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二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糧食流通“十二五”發展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2-07-10 00:00

  為進一步促進“十二五”期間陜西糧食流通健康發展,確保全省糧食安全,根據《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陜西省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9-2020年)》、《陜西省糧食應急預案》、《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陜西省糧油倉儲設施建設規劃>(2010-2020年)的通知》等法規、文件,按照《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編制工作的意見》和《國家糧食局辦公室關于印發糧食行業“十二五”四個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發展基礎
 ?。ㄒ唬笆晃濉卑l展成就
  1、糧食宏觀調控工作成效顯著
  ——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價格基本穩定?!笆晃濉逼陂g,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促進糧食生產和糧食流通的各項政策,采取了扶持糧食生產、加強地方儲備糧體系建設、建立糧食應急機制、促進糧食產銷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實現了全省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保持了糧食價格基本穩定。
  ——市場化糧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笆晃濉逼陂g,隨著糧油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我省多元市場主體得到發展,糧食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各經營主體平等競爭、相互促進,購銷量逐年增加,經營日趨活躍,市場化糧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糧食儲備體系逐步完善?!笆晃濉逼陂g,我省地方儲備糧管理體系逐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儲備糧庫存規模增加,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優化,各級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得到增強。
  ——糧食應急工作成效顯著?!笆晃濉逼陂g,我省各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建立,各項保障措施日益完善,并歷經了兩次較大應急救災任務的檢驗,糧食應急工作步入常態化、規范化。
  2、倉儲物流設施得到改善和發展
  ——倉儲設施不斷改善。2009年末,全省糧食有效倉容129.23億斤,有效罐容18萬噸。有效倉容在2億斤以上的大型倉儲企業7個,倉容合計30.98億斤,占全省有效倉容的24%。全省28.7%的倉容裝配環流熏蒸系統、46.9%的倉容裝配糧情測控系統、51.2%的倉容擁有機械通風設施。10個省級儲備直屬糧庫和主要承儲庫點安裝了糧庫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省糧食局對省級儲備糧的動態監控、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管理、網絡自動化辦公三大功能。全省農戶科學儲糧專項逐步實施,截至2009年底,共為全省26730戶農戶配置了標準化儲糧裝具,實現農戶科學儲糧5346萬斤,每年減少糧食損失約267萬斤。
  ——物流設施不斷發展。2009年末,全省有17個倉儲企業擁有鐵路專線,總長14.27千米;散糧中轉設施入庫接收能力7176噸/時,發放能力6279噸/時。糧食跨省調運總量的7.9%共11.67億斤,實現了散糧運輸。省內大型糧食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物流配送,省糧食批發市場的網上交易、棧單交易和電子商務等業務全面開展。
  ——物流園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后啟動建設了楊凌糧油食品物流產業園區、西糧公司倉儲物流加工基地和西瑞集團糧油倉儲物流加工基地三大糧食物流園區(基地)項目。截至2010年8月,共累計完成投資4億元,新增倉容7.2億斤、油罐3.2萬噸和日精煉260噸食用油產能。
  3、糧油加工業持續穩定發展
  ——總體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全省糧油加工業總產值193.2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5%、食品工業總產值的27%。位于全國同行業第19位、西部地區第3位、西北地區第1位。米、面、油三項主要產品產量達到307萬噸,比2006年增長29.5%,其中小麥粉產量位居全國同行業第6位。
  ——多元化和集聚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非國有企業加工能力、產品產量和主要經濟指標占據行業份額的比例明顯增大,成為全省糧油加工業的支柱力量。全省加工企業向原料產區集中的趨勢明顯,80%以上的小麥粉加工能力集中在關中地區,60%以上的大米加工能力集中在陜南地區,90%以上的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集中在關中和陜南地區,小雜糧加工主要集中在陜北地區。
  ——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截至2009年,2個糧油品牌榮獲“中國名牌”稱號,18個糧油品牌榮獲“陜西名牌”稱號,34家糧油企業的38個品牌119個產品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放心糧油”稱號,21家糧油企業的86個產品被陜西省糧食行業協會授予“放心糧油”稱號。
  4、糧食市場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糧食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參與收購市場的格局基本形成。零售市場穩步發展,各具特色。批發市場在競爭中向多元化發展。全省各類市場齊全,既有大型商流市場、區域性市場、原糧市場,又有中心城市成品糧油市場、城鎮綜合集貿市場,網上協商、公開競價、網上交割、自由零售等多種交易方式并存。
  ——糧食市場功能不斷完善。全省各類糧食市場功能日漸明晰,市場定位逐步明確,供給和保障作用日益顯現。其中市級中心城市成品糧市場發揮了保證城市口糧供應的功能,尤其是銷區成品糧市場組織的糧源已達到當地消費量的70-80%。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全省各類糧食批發市場糧油成交量140多萬噸,成交金額約54億元。
  ——糧食市場管理逐步加強?!都Z食流通管理條例》、《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暫行辦法》的頒布實施以及糧食收購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對規范糧食經營者和管理者行為,加強糧食市場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省糧食批發市場被國家糧食局命名為“西安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全省各級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機構逐步建立和完善,糧食市場監管力度逐步加大,維護了正常的糧食市場秩序。
  5、糧食質檢機構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糧食質檢機構逐步恢復。截至2009年底,全省隸屬于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質檢機構21個,其中省級機構1個、市級機構10個,縣級機構10個。省糧油質檢所分設獨立,成為省糧食局下屬事業單位;10個設區市均成立和恢復了市級糧食質檢機構,實現了100%全覆蓋,且全部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縣級糧食質檢機構也在逐步恢復建設。
  ——糧食檢驗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有9個省、市級糧食質檢機構通過了計量認證,有7個機構被國家糧食局批準為“國家糧食質量監測機構”。省糧油質檢所通過省質監局審查認可和國家實驗室認可,被國家糧食局確定為糧食行業糧油質量檢驗員職業技能培訓基地,被國家糧油標準技術委員會確定為首批標準驗證實驗室。
  ——糧食質檢機構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投入近2000萬元完成了省糧油質檢所搬遷、儀器設備配置等,目前省糧油質檢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省級質檢機構前列。投入1300多萬元為10個市級機構配備了300多臺套先進的質檢儀器設備,各地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解決了編制、人員、經費、場地等問題,整體實力和綜合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ǘ┐嬖趩栴}
  1、糧食宏觀調控方面
  一是保證糧食供需基本平衡的長效機制還不完善,糧食產消缺口逐年擴大,糧食區域和品種結構的矛盾仍然突出,糧食供需平衡難度加大。二是糧食儲備調節體系和產銷合作機制還不完善,地方各級儲備之間以及與轄區內中央儲備糧之間功能有待進一步細化和銜接。三是糧食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和應急保障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健全。
