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二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2-07-10 00:00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跨進中等發達省份的關鍵時期,科學編制并實施好金融業“十二五”規劃,以發展和服務為主線,加快金融業發展,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努力把金融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意義重大。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金融體制改革政策的精神,特編制《陜西省“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

  一、陜西金融業發展的基礎與機遇

 ?。ㄒ唬┙鹑跇I發展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陜西金融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金融政策,不斷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加快產品創新步伐,努力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提高,金融業風險防范能力得到增強,在實現自身較快發展的同時,基本保障了經濟發展對資金的合理需求,支持了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金融資源總量較快增長,支持經濟發展能力增強。

  “十一五”期間,陜西金融業保持較快增長,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2%,達到365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20734.92億元,五年增長近2倍,不良貸款比率降為1.35%。證券業資產77.8億元。保險業總資產增長2.69倍,達到618億元。

  銀行信貸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10 年末全省本外幣存款余額16546.05億元,居全國第15位,比2005年末增長117.8%;貸款余額10222.2億元,居全國第 18 位,比2005年末增長117.2%,提前完成“十一五”確定的銀行業發展目標任務。

  直接融資渠道不斷拓寬?!笆晃濉逼陂g利用股票市場融資381.54億元,是以前年度融資總額的3.4倍。2010年末,全省共有A股上市公司37家,居西北第一、西部第二、全國第15位,比2005年末新增12家,總市值達到3100億元,較2005年末增長了12.6倍。企業利用債券融資697.4億元。3家信托公司業務快速增長,信托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元。

  保險業服務保障水平提升。2010年全省保險業共實現保費收入333.81億元,是2005年的3.43倍。積極開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三農”、養老、健康和責任保險業務,推出了“銀保富”等創新產品,吸引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和國有大型企業股權投資,較好地發揮了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2.金融組織體系日趨健全,多元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多元化的銀行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笆晃濉逼陂g,國家進出口銀行和4家商業銀行、1家外資銀行在我省設立分行,成立了1家地方法人銀行、7家農村合作銀行、1家農村商業銀行、7家村鎮銀行、102家小額貸款公司。初步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分行、股份制銀行分行、外資銀行分行、地方商業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競相發展的格局。貸款類金融機構門類的不斷完善,進一步健全了支持陜西經濟發展的多層次信貸體系。  

  保險業體系趨于完善?!笆晃濉逼陂g我省保險市場主體數量明顯增多,機構類型不斷豐富,服務網點得到延伸和加強,已形成國有、股份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與保險經紀、保險代理等中介機構同步發展運營的保險新體系。有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40家,兩家全國性保險公司總部設在西安。

  證券經營機構穩步發展。截至2010年末,我省共有證券公司3家,證券營業部88家;期貨公司3家,12家營業部;期貨品種交割庫3家,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善的資本市場服務體系。具有證券期貨從業資格的會計、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等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也有所發展。

  創業投資機構初具規模。截至2010年底,“關—天經濟區”(陜西)擁有各類投資機構350家、注冊資本總額100億元。具有優勢的創業風險投資機構19個,位居全國第六;管理資本43.9億元,位居全國第七。西安國家航空產業基金和西安航天新能源產業基金獲準建立,首批募集資金共約12億元。

  3.地方金融機構實力不斷壯大,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成效顯著。地方法人銀行業機構合并重組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成立了長安銀行,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西安市商業銀行全面完成財務重組,更名為西安銀行。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全省107家信用聯社全面完成了以縣為單位統一法人工作。永安保險公司完成了兩次增資擴股,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

  地方金融機構的規模實力不斷壯大。通過不斷深化金融改革、資產重組,化解金融風險,拓寬金融服務領域,地方金融機構的規模實力不斷壯大,業務創新能力、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經營業績大幅提升,已成為服務中小企業、“三農”和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再擔保資產總額達到4343.84億元。

  4.金融發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推進金融業發展的機制和制度建設成效明顯?!笆晃濉逼陂g,組建了陜西省金融工作辦公室,為各市配備了金融副市長,制訂了全省金融業發展規劃,設立了金融發展專項基金,先后制定了多個基礎性的文件,內容涵蓋了銀行、保險、證券、融資擔保、縣域金融、小額貸款公司等多個方面。建立了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聯系會議制度和銀企對接機制,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制度框架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

