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二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二五”產業結構調整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2-07-10 00:00

  產業結構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對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最終勝利的根本途徑,是長時期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特編制本規劃。
  一、產業結構現狀及面臨環境
  “十一五”以來,全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通過優先發展農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能源重化工業、先進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全省產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并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快速持續發展。
 ?。ㄒ唬笆晃濉敝饕删?
  1、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全省經濟總量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進入快速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全省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3772.6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123.48億元,年均增長14.9%。根據三大區域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已基本形成了以“關中先進制造、陜北能源化工、陜南綠色產業”為主導的區域產業格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改善,三次產業增加值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一產繼續下降,三產基本保持穩定,二產繼續大幅上升,已初步構建與陜西處于工業化中期相適應的經濟結構。

                   十一五主要產品產量(產能)

2005

2010

五年增加量

 

萬噸

1139.5

1164.9

25.4

 

萬噸

869.9

1384

514.1

 

萬噸

560.1

856

295.9

 

萬噸

141.7

177.4

35.7

 

萬噸

10810.7

36115.5

25304.8

天然原油

萬噸

1778.2

3017.28

1239.1

原油加工量

萬噸

1138

1980

842

天然氣

億立方米

80.59

223.47

142.88

電力裝機

萬千瓦

1093

2321

1228

其中:新能源發電裝機

萬千瓦

157.8

271

113.2

太陽能光伏電池片

兆瓦

 

1000

1000

 

萬噸

51

149

98

 

萬噸

337

995

658

 

萬噸

1972

5463.79

3491.79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30.3

112.74

82.44

數控機床

3594

13166

9572

 

萬輛

4.26

65.97

61.71

變壓器

萬千伏安

3682

11945

8263

污水處理能力

萬噸/

57.5

287.2

229.7

鐵路營業里程

公里

3696

4300

604

高速公路

公里

1300

3458

2158

農村公路

萬公里

4.4

13.7

9.3

客貨運輸周轉量

億噸公里

1547.6

3004.82

1457.2


  2、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全省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強農惠農各項政策,圍繞促進農民增收、統籌城鄉發展這條主線,糧食生產連續豐收,蘋果面積產量穩居全國首位;設施蔬菜面積成為西北最大的省份,果業、畜牧業、設施蔬菜等產業成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新的支撐點;堅持“穩糧、優果、興牧、擴菜”的發展思路,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43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988.45億元,年均增速7%,比“十五”加快了1.2個百分點,“十一五”成為農業發展形勢最好,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3、工業優勢產業不斷提升。第二產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不斷增強,增加值由2005年的1951.3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446.1億元,年均增長15.8%。在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267.1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159.51億元,年均增長16.7%。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繳稅金904.12億元,占財政收入的50%以上。特別是2009年,全省工業的發展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裝備

2010年全省支柱產業工業生產總值占比

制造業發展速度和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能源化工業?!笆晃濉币詠恚£P停小火電122.8萬千瓦,完成國家下達計劃的111.5%;水泥淘汰1619萬噸,超額3倍完成國家下達我省淘汰400萬噸計劃;煉鋼行業淘汰88萬噸,焦化行業淘汰2628萬噸,電石、鐵合金、造紙等行業也都超額完成淘汰任務。淘汰這些落后產能后,年可節能1553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硫24.5萬噸。

1992-2010年陜西省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增速
  

4、第三產業服務能力增強。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增加就業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546.5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688.93億元。從第三產業發展來看,2006年至2010年年均增長15%,雖然比第二產業增長速度低,但仍處在較快的發展階段,且呈現逐步加快的良好態勢,是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柱產業,對穩定和促進全省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6~2010年三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6%,年均拉動經濟增長4.2個百分點,保障和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大為增強。

