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二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縣域工業化“十二五”發展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2-07-10 00:00

  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是振興縣域經濟、建設西部強省、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根據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結合陜西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各市、各部門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為促進縣域工業化、壯大縣域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ㄒ唬┛h域工業高點推進,骨干行業迅速擴大。 “十一五”期間,83個縣(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457%,提高到2010年的536%,年均增加158個百分點,其中2010年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個百分點。2010年縣域工業增加值達到281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縣域工業主要行業中,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195475億元,比上年增長3193%,成為縣域工業的重要增長點;能源化工、機械加工制造、采掘、建材、金屬冶煉、化學制造和水熱電氣生產等共8個行業年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以特色食品加工、民俗工藝品、日用品生產為主的家庭工業實現營業收入94764億元。工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ǘ┲行∑髽I加速發展,成為富民強省的重要支撐。 “十一五”期間,全省中小企業年均增加266萬戶,2010年達到13799萬戶;全省中小企業實現營業收入達到12861億元、增加值4596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63和357倍,年均分別增長22%和19%;中小企業從業人員7005萬人,占全省二、三產業企業從業人數的70%,比2005年增加107萬人;支付勞動者報酬780億元,年均增加90億元。2010年全省中小企業營業收入過百億元的縣(市、區)達到35個,過5億元的鄉(鎮、街道辦)和過1億元的村分別達到290個和301個,比上年分別增加19個和98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地區,正在成為各地優勢產業的密集區、城鎮化建設的先進區和群眾就業增收的帶動區。

 ?。ㄈ┓枪兄平洕畈l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十一五”期間,非公有制經濟加速發展,推進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334%提高到2010年的495%,年均增加123個百分點。2010年,有32個縣(市、區)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比超過全省平均水平,31個縣(市、區)超過50%;全省非公有制經濟中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594%、5204%和4202%,其中工業比重比2005年上升79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單位數量占全部非公有制經濟單位的70%以上,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四)工業集中區初具規模,成長型企業加快做大做強。 “十一五”期間,全省各類縣域園區由2005年的126個發展到2010年的183個,其中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的縣域園區發展到21個、10億元以上的園區60個,分別比上年增加10個和14個。到2010年底,全省100個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入駐法人企業4500個、從業人數45萬人、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600億元、完成基礎設施投資累計250億元。縣域工業集中區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技術創新和產業聚集,一批產業集群正在形成,一批骨干龍頭企業迅速崛起,全省營業收入超過500萬元的中小企業達到6000戶,1億元以上的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集團)837戶。工業集中區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十一五”期間,我省縣域工業化較快發展,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但必須看到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仍然面臨一些可以遇見和難以預測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底子薄,基礎差。工業化進程總體緩慢,縣域工業化程度明顯滯后于全國水平。我省縣均法人企業數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6%,縣域工業增加值占縣域生產總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發展不平衡,工業強縣少。全省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有資源和區位優勢的一些縣,發展起來的大多是資源型、農產品加工型的縣域工業。2010年,僅有27個縣(市)的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縣(市)比重達到50%以上;有37個縣的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低于30%。三是產業層次低,產業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少??h域工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新型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少,粗加工企業多。大多數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低于全國水平。四是產業關聯度不高,分散獨立發展的情況較為普遍,縣域工業集中區建設和產業集群發展處于起步階段,軟硬環境有一定差距,入園企業數量偏少,集中區的總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48%。各級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發展。

  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我省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推進縣域工業化要立足當前實際,著眼發展,搶抓機遇,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我省縣域工業化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開始復蘇,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著新突破,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產業分工加快調整,產業呈現梯度轉移趨勢,跨國公司更傾向于在全球范圍內就資金技術、人才儲備、區位交通、政策措施等適宜條件選擇布局。隨著我省交通條件逐步優化,內陸與沿海地區的稟賦條件差異逐步弱化,縣域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國內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睌U大內需政策支持,為縣域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啟動,《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全面實施,給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進縣域工業化作為壯大縣域經濟、建設西部強省的戰略措施,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全省上下重視縣域工業化的良好氛圍。特別是“十五”、“十一五”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縣域工業發展思路逐步清晰,產業集聚發展的條件基本成熟,工業化、城鎮化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為“十二五”縣域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省推進縣域工業化仍然面臨著巨大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國際間和省際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小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外部發展環境更趨復雜;勞動力、原材料、能礦資源和運輸價格上升,企業成本壓力增大;工業項目建設的節能減排和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約束性指標增加,工業建設用地和保護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縣域工業發展人才和資金匱乏,科技創新資源不足、能力不強,嚴重制約了縣域工業化進程。但從整體上看,只要科學判斷、準確把握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就一定能夠將我省縣域工業化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三、指導思想與目標

 ?。ㄒ唬┲笇枷氇?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陜西縣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出發,以強產業、提效益為重點,堅持規?;瘮U張與結構優化并舉;以富民強省為目標,以解決“三農”問題為重點,堅持走城鄉統籌、工農互促、促進就業的人文工業化道路;以增進縣域發展活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為重點,以培育企業、增加企業數量、擴大企業規模、提升企業質量為核心,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走開放帶動的工業化道路;以提升產業集中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工業集中區為抓手,積極培育支柱產業、新型產業、名牌產品,堅持走創新發展和內涵提升的縣域工業化道路。