  金融生態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建立了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完成了2008年、2009年《陜西省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金融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覆蓋面不斷擴大, 截至2010年末,已納入征信系統的企業有17.44萬戶,個人有1856萬,為金融機構信貸調查提供了可靠的信用信息支持。

  5.金融監管機制逐步完善,風險防范能力不斷增強。

  根據國務院關于地方政府要加強對地方金融監管的要求,省金融工作辦公室加強了協調和管理,積極組織做好防范化解和有效處置風險工作,初步形成了以省金融工作辦公室以及政府有關部門和金融監管機構相互配合的處置非法集資、非法證券的聯席會議制度,打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金融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對金融機構資本充足度、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資產質量、資金運用和市場行為等方面的監管。

  “十一五”期間,陜西金融業發展較快,但從總體上看,仍然處于傳統金融業向現代金融業轉型的起步階段,在結構、質量、效益、制度創新等方面,與“十二五”跨進中等發達省份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金融業整體實力較弱。與其他行業相比,我省金融業的發展相對緩慢,總量還比較小,融資力度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金融結構有待優化。金融體系仍然由銀行主導,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較緩慢,金融中介服務機構較少。信貸資金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相對集中,縣域、“三農”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相對薄弱。金融發展中的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不協調問題比較突出。三是直接融資比重有待提高。2010年,我省通過股票市場融資僅占全國的2%,債券市場融資僅占全國的1.4%;貸款融資占全省融資量的78.5%,企業融資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四是地方金融實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機構規模較小、實力弱、盈利能力不強,產權制度、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緩慢。

  (二)金融業發展的機遇

  “十二五”時期是陜西抓住國家金融政策開放難得機遇,實現金融業加快發展的關鍵期;是推動產融結合,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潛力釋放期;也是地方金融業實現跨越發展,把金融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的攻堅期。

  1.我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金融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十一五”期間,全省生產總值越上萬億元臺階,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笆濉逼陂g,我省仍處于經濟發展周期的上升階段,投融資需求旺盛,消費結構升級、中高收入群體消費能力的進一步釋放,必將為金融業發展提供新的更強動力,必然使我省金融業發展邁上快車道。

  2.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我省金融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國家西部大開發新的十年,工作重點從“打基礎”向“興產業”轉變,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步伐加快,西咸新區建設正式啟動,為此制訂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將進一步加快地方金融發展、實現產融結合、把西安建設成為重要區域金融中心提供了戰略機遇。

  3.對外開放的擴大為金融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隨著經濟與金融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進一步融合,國內各省之間的金融交流與互動日益頻繁,將有更多國內外金融機構進入我省金融市場,促進金融業競爭局面的形成,同時也為省內金融機構提升現代金融理念、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為拓展省外金融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但是,應該看到,“十二五”期間我省金融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動力與壓力同在。一是外部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仍然脆弱,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當前國家宏觀調控緊縮明顯,穩健貨幣政策還將持續。從我省看,宏觀發展環境總體趨好,但面臨的形勢仍不樂觀,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經濟走勢和金融市場運行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二是支持產業轉移,促進產融結合壓力較大。在西部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制定科學的產業調整規劃,發揮金融業的支持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實現擴內需與產業轉移相結合,任務艱巨。三是區域金融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兄弟省份競相出臺扶持金融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一些大的舉措,力爭在新一輪競爭中率先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我省金融業發展面臨的壓力較大。

  二、“十二五”時期我省金融業的發展目標

 ?。ㄒ唬┲笇枷?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關天經濟區規劃的有利時機,緊密圍繞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做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顯著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增強金融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力發展地方金融,促進經濟與金融的進一步融合,充分發揮金融在推動陜西從經濟欠發達省份跨進中等發達省份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ǘ┗驹瓌t

  1.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服務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為金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更加注重拓展融資渠道,更加注重優化金融資源投向結構和金融服務功能的提升,保證金融要素供給,進一步發揮金融在調整結構轉型發展中的作用。

  2.堅持創新發展。堅持把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重中之重,既要加快金融工具和服務創新步伐,鼓勵發展新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更要推動金融機構加快理念、管理和體制機制創新,以金融創新提升陜西金融業競爭力。

  3.堅持開放發展。堅持“引智引機構”和“走出去”并重,積極參與國內外金融合作,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來陜發展。充分利用國內外金融資源,大力推進地方金融機構發展,鼓勵地方金融機構跨區域經營,提升陜西金融業發展實力。

