓋率達到10%。
  (二)以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拓展點,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
  加強氣候系統監測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建設和完善氣候綜合監測系統,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觀測與研究,提升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科學估算我省生態建設的減排貢獻。針對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氣候變化與災害管理等應對氣候變化熱點問題,提供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服務信息。加強氣候變化對陜西糧食安全、經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影響評估。開展渭河綜合治理、陜南山區移民搬遷等重大工程建設和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區域經濟開發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
  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服務。發展基于高分辨數值模擬和多種探測手段的現代氣候資源調查評估技術,建立氣候資源數據庫和區劃指標體系,加強風能、太陽能和空中云水資源等氣候資源的監測、評估,提高氣候資源的開發效益和利用水平。建設風能觀測網,建立風電場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開展風電場風電功率預測服務。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和熱發電預報技術研究。
  (三)以推進城鄉氣象服務均等化為著力點,強化氣象為“三農”服務能力建設
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開展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形成精細化的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建設建立多種手段互補覆蓋廣的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網絡。構建有效聯動的農村應急減災組織體系,開展農村防災減災示范點建設,發展農村信息員隊伍和基層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應急隊伍。建立完善以預防為主的農村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機制,積極引導和推動農村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及農村防雷避雷設施建設。
  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圍繞我省實施農民增收七大工程,開展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適應農業生產區域性布局的農業氣象觀測網絡系統。強化農業氣象觀測和試驗,加強農業氣象監測預報和服務系統建設,提高干旱、暴雨、冰雹、大風、低溫冷害、高溫熱害等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能力。完善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系統及評估系統,發展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產量預報以及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提升糧食安全的氣象綜合保障能力。建設省、市兩級農村用戶氣象服務中心,實現所有鄉鎮和行政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全覆蓋。
 ?。ㄋ模┮源罅ν七M氣象現代化建設為要務,增強整體實力和保障能力
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加強決策、公眾和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加強面向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新農村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決策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提高決策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和影響力。加強面向農業、水利、林業等重點行業的專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提升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的科技含量和精細化水平。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傳播載體,完善氣象信息發布體系。
  強化綜合氣象觀測基礎。科學構建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改進觀測手段,加快推進觀測自動化,強化技術裝備保障,提高觀測數據綜合應用水平。加快建設風廓線雷達、氣溶膠、GPS/MET等新型探測設備,開展城市大氣環境、旅游、電力等專業氣象觀測。
全力推進基層氣象臺站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和指導,有序、有效地推進基層氣象臺站業務用房及路、水、電、暖等配套設施綜合改善。優先安排艱苦氣象臺站綜合改造項目。加快三類以上艱苦氣象臺站值班用房建設。落實國家對西部地區和艱苦氣象臺站的相關政策。
  增強資料應用和裝備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氣象基礎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及數據服務系統。升級省、市氣象通信網絡和裝備保障系統。建設省、地、縣三級高清晰電視會商系統。增強氣象信息系統安全能力。
 ?。ㄎ澹┩七M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人才體系建設,不斷增強事業發展軟實力
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建設,改進和完善科研開發成果的考核評價機制,確??蒲谐晒驑I務能力的有效轉化。圍繞業務發展,把主要的科技資源引導到解決業務關鍵和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攻關上,切實提高科技對業務發展的支撐能力。