2001-2010年陜西省服務業增加值

  5、非公經濟比重大幅度增加。近年來,陜西非公經濟得到了逐步的發展壯大,尤其是第三產業,非公經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區域經濟所有制結構得到優化。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為49.5%,較2005年提高6.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經濟占29.8%;第二產業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經濟占47.8%;第三產業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經濟占57.5%,分別提升0.1、10.2和3.1個百分點。
  6、科技創新對產業貢獻穩步提升。發展動力不斷加強,創新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科技政策法規體系框架;財政科技投入明顯增加,全省財政科技投入累計86.08億元,年平均增長35.72%,組織實施省級各類科技計劃8578項,總經費19.2億元;科研創新能力增強,獲得重要科技成果2475項,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24項,獲省級科技獎勵861項。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21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42%。全省大中型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6.5萬人,占企業從業人員的5.2%,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6個,開發重點新產品540項。
 ?。ǘ┐嬖趩栴}
  總體上看,“十一五”以來,全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支柱產業逐步發展壯大。但由于目前陜西產業結構仍處在工業化中期較低層次,產業結構的“二元化”特征短期內仍將難以改變,支柱產業規模相對比較小,集中度不高,產業的競爭優勢還不明顯,區域之間產業協作配套能力較低。
  一是產業發展層次較低。2010年我省GDP列全國第17位、西部第3位,全省GDP僅占全國的2.5%,人均GDP較全國平均水平低8.3%。產業層次較低,第一產業仍然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體;第二產業中能源資源開采比重較高;第三產業仍以批發零售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相對滯后。
  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總體上看,三大區域產業發展差異巨大,關中的三次產業比例為10.1:49.0:40.8,陜北的三次產業比例為6.9:79.5:13.6,陜南的三次產業比例為25.8:36.8:37.4。與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關中工業基礎良好,產業體系完備,以絕對的優勢引領全省經濟的發展,關中的第一產業比例較低,但第三產業比例高于全省約3個百分點;陜北的第一、第三產業比例明顯較低,但第二產業比例高于全省23個百分點;陜南的第一、第三產業比例明顯高于全省,但第二產業比例低于全省近20個百分點。
  三是體制機制滯后。陜西“二元經濟”特征明顯,國有企業改革相對滯后,民營經濟比重遠低于沿海發達省份。加快以國有企業改革、壯大非公經濟為主要任務的體制改革,突破體制瓶頸制約,已經成為配置優勢資源,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做強做大支柱產業的關鍵環節。
  四是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低。陜西是科技資源大省,但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不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裝備產品不多,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進程仍然比較緩慢??萍既瞬诺恼w素質和結構不適應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端科技研發和高級管理人才短缺。
  (三)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我省經過多年努力,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陜西特色的發展路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蓄積了巨大的發展潛能,完全能夠在新起點上實現新跨越。陜西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人才素質高、勞動力成本較低、自然資源豐富以及完整的工業體系,為開展國內外經濟合作、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是經濟全球化和產業梯度轉移加快。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直接投資和產業轉移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資本加快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西部大開發持續深入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全面實施,為我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提供了難得機遇。二是我國進入工業化加速期。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加快發展時期,要實現以經濟質量為基礎的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啟動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這為我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三是基礎設施與環境明顯改善。西部大開發實施十余年來,以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部大開發目前已經進入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并重的新階段,為三次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與此同時,我省產業結構調整還面臨以下挑戰:一是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了調整和低速增長時期,世界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各國貿易摩擦增大,國際市場需求減小加劇了國內產品過剩和產業間的市場競爭,尤其不利于西部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健康發展。二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壓力加大。世界經濟新格局正在形成,發達國家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環保、生命科學等領域發展,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這從客觀上對我省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三是資源環境約束凸顯。優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水資源短缺、土地供應偏緊對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構成威脅,環境承載能力不足,加大了產業開發成本,影響產業投資與要素流入。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總目標,構建以農業為基礎,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戰略新興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傳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融合和區域錯位協調發展,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增強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ǘ┗驹瓌t
  我省處在全面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城鎮化全面推進的關鍵時期,既要立足省情和解決結構矛盾,更要著眼于更長時期的結構升級,應按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業融合、擴大就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下原則:
  1、調整結構與科學發展相結合。要從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戰略出發,謀劃中長期的發展戰略目標,明確產業近期目標、發展重點和長遠發展方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通過及時的階段性的調整,最終實現螺旋式上升的可持續發展過程。要緊緊圍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核心環節,形成做強做大與持續、穩定、科學發展相統一的發展道路。
  2、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政府宏觀政策的引導和調控管理,加強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競爭,促進優勝劣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對發展速度、規模、結構比例等進行調節,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增長。
  3、增量引進為主與存量調整輔助相結合。按照存量調結構騰空間、增量優結構擴空間的原則,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引進增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4、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積極培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學習型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要鞏固、發揮和提升現有的競爭優勢,加快發展新產品和先進工藝技術。把增強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培育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通過創新發展、淘汰落后技術,實現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ㄈ┱{整目標
  我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突破4000美元,未來5-10年仍是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十二五”期間,應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鞏固強化工業的主導地位,服務業的主要任務是在增強發展后勁的同時,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濟效率,充分發揮生活性服務業的就業吸納能力。
  1、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工業競爭力增強、總量不斷增加;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明顯上升。三次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9.2:54.6:36.2調整為8:50:42。到2015年工業和服務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000和84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3%和15%。
  2、區域結構:我省三大地區在全省三次產業結構中,陜北、陜南占全省的比重上升;陜北第三產業、陜南第二產業明顯上升;關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3、組織結構: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力雄厚、主業突出,在國際國內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力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達到50家以上,其中500億元企業達到10家以上,發展一批“專、優、特、精”的中小企業,力爭省內零部件協作配套率提升10個百分點。
  4、產品結構:加快建設創新體系,實施名牌戰略,力爭培育年銷售額超10億元名優品牌產品30個,超億元名優品牌產品100個;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競爭能力和影響力的名牌產品,爭創30個全國知名品牌,300個陜西名牌。
  5、科技創新能力:全省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保持較大幅度增長。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的2.5%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5%以上;工業裝備技術水平達到國內中等以上水平;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顯著提升;服務業整體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
  6、持續發展能力:全省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各類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0%,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重點培植100家清潔生產示范企業。
  到2020年,服務業總量超越工業并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高,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明顯增強;產業布局更加協調,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間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產業整體競爭力中西部領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
  要實現全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須從三次產業和三大地區產業發展的現狀出發,確定優化方向,選擇升級重點,優化空間布局。著重解決產業布局趨同、產業規模偏小的問題,按照優勢互補、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思路來進行產業聚集,加強各城市的有效交流合作,推動區域間的良性互動和優勢互補,實現關中創新發展、陜北持續發展、陜南循環發展。
 ?。ㄒ唬╆P中地區。要抓住《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啟動實施契機,以西咸新區建設為突破口,依托西安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寶雞、楊凌國家級高新區(示范區)等建設,以工業化、城鎮化為先導,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國家級產業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強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關中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進程,增強綜合發展實力,提高在全國的影響力;充分發揮關中在全省經濟總量擴張、結構升級和質量效益提高上的率先帶動作用,通過自身的結構優化升級,延長產業鏈條,實現部分產業向陜北陜南輻射和轉移。
 ?。ǘ╆儽钡貐^。按照“珍惜資源,深度轉化”的總體要求,以建設世界一流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為目標,堅持三個轉化的方針不動搖,大力推進能源化工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一體化、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一體化;實現由資源開發為主向開發與深度轉化并重轉移,同時積極發展非能源產業和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逐步優化三次產業和工業內部結構,建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推進陜北跨越式發展。加強陜北水資源勘查和環境綜合評價,根據水資源總量、能源資源質量和生態環境容量,搞好規劃布局,協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加強基礎設施綜合配套,統籌工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為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陜南地區。按照保護山水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突破發展的總體思路,在漢中盆地、月河川道和商丹谷地集中建設漢中、安康、商丹三大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著力打造有色、鋼鐵、裝備、能源、生物制藥、非金屬材料、油氣化工、綠色食品、蠶桑絲綢、旅游等十大循環經濟產業鏈。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發展優勢新型材料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盡快實現突破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加快漢江水力資源梯級開發,把陜南建成西北地區重要的水電基地。依托大秦嶺,整合優勢資源,打響“綠色品牌”,把陜南建成全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全省新的經濟增長熱點地區。
  四、產業結構調整重點領域
  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堅持“穩一產、強二產、增三產”的發展方針,推進產業融合和區域錯位協調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繼續鞏固強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提升工業發展質量。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擴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推動產業融合,實現“陜西配套”、“陜西制造”向“陜西創造”、“陜西服務”轉變,著力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
 ?。ㄒ唬┐龠M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優化布局,創新模式,搞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繼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積極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提升農產品的效益和競爭力。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楊凌示范區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專欄1                         農業重點領域
糧食。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土地整理復墾、中低產田改造、基本口糧田工程,大力推進淤地壩建設,新修基本農田300萬畝,恢復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580萬畝。實施新增25億公斤糧食產能工程,重點扶持32個糧食主產縣,建設關中優質商品糧基地、陜南優質水稻基地,挖掘陜北糧食生產潛力,建設陜西第二糧倉。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加大良種推廣、配方施肥,努力提高糧食單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總產超過130億公斤。
    果業。以蘋果為重點,圍繞提質增效,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推進果畜結合,建設綠色果品基地,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多元化深加工生產體系,建成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際化大產業。擴大獼猴桃、柑桔、櫻桃等名優水果種植面積,推進核桃、紅棗等干雜果基地建設。水果種植面積達到2000萬畝、總產量1400萬噸,其中蘋果1000萬畝、1000萬噸。
    畜牧業。以生豬、奶牛為重點,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推廣科學養殖模式,建設一批百萬頭生豬大縣、萬頭生豬示范村、奶牛標準化示范縣,發展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形成關中奶畜、陜北羊子、渭北和陜南生豬生產基地,促進畜牧業快速發展。