  4.堅持協調可持續發展。處理好加快發展與防范風險的關系,注重提高金融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金融運行質量,發揮政府對金融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保障與促進作用,更加注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健全有效的監管機制,為金融業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按照我省“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解放思想,以為我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為核心,以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優化金融結構、促進金融創新、引導聚集民間資本、做強地方金融機構、維護金融安全穩定為著力點,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和健全地方金融機構管理體制為保障,努力實現把西安建設成區域性金融中心、把關中建成金融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示范基地、把金融產業打造成為我省的支柱產業的總體目標,建設機構密集、創新活躍、科技先進、服務高效的現代金融體系,致力于打造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競爭力強、帶動力大的金融支柱產業,為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2.總量目標

 ?。?)存貸款總量。到2015年,全省存款規模達到32000億元,年均增長14%左右;貸款達到200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占比控制在較低水平。

  (2)直接融資規模。到2015年,力爭上市公司達到60家以上,IPO和再融資500—800億元;企業債券、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融資規模達到800—1000億元以上;各類基金和信托發行規模達到1500億元以上。

  (3)保險業保費收入。到2015年,全省保費收入800億元,年均增長22%左右。保險深度和密度爭取達到4%和2100元左右,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保險覆蓋主要品種。保險資金利用達到100億元以上。

 ?。?)金融業增加值。到2015年,全省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000億元左右,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 %,金融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明顯提高。

  (5)地方金融。地方金融機構資產占到全省金融資產總量的30%,地方銀行機構貸款余額占到全省信貸余額的30%。

  3.機構目標

  (1)銀行類機構:到2015年,引進國內商業銀行3-5家、外資銀行1-3家。支持長安銀行、西安銀行快速發展,資產規模分別超過1500億元,爭取實現上市。完成省聯社向農村商業銀行的改制。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力爭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達到30家左右,小額貸款公司達到300家。

  (2)證券期貨類機構:支持省內3家證券公司健康發展,西部證券實現上市;培育1-2家具有金融期貨結算資格和專業特色、業務創新能力較強的期貨公司。吸引全國性券商來陜設立分支機構。

  (3)保險類機構:支持永安保險公司健康發展,積極爭取上市融資,吸引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在陜設立后臺服務基地和區域總部,繼續鼓勵專業保險中介機構和兼業保險代理機構的發展。

 ?。?)其他金融機構:規范發展融資性擔保公司,增強信托公司實力,推動組建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增加金融類消費服務機構數量和品種,推進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

  4.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目標。依托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平臺,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等股權投資基金,將西安建成西部股權投資基金中心。以建設浐灞金融商務區、高新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區和國際港務區離岸金融功能區以及西部金融研究院為重點,推動西安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形成。以打造榆林能源金融功能區為手段,增強我省金融業對周邊地區的聚集和輻射能力。以建設城鄉金融統籌試驗區為載體,支持延安城鄉統籌發展。深化楊凌農村金融改革與服務創新,大膽探索,努力將楊凌建成全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示范區。

  三、“十二五”陜西金融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ㄒ唬┮灾С纸洕l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增強融資保障能力。

  1.優化信貸結構,保持信貸較快增長。鼓勵和引導銀行金融機構改善資金供給,積極爭取信貸額度,引入外地資金,盤活存量資金,保證信貸投入的較快增長。積極創新和靈活運用各種貸款方式,確保重點建設項目、重點企業的資金供應,重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區域協調發展、重大基礎設施、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源資源深度轉化、優勢特色產業等領域發展,保持貸款投放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2.努力擴大直接融資比重。進一步加強上市企業資源儲備庫建設,推動有實力、發展前景好,代表我省資源和產業優勢的大型企業主板上市,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編制好“十二五”創業板上市規劃,重點引導和扶持30-50家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業板或中小板上市。充分利用現有上市公司存量資源,引導優質資產通過定向增發向上市公司集中,重點加大ST類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工作,利用好殼資源。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再融資。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上市的公司數量和融資額新的突破,實現上市公司十個設區市及楊凌示范區的全覆蓋。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優先通過公司債券進行融資,運用好其他債券融資方式,增加企業債券、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建立與國內大型保險總公司的戰略合作關系,開展保險資金與重大項目的投資對接活動,擴大我省利用保險資金的規模。

  3.積極引導利用好民間資本。大力發展專業化投資機構,以優勢產業集群為依托,推動民間資本設立涵蓋優勢產業的創業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民間資本以入股方式參與商業銀行的增資擴股,參與農村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勵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參與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改組改制。