  加強重點領域科學研究。加強對氣象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時空分布等規律和致災機理的研究,加強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加快建設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不斷豐富服務產品,拓展服務領域。加強對各種氣象災害和其他自然災害之間、災害和生態環境、災害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研究,提高氣象災害風險綜合評估水平。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經濟作物氣象業務、農業遙感技術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氣象業務研究,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加強人才體系建設。以學科帶頭人、業務科研骨干和高素質領導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優化人才布局、創新體制機制、營造人才成長環境,在關鍵業務科研領域培養造就一批帶頭人,形成一支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和預報員隊伍及一批創新團隊。健全氣象教育培訓體系,全面提升氣象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完善氣象教育培訓體系。加強省級氣象培訓能力建設,完善遠程培訓平臺建設,發揮其在提升氣象從業人員素質和崗位能力培訓中的主渠道作用。實施“強基工程”,大力開展氣象職工上崗培訓和崗位能力培訓。適應氣象現代化建設需要,大力開展新技術、新方法以及科學管理等方面的大規模輪訓。面向政府和行業用戶,大力開展有關防御氣象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以及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等知識培訓。
  推進氣象文化建設。推進氣象科技與文化的互動,把先進氣象文化建設融于各項業務服務工作中。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經常性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和業務技能競賽。推進基層臺站圖書室和文化設施建設。樹立和宣傳先進典型,弘揚氣象工作者優良傳統和作風。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滿足干部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重點工程
  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五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目標要求,與中國氣象局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和陜西省“十一五”氣象在建項目相銜接,“十二五”陜西氣象事業發展重點實施以下八項工程,總投資估算14億元。
 ?。ㄒ唬┺r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建立省級、市級、糧食主產縣和5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所在縣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立航空遙感監測及農業氣象災害移動觀測和野外調查系統,實現全省農業氣象災害信息的實時監測、預警和評估。在全省39個蘋果基地縣、13個大棗重點縣、11個獼猴桃重點縣、13個柑橘重點縣、7個萬畝以上設施蔬菜區建立作物小氣候監測和實景觀測站。建設鄉鎮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3000塊。建設覆蓋全省70%行政村的氣象預警高音喇叭自動播報系統共20000個。在鄉、村建設鄉鎮氣象協理員和村級氣象信息員隊伍,到“十二五”末實現全省所有鄉村全覆蓋。
  對省級氣象災害應急服務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建設市、縣級農村氣象災害應急信息發布終端及監控平臺。建設省、市級農村用戶氣象服務中心。采取自建、共建與搭建等方式,建設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安裝氣象服務終端1萬臺。圍繞陜西主要經濟林果產業布局,在省、市、縣三級建設農用天氣預報和產量預報服務系統,建立省級、市級和7個萬畝連片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縣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省、市級農業氣象服務網站,開展精細化農用天氣預報、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的全方位系列化服務。
  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工程總投資估算21400萬元。
 ?。ǘ╆P中—天水經濟區氣象防災減災工程
結合“關中-天水經濟區”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打造陜西長安大氣科學實驗基地,建設城市大氣邊界層、人工影響天氣、雷電防護、氣溶膠觀測等八個重點實驗室,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根據“一核、一軸、三輻射”的空間發展框架體系,完善綜合氣象觀測網,建立城市、旅游、能源、交通、環境、農業等觀測站網,搭建相應的公眾氣象服務系統平臺。完成商洛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和省、市級移動多普勒天氣雷達建設,實現對氣象服務重點區域和突發性天氣災害頻發地區的監測全覆蓋。完善關中城市群氣象監測站網建設,建立全省大中城市大氣成分和城市小氣候觀測站網。
  關中—天水經濟區氣象防災減災工程投資估算32800萬元。
 ?。ㄈ夂蜃兓瘧獙Q策支撐系統工程
建設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網和業務服務系統,開展風能、太陽能精細化評估及發電量預報。在陜北建設20-30個風能觀測站,組成陜西風能監測網。建設12-15個太陽能資源觀測示范站,建立太陽能應用及研究平臺。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氣候預測決策支持系統,建設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提升氣候預測和氣候應用業務能力。建設陜西省三級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包括3個重點區域中心站、3個本底背景站、12個地市級站和重點能源化工基地。建立溫室氣體監測數據中心與評估中心,開展陜西各區域溫室氣體的動態監測及變化分析評估。在渭河綜合治理、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生態陜西建設、陜南移民搬遷和災后重建等重大工程中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建立風電場風電功率預測業務服務系統,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和熱發電預報技術研究。
  氣候變化應對決策支撐系統工程總投資估算3700萬元。
 ?。ㄋ模┙煌庀蠓展こ?
  建設覆蓋全省的交通氣象監測預警網,在全省“兩環三縱七橫六輻射”高速公路網沿線建設自動氣象站200個、能見度監測站200個、路面結冰監測站100個。在秦嶺和全省其他氣象災害易發地段加裝100套特種交通氣象災害觀測儀器。建立基于WebGIS具有實時監控、檢索查詢、分析處理、自動報警等功能的交通氣象監控預警平臺。按照40km間距,在我省高速公路沿線布設150個氣象電子顯示屏。開展全省主要高速公路和鐵路干道雷電易發區防雷設施建設,完成150個點的防雷設施安裝、升級。建設10-20個鐵路沿線電線積冰自動觀測站。
  交通氣象服務工程總投資估算7700萬元。
 ?。ㄎ澹┓辣⒃鲇昕鐓^域協同作業體系建設
以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監測指揮與作業評估能力為目標,建設區域級人工影響天氣綜合基地,建立作業裝備、監測預報、作業指揮、效果檢驗、技術支撐保障等人影業務體系。建設陜北旱區人工增雨基地(榆林)和關中糧食主產區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寶雞)。建設8架增雨飛機,地面布設1000套增雨防雹火箭、高炮和100套地面碘化銀燃燒爐,形成較完善的陜西人影跨區域聯防立體作業網。依托渭南人影飛機制造基地,開展人影增雨新技術開發。建設榆林、延安、寶雞、漢中4套機載大氣粒子探測系統,在全省布設60套固定、20套移動人影特種觀測設備,形成綜合、立體、連續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監測網。建設2個100×100公里人影作業效果評估對比區,開展飛機、火箭、高炮、煙爐等各種人影設備作業效果的對比分析。完成全省100%人影作業點的標準化建設。
