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規劃信息>“十二五”規劃 > 專項規劃

陜西省“十二五”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 2012-07-10 00:00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文化改革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為進一步明確未來五年陜西文化改革和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推動實現文化強省戰略目標,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規劃實施期為2011-2015年。

  序 言

  “十一五”時期,陜西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認真貫徹中央決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圍繞大局,改革創新,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深入推進理論武裝,打造“三秦大講堂”、“長安講壇”等特色理論宣講品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宣傳普及,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出郭孝義、熊寧、竇鐵成、王敏等重大先進典型,公民文明素質和城鄉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切實加強輿論引導,精心策劃組織主題宣傳,積極做好群眾關注的熱難點問題的輿論引導,加強和改進網絡宣傳和管理,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不斷壯大。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省市兩級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全面完成,涉及改革單位313家,先后組建了93家企業,市縣兩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全部組建。文化產業增勢強勁,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9.4%,2010年達278億元。建成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8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5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重大惠民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項目,20個縣進入全國文化先進縣行列,舉辦陜西農民文化節、陜西少年兒童藝術節等品牌文化活動,人民群眾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大力推動精品生產,建立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引導激勵機制,涌現出影視作品《保衛延安》、《大秦帝國》,舞臺劇《遲開的玫瑰》、《柳河灣的新娘》、《米脂婆姨綏德漢》、《大樹西遷》、《郭雙印連他鄉黨》,圖書《話說陜西》、《四部文明》、《京劇大師—尚小云》,雕塑美術作品《古風新韻》、《紡線線》、《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錄片《大秦嶺》、《望長安》、《舞動陜西》等一批高水準的精品力作。積極實施文化遺產保護,61個項目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安鼓樂、中國剪紙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9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項目傳承人。15處文物大遺址進入國家規劃,3項考古發掘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項獲“全國田野考古獎”。不斷推動陜西文化“走出去”,組派文化藝術團組350批、2700多人次赴外交流,開通“全景陜西”英文頻道、央視網“陜西在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了解中國從陜西開始”專題欄目,陜西元素的國際影響進一步增強。

  “十二五”時期,我省文化建設既有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提升文化軟實力、維護文化安全的任務十分緊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務更加緊迫。隨著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顯,文化建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四位一體”的重要部分。陜西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燦爛的革命文化、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壯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深受海內外關注的宗教文化以及有一定實力的現代文化,這為陜西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全省經濟快速增長,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陜西文化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西部文化強省戰略目標,以及我省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要看到,我省文化發展的水平和質量還不高。文化發展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城鄉區域行業發展還不均衡,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革除,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產品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還較突出,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還不完全適應。必須牢牢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改革創新,更加積極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西部文化強省目標。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ㄒ唬┲笇枷?。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以統籌協調為基本方法,把握正確導向,繁榮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推動科學發展、建設西部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ǘ┗驹瓌t?!笆濉睍r期,我省文化改革發展要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正確導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文化發展的多樣性,把文化富民、惠民、安民貫穿于文化發展的始終。

  ——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協調文化事業與產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城市與農村之間以及關中與陜南、陜北各區域間的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機制體制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快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發展的科技含量,努力掌握文化發展的主動權。

  ——堅持項目帶動。通過組織實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長性好、具有先導性的重大文化工程項目,發揮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

  ——堅持國有民營雙輪驅動。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加快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陜西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文化發展的主要指標和綜合實力位居西部前列,基本建成西部文化強省。主要目標是:

  ——全民文明素質明顯提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深入推進,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城鄉社會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延安精神進一步弘揚,誠信陜西建設取得新的成效。陜西人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的形象進一步樹立。

  ——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全面完成。新聞媒體相關改革有序推進。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運行機制初步建立。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政府管理效能進一步提高。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市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群藝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區)文化中心(活動室)等基層文化設施基本健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9%。覆蓋全省的安全播出體系和應急廣播體系基本建成。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笆濉蹦幕a業總量翻兩番,占全省GDP的5%,成為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居西部前列。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增速應不低于25%。民營文化企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民營文化企業總數和就業人數大幅增加。