 ?。ǘ┗驹瓌t

  ——發揮優勢,彰顯特色。依托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確定主導產業,集中優勢資源,著力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縣域工業化發展。

  ——集聚產業,板塊推進。統籌制定縣域工業化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定位和目標,實現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相互銜接,培育骨干企業,形成產業集群,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

  ——創新支撐,持續發展。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增強吸收、轉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科技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縣域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和集約節約、清潔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施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培植支柱財源,增強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以縣域工業化促進縣域城鎮化,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

  ——政府服務,市場引導。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制度創新,除障清道,松綁放權,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構建最優制度環境,不斷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和發展環境。

 ?。ㄈ┌l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省縣域工業要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預期目標是:

  ——縣域工業增加值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18%以上,占縣域生產總值的55%。

  ——全省中小企業戶數達到148萬戶,年均新增2萬戶;從業人數達到800萬人,年均新增20萬人;吸納農民就業超過500萬人,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的35%以上;中小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8%左右;大幅度提高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經營性收入大幅提升。

  ——重點建設完善100個縣域工業集中區,達到區域布局合理、產業優勢突出、基礎設施齊全、管理服務優良的建設目標;全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縣域園區企業營業收入占全省中小企業營業收入比重超過50%。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5%左右。

  ——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達到全省要求。

 ?。ㄋ模┲攸c產業

  ——立足農業優勢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抓好糧、油、果、畜、菜、茶、藥材的精深加工產業;發展農技推廣、包裝儲運、貿易營銷、農資配送、信息咨詢等農業產業化配套服務產業,形成服務促生產、配套促加工的格局。到2015年,農產品綜合加工率達到60%以上,精深加工達到40%以上,農產品向大中城市配送率顯著提升。

  ——立足縣域優勢能礦資源,大力發展資源轉化和深加工產業。重點抓好煤焦化工、鹽化工、氟硅化工、先進合成材料、有色金屬材料、黑色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和下游制品加工產業,扭轉資源型、原料型、燃料和初級加工產品占主導的工業格局。

  ——立足傳統優勢產業,圍繞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發展配套加工業。加快發展“專、精、特、新”的零部件配套產業;結合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支持發展煤化工、石油化工,開發水電、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著力發展技術密集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環保型能源加工配套產業,到2015年,為大中型企業配套產品加工率省內達到60%。

  ——立足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造紙印刷、日用化工、紡織服裝等輕工行業,通過加快技術改造和資源優化整合,重點發展一批專業化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發民俗工藝,創辦小企業,鼓勵發展為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挖掘縣域老企業、老品牌潛力,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引進現代物流企業,建設和培育產品交易市場,培育和發展會展、設計、服務外包等生產型服務業與商貿、文化娛樂等消費型服務業,促進生產服務業向制造業滲透;大力發展旅游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創造需求,引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加快發展咨詢、包裝、廣告、信息、創意、中介等新興服務業;利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化技術改造縣域服務業,提升服務層次和企業效益。

  四、保障措施

 ?。ㄒ唬┐罅ν苿尤駝摌I,加快催生中小企業。全面落實鼓勵全民創業政策,著力培育創業主體。使更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小額信貸資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向初創企業和人員傾斜。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降低非公有制企業的注冊門檻,培育一批發展前景良好、經濟效益穩定、市場競爭力強的科技企業。支持市縣建設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企業“孵化器”,鼓勵農村能人和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創辦企業,大力倡導發展家庭工業。探索建立家庭工業、微型企業集中區,提高全民創業市場化水平。鼓勵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方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形成一批新的非公有制企業。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更多地在省內轉化,催生一批科技型小企業。

 ?。ǘ﹫猿忠巹澮I,加強縣域工業集中區建設。在發展與規范并重,以提高建設質量為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資金,抓好100個重點工業集中區建設(附:陜西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分布圖)。一是統籌協調,理順工業集中區與所在地行政機構的關系,避免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建立工業集中區與入區企業互利互贏的良性互動機制,共同構建和諧發展環境。二是高標準、高起點完善工業集中區規劃,開展集中區環境影響評價,優化產業布局,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研究制定工業集中區建設管理的規范標準和反映工業集中區發展實況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制定對工業集中區的支持政策,形成產業集群的良好生態環境。三是準確定位工業集中區發展路徑和方向,依托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關中—天水經濟區和陜南漢江工業走廊和循環經濟區,全力推進縣域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增強集中區綜合實力。四是按照土地集約經營、產業鏈式發展、企業集群組合、資源循環利用的要求,建立以二次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循環經濟機制,積極推進零排放工業示范區建設,推動縣域工業走循環、低碳發展之路。五是建立財政扶持機制,各級設立縣域工業集中區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工業集中區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企業孵化器,支持配建一定比例的標準化廠房,對供水、供電、交通、綠化、治污等基礎設施項目給予貼息支持。