    蔬菜。以建設百萬畝大棚設施為重點,構建各有特色、品種互補的三大區域蔬菜產業帶,形成一批集中連片設施蔬菜大縣。蔬菜面積達到8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300萬畝。支持發展陜北名優小雜糧,關中時令瓜果,陜南“雙低”油菜、蠶桑、茶葉、中藥材、食用菌、富硒食品等區域特色產業。
 ?。ǘ┱{整優化工業結構,提升制造業整體競爭力
  1、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能源化工產業。加快轉變能源工業發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努力實現大資源、大布局、大轉化、大產業。穩步增加一次能源產能,大力推進煤電化一體化、油煉化一體化和能源裝備一體化,促進化工產業高端化、電源建設大型化、載能工業特色化,實現資源深度轉化和綜合循環利用。優化能源產業布局,積極建設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關中能源接續區和陜南綠色能源區,有序發展新能源,支持陜南適度發展能源化工下游產業,依托重大項目建設下游配套增值產業園區。重點建設陜北大型煤炭示范、現代煤化工綜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學工業區、渭南煤化工園區等“十大園區”,煤油氣產能建設、新能源千萬千瓦裝機等“十大工程”。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與轉化,以陜北地區和關中的渭北地區為主,水電開發以陜南漢江梯級電站為主;電力開發除現有和在建的關中、陜北大型火電及榆林風電以外,創造條件在商洛或安康建設大型火電機組和核電機組。

專欄2                    能源化工重點領域
       煤炭。穩步提高煤炭開采水平和生產能力,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力度,按高效現代化礦井標準建設大保當、小保當、小紀汗、西灣等一批大型礦井。做好渭北老礦區挖潛改造,推進煤礦整頓關閉和資源整合,煤炭企業數量減少到120家。加強礦區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做好韓城等地煤層氣抽采利用。建成一批千萬噸級礦井,煤炭產能達到6億噸。重點建設榆神礦區大保當、小保當、西灣、金雞灘、杭來灣,榆橫礦區小紀汗、魏墻、巴拉素、紅石橋、大海則,神府礦區郭家灣、青龍寺,府谷礦區段寨、西王寨,彬長礦區小莊、文家坡、孟村、雅店、高家堡、楊家坪,永隴礦區麟游區郭家河、崔木、招賢、園子溝,渭北老礦區西卓、王峰,吳堡礦區橫溝等一批大型煤礦。
電力。加快實施神木錦界、府谷廟溝門、彬長等外送電源項目,全面建成榆橫、秦嶺等骨干電源工程,積極支持陜南電源項目建設,優先發展西安、咸陽、楊凌等城市熱電聯產,大力推進銅川、黃陵、府谷等礦區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啟動實施抽水蓄能電站和核電項目前期工作。新增電力裝機3500萬千瓦,總裝機達到6000萬千瓦。重點建設神木錦界電廠三期、府谷廟溝門二三期、府谷段寨煤電一體化項目、彬長新民塬電廠、永壽電廠、旬邑電廠和靖邊、安康火電基地等“陜電外送”電源項目,榆橫電廠、延安電廠、寶雞二電廠三期、銅川電廠二三期、彬長馬屋電廠二期、秦嶺電廠擴建、商洛電廠、漢中電廠等骨干電源項目,西安、咸陽、寶雞、渭南、榆林、延安、銅川、商洛、楊凌等熱電聯產項目,彬長、榆橫等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
油氣。加快老舊油田改造,推廣高效增產采油技術,進一步提高采收率。加大油氣資源勘探力度,在抓好原有區塊擴邊勘探的同時,努力開拓新的油氣區塊,實現子洲、米脂和杏子川的規模開發,實質性推進鎮巴油氣田勘探并及早開發利用,鼓勵企業境外勘探開發,確保資源有序接替。石油、天然氣產能分別達到4700萬噸和300億立方米,油氣當量達到5000萬噸,建成全國第一油氣大省。重點建設長慶油田5000萬噸、延長集團2000萬噸油氣當量勘探開發項目,建設榆林、延安和咸陽三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積極推進鎮巴油氣勘探開發。
    現代化工。發揮資源優勢,運用先進技術,凝聚各方力量,扎實推進神華陶氏榆林煤炭綜合利用、延長延安靖邊煤油氣綜合利用等一批重大資源轉化項目。按照循環經濟模式,樹立低碳環保理念,加快煤制甲醇制烯烴技術產業化,構建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煤制醋酸四大產業鏈,支持地方發展配套產業,促進蘭炭生產上規模、上水平,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工產業園區,占領行業發展制高點。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50%以上,形成綜合化工產能4000萬噸以上。重點建設神華陶氏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中煤榆橫煤制烯烴、華電榆林煤制芳烴、兗礦榆橫煤化學工業區煤制油綜合利用、大唐府谷甲醇制烯烴(MTP)、神華西灣煤炭綜合利用、徐礦寶雞150萬噸甲醇及深加工、延長集團延安靖邊煤油氣綜合利用、陜煤黃陵500萬噸焦化及綜合利用、延安100萬噸乙烯及下游產品深加工、子長3×98萬噸煤焦化、陜煤渭北煤化工產業園煤制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Ⅱ)技術示范等項目。投資總規模達到3000億元,形成煤制烯烴700萬噸、芳烴100萬噸、煤制油300萬噸、蘭炭2000萬噸、煤焦油700萬噸。