  防雹增雨跨區域協同作業體系建設總投資估算22450萬元。
 ?。┩话l公共事件氣象應急體系建設(二期)
  建立先進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多部門信息共享系統,建成全省救災減災部門多功能視頻會商系統。加強基層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建立健全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應急移動氣象臺和災害性天氣現場直播系統建設,提高移動應急保障能力。
  建設市級應急移動氣象臺,配備應急移動車、移動多普勒雷達等設備。建設移動應急氣象服務終端信息發布平臺,推廣掌上移動氣象臺終端3萬部以上。在陜南和陜北分別建立一個氣象信息災難備份中心。建設氣象應急物資戰略儲運西安分中心,具有儲備、測試、保養、運輸的功能,能夠滿足中國氣象局各類應急物資、大型裝備、常規器材以及特種設備的供應管理。增強省、市氣象技術裝備保障能力建設,建立設備運行監控保障平臺。
  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應急體系建設總投資估算8600萬元。
 ?。ㄆ撸┥胶榈刭|災害等易災地區氣象預防工程
  在重點防范區域、高山地帶和氣候條件復雜區域加密布設2要素、6要素區域氣象觀測站470個和302個,建設移動暴雨監測站34個,新建閃電定位監測儀3部(漢中、商洛、安康)和GPS站點5個,在山洪、地質災害多發區和易發區建設實景監控系統1500個,提高對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中小尺度強天氣監測預警水平。在漢中、安康、商洛建立 3個“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建設山洪地質災害預警發布平臺,構建秦巴山區山洪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網絡。
  山洪地質災害等易災地區氣象預防工程總投資估算12000萬元。
  (八)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及軟實力提升工程
  按照建設“一流臺站”要求,以提高基層氣象臺站業務保障水平和工作生活條件為出發點,加強基層氣象臺站業務服務能力建設,優化配套設施環境,改善臺站探測環境,提升氣象文化氛圍。實施房屋建設類項目98個,配套設施類項目107個。到“十二五”末,使全省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業務用房基本滿足各項業務運行、氣象服務、防災減災工作需求,建成艱苦氣象臺站(二類)生活基地,臺站職工餐廳、值班公寓、水電路等附屬設施基本完善,臺站文體設施、文化環境等得到明顯改善,有30%基層臺站基礎設施標準達到“一流臺站”要求。
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新中國氣象事業發源地暨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全面升級重點科普基地—西安涇河開發區氣象科普基地(館)。在陜北、關中、陜南各建一個地市級氣象科普館。建設陜西氣象文化華山展示中心。加大氣象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氣象文化建設載體,形成富有活力的氣象文化管理體制和機制,基本滿足廣大氣象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及軟實力提升工程總投資估算32000萬元。
  五、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氣象工作組織領導
加強和深化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強化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加強統籌規劃和管理,建立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協調機制,將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列為各級政府“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緊密結合政府職能轉變,加強氣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以法規、標準為重要支撐,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聯動,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發展規劃。
  (二)全面落實省部合作協議
  緊抓陜西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署共同推進陜西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合作協議的重大機遇,本著統籌協調、共同支持的原則,進一步加強陜西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組織領導,建立中國氣象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并逐步建立高層互訪磋商和專項應急保障機制。分步實施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山洪地質災害等易災地區氣象預防、應對氣候變化氣象支撐、防雹增雨跨區域協同作業體系建設等四項工程,加快“十二五”重大項目的推進。
  (三)加強地方氣象法規與標準體系建設
  加強氣象法制建設,圍繞執行《氣象法》、《陜西省氣象條例》、《陜西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積極爭取制定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防雷減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信息服務等法規、規章。制定加強和規范氣象管理的各類法規性文件,構建層次分明、內容齊全、內部協調統一具有陜西地方特色的氣象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氣象標準體系建設,健全氣象標準化技術組織,加大氣象標準實施力度。
 ?。ㄋ模┏掷m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
  堅持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多渠道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確保氣象事業經費的增長與地方國民經濟發展同步并適度超前。積極協調發改、財政部門著重做好以下重點工作:一是著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氣象經費穩定增長機制,不斷提高氣象事業的經費保障水平;二是著力支持氣象基礎保障能力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水平;三是著力支持農村公共氣象服務,推進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四是著力支持基層氣象工作,努力改善氣象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加大向艱苦氣象臺站資金投入的傾斜力度。
 ?。ㄎ澹┘訌妵鴥韧夂献髋c交流
  深化氣象與農業、交通、水利、環保、林業、國土等部門的合作。完善與地方政府和各災害防御相關部門氣象災害防御的應急聯動機制、災害聯防機制、信息共享機制、項目合作機制。加強與國內相關高校、科研業務機構、企業及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加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活動,積極發起和參加氣象相關領域國際合作計劃,繼續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