  (三)繼續實施“百千萬”工程,扶持一批骨干企業。立足壯大縣域企業群體,不斷加大骨干企業培育力度。有效支持小企業向規模以上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向重點企業、重點企業向骨干企業躍升,形成層級式梯次發展格局。引導企業積極適應市場變化,對接市場需求,依托縣域資源,突出縣域特色,利用現有的資源加工轉化基地、制造業基地、農產品基地和山地開發基地,在重點發展能源化工、現代材料和裝備制造產業以外,還要著力發展塑料加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新型建材、家具制造和水果、蔬菜、家禽、竹木、水產、中藥材、食用植物油、優質大米、山野特產等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業。依托文化優勢,加快發展手工業產品,提高市場規模和競爭優勢。切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企業品牌,提升企業形象,提高企業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圍繞省政府制定的產業振興規劃和產業集群規劃,制定配套發展縣域中小企業的指導意見,建立全省配套協作信息服務平臺,推動中小企業抓住區域開放合作新機遇,開拓市場空間。

 ?。ㄋ模嵤┛萍寂d企,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心環節來抓,支持縣域中小企業科技項目交易與交流服務平臺建設,組織大專院校與縣域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扎實開展產學研企聯盟創新活動。鼓勵支持企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營銷方式和營銷網絡,特別要樹立品牌經營的意識,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中心,引導企業開展節能、節水、節地、節材,集約節約利用資源,積極主動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推廣網絡信息服務,建立信息公告平臺,及時組織、篩選、發布有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市場需求方面的信息。建立中小企業項目庫,加強項目可行性研究,做好項目策劃和推介。健全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聯盟,推進“信息入企”工程,重點支持建設10個中小企業“兩化”融合示范區,培育500戶信息化應用重點企業,用信息技術提升和轉變生產經營管理方式,以信息化建設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制度創新。

 ?。ㄎ澹嵤╉椖繋?,擴大招商引資。把項目建設作為重點,保持工業項目投資增長勢頭。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縣域工業投入,促進產業發展,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大工業投入的首要任務緊抓不放,實施有選擇的大項目帶動。圍繞核心企業、龍頭企業和關鍵項目的產品延伸配套開展招商引資,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強與國內外大集團、大公司聯合,著力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在陜投資興業;鼓勵有條件企業外商、外資、外企建立戰略聯盟;擇優扶強,集中資金,突出重點,支持符合要求、達到一定水平的工業項目集聚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財政資金、稀缺要素和資源配置等政府投入,盡快產生明顯的投資效果和投資拉動作用,盡快造就一批有實力、有影響、有潛力的縣域工業項目。通過大項目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鏈向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環節發展,促進新興產業和小型產業集群向園區集中,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實現縣域工業發展的戰略轉型。

 ?。┩貙挾嘣I融資渠道,保障縣域工業化發展資金需求。認真落實中省有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綜合運用財稅杠桿,鼓勵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民間資金投向縣域工業項目。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加強銀企溝通,建立中小企業“金融超市”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實現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的信息交流和需求對接。鼓勵金融機構設立為縣域中小企業服務的專營機構和專門通道,重點支持縣域工業集中區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擴大縣域銀行網點覆蓋范圍,加大對縣域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繼續抓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重點推進市縣建立擔保機構。建立和完善對信用擔保機構資本金注入、業務補貼、保費補助和風險補償制度,推動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建立互利合作、風險分擔機制,提升擔保能力。健全以企業信用征集、信用評價、信用監督等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信用服務體系。

 ?。ㄆ撸嵤┤瞬艔娍h戰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實行務實的人才引進政策,讓外來創辦企業的人員,在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當地居民的待遇。依托現有的職業技術學院、職教中心、電大、黨校等培訓資源,建立健全縣域人才培訓體系,積極與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培養人才機制,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加大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支持力度,動員和鼓勵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參與縣域創業。優化人才服務體系,強化人才市場建設,鼓勵創辦職業介紹機構,提高人才市場信息化水平。持續推進人才強縣政策創新,以最優制度環境和靈活的待遇政策,在更寬視野和不同層次,吸引產業領軍人才與技術創新團隊。

 ?。ò耍└纳瓢l展環境,建立推進縣域工業化服務體系??h(市)政府把推進縣域工業化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分類推進的原則,制定完善縣域工業化發展規劃。省級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制定扶持縣域工業發展的具體措施,著力解決條塊分割、財力不足、人才缺乏、項目用地困難、發展環境不夠寬松等問題。制定全省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突出重點,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信息暢通、功能完善、資源共享、供需對接便捷的1個省級綜合服務平臺與11個市級綜合服務平臺,以及若干個縣級(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窗口”服務平臺共同構成的三級服務網絡,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人才培訓、技術支持、創業輔導、市場開拓、管理咨詢、法律維權等各類服務。加快籌建省中小企業產品技術展示中心,幫助中小企業宣傳產品、開拓市場。進一步轉變職能,堅持多服務、少干預的原則,規范部門執法和收費行為,切實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把推進縣域工業化工作納入市、縣考核范圍,建立目標責任制,完善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從組織上、制度上和政策扶持上,為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確??h域工業化又好又快發展。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