    新能源發電。重點建設陜北百萬千瓦風電基地,靖邊光伏發電園區,黃河北干流水電梯級開發,漢江旬陽、白河、黃金峽梯級開發、鎮安抽水蓄能等工程。積極推進核電項目前期。投資總規模達到500億元,新增裝機400萬千瓦。 
  先進裝備制造業。以裝備制造業高端化、規?;图夯癁槟繕?,圍繞國家重大工程需求,在數控機床、基礎制造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推動重大裝備自主化。鼓勵主機生產企業由單機制造為主向系統集成為主轉變,引導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依托關中新型工業化示范園區,推進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建成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8%。以關中為集中布局區域,以漢中、榆林為次集中布局區域,以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產業園區為集中布局點,以交通干線為紐帶,形成輻射全省、連接省外的產業鏈條網絡。集中力量打造航空、航天、輸變電設備、汽車、機床工具、冶金煤炭重型裝備、工程機械、電子通信設備元器件、石油開采裝備、能源化工裝備等10大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帶動全省裝備制造業做強做大。其中航空、汽車、高壓輸變電三個產業集群,2015年工業總產值分別超過2000億元、1400億元和1000億元。

專欄3                        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
輸變電設備制造:適應國家特高壓、超高壓重點輸電工程建設,以大功率晶閘管等核心技術為支撐,重點發展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以重點園區為平臺,整合資源,優化布局,鞏固提升高壓輸變電、低壓配電等優勢產品,增強成套和試驗能力,促進產品智能化。加快西安高新區、西安經開區、寶雞高新區、咸陽四大輸變電制造產業園建設。重點實施西電特高壓超高壓開關設備產業化、西電核心操作機構擴能、西電產業園變壓器系列產品生產、西安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大功率晶閘管、寶光真空滅弧斷路器、國德電氣高壓開關核心組件生產、陜開智能化低壓電器基地、陜西合容串聯電容器及交流融冰裝置產業化等項目。
汽車及零部件:發揮關中汽車產業集群龍頭作用,重點發展重型商用車和轎車,大力發展客車、專用車、微型車,加快混合動力車產業化。加強產品研發和技術集成,推動整車升級換代,擴大發動機、變速器、車橋、安全氣囊等關鍵零部件生產規模,實現汽車電子產品系列化、多元化。加快實施陜重汽重型商用車、陜汽技術中心、法士特重型汽車變速器、比亞迪第二工廠40萬輛轎車及零部件、陜汽金鼎鑄造、陜西東風車橋汽車傳動系統零部件、北方動力微車發動機生產線等項目。
機床工具:以數字化、大型化、高速化為重點,做強做精三軸以上加工中心、數控磨床、數控鏜銑床等整機產品,不斷擴大功能部件、大型鑄件、精密數控刀具等優勢產品規模,積極實施高檔數控機床科技重大專項,開發柔性制造、精密成型、超精密微機械等先進適用技術,增強自我裝備能力,凸顯集團優勢。搞好寶雞數控機床產業園、漢中機床工具制造基地、西安機床研發及制造中心建設。重點實施秦川磨齒機、漢川數控機床制造、寶雞機床組合車床產業化、漢江機床滾動功能部件產業化、漢江工具數控高性能刀具擴能改造、渭河工模具數控硬質合金刀具等項目。
能源化工裝備:大力發展石油鉆機、修井機、連續油管等產品,加快開發海洋平臺鉆井裝備、海洋用管、鉆機電控系統、空氣鉆井裝備。開發智能化千萬噸級電牽引采煤機,實現可移動礦用救生艙規?;a,擴大掘進機、運輸機和液壓支架配套制造能力,建設大型煤炭綜采設備生產基地。積極發展風電、光伏發電設備和核應急發電機組、核級壓力容器等。以軸流壓縮機、大型空分裝置以及大型非標設備為依托,增強高壓厚壁設備和特種材料設備的研發制造能力,加快發展加氫反應器、精餾塔、閃餾罐、真空蒸發結晶器等大型反應裝置,實現大型能源化工非標設備本地化制造。重點實施寶雞石油機械搬遷、咸陽鋼管鋼繩搬遷,寶雞石油鋼管連續管及套管生產線、西煤機搬遷改造、煤科院投煤炭機械制造、西安船舶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陜柴重工風電設備配套、商洛太陽能電池、寶鈦榆林重型化工裝備制造、航天四院化工裝備及通用裝置生產線等項目。
工程機械及冶金裝備:突出發展連鑄設備、重型鍛壓及后處理設備、液壓挖掘機、瀝青混凝土攪拌設備、攤鋪機、非公路專用車、電動叉車等產品,積極開發板帶冷熱連軋、涂鍍層加工、高速線材精軋等大型冶金成套裝備和多功能工程機械主機產品。延長產業鏈條,加快開發關鍵零部件,提高配套生產能力。重點建設中鋼西重整體搬遷、中冶陜壓大型薄板冷熱連軋設備、陜鼓能量回收裝置、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高精度帶材軋制成套裝備、中聯重科土方機械渭南工業園、中交西安筑路機械筑路設備生產基地、陜汽通力非公路用自卸車、寶雞合力渭濱工廠大噸位叉車等項目。
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掌握高速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重點發展適應高速重載要求的鐵路罐車、集裝箱專用起重機、鐵路鋪架設備、道岔及轉換系統、列車集中軸溫報警器等高附加值產品。完善時速250-350公里高鐵接觸網和城軌供電剛性懸掛系統的開發制造,實現電氣化產品系列化。重點實施中鐵寶橋機械產品擴能改造、西安鐵路信號廠道岔轉換設備制造中心技術改造、北車西安車輛廠高速鐵路罐車罐體制造生產線關鍵設備技術改造等項目。
輕工裝備:集中發展新型紡織機械、光機電一體化和特種工業縫紉機、渦旋壓縮機、機組式凹版印刷機、柔性版印刷機等產品,加快研發農副產品加工裝備,擴大中高端輕工設備市場份額。重點實施渭南科賽機電印刷機械套色控制及電子檢測系統建設、西安造紙機械中輕機制漿裝備產業化、西安標準精密機械高速旋梭生產等項目。