  ——陜西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打造陜西文化品牌,使獨具陜西特色的文學、戲劇、影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及民間文藝精品影響更加廣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效加強。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瀕危項目得到有效保護,重點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歷史文化品牌得到提升。

  ——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培養造就大批文化領域的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使宣傳思想文化人才總量有較大增加,結構不斷優化,門類更加齊全,梯次更加合理,素質顯著提高。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圍繞文化科學發展這個主題,抓住加快文化發展方式轉變這條主線,著力建設“五個體系”,重點實施“六大戰略”,積極推動“四項工程”。一是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企業制度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現代傳播體系;二是著手實施文化品牌戰略、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發展戰略、文化軟實力建設戰略、文化走出去戰略、人才興文戰略;三是積極推動網絡文化建設工程、文化精品創作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文化交易平臺建設工程。

  二、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ㄒ唬┥钊胪七M理論武裝。堅持不懈地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加強和改進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帶動黨員干部學習,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深入回答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深層次思想認識問題。推動理論學習制度化、規范化,豐富拓展面向群眾的理論學習途徑,深入開展面向基層的理論宣講活動。充分發揮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以及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作用,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理論宣傳普及平臺。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理論學習,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二)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大力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建立完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進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建設,加大對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支持力度,重點扶持服務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性學科建設,形成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重點支持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支持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支持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有長遠影響的研究。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研究院”、“中國西部農村發展研究培訓中心”建設,重點建設“中國西部(陜西)智庫園”。加強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通過各種媒體擴大優秀成果的宣傳效果和社會影響,加強優秀成果出版資助,拓展途徑和方式,激勵和促進成果轉化。推進社科規劃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加強學風建設,增強社科研究項目引導能力。積極開展不同層面的人文社科知識普及宣傳,搭建社科成果為社會大眾服務平臺。

 ?。ㄈ┘訌娚鐣髁x思想道德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于文化建設各個方面。加強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延安精神教育,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范、學生守則等行為規范。開展公民道德宣傳日活動,深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活動。加強大學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進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深化中小學校德育工作,推進素質教育,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為未成年人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繼續堅持每年為未成年人辦好十件實事。深入開展送溫暖、獻愛心、講誠信、扶弱助殘、保護環境、關愛女童等多種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廣泛組織開展道德模范評選、表彰、宣傳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紅色旅游,寓教于樂、寓教于游。

  加強和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新形勢下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關注社會各階層思想動態,抓好機關、企業、學校、社區、農村、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平衡心態、化解矛盾。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加強政工隊伍和陣地建設。注重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ㄋ模┥罨卣谷罕娦跃裎拿鲃摻ɑ顒印I罨拿鞒鞘?、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高覆蓋面,力爭“十二五”期間建成1—2個全國文明城市。進一步完善測評體系和測評方式,提高創建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廣泛開展城鄉共建、軍民共建、警民共建、村企共建等多種形式的共建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明創建活動的生動局面。廣泛開展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成立陜西省志愿服務協會和陜西省志愿服務基金會。大力發展志愿組織,弘揚志愿精神,擴大志愿服務社會影響,吸引公眾積極參與。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 “四進社區”、“百城萬店無假貨”、“西部助學”等活動,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引導廣大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城鄉文明程度。

  三、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ㄒ唬┩晟莆幕暧^管理體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按照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和管辦分離,進一步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事業單位的關系,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切實履行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務服務等職能。積極探索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研究制定對國有文化企業進行綜合評估考核的具體辦法,確保文化企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繼續做好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工作。

 ?。ǘ┩七M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形成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長效運行機制。繼續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經費保障、績效考評和監督機制。探索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服務公示制度,鼓勵有條件的文化單位開展流動服務、聯網服務,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向城鄉基層延伸。

 ?。ㄈ┡嘤细裎幕袌鲋黧w。深入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全面完成非時政類報刊社、重點新聞網站、縣級文藝院團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任務。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股份制改造,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加快資本有效擴張。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積極作用,做大做強一批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集團,培育文化產業的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

  四、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為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省市縣鄉為節點,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服務網絡。