  2、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一是有效倉容、罐容總量不足,設施陳舊老化、技術裝備落后,布局不合理、結構不均衡。二是糧食“四散”化水平低,糧食運輸方式和散運設備落后。三是農戶儲糧設施簡單,儲糧知識不足,糧食損失較大。
  3、糧油加工業發展方面
  一是產業布局和結構還需進一步調整,企業規模小、龍頭企業比重偏低。二是加工能力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一些地區產能過剩,一些邊遠地區加工能力欠缺。三是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低,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四是糧油食品加工發展緩慢,小雜糧加工的組織化、產業化水平低。
  4、糧食市場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糧食市場主體發育不夠充分,缺少一批有規模、有競爭力的糧食企業集團。二是各類糧食市場發展不夠完善。三是市場發展環境不夠理想,缺乏科學規劃和政策指導。四是市場信息對糧食生產、流通的引導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5、糧食質檢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市級糧食質檢機構的檢驗技術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機構尚未取得計量認證。二是糧食質檢機構的裝備水平還需進一步改善。三是部分檢驗機構檢驗項目缺項,尤其是原糧衛生和成品糧檢驗項目。四是縣級糧食質檢機構建設還不完善,還需進一步探索如何建設和布局的問題。
 ?。ㄈ┌l展形勢
  “十二五”期間,我省糧食流通產業發展面臨許多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到國家戰略層面,在政策支持、規劃引導、產業發展、項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傾斜,為我省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戰略規劃的實施,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將快速推進,城鎮人口、糧食流通量、商品量將大大增加,將給糧食市場、現代物流、糧油加工、糧食質檢等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三是《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確定我省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1億斤,我省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也即將出臺和實施,這將給實施宏觀調控、保障糧食市場供應、保持糧食總量平衡提供更加可靠的物質保障。四是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省糧食流通工作積累了較為堅實的發展基礎,全省糧食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局面。尤其是近年來以積極推進現代產權制度和化解企業債務為重點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糧食企業輕裝上陣,活力明顯增強;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并開始實施《陜西省糧油倉儲設施建設規劃(2010-2020年)》,連續6年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在全省建設35億斤糧食倉容和20萬噸油罐罐容,將極大改善全省倉儲設施現狀,這些都為“十二五”糧食流通產業提供了發展潛能。
  同時,我省糧食流通產業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一是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罕見的自然災害嚴重影響全球糧食生產和流通,糧食生產、供求形勢、價格走勢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引發糧食市場波動的因素日益復雜,加大了我省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壓力。二是糧食市場和價格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資本和央企加速布局,逐步進入糧食流通領域各個環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處于夾縫之中的地方糧食企業經營壓力和經營風險增大,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多。三是國家惠農政策、防止通貨膨脹政策以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政策方針,對糧食企業發展、實施宏觀調控、保障糧食市場供應和糧食價格穩定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從我省糧食流通形式看,近年來,我省糧食自給率僅為80%左右,產需缺口和對外依存度有逐年增大的態勢,小麥30%、大米50%、食用油70%需要從省外采購或通過國際市場進口,實現糧食供需平衡的困難和壓力不斷增大。
  總的來看,“十二五”期間,我省糧食流通產業將進入一個新的重要發展期,也將是一個筑牢基礎、釋放潛能、全面提升、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家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重大機遇,按照《陜西省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9-2020)》要求,以確保全省糧食安全為中心,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糧食宏觀調控、糧食基礎設施、糧食市場、糧油加工和糧食質檢五大體系,著力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改善糧食流通方式、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努力構建與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能夠有效保障全省糧食安全的現代糧食流通產業體系。
 ?。ǘ┗驹瓌t
  1、堅持糧食安全原則
  繼續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下的市、縣長責任制,緊緊圍繞確保糧食安全這一中心目標,加強糧食宏觀調控,重視糧食市場體系、加工體系、倉儲物流設施體系、質檢體系建設,促進糧食流通產業健康發展。
  2、堅持協調發展原則
  統籌考慮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基礎設施體系、糧油加工體系、糧食市場體系、糧食質檢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建設,堅持協調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重點扶持、分步實施,注重規劃實施的可行性。
  3、堅持資源整合原則
  對全省糧食系統資產、資金、科技、人才資源實施有效整合,充分發揮現有園區、倉儲、物流設施作用,實現儲備、應急、市場、倉儲、物流、加工、質檢等方面的有效銜接和緊密結合。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加強糧油資源和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4、堅持創新驅動原則
  推廣采用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倡導科學儲糧和綠色儲糧,依托科技創新轉變糧食產業發展方式。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通過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行業整體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ㄈ┌l展目標
  1、糧食總量平衡與宏觀調控目標
  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為動力,立足于基本靠省內保障糧食供給,穩定糧食生產,著力抓好糧食儲備、糧食應急、產銷合作、新型糧食購銷服務網絡和社會糧油供需平衡調查與統計信息工作,加強糧食宏觀調控,保持全省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和主要品種結構平衡、區域平衡,加快構建符合我省省情的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專欄1:糧食總量平衡與宏觀調控分類目標
1、糧食生產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確?!笆濉蹦┤〖Z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60億斤以上,其中,小麥生產能力達到89.3億斤,玉米生產能力達到112.3億斤,稻谷生產能力達到16.3億斤。
2、糧食消費需求。全省各類糧食經營企業累計收購糧食不低于300億斤,銷售糧食不低于350億斤,其中,年均收購糧食不低于60億斤、銷售糧食不低于70億斤。國有糧食經營企業累計收購糧食125億斤,銷售150億斤,其中,年均收購糧食25億斤,銷售糧食30億斤。糧食消費需求量保持在290億斤,其中:谷物消費需求270億斤。
3、糧食購銷網絡。到2015年,以縣為單位,以經濟利益關系為紐帶,通過改制重組,資源整合,因地制宜地組建完成1~2個國有或國有控股的糧食購銷企業。全省建立1000個規范的農村糧油購銷站(店、點)和2000個規范統一的城市糧油供應網點。其中,產糧大縣(市、區)每個鄉鎮建立1個規范的糧油購銷站(店、點),關中地區其他縣(市、區)每個鎮建立1個規范的糧油購銷站(店、點),陜南和陜北地區其他縣(市、區)應在交通便利經濟繁華的鄉鎮建立若干個糧油經銷點。大中城市和縣城應建立分布合理、規范統一、滿足調控需要的糧油供應網點。
4、糧食儲備規模。糧食庫存消費比保持在30%以上。全省地方儲備糧油規模全部落實到位,庫存品種結構趨向合理。糧食加工、供應、運輸等應急網絡建設適應糧食應急工作需要,應急成品儲備糧油規?;韭鋵嵉轿弧?/DIV>