  (二)加強市場主體建設,完善金融組織體系。

  1.發展壯大各類金融機構。繼續大力支持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陜的發展,推動各大型銀行機構優化機構網點服務功能,改善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著力推進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穩步推進證券公司的改革重組,協調有實力的企業參股證券公司,增強證券經營機構的資本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建立科學的區域保險市場容量指標和機構建設指引,引導保險公司科學合理的規劃機構布局,實現保險資源合理配置。

  2.加大金融機構引進力度。及時掌握國內外金融機構發展的規劃、區域分布意向和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導向,吸引金融機構在陜設立區域總部、職能總部和分支機構。積極引進境外金融機構通過獨資、參股、技術和管理合作的方式,創辦中外合資、合作或外商獨資金融企業。

  3.促進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發展。推動轄內信托公司、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改革發展,積極組建和引進金融租賃公司,大力發展消費金融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積極穩妥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等機構。加強各類要素市場建設,積極發展金融資產、礦權等交易機構。

  4.大力發展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積極發展會計與審計服務,法律服務、資產評估、資信評級、經紀公司、投資咨詢、理財服務等金融中介機構,引導中介機構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執業水平。引進資信較強的信用評級公司、創業投資服務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大力發展金融產品研發中心、金融軟件、數據處理、服務網絡等金融輔助產業。

  (三)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增強金融資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

  1.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加快銀行間同業拆借與債券市場的發展,規范發展票據市場,擴大商業承兌匯票的使用和流通,提高票據的資金融通功能。改善和擴大個人信貸服務,支持城鄉居民擴大消費和主動創業。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促進金融機構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發展。

  2.加快發展資本市場。有計劃、分層次推動更多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不斷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做大做強“陜西板塊”。加快發展債券市場,擴大企業債券發行量。引導期貨經營機構穩健發展,充分發揮其在避險保值方面的作用。促進產權交易機構發展,充分發揮產權交易市場在促進產業資本有序流動、多渠道吸引民間資本、有效配置社會資源方面的作用。

  3.努力推進保險市場建設。大力發展企財險、工程險、貨運險等保險業務。深化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建設好“陜西省農業保險創新試驗區”,加快建立多形式經營、多渠道支持的農業保險體系。積極發展個人、團體養老等保險業務,提高保險業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水平,發展適合農民需求的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抓住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用足用好國家關于西部地區各項改革先行先試的政策機遇,爭取在西安建立保險業創新發展試驗區。 

  (四)科學規劃金融產業布局,推動金融功能區建設。

  1.加快西安金融商務區建設。積極引入國內外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在浐灞設立總部,著力打造區域性總部基地。積極引入金融機構數據中心、呼叫中心、培訓中心等后臺服務中心,以及資產管理、投資咨詢、信用評估等金融中介機構,著力打造區域性金融服務外包基地。積極依托西安的教育優勢,支持建設西部金融研究院,著力打造區域性金融培訓中心和信息集合中心。

  2.將西安高新區打造成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區。推動西安高新區開展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加大對創業投資的引導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西安高新區高成長型科技企業上市,推進高新技術企業非上市股份制公司在股份代辦轉讓系統掛牌交易。大力支持金融機構在西安高新區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抵押、動產抵押等靈活多樣的金融創新。充分發揮西安高新區優勢企業和金融機構對外投資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科技投融資的發展。 

  3.將西安國際港務區建成離岸金融功能區。按照方便資金流入流出為目標,進行外匯簡化管理和審批方式創新,積極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大力推進企業在港務區開設離岸賬戶;積極推進具備開展離岸金融業務金融機構在港務區設立離岸金融分部。

  4.推動榆林能源金融功能區建設。推動榆林建立能源交易市場體系,爭取在榆林設立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期貨交易所。以支持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為核心,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能源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推動能源企業通過上市、發債、租賃、信托等多元化方式融資,完善民間投融資機制,推動設立我省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引導民間資本合理有序進入能源產業。

  5.建設延安城鄉金融統籌試驗區。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圍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小城鎮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和農業商品基地建設等重點領域,創新涉農信貸管理制度和模式,積極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村微型金融,完善涉農貸款獎勵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通過零售、批發等多種方式,擴大農村小額貸款投放。 支持延安整合農村信用社資源,設立農村商業銀行。支持農民設立專業資金合作社,加大農村信貸投放。進一步擴大農戶和企業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健全涉農貸款擔保財產的評估、管理、處置制度和流轉市場,完善涉農貸款擔保業務操作流程。