環保裝備:重點發展水污染防治裝備、大氣污染防治裝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裝備、環境監測儀器儀表、節能與清潔生產裝備、資源綜合利用裝備。依托現有重點工業園區,促進產業集聚,重點培育十大環保產業園區。實施西礦環保轉爐煉鋼干法煤氣除塵節能系統產業化、陜西蘭環環保水處理裝備研發制造基地、陜鼓動力純低溫余熱能量回收系統產業化、海浪鍋爐高效節能微排燃燒鍋爐制造基地。 
  2、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順應技術發展趨勢,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突破激光、創新藥物、信息通訊、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產業化水平。以西安為中心,以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為重點,充分發揮西安高新區、西安經開區、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寶雞高新區、渭南高新區、西咸新區等國家級開發區和產業基地的聚集和載體作用,有選擇地向陜北、陜南部分科技園區延伸。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以上。

專欄4                   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
航空航天。以國家大飛機項目為帶動,依托西安閻良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和五個園區,增強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機載設備配套能力,加快大型運輸機、新舟和運八系列飛機、通用飛機產業化,構建集研發、生產、試飛、檢修、外包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圍繞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加快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空間飛行器有效載荷,重點培育民用衛星應用產業和特種技術產業,促進航天主導產業與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協調發展。
新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結構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構建鈦及鈦合金、高性能碳纖維、硅材料、金屬鈮鉭、鉬及鉬合金、微量重金屬吸附材料、杜仲膠等產業鏈,積極開發稀土資源,建設寶雞“中國鈦谷”和商洛“中國釩都”,打造西安、安康、漢中、商洛等新材料基地,形成“一軸四極七園”的發展格局。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核電和生物質能,壯大新能源產業規模,形成太陽能電池材料、專用設備研發、電池組件生產的產業鏈條,構建以西安為龍頭,商洛、咸陽、渭南產業聚集區等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加快陜北百萬千瓦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推進陜南水力資源和關中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布局一批生物質能源項目。研制開發電動汽車和碼頭牽引車,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規?;?/DIV>
新一代信息技術。適應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變革,積極發展物聯網、軟件與集成電路、通信、半導體照明、平板顯示和激光等產業,著力突破嵌入式軟件、感知芯片、導航芯片及高功率激光器等關鍵技術,加快半導體、軟件新城、通信、激光、物聯網等示范園區建設,建設國內一流信息技術產業高地。
生物技術。實施創新藥物、現代中藥、生物醫學和生物育種等產業工程,加速生物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組建生物醫藥研究院,加快建設陜南原料藥種植加工基地和西安、楊凌生物技術研發生產基地,努力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和服務外包基地。