2、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以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和政府規劃為先導,以企業為實施主體,按照我省區域糧食經濟、糧食流通基本格局和糧油倉儲、物流設施的特點,深化改革、創新體制、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合理布局,通過加強倉儲設施體系建設、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和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適應我省實際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體系。

專欄2: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分類目標
1、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目標。建設一批符合現代儲糧條件的大中型糧食儲備倉儲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一批適應我省糧食流通、現代物流發展需求的中小型儲備、中轉、收納、供應的綜合性糧食倉儲設施。加快省市級重點骨干糧庫“四散化”發展進程,完善儲備倉容,增加收儲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切實提高糧食流通效率。規劃期內在全省建設35億斤糧食倉容,其中省、市級以儲備倉容為主,縣級以中轉、收納倉容為主,兼顧儲備倉容。
2、糧食物流設施建設目標。建設10套火車、汽車聯合散糧接發系統,加強關中糧食現代物流園區(基地)、各節點中轉儲備糧庫、批發市場和加工轉化企業的物流設施建設,完成省內十字形糧食物流主通道建設,實現與國家跨省糧食物流主要通道的無縫化鏈接,實現“十二五”末省內原糧流通量中散糧流通份額達到20%、主要糧食物流通道“四散化”作業程度達到50%的目標。
3、食用油儲存設施建設目標?!笆濉逼陂g,新增油罐罐容20萬噸,建立食用植物油倉儲物流體系,強化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使國家在調節供求平衡、平抑物價、調節豐欠、調控季節性消費、應對突發事件和應急供應等方面形成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和順暢的物流通道。
4、農戶科學儲糧裝具推廣目標。為20萬農戶配置標準儲糧裝具,使項目點農戶減少儲糧損失5%,同時帶動全省農戶改善糧食收獲后的儲藏和處理條件,使全省農戶減少糧食產后損失2%左右。

  3、糧油加工業發展目標
  以保障全省城鄉居民生活消費需求和糧食供給安全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總量控制、結構調整、集聚做大、提升水平為總要求,進一步完善糧油加工體系,推進產業升級,形成與我省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協調發展,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進步、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糧油加工業體系。