  6.建設楊凌農村金融改革試驗示范區。支持楊凌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融資平臺,探索農村金融發展新模式。開展農村金融創新,發揮楊凌農村產權流轉中心的作用,擴大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有效激活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村房屋、生物資產等農業生產要素,進入融資市場?;I備發行全國首支現代農業集合票據,設立楊凌現代農業創投基金,積極開展銀保合作創新試點,爭取在楊凌設立菜籽油期貨交割倉庫。

 ?。ㄎ澹┘涌斓胤浇鹑跈C構發展,推進地方金融服務體系建設。

  1.做大做強地方商業銀行。支持長安銀行、西安銀行拓展經營規模和業務創新,加快在省內外設立分支機構的步伐,逐步培育成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性上市商業銀行,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目標。加快深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爭取完成組建省級農村商業銀行,不斷增強實力,發揮服務 “三農”的主力軍作用。

  2.大力發展地方非銀行金融機構。做優做強西部證券公司,積極推進上市融資,增強資本補充機制,打造成為治理完善、內控健全、資質齊備的一流證券公司,成為加快我省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平臺。積極引導省內期貨公司發展,爭取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大力扶持法人保險機構,支持永安保險公司進一步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強化公司內控,打造成為全國性的綜合保險集團,實現上市。支持信托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擴充資本,提升對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支持省再擔保公司增強擔保實力,提升管理水平,創新發展模式,促進融資擔保體系健康發展。

  3.積極探索發展新型金融機構。順應全球金融綜合經營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推動金融服務業的集團化、綜合化和金融服務升級,提升陜西金融業整體競爭力。積極爭取在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活躍地區進行金融改革試點,探索組建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在產權民營化、機構多樣化方面有所突破。

  (六)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新機制,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1.加快創業投資體系建設步伐。制訂促進我省股權投資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我省以創業投資為核心的股權投資體系。通過擴大創業投資規模、加快引導基金運作步伐、建立創業投資風險補償機制、完善創業投資的退出機制、落實有關創業投資企業的財政稅收政策,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具有優勢的創業投資機構達到40家左右,管理的資本達到200億元,促進300家中小創新型科技企業成長壯大。

  2.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不斷探索銀企合作新模式,創新和豐富金融產品,完善服務手段,促進科技、銀行、企業合作向多元化、長效化方向發展。積極創新開發抵押與質押擔保方式,開展知識產權、高新技術企業股權質押貸款。積極探索和推廣供應鏈融資、應收賬款融資、保理、貿易融資等服務。大力支持銀行設立專業化的科技支行,爭取在西安高新區、楊凌示范區新建或者通過網點轉型等方式設立科技支行。
3.建設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和評估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科技成果評估人員和機構;加快發展科技擔保機構、創業投資機構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開展科技企業信用征信和評級,引入專業信用評級機構,開展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信用評級工作,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信用報告制度;舉辦多種形式的科技金融對接活動,推介科技型企業、科技融資項目和金融產品。

  (七)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1.進一步完善縣域金融體系。按照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信貸資金為主體,民間資金為重要補充,政策性農業保險和期貨市場為保障,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縣域金融體系,適應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按照“新設、引進、延伸、改造、合作”的原則,不斷健全和完善縣域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從穩住農村資金、增加財政投入、吸引社會資金三個方面著力建立縣域金融的資金供應體系。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信用征集、評估等功能完善的縣域信用體系。

  2.大力發展縣域微型金融機構。全面開展小額貸款公司發展試點工作,融通民間資金200億元以上。加快村鎮銀行籌建步伐,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境內外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在農村地區,特別是在金融機構空白鄉鎮投資設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進一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規范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農村。

  3.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鼓勵金融機構根據各地農業發展情況和農村經濟特點,進一步擴大農戶和農村企業申請貸款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建立健全涉農貸款擔保財產的評估、管理、處置機制,探索擴大動產擔保范圍,推出適合農村經濟主體特點的擔保信貸產品。積極推進和完善多元化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鼓勵融資擔保機構通過再擔保、聯合擔保以及擔保與保險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加大對農村融資擔保服務。