節能環保。大力開發水污染防治、工業廢棄物處置、除塵脫硫脫硝、環境質量在線監測、城市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等技術與裝備,培育環保技術、工程設計和運行管理等一體化服務型企業,建設西安經開區大氣污染防治、寶雞高新區節能鍋爐與固廢綜合利用、咸陽再生資源產業園、渭南經開區環保設備等十大示范園。 
  3、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有色、冶金、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提高工藝裝備水平,調整產品結構,進一步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下大力氣改善品種質量、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培育骨干企業和優勢產品,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通過“上大”促進“關小”,確保水泥、焦化、鋼鐵等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超計劃完成,促進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健康發展。依托縣域經濟和工業園區,積極支持技術含量高、協作配套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構建大中小結合的產業組織體系,促進產業聚集,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進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專欄5                          傳統產業重點領域
  有色冶金。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依托優勢資源,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以鉬、鈦、鉛鋅、鋁、釩等特色產品為載體的產業集群。合理開發利用省內礦山資源,加大境外資源開發力度,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條件,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勘探力度,加強資源整合,實現規模開發。采用先進工藝挖掘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難選冶礦潛力,提高尾礦、熔煉渣和余熱余壓余氣的綜合利用水平。運用循環經濟模式,形成鉛鋅-納米氧化材料、煤-電-鋁鎂合金、硫鐵礦-硫酸鎳-鎳材、釩礦石-氮化釩-釩電池等產業鏈條,推進鋁電聯產,加強黃金開采-選冶-精深加工一體化。推進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加快技術改造,提高優特鋼產品比重。加快實施陜西有色榆林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久盛礦業金嶺金礦一期、金鉬南露天礦開采、金鉬鉬金屬工業園建設、金鉬鉬焙燒工藝技改、寶鈦5000噸/年鈦熔鑄技改、寶鈦鈦及鈦合金殘廢料處理線技改、寶鈦大噸位自由鍛生產線技改、八一鋅業10萬噸/年高純鋅冶煉和10萬噸/年鋅合金技改、煎茶嶺鎳業鎳礦采選工程、銅川鋁業12萬噸預焙陽極建設、安康釩鈦磁鐵項目、大西溝800萬噸鐵礦開發、楊家壩鐵礦130萬噸/年改擴建等項目。
食品加工。加大投入力度,做好產業化項目篩選、儲備、包裝和推介,盤活現有存量資產,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建立企業與農戶的互動利益機制,鼓勵企業創建規?;脑匣?,重點抓好綠色蘋果、高酸蘋果、奶牛、奶山羊、秦川牛、瘦肉型豬、優質專用小麥、優質大米、"雙低"油菜等原料基地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以品牌聚合相關食品企業,延長產業鏈條。以果蔬、乳制品、肉制品加工和煙酒制造等產業為重點,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精深加工和終端產品比重,建設世界濃縮果汁基地、全國乳制品基地和西部肉制品基地。依托小雜糧、紅棗、核桃、魔芋等發展特色食品。加強食品安全能力建設,構建行業誠信自律體系。重點建設西鳳酒擴建技改、太白酒2萬噸/年陳酒技改、豐益糧油深加工、匯源4萬噸/年獼猴桃果漿生產線、銀橋4萬噸/年益生菌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雨潤肉制品加工、財安肉制品深加工、西安米旗冷食生產、得利斯肉制品加工二期、松茂餐飲農業食品科技中心、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等項目。
紡織服裝。重點發展高檔面料、功能性面料、床上用品及家用裝飾、服裝等產品,提高印染和后整理等配套能力,增加產品門類和附加價值,實現多元化、復合型發展。加快建設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推動建設咸陽紡織服裝、安康絲綢加工等產業基地,支持發展傳統手工紡織產品,努力振興紡織業。實施西安紡織城整體搬遷工程,培育五環實業、金盾紡織、京泰紡織、越紅紡織、際華印染等一批企業集團做大做強,重點建設豐泰紡織1000頭氣流紡和400臺布機生產線、鑫源紡織三期紗錠及布機、榆林羊毛絨生產加工基地等項目。

建筑材料。繼續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力度,加大對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等自主創新技術的產業化推廣力度,積極發展商品混凝土、大型水泥構件制品等下游產品,實現水泥行業由產能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推進氟化工、石英石、重晶石、石墨、頁巖、陶土等非金屬資源的深加工,搞好粉煤灰綜合利用。建設銅川新型建材基地和寶雞、安康、神木陶瓷工業園,實現新型建筑陶瓷、衛生陶瓷、在線鍍膜玻璃、玻璃深加工產品和復合環保裝飾材料規模化生產。重點建設陜煤集團石煤型釩礦石綜合利用、特種玻璃建材制造加工、華電熱電聯產粉煤灰綜合利用、博樺陶瓷高檔內墻釉面及拋光磚生產線、秦嶺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銅川環新建材30萬方加氣混凝土切塊等項目。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和水平
  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需求,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重點,堅持服務發展與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就業相結合,實現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物流、金融、研發設計、科技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保險、文化傳媒、會展等現代服務業,運用高新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改造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抓好國家級和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依托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區位優勢,加快發展總部經濟,打造服務業新亮點,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功能明顯增強,生活性服務業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服務體系有較大改善,特色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全面提高服務業綜合競爭力。
  1、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建設西安金融商務區,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落戶,扶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打造西安區域性金融中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推進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咸新區空港物流園、寶雞陳倉物流園區和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園區建設,建成全國重要物流集散地。加快西安高新區軟件園和西安經開區出口加工基地建設,將西安建成具國際一流水平的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利用歐亞經濟論壇、西洽會、農高會、通用航空展等平臺,積極打造“西部會展之都”。

專欄6                   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
    現代物流業:依托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咸新區空港物流園、陳倉現代物流園區、渭南物流園、銅川果品物流中心等園區,抓好西安華南城、中陜國際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形成區域性物流中心。依托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漢中褒河綜合物流園、安康綜合物流園、商洛農特產品物流中心等,抓好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中心、綏德物流園、延安物流中心、漢中茶城、建興糧油物流配送基地等項目建設,形成區域物流樞紐。
    金融業:抓好金融服務核心區、總部商務區、金融產業孵化基地等項目建設,完善綜合配套服務設施,創新金融業發展模式,打造西部區域性金融中心。
    科技信息服務業依托西安高新區、經開區、閻良航空基地、長安航天基地、大學科技園區等,抓好西安軟件新城、西安創業研發園、西安碑林動漫產業基地、經濟開發區創意園、生產性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建設。依托楊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建設楊凌現代農業科技服務聚集區。
    服務外包業;依托西安高新區軟件園和西安經濟開發區出口加工基地,大力發展BPO(業務流程)和ITO(信息技術)外包服務,推動西安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國際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加快服務外包專業園區和支撐平臺建設,大力培育服務外包骨干企業。

    會展業;依托西安國際展覽中心、浐灞國際會議中心、大唐西市、渭南通用航空產業園等,辦好歐亞經濟論壇、西洽會、國際通用航空展會,打造西部“會展之都”。 
  2、優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加快西安文藝路演藝基地、西部影視數字化制作基地、動漫創意基地等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做大做強廣電網絡等一批龍頭企業,努力建設文化強省。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旅游龍頭企業的培育,重點發展關中人文游、陜南山水游和延安紅色旅游,建成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以開拓市場、擴大消費為主線,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構建便利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多式聯運等新型服務業態。不斷完善社區家政、養老、安保、醫療、維修等基礎服務設施,培育家庭社區服務市場,引導家庭服務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發展。