專欄3:糧油加工業分類目標
1、糧油加工業的規模和效益較快增長。到2015年,努力實現糧油加工業的工業總產值達到446億元、利潤達到18億元。
2、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日處理原料400噸以上的企業達到25%以上,其中日處理原料1000噸以上的企業達到4%,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8家。
3、園區基地項目取得突破。到2015年,目前在建的楊凌糧油食品物流產業園區等園區基地項目的大部分設施投入生產運行,輻射、帶動糧油加工業發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4、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到2015年,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增強,整體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市場供給和應急加工能力顯著增強。

  4、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目標
  繼續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收購市場,健全糧食零售市場網絡,完善和提升省糧食批發市場 (西安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功能,重點建設和發展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和榆林5大區域性骨干市場,引領重點縣區原糧、成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規范發展,推動城鎮攤位市場和綜合交易市場提升服務、完善功能。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機制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糧食市場體系。

專欄4:糧食市場體系建設分類目標
1.糧食收購市場建設。鞏固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成果,以加強國有糧食企業的收購主渠道作用與地位為重點,以建設多元主體規范經營的糧食收購網絡為目標,加強對現有收購主體的監管,積極培育糧食經紀人隊伍,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收購市場體系, 滿足農民售糧需要。
2.糧食零售市場建設。因地制宜,推廣“放心糧油”和“放心饅頭”、“ 群眾廚房”等成功模式。動員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進行糧食零售市場和網點建設,配套建設“放心饅頭”店、“群眾廚房”、“應急糧油供應網點”等糧油熟食品、半成品便民店。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到“十二五”末,力爭建成質量安全、惠民方便、環境良好、誠信規范覆蓋全省主要城鎮的糧食零售市場網絡體系。
    3.糧食批發市場建設。一是以省糧食批發市場的功能完善、服務提升和物流基地建設為核心;二是結合我省糧食生產和消費的主要特點,重點在西安建設以大米、大豆交易為主、在渭南建設以小麥交易為主、在寶雞建設以玉米交易為主、在漢中建設以大米和菜籽油等食用油脂油料交易為主、在榆林建設以陜北小雜糧交易為主的5大區域性糧油批發交易市場;三是在各設區市中心城市,重點建設成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四是以我省列入國家1000億斤糧食增產能力規劃的16個縣區為重點,建設若干以原糧交易為主的縣(區)級糧食批發交易市場;五是積極關注糧油期貨市場動態,培養糧油期貨交易人才,指導大型糧食企業集團穩妥地參與糧食期貨套期保值等糧油期貨業務。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西安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省糧食批發市場)為核心和龍頭,5大區域性特色糧油批發市場為骨干,設區市成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為支撐,以16個主產縣(區)為主的重點縣級糧食批發市場為補充,功能明確、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運作規范的糧食批發交易市場體系。

  5、糧食質檢體系建設目標
  進一步完善糧食質檢體系建設,以規范檢驗行為、提高檢驗水平為重點,穩固省糧油質檢所在全國和西北地區的技術優勢和影響,加強市級糧食質檢機構檢驗能力建設,努力實現所有機構通過計量認證,具備原糧、成品糧質量、品質和主要衛生指標的檢驗能力,幫助和支持一批縣級糧食質檢機構建設,逐步形成能夠覆蓋重點地區、輻射全省大部,管理規范、設施完備、能力全面、技術先進的糧食質檢體系。
  三、重點任務
 ?。ㄒ唬┩晟萍Z食宏觀調控體系
  1、合理引導糧食生產和消費。繼續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00萬畝,基本農田保有量不低于3215萬畝。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擴大優質品種生產,積極促進大豆和油料生產發展。建立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提高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保持省內主要糧食品種自給率水平不降低。合理引導糧食消費。在全社會開展愛惜糧食、節約用糧的宣傳教育活動,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糧食在收獲、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的損失浪費現象,節約糧食資源。
  2、加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通過完善各項糧食調控政策措施,加強糧食流通產業建設,規范糧食流通市場秩序,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合理引導糧食生產和消費,充分利國際國內糧食資源,確保省內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
  3、完善新型糧食購銷網絡。不斷完善糧食購銷政策措施,培育發展多元市場主體,指導做好糧食購銷工作,提高糧食流通規模和流通效率,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保持糧食價格基本穩定。加快推進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轉換經營方式,增強經濟實力。鼓勵大型國有糧食經營企業收購、兼并基層糧食購銷企業,完善產業鏈條。積極推廣連鎖、配送、超市等新型糧食流通業態,擴大服務范圍。以骨干糧食企業為主體,結合糧食應急體系建設和“放心糧油”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農村購銷服務體系和城市糧油供應體系建設,完善新型糧食購銷網絡。
  4、健全糧食儲備調節體系。落實地方儲備糧油規模,優化儲備糧油布局和品種結構,完善儲備糧管理體制和機制,及時修訂地方儲備糧油管理辦法,加快儲備糧油倉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儲備糧油數量質量安全。根據形勢變化和宏觀調控需要,積極探索儲備糧管理運作新機制,進一步充實地方儲備糧庫存規模。
  5、加快糧食應急體系建設。健全糧食應急組織體系,完善各級糧食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成品糧油儲備,進一步加強糧食加工、供應和運輸等應急網絡建設,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糧食應急隊伍建設,提高糧食應急保障能力。
  6、積極推進糧食產銷合作。進一步完善糧食產銷合作的長效機制,擴大合作范圍、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涵、提升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糧食市場資源,調節省內糧食余缺,促進糧食區域供求平衡。
  7、健全糧食統計調查體系。進一步完善糧食統計和調查方法制度,夯實統計基礎工作,加強統計隊伍建設,做好統計數據報送工作,開展統計調查分析,提高統計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
 ?。ǘ┩晟萍Z食流通基礎設施體系
  1、加強倉儲設施建設
  建設糧食倉容35億斤,其中儲備倉容25.52億斤,以新建、重建、擴建為主;中轉、收納倉容7.97億斤,采取新建、重建和改造相結合的方式;在全省11個設區市,建設改造成品應急、應戰儲備倉容1.51億斤。按照省級直屬糧庫、市級1-2個骨干糧庫、重點縣1個中心糧庫進行布局,統籌考慮儲備、中轉、收納等各種不同功能的倉容布局。建設油罐罐容20萬噸。重點布局在油料主產區的關中、陜南地區和油料加工集中區、缺油市區和中心城市。同時,適當增加玉米烘干設施,積極推進倉儲管理信息化建設,完善儲糧(油)設備設施,推廣綠色儲糧技術。
  2、加強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
  充分發揮陜西作為我國中西部銜接樞紐的區位優勢,按照陜西三大區域糧食經濟的特點,依托貫穿省內的鐵路、高速公路構建以西安特大城市為中心,橫貫關中東西、縱穿陜西南北的省內十字形糧食物流主通道。發展11個設區市作為糧食物流節點,改造和提升物流節點倉儲設施,配套建設鐵路專線5條約9公里,配備散糧運輸及接發設施,提升物流平臺功能。對位于重要交通樞紐、具有鐵路專用線或專線建設條件、倉容在1億斤以上的條件較好的庫點,完善其糧食物流散化設施,建設與之相適應的鐵路、公路散糧接發設施,并加強淺圓倉、立筒庫等中轉設施建設。積極推廣散糧運輸方式,逐步實現省內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化聯接。最終形成以各物流節點中轉儲備糧庫、加工轉化企業為主要散化物流平臺和以新型糧食批發市場為主要商流樞紐有機統一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實現與國家糧食物流體系的無縫化銜接。