重點文化建設項目
省級重大文化設施項目:省第二廣播電視發射塔、陜西文化藝術中心、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陜西美術創意苑、省電視臺演播廳、省少兒圖書館、西京大劇院、省演藝人才培訓基地(雜技館)、省秦腔博覽館、陜西國學中心、西部國際圖書城項目。
市級三館建設項目:全面加強10市1區圖書館、文化(群藝)館和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市級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城市影(?。┰航ㄔO項目:實施城市影(劇)院建設專項,從市級向縣級逐步推開,新建、改擴建一批城市影(?。┰骸=Y合重點鎮綜合文體中心建設,在經濟強鎮建設綜合功能的鄉鎮示范影(劇)院,提升影視服務能力和水平。
縣級“兩館一院”改造項目:改擴建不達標的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對具備條件的文化館、圖書館、影(?。┰哼M行整合,建設集圖書閱覽、文化信息共享、文藝演出等多功能的縣級綜合文化中心。
重點鎮綜合文體中心建設試點項目:對重點鎮建設具備培訓、影院放映、演出、健身、比賽、娛樂、科普等綜合服務功能的文化體育活動中心。
城市社區文化中心(室)建設項目:對社區文化中心(室)進行維修、改造和文化活動設施配送,爭取“十二五”末基本實現城市社區有綜合文化中心(室)的目標。

 ?。ǘ┩晟乒参幕O施設備服務。依托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合理整合文化資源,統一規劃,共建共享,實施一批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設施設備建設項目,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設施設備服務項目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鄉鎮基層服務點,推進城市街道(社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基層服務點建設,實現共享工程全覆蓋。積極推進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數字資源量不少于16TB,視頻資源時長不少于14萬小時,地方特色精品資源庫不少于15個。對舞臺劇目、音樂、美術、非遺、藝術古籍和各類藝術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發。
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項目: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絡,依托市縣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中心,建立公共電子閱覽室,完成10市1區、107個縣、1750個鄉鎮、28000個行政村電子閱覽室設施升級和免費開放運行保障。
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項目:全省90%以上的公共圖書館互通互聯,實現圖書資源在全省范圍內共建共享。建設24小時街區流動圖書館,實施全省圖書館聯盟、文化館系統數字文化服務工程,提升省市縣文化信息網絡建設和數字化服務水平。
村級文化活動器材配送項目:為已建成的村級文化活動室配送文化活動器材,“十二五”末實現80%以上的行政村擁有文化器材,具備開展基本文娛活動的條件。
流動文化服務車配送項目:向市縣圖書館、文化館配送流動服務車和文化活動設備,確保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次數不低于50次,文化館每年組織流動演出和流動展覽各10場以上。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完成4萬多個20戶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完成鄉鎮以上“村村通”標準化服務站建設。完成省級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85個站點建設和高速公路34座廣播調頻臺站建設,建設陜西農村廣播(應急)網。
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通過落實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場次補貼,確保全省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確保每學期為中小學生放映兩場愛國主義電影。
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工程:全面實現全省行政村村村有“農家書屋”,逐步實施城市社區“社區書屋”,基本形成覆蓋全省城鄉的出版物共享公共服務體系。同時,政府每年集中采購一批圖書、報刊,免費發放,使此項文化惠民工程覆蓋全省城鄉各個社會階層。

 ?。ㄈ╅_展重點文化活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等形式,支持各類示范性、導向性文化活動開展,推進公益性文化場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把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城鄉基層,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重點文化活動
重大群眾文化活動:舉辦全省藝術節、農民文化節、社區文化節、少年兒童文化節和區域性民歌藝術節,舉辦陜西省聲樂比賽、舞蹈大賽、秦腔大賽、音樂創作比賽、民歌大賽等文化藝術活動,通過示范性、導向性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豐富和活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藝“五進”活動:組織各級各類文藝團體送文藝節目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省級每年不少于 1000場,對每年演出300場以上的市、縣劇團,實行“以獎代補”。實施農村舞臺藝術繁榮項目,推進百縣千鄉萬場惠民演出。
全民閱讀活動:以“三秦書月”為載體,開展誦讀朗誦、讀書演講、經典講讀、讀書征文、知識競賽、捐書助讀、送書下鄉等,推進圖書進機關、進校園、進廠礦、進社區、進軍營、進村鎮、進工地、進家庭。
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推進全省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五、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ㄒ唬┙⒊墒斓奈幕a業發展格局。