  4.多渠道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支持商業銀行設立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鼓勵商業銀行簡化審貸流程,創新貸款模式、風險定價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融資難”。推動發行涉農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支持一批有發展前景、經營穩健、資信優良的縣域龍頭企業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加強縣域金融市場的培育和建設,鼓勵縣域小型、新型優質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籌措發展資金。

  5.充分發揮財政金融的協同效應。發揮財政性資金的杠桿作用,增加金融資源向農村投放的吸引力。通過建立統籌金、保費補貼、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建立支農信貸資金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為提供涉農業務的保險公司和參保企業與農戶提供保費、經營費用和合理超賠補貼。對在金融機構空白鄉鎮設立營業網點的銀行,地方政府在提供營業場所、開辦費用等方面給予支持。

 ?。ò耍┘涌旖鹑诜談撔拢嫣嵘F代金融服務層次。

  1.加強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客戶為中心,大力推進資產類、負債類和中間業務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金融產品市場。積極推進以發展中間業務為重點的資產結構調整和盈利模式轉變,重視和拓展低風險、低資本消耗業務,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層次的中間服務。

  2.深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積極創新信貸融資產品,不斷適應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拓展金融同業合作,建立金融機構之間全面合作關系,探索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信托業、租賃業中間業務合作的途徑,相互利用對方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發展交叉性金融工具和業務品種,探索綜合經營的新模式,提高金融綜合服務水平。積極開發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保險產品,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創新保險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能力,更好的發揮保險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的作用。

  3.加快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探索金融業同業間及社會科技信息資源聯合方式,形成金融同業間數據傳遞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推進電子化支付清算體系的建設,制定實施銀行卡發展規劃,加快金融機構綜合業務處理系統升級改造,完善電子商務和網上銀行應用,充分運用電子網絡技術,提高金融監管、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務效率。加強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建設,建立銀行同業間技術聯防體系,防范網絡金融風險。

 ?。ň牛┩七M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1.健全地方金融監管機制。加強維護金融穩定的工作機制建設,進一步強化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和監測評估體系建設,有效防范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強化各監督管理部門的內部工作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建設,提高風險監管能力。建立并逐步完善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的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維護金融穩定工作框架,加強人民銀行、各監管部門以及政府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建立金融風險監督控制和預警體系,加強金融風險的前瞻性分析研究,及時發現重大金融風險的苗頭,建立健全金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形成及時、高效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2.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按照“信用陜西”建設的要求,加大信用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企業、個人征信系統,擴大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入庫面,逐步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價制度。遵循國際通行的基本金融監管規則,逐步對金融機構實行強制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信用信息披露的公信力。

  3.充分發揮金融同業協會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全省銀行、證券、保險同業協會的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自我約束、利益協調、信息溝通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行業自律,規范業務經營。加強對會員單位盲目惡性競爭傾向的制約制裁,形成公平、公正和有序的競爭秩序。

  四、陜西金融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全省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加強和改善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新形勢下做好金融工作的推動力。市、縣政府要按照“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相應的規劃、實施措施。各級金融辦要根據金融發展的形勢要求,健全工作機構,充實人員力量,增強專業素質,推動工作創新,統籌協調好地方金融業改革發展。

 ?。ǘ┩晟茀f調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與“一行三局”(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陜西銀監局、陜西證監局、陜西保監局)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與省級有關部門、行業自律組織的工作聯系,定期分析全省金融運行情況,形成加快推動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合力。積極搭建政、銀、企溝通平臺,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活動,實現互利共贏。

 ?。ㄈ┘訌娊鹑谌瞬沤ㄔO。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加快金融人才的培養,改進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深化金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高管人員激勵約束機制和企業法人治理機制。加大對金融人才培養的投入,加強金融人才培訓的國際合作,制定和實施高管人員培訓計劃,引進優秀金融人才。加強一線金融員工培訓,打造高素質金融從業人員隊伍。

  (四)優化金融發展環境。正確引導規范民間融資,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營造公開合規有序的市場氛圍,形成各類金融機構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良好環境。通過設立金融糾紛調解中心、金融仲裁中心等方式,探索完善金融糾紛調解和仲裁機制,提高金融交易糾紛的解決效率和權威性,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加強對金融改革發展的研究,擴大與國內經濟、金融研究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建立金融專家咨詢委員會,切實加強對陜西金融業改革發展前瞻性研究。加大對金融業改革發展的宣傳,開展金融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民的金融意識、法律意識和信用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