圖4  陜西糧食物流主通道和節點示意圖

  3、推廣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程
  在全省推廣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程,為農戶配置標準儲糧裝具,并進行科學儲糧技術指導,減少農戶儲糧損失。專項工程從2011年開始,每年安排4萬戶左右,連續5年共安排20萬戶。重點安排在西安、寶雞、咸陽、渭南、商洛等產糧地區。規劃期內要完善農戶儲糧新倉型,加快農戶儲糧清雜、烘干、檢測、運輸等技術和設備的研究。

專欄5: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重點任務
項目
建設內容及規模
投資測算
糧食倉儲設施
儲備、中轉、成品應急等倉房,總倉容35億斤
10.5億元
現代物流設施
散糧中轉設施、接發設施、運輸工具等
4.09億元
食用油儲存設施
20萬噸油罐罐容
1億元
農戶科學儲糧裝具
20萬戶農戶儲糧裝具
1億元
配套設施
鐵路專線、玉米烘干設備、新技術推廣應用、檢驗檢測及信息管理系統等
1.84億元
合 計
 
18.43億元

 ?。ㄈ┩晟萍Z油加工體系
  1、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十二五”期間,要以總量控制、結構調整、集聚做大、提升水平為總體要求,加強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在產業結構上,進一步優化小麥粉、大米、玉米和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積極發展糧油食品加工業和小雜糧加工業,鼓勵發展糧油加工裝備制造業。在產品結構上,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精加工產品,適度發展深加工產品;鼓勵提高產品出品率、產品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積極推進產品多樣化和多元化;加強糧油副產物的深度開發,延伸糧油加工產業鏈,提高糧油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在產業空間布局上,綜合考慮產銷空間距離、輻射半徑、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偏遠地區、災害頻發地區應急加工需要等實際情況,關中地區以大中城市群和園區基地為布局重點,推進產業集聚發展;陜南、陜北要與各級儲備布局、現代倉儲物流設施布局有效結合,保證市場供應和應急供應。