  突出三大區域特色。關中以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為重點,陜北以革命文化和黃土文化為重點,陜南以漢水文化和綠色文化為重點,積極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發揮文化產業在區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將關中建設成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突出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優勢特色文化的中心輻射和龍頭帶動地位,加大歷史和傳統文化開發力度,增強現代文化整體實力,把西安建成中國文化產業重要基地、文化產業中心城市和秦漢唐歷史文化景區一脈相承的城市特色功能區。

  重點發展六大行業。依托我省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和發展潛力,重點打造和扶持文娛演出、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旅游、創意動漫、民俗文化等六大文化行業。文娛演出要充分發揮省演藝集團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創作成熟一批文娛節目。積極發展演出中介服務機構,培育壯大一批名牌文化娛樂企業。廣播影視要延伸產業鏈,依托西部電影集團、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陜西廣播產業集團、陜西電視產業集團、陜西廣電網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公司等名牌企業優勢,推進集約化經營、規?;l展。增強影視生產和數字化制作、節目交易、廣告經營、網絡服務的影響力和發展活力。新聞出版要加大資源整合,實施品牌戰略,依托陜西新華發行集團、陜西出版集團,擴大民間資本進入力度,加快西安印刷包裝產業示范基地、西安數字出版基地、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等建設。文化旅游要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策劃開發和建設文化旅游景區、精品文化旅游線路等,開發旅游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意動漫要充分發揮西安高新區、碑林動漫產業園區等專業園區聚集效應,扶持一批動漫企業,重點發展游戲動漫產品原創研發、產品開發、美術加工、制作和運營,打造有影響力的動漫產品,形成動漫產業集群化發展。民俗文化要充分發揮我省陜北黃土文化、陜南巴蜀文化,以及南北融合的關中文化的特色優勢,打響秦腔、眉戶、商洛花鼓等戲曲品牌,拓寬安塞腰鼓、韓城行鼓、寶雞社火、戶縣農民畫、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西安鼓樂、陜北民歌、陜南民歌以及皮影、剪紙、清澗石板畫、綏德石雕等表演藝術和民間工藝美術,形成特色鮮明的陜西民間藝術品牌。打造民俗文化的運營產業平臺,推動民俗文化的產業轉換。

  規劃建設十大園區。整合優勢資源,引導各方資金,重點規劃建設十大特色文化園區,促進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

特色文化園區
華夏始祖文化園區。依托延安黃帝陵和寶雞炎帝陵等,打造華夏始祖文化園區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周文化園區。在寶雞建設周文化園區,建設中華禮樂城項目,展示三千年前西周文明的禮樂文化。
秦文化園區。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咸陽宮遺址為基礎,建設秦文化主題公園。
漢文化園區。依托漢長安城遺址、漢陽陵、漢茂陵、韓城古城和司馬祠遺址、以及漢中兩漢三國遺址,建設漢文化園區。
唐文化園區。依托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唐乾陵等,建設唐文化園區。
紅色文化園區。依托延安革命紀念地、照金和川陜革命根據地,打造紅色文化園區。
秦嶺綠色生態文化園區。依托秦嶺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打造秦嶺綠色生態文化園區。
浐灞生態文化園區。依托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打造浐灞生態文化園區。道文化園區。依托樓觀臺、白云山歷史文化遺跡和獨特的自然景觀,打造道文化圣地。
佛文化園區。依托寶雞法門寺文化園區,打造世界佛都。

 ?。ǘ┱{整文化產業結構。破除按部門、按行政區劃和行政級次隸屬文化單位、分配文化資源的傳統體制,加快調整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和重組,推動文化資源與要素適度向優勢企業集中。以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為龍頭,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促進文化產業在重點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市場號召力的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不斷提高文化產品附加值。鼓勵和引導民營文化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文化企業改制重組。

 ?。ㄈ嵤┲卮箜椖繋討鹇浴<涌旖ㄔO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發揮其產業集聚和孵化功能,使之成為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示范基地。