專欄7                  生活性服務業重點領域
     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等五個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加快西部影視數字化制作基地等十大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打造陜西特色文化品牌,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做大做強曲江文化產業集團、廣電網絡等一批龍頭企業,培育報業、演藝和出版等骨干企業。加強秦商(陜商)文化開發。推動楊官寨遺址、周原遺址、周豐鎬遺址、梁帶村遺址、秦雍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唐帝王陵遺址、統萬城、耀州窯遺址、漢長城遺址等大遺址保護工程。
旅游業:依托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大明宮、大唐西市、西部影視城、咸陽漢唐帝陵文化旅游區等景區,做大做強關中人文旅游產業;依托長青華陽景區、金絲峽、南宮山等景點,重點建設臨潼秦唐文化旅游、大華山休閑度假旅游、延安紅色經典旅游、法門寺佛文化旅游、漢中文化休閑旅游、榆林大漠風情旅游、關中民俗聚集區,打造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品牌。
    商貿流通業。推進大型專業市場和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增強區域輻射能力。深化“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工程”,為農民提供便利、安全的生產生活服務。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網上購物等新型服務業態,提升酒店、餐飲接待能力和水平,積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餐飲。依托實施“唐皇城復興計劃”,加快西安東大街、解放路、金康路,寶雞國際商業廣場、嘉隆國際商城,延安二道街綜合商業街、漢中萬邦時代廣場等傳統設施建設和改造步伐,抓好萬達廣場、中國原點新城、漢中茶城等一批影響大、功能全的大型商貿項目及特色商業街建設,形成區域商貿中心,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區商業發展。
    房地產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滿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調整商品房供給結構,增加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穩步擴大住房建設規模,積極培育發展縣域城鎮房地產業。完善住房信息系統,加強一、二級市場和租賃市場調控,規范物業管理,強化中介服務,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家庭服務業。優化社區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不斷完善社區生活服務、安全保障、醫療保健服務、休閑娛樂健身等基礎服務設施,重點發展社區養老托幼、家政服務障等便民服務。發展互聯網增值服務、網絡電視、網上購物、遠程醫療以及研發設計、創意、廣告等新型服務業態。 
  五、產業結構調整重點任務
  (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抓住國際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按照市場導向、優勢互補、生態環保、集中布局的原則,通過招商引資嫁接改造傳統產業,在承接轉移中提升產業層次。注重強化政策引導,鼓勵企業推進自主創新,引導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并將強化對重點用能企業的監管,敦促企業通過改進設備、改進工藝、降低能耗,提高單位能耗的產出效率。科學編制承接產業轉移規劃,積極與東中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引導東中部地區企業有序轉移。充分發揮現有開發區作用,以示范區標準建設開發區,抓好園區和基礎建設,大力引進央企、世界500強、大型國企、高新科技等項目落戶。加強與東中部縣域的合作,通過有形的合作洽談會和虛擬的網絡平臺相結合、定期化和經?;嘟Y合等形式,促進縣域經濟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
 ?。ǘ┐罅Πl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積極開發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和產品,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依法關閉破壞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調整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規模,強化對水資源、土地、森林、草地等的生態保護。利用市場約束和資源約束增強的“倒逼”機制,堅持產業政策引導、信貸政策支持、財稅政策調節,嚴格執行環保、安全、技術、土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市場準入條件,引導市場投資方向,有序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ㄈ﹥灮a業組織結構。提高企業規模經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快大型企業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健全公共服務,積極推動各類生產要素加速向優勢產業聚集,做大石化、汽車、航空、輸變電、煤化工等重點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發揮規模效應,加強龍頭企業與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的合作,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扶持規模以上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的小巨人企業,與龍頭企業形成配套協作,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省內配套率。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打造產業集群承載平臺。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增強企業市場競爭活力,加強與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集團的合作,鼓勵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重組。
  (四)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按照產業集群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以提高產業集中度為重點,重點支持工業園區特色產業鏈延伸配套,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配套程度高、商務成本低的高成長型特色工業園區。支持西安高新區、楊凌示范區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加快西安經開區、寶雞高新區加快建設步伐、完善服務功能,優先保障工業園區、開發區、重點區塊項目建設用地的需求。以特色工業園區為依托,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集聚效應,形成分工合理、主業突出、比較優勢得以發揮的產業結構。
 ?。ㄎ澹┡嘤堫^企業和品牌產品。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加大省級專項資金支持力度,改革和完善投入方式,形成資金合力,促使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名牌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經費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品牌價值和競爭實力。進一步加大對產業產品名牌的培育、扶持和宣傳力度,著力打造優勢服務和特色品牌。
 ?。┨岣邔ν忾_放水平。結合產業布局、資源稟賦和市場前景,精心策劃、論證和引進一大批新項目、大項目、好項目,吸引更多高端產業,促進我省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創新招商方式,采取靈活有效的辦法,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吸引更多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出口,鼓勵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和國內短缺資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帶動國內產業發展。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增強國內配套能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鼓勵吸引外資能力較強的地區著重提高生產制造層次,并積極向研究開發、現代物流等領域拓展。
 ?。ㄆ撸┥罨w制機制創新。落實放寬市場準入的各項政策,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調整結構、開拓市場、增加投入、擴大就業中的重要作用。推進要素市場體系建設,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及其相關法規建設,加快金融創新,拓寬融資渠道,搭建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交流對接平臺,促進非國有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積極爭取國內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支持和鼓勵企業通過增資擴股、股權轉讓、發行債券、上市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
  (八)切實加強組織協調。在部門間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互相配合,密切協作,及時溝通,負責實施工作的組織協調;在市縣區間建立合作機制,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完善考核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產業發展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各市縣區要幫助企業及時享受國家相關優惠政策,為投資者提供準確可靠的市場信息和優質服務,吸引外部直接投資。積極發揮政府推動作用,加速完善市場機制,促進市場發育,逐步完善重點產業結構調整、組織優化、空間布局和科技創新引導等政策體系。
 ?。ň牛﹦撔驴萍贾误w系。充分利用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統籌各類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支持西安以統籌科技資源示范改革為重點推進資源整合。構建區域創新網絡,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間的信息傳遞、知識流動。依托高校、院所和大型企業,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經營活動提供全方位中介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做大做強有自主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市場前景較好的科技型企業。