專欄6:糧油加工業產業布局
小麥粉加工業:小麥是我省主要糧種,小麥粉加工業在我省糧食加工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笆濉逼陂g,要進一步調整、優化小麥粉加工業的結構和布局,做大做強小麥粉企業,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鞏固和提高我省小麥粉加工業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增強小麥粉加工業的市場供給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在關中小麥主產地區,控制小麥粉加工業的總體規模,尤其是日處理原料150噸以下的新增產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強結構調整,優化現有產能,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和資源優化重組,積極培育大型龍頭企業集團,走規?;?、集約化、品牌化的發展道路;鼓勵企業入駐糧食加工物流園區,引導行業集聚發展。加大陜南陜北地區小麥粉加工業的扶持力度,綜合考慮銷售半徑、市場需求等因素,與各級儲備布局尤其是成品糧儲備布局有效結合,在城市周邊和物流結點新增中等規模以上的產能。鼓勵發展饅頭粉、面條粉、餃子粉、“7+1營養面粉”、營養強化粉、全麥粉、預混合面粉、薄力粉、發酵速凍面粉、非發酵速凍面粉;綜合利用小麥淀粉、小麥變性淀粉及小麥蛋白、小麥胚芽等。
大米加工業:大米是我省城鄉居民的日常主食之一,需求量呈逐年增大趨勢?!笆濉逼陂g,大米加工業以保障市場供給為目標,在適度發展中調整和優化現有加工資源,做大做強大米加工企業,增強市場供給能力,發展優質、安全的精、深加工產品和主食品工業化為重點。在陜南稻谷產區,優化整合現有大米加工產能,引導企業進行品牌的開發、整合,根據市場需求,在保障本地市場供給的情況下,加強對四川、重慶、湖北等省市場的開拓;在關中和陜北地區,尤其是關中的大中城市,擴大適合城鄉居民食用習慣的大米品種,積極推進大米產品的多樣性和安全性,豐富產品規格檔次和花色品種,保障和滿足市場對大米產品的需求。鼓勵發展發芽糙米、專用米、營養強化米、留胚米、富硒米等特色品種;開發大米蛋白、米糠蛋白、大米淀粉、米糠營養素和米糠營養纖維健康食品以及秈米多孔淀粉、大米分離蛋白等。
小雜糧(薯類)加工業:小雜糧(薯類)是我省特色、優質的糧食資源,“十二五”期間,要將小雜糧加工擺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小雜糧加工業,爭取將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小雜糧生產加工基地,并以此作為帶動我省糧油加工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我省小雜糧加工主要集中在陜北地區,要加大對小雜糧(薯類)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進一步整合和做大、做強小雜糧生產企業,努力培育小雜糧(薯類)龍頭企業集團。要完善小雜糧加工手段,對銷往城市特別是用于出口的雜糧進行精加工并提高包裝質量,積極用國際質量標準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積極實施名牌戰略,提高我省小雜糧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鼓勵發展豆類、雜糧類精選、營養組合小包裝產品和蕎麥、燕麥、豌豆、紅豆等為原料的方便食品和功能食品;開發馬鈴薯顆粒全粉、馬鈴薯改性淀粉、普通薯類淀粉;推廣膨化薯條、薯片、馬鈴薯全粉生產技術。
糧油食品加工業:近年來,糧油食品加工業在我省發展較為緩慢?!笆濉逼陂g,要大力發展糧油食品加工業,積極推進具有陜西及北方特色的主食工業化,滿足城市化進程和現代生活對傳統主食品的需求,并將此作為促進我省糧油加工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糧油食品加工業要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生產多品種、多檔次糧油制品,滿足不同消費對象的需求和消費趨向膳食方便化、營養化、多樣化的需要,加快發展米、面制品的工業化進程。推廣西安市“百姓廚房”工程的模式和經驗,弘揚有陜西特色的小麥主食文化,加快推進以蒸煮面制品和方便米飯為代表的主食工業化、現代化、產業化。發揮陜北特色雜糧的優勢,積極發展特色雜糧方便食品工業化。鼓勵發展掛面、方便面、速凍食品及速凍發酵、非發酵預制面團和饅頭、花卷以及適合陜西飲食習慣和具有特色的食品;推廣速煮米、米線、方便營養米飯等;推廣各種食品營養配餐與物流配送技術。
玉米加工業:“十二五”期間,我省玉米加工業要把握“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糧”的基本原則,未經省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準一律不得新建和擴建玉米深加工項目。要首先滿足飼料加工的需求,重點發展玉米食品加工,豐富玉米食品的系列品種,提高玉米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在發展玉米糝、玉米粉、玉米胚、玉米油等初級產品的同時,鼓勵用玉米粉和面粉搭配制成面條、面包、饅頭、餅干等日常食品;開發早餐谷物食品、擠壓食品、休閑食品等新型玉米食品和高純度淀粉糖、高品質果葡糖漿、結晶糖漿、全糖粉、糠醛、木糖醇等產品,以及有機酸、聚乳酸、變性淀粉、多元醇等深加工產品;推行干法玉米粉(低脂玉米粉)生產技術。
食用植物油加工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用油脂的攝取量也在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要大力發展食用植物油加工業,滿足省內市場對食用植物油的需求。要進一步重視食用油的安全和營養,積極開發綠色、無公害的食用油產品。在產業布局上,關中地區重點發展菜籽、大豆、花生、棉籽等植物油廠;陜南主要引導菜籽油廠的精深加工,兼顧米糠及木本油料的開發;陜北主要發展菜籽和葵花籽油廠。鼓勵發展“雙低”菜籽油、調和油、強化VA食用油、核桃仁油、沙棘油、橄欖油等;開發功能性蛋白(如組織蛋白、濃縮蛋白、分離蛋白等)、大豆低聚糖、異黃酮、大豆卵磷脂、皂甙、皂角、餾出物、天然維生素E、大豆蛋白肽、膳食纖維等;推行利用混合溶劑“一步法”脫毒技術開發油料餅粕。
糧油加工裝備制造業:鼓勵發展糧油加工裝備制造業,提升糧油加工關鍵設備自主化水平。在糧油機械產品中廣泛應用信息化技術、光電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數字測試技術、系統集成等技術,提高機械產品性能和質量,改造和提高行業整體裝備水平。
飼料加工業:我省玉米生產首先滿足飼料需求。同時,提高糧油資源綜合利用率,充分利用糧油加工副產品作為飼料原料。大力開發合理用秸稈資源,緩解飼料對糧食需求的壓力。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支持具有一定基礎、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大型龍頭加工企業,進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重點扶持各門類排位前十名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爭取到2015年,使全省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8家。充分發揮現有和在建糧油物流加工園區的倉儲物流設施和公共基礎設施優勢,引導糧油加工集聚發展,建成一批集倉儲、加工、物流為一體的糧油加工基地,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
  3、提高總體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鼓勵糧油加工企業加大投入,開展技術、產品研發。支持糧油加工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改進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采用先進的糧機設備,推進行業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和產業優化升級,提升技術工藝水平。繼續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強化糧油加工企業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誠信意識,引導企業做好相關管理認證工作,支持企業申報名牌產品和“放心糧油”,不斷提高糧油產品的質量水平。鼓勵企業加快建立營銷網絡和物流中心建設,扶持應急加工定點企業的加工能力建設,引導企業在省內外發展訂單農業,建立穩定的原料供給合作機制。
 ?。ㄋ模┩晟萍Z食市場體系
  1、規范和發展糧食收購市場
  積極推進企業改革改制和重組,繼續完善和發揮收購主渠道作用,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更多的糧食經營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形式直接收購農民糧食,鼓勵各類具有糧食收購資質的市場主體從事糧食收購活動,培育、發展和規范糧食經紀人,發揮其服務農民售糧和企業收糧、活躍糧食流通的積極作用。加強糧食市場監管,規范收購市場行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渠道穩定、運行規范的糧食收購網絡。
  2、健全糧食零售市場
  健全全省糧油零售市場供應網絡,結合地方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在城鎮大力發展便民連鎖店等形式的“放心糧油”經營。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糧油連鎖配送經營,促進農村糧油超市和連鎖店發展,積極探索將農村糧食收購、儲存、加工、銷售、兌換等需求和業務有機聯系起來的經營模式。規范糧食零售市場管理,建立糧食零售經營者誠信檔案制度,繼續開展和規范“放心糧油”“六進”活動。
  3、完善多層次的糧食批發市場
  著力完善省級糧食批發市場功能,重點建設西安、寶雞、渭南、漢中、榆林等5個輻射廣泛的大型區域性糧食綜合批發交易市場。結合人口構成、口糧消費習慣、需求量等因素,在每個設區市中心城市發展1~2個品種齊全、質量可靠、規模適中、管理規范的成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作為當地糧食供應的主要渠道。以我省列入國家1000億斤糧食增產能力規劃的16個縣區為重點,建設若干以原糧交易為主的縣級糧食批發交易市場。


圖5  主要批發交易市場示意圖

  以西安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省糧食批發市場)為核心和龍頭,通過參股等形式,整合糧食市場體系的優質資源,將5大區域性特色糧油批發市場與省糧食批發市場緊密聯合起來,共同應對市場風險,促進糧食市場發展。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省級糧食批發市場為龍頭,5大區域性特色糧油批發市場為骨干,設區市成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為支撐,重點縣級糧食批發市場為補充,功能明確、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運作規范的糧食批發交易市場體系。
  4、引導參與糧食期貨市場
  引導符合條件的糧食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期貨交易,積極穩妥地開展糧食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業務。加強糧食企業進入期貨市場的監管,指導大型糧食企業集團加強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引進期貨人才,利用糧食期貨市場管理和規避經營風險。
  5、發揮糧食市場信息作用
  繼續加強糧油市場監測體系建設,開展糧油市場商流、物流等信息的實時監測、分析預測和預報工作。發展糧食市場信息專業人員隊伍,提高糧食市場信息采集、分析、預測水平。提升市場信息服務功能,建立糧食市場信息會商發布制度,逐步完善市場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發布機制,構建面向全社會的糧油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實現信息共享。
  (五)完善糧食質檢體系
  1、省級糧食質檢機構建設
  以裝備建設和技術建設為重點,鞏固和提高省糧油質檢所在全國和西北地區的技術優勢和影響。裝備建設以國際先進設備、食品安全項目檢驗設備以及快速、流動檢驗設備等為主;技術建設以國內領先標準技術為發展方向,在楊凌糧食物流園區建設質檢中心,并以此為依托建設標準質量研發中心,達到糧食全品種、全項目均能檢驗,具有承擔國家糧油標準制修訂的能力,國家糧油標準和糧食品質研究能力及省內糧食行業檢驗權威的目標。
  2、市級糧食質檢機構建設
  以檢驗能力建設為重點,通過人員培訓、技術比對等方式,促進和指導檢驗機構加強內部管理、規范檢驗行為、提高檢驗水平,鼓勵和支持檢驗機構申請各類資質,不斷拓展業務范圍。積極爭取中、省對檢驗機構設施設備方面的資金支持,努力改善裝備水平?!笆濉蹦?,所有市級機構要全部通過計量認證,具備原糧、成品糧質量、品質和部分衛生指標的檢驗能力。
  3、縣級糧食質檢機構建設
  積極爭取中、省對縣級機構的資金投入,綜合考慮糧食產量、輻射半徑等因素,選擇40個基礎條件好的縣級糧食質檢機構予以扶持,對于機構、場地、人員已到位的機構優先支持。重點以儀器設備建設為主,配置檢驗原糧、成品糧質量、品質指標的儀器設備。到“十二五”期末,力爭有2-4個縣級質檢機構通過計量認證。
  四、重點項目及資金估算
  為實現糧食行業各項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將安排建設糧食基礎設施、糧油加工業、糧食批發市場、糧食質檢體系四大類建設項目,總投資估算76.33億元,需申請中央投資2.1億元、申請省級財政資金9.1億元。
  1、糧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主要包括糧油倉儲設施、現代物流設施、農戶科學儲糧設施以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等,總投資18.43億元。資金來源由省級財政資金、市縣財政配套資金和企業自籌資金構成,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每年1億元,以資本金注入和補助方式投入建設項目。
  2、糧油加工業項目。主要包括5個糧食物流園區中的加工項目和大米、小麥粉、食用植物油、糧油食品、小雜糧、飼料加工以及食品安全檢測、物流配送等九大類57個項目,總投資37.8億元。資金來源以企業自籌和銀行貸款為主,爭取省級財政每年投入5000萬元,對糧油加工項目以貸款貼息方式給予補助。
  3、糧食批發市場建設項目。主要包括省級糧食批發市場、5大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和市、縣級重點糧食批發市場四大類21個建設項目,總投資17.4億元。資金來源以企業自籌和銀行貸款為主,爭取省級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對糧食批發市場項目以貸款貼息方式給予補助。
  4、糧食質檢體系建設項目。主要包括省級糧油質檢機構建設、楊凌物流園區質檢中心建設和市縣級糧食質檢機構建設項目,建設內容包括配置儀器設備和基礎設施改造,總投資2.7億元,資金來源以申請中央投資和省級財政配套為主,其中申請中央投資2.1億元,申請省級財政配套6030萬元。