 ?。ㄊ﹥灮顿Y創業環境。繼續加強協調服務,及時解決企業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完善水、煤、電、氣、運、地等生產要素保障體系。切實增強各級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不斷優化服務方式,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制、服務承諾制、辦事限時制,全面提高工作質量和辦事效率,構建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清理行政審批,減少和規范收費事項,加大政務公開和企業治亂減負力度,完善企業投訴、案件受理和查處制度,把改善投資環境納入目標考核。實施“筑巢引鳳”工程,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建設最佳宜居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外來客商投資創業,使客商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
   六、政策保障
 ?。ㄒ唬┊a業引導政策。一是優先布局重大建設項目。積極爭取由國家審批或核準的水利、交通、生態環境、特色農業、航空航天、優勢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旅游等重點產業項目。二是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資源就地加工轉化。制定煤炭等資源型產業可持續發展優惠政策,研究設立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煤礦轉產發展資金,建立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以及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長效機制。三是建立新興產業發展獎勵補助機制,推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四是統籌各地市產業發展,進一步明確各市產業發展定位和重點,防止重復發展和惡性競爭。
   (二)財政鼓勵政策。一是加大對重點產業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用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面的專項資金規模,加大對鼓勵類產業結構調整重點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整體收購待改制轉型的國有企業。二是加大節能減排財政支持力度,統籌安排技術改造資金,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發展低碳經濟,不斷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資源型企業的發展水平。三是建立工業用地開發成本補貼機制,市、縣(區)財政每年從經營性用地項目的土地出讓金收益中,按一定比例安排用于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調整集聚區基礎設施、廉租職工宿舍建設和發展職業教育等,對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給予以獎代補。四是優化財政分配機制,壯大可用財力,統籌區域發展,加大對資源轉型城市財政支持力度。五是加大省級各專項資金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清理取消和減免部分涉企收費。
   (三)稅收調節政策。一是認真落實企業進口重大技術裝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增強激勵效應。二是出臺包括綜合性稅收、農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自主創新、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等各領域具體優惠政策。三是建立網上辦稅一體化平臺,改進管理方式、推行“一窗式”受理等各種措施,確保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四是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稅收扶持力度,落實國家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的政策規定。
  (四)金融支持政策。一是建立企業上市的綠色通道,構建長效機制,幫助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直接融資。建立后備上市企業儲備庫,實現企業上市的梯次化。二是積極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社會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支持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和資產證券化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三是抓住國家大力發展“三農”的黃金時期,積極探索建立全資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將城市的富余資金以小額信貸方式回流到農村。四是引導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創新,及時滿足企業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對拉動作用明顯的重大產業項目,開辟信貸支持“綠色通道”。加強宏觀金融政策與區域經濟政策的聯動,擴大市縣級金融機構的授權授信額度和新增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下調或取消統籌金、二級準備金,規范發展融資性擔保公司。五是圍繞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突出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充分發揮財政和金融資金對經濟發展的扶持促進作用。積極探索對企業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的質押貸款。六是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拓寬小型微型企業融資渠道。清理糾正金融服務不合理收費,切實降低企業融資的實際成本,細化對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監管政策。
 ?。ㄎ澹┯玫乇U险摺R皇遣粩鄡灮a業用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對新建項目嚴格執行國家供地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國家鼓勵的、技術含量高的、附加產值高的產業項目加大土地供應力度。二是統籌使用好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等各類專項資金,用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數量。三是加大土地供應后的監管力度,督促已供地項目及時開竣工。加大閑置項目用地清理力度,調整土地用于建設總部經濟基地和重點產業供給。四是確保重點項目土地供應。對于列入國家和省重大建設項目的結構調整重點項目,確需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依法及時予以調整。實行差別供地機制,確保成長前景好、投入強度大的企業以及低能耗、低污染、效益好的項目用地。五是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深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對建設多層標準廠房的給予一定補助或獎勵,完善土地使用“雙向約束”機制,確保企業用地合法合規。
  (六)投資優惠政策。一是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對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等基地建設給予必要的扶持。二是積極鼓勵社會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東部企業投資特色優勢產業、節能環保項目等,給予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合理優惠。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資產重組。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或合資形式設立非金融類投資公司。三是對資源轉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在改造提升、發展循環經濟和培育新興產業、生態環境保護等項目予以重點安排。
 ?。ㄆ撸┤瞬胖握?。一是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研究完善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多元化分配激勵機制,大力改善用人、留人環境,鼓勵創新人才通過兼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項目引進、科技咨詢等方式服務經濟建設。二是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不斷延伸就業服務,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圍繞企業用工需求,制定鼓勵政策措施,組織開展各類專場招聘會,進一步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加強職業教育能力建設,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訓制度,及時拓展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職業培訓、訂單和定向培訓。四是大力實施人才集聚工程,采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引進等方式,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來陜創新創業。開辟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消除人才引進特別是境外人才引進的制度障礙。
  (八)環保約束政策。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治理的市場機制。建立以生產者為主的責任延伸制度。培育專業化的環保設施建設與運營體系,探索環境容量有償使用、水權交易、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機制。探索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和稅收政策。二是加大對煤煙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加快熱電聯產、天然氣普及工程、水煤漿集中供熱等項目的實施,逐步消除燃煤鍋爐,使煤煙型大氣污染得到根本改善。三是加強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加快項目審批和實施力度,不斷完善污水管網,對煤礦廢水及醫療病毒病菌廢水進行集中整治,所有工業企業污水實現達標排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
  

返回頂部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