項目單位
建設內容
總投資(萬元)
資金來源
省級糧食質檢機構
配置儀器設備
1500*1=1500
申請中央投資
基礎設施改造
200*1=200
申請省級財政配套
楊凌物流園區質檢(研發)中心
配置儀器設備
1250*1=1250
申請中央投資
基礎設施改造
1750*1=1750
申請省級財政配套
國家掛牌市級糧食質檢機構(6個)
配置儀器設備
800*6=4800
申請中央投資
基礎設施改造
80*6=480
申請省級財政配套
其他市級糧食質檢機構(5個)
配置儀器設備
300*5=1500
申請中央投資
基礎設施改造
80*5=400
申請省級財政配套
縣級糧食質檢機構(40個)
配置儀器設備
300*40=12000
申請中央投資
基礎設施改造
80*40=3200
申請省級財政配套
合計
 
27080
申請中央投資21050萬,省級配套6030萬元

  五、保障措施
 ?。ㄒ唬幦『吐鋵嵎龀终?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相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在項目、資金和稅收、信貸、土地、環保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系和溝通,認真梳理、匯總各級政府、部門制定出臺的與糧食流通工作相關的政策措施。對于尚未落實的,積極爭取落實,用足、用好各項政策。進一步完善糧食流通產業政策,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大型企業集團。
 ?。ǘ┳ズ弥攸c項目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規劃重點項目建設,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加強對重點項目建設進度、質量、資金等方面的檢查和指導,將項目階段性評估作為進一步安排項目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項目組織管理機構,加強建設管理,建立健全項目法人責任制、合同制,全面實施工程招投標管理制、項目監理制、建設資金專項管理等制度。
  (三)加大資金投入
  增加糧食風險基金,設立扶持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采取不同方式對糧食重點項目給予扶持。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建立長期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通過規劃和政府投入為引導,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不斷拓寬融資渠道,逐步帶動其他資本進入糧食流通建設領域。
 ?。ㄋ模┘訌娦袠I指導和市場監管
  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及時發布指導行業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促進行業科學發展、協調發展。進一步強化糧食流通市場監管,健全和完善糧食監督檢查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規范糧食經營和交易行為,維護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加強對《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的宣傳,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ㄎ澹┘訌娍萍贾?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進一步強化科技對糧食流通產業跨越發展的支撐作用。建立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企業及科研單位開展科技創新和推廣活動,積極為糧食流通產業提供科技服務。加大重大技術推廣支持力度,積極探索科技成果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快技術成果的推廣普及和產業化。
  (六)重視人才培養
  圍繞和服從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總體戰略要求,從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激勵等方面提出重點政策和重要工程,以政策突破帶動體制創新,以工程實施引領人才培養,加快糧食行業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合作,積極培養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市場體系、現代物流、糧油加工、質檢等方面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大力推進糧食從業人員職業繼續教育,加強糧食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設一支適應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
  六、規劃編制依據
  1、《糧食流通管理條例》;
  2、《陜西省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9---2020年)》;
  3、《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陜西省糧油倉儲設施建設規劃>(2010-2020年)的通知》;
  4、《陜西省糧食應急預案》;
  5、《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編制工作的意見》;
  6、《國家糧食局辦公室關于印發糧食行業“十二五”四個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7、省糧食局有關統計資料。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