重大文化產業項目
西安文藝路演藝基地:以打造一流演藝產業品牌為目標,融文藝資源整合、演藝品牌塑造、文化項目建設、城市街區改造為一體,把文藝路建設成為國內最具文化影響力的演藝平臺。
陜西出版傳媒產業基地:整合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集出版傳媒產品策劃、研發、創作、生產、營銷、培訓功能于一體,形成多媒體、綜合性、立體化的大型現代化出版傳媒產業基地。
陜西動漫創意產業基地:依托西安動漫創意集聚優勢,重點發展影視動漫業、游戲軟件業、新興文化產業等,建設陜西動漫創意基地。
陜北紅色文化演藝基地:以陜北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及燦爛的革命文化資源為基礎,在延安、榆林打造紅色文化和黃土文化演藝基地。
西安數字出版基地:以西安高新區為依托,整合陜西出版集團等資源,建設以數字出版傳媒業為主的大型策劃、研發、創作、生產、營銷與培訓產業基地。
西安印刷包裝產業示范基地:匯集各類印刷包裝企業1000余家,“十二五”末,建設成為特色明顯、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國家級印刷包裝示范基地。
西安文物及藝術品交易基地:依托大唐西市,借鑒國內外藝術品拍賣或交易所模式,開展文物及藝術品交易,將西安發展成為區域乃至全國文物及藝術品交易中心。
西部數字影視動漫產業基地:通過合作開發的方式建設西部數字影視動漫產業園,形成以影視拍攝、動漫制作、數碼后期制作、膠片洗印為主業,以電影頻道、影視教育、影視旅游等為輔業的電影產業鏈。
廣播電視產業基地:建設集電視制作中心、廣告運營中心、網絡運營中心、電視購物運營中心及物流中心、影視創意設計研發中心等為主的綜合性廣播電視產業基地。
陜西文物復仿制品交易中心:以建設高端文物復仿制中心為目標,整合和推動我省文化復仿制市場走向高附加值的產業化道路,培育全國最大的文物復仿制品、旅游產品的研發中心和交易市場。
陜西書畫藝術品交易中心:利用我省書畫藝術品資源和人才優勢,整合資源和市場,推動書畫藝術品流通,激活國有存量書畫資產,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形成全國性的書畫藝術品交易市場。
西安電視劇版權交易中心:利用國家批準的第一個電視劇交易機構優勢,打造電視劇交易、信息發布、融資和服務平臺。
西北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以陜西新華發行集團為主導,建設集出版物分揀包裝、倉儲運輸、網點配送等為一體的,立足陜西、服務西北、輻射全國,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出版物大型物流中心。
華州國際皮影文化園:傳承、保護、挖掘、推廣華縣皮影,建設皮影黑陶文化產業園、關中民俗文化風情園、民俗文化演藝廣場等,打造國際皮影文化中心。
富平國際陶藝村產業項目:建設國際陶藝博物館群、國際陶藝交易會展中心、陶藝文化創意休閑中心、文化旅游接待中心及黃土文化演藝廣場等。
秦楚風情文化產業園項目:充分挖掘商洛秦楚文化交匯優勢,建設集演藝、民俗、民居、道情為一體的文化園區。

 ?。ㄋ模┐罅Πl展新興產業。依托陜西科教優勢,積極運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落實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文化企業集成應用高新技術。大力扶持軟件設計、網絡游戲、卡通制作等產業,打造動漫研發、制作、運營和衍生產品開發的產業鏈,提高集約化、規?;?、專業化能力。積極發展紙質有聲讀物、電子書、手機報和網絡出版物等新興業態。

 ?。ㄎ澹┓e極推動民營經濟進入文化領域。認真落實《省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若干決定〉的實施意見》和《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放寬民營文化企業的市場準入條件,降低門檻,簡化程序,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落實民營文化企業和國有文化企業在資源配置、資質認定、項目審批、財政扶持、政府服務、土地使用、職稱評定、進出口貿易、金融和稅收以及文化項目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為民營文化企業創造平等競爭機會。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貸款貼息支持力度,扶持一批民營骨干文化企業和集團,支持有條件的民營文化企業上市融資。

 ?。┘訌娢幕袌鼋ㄔO。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圍內合理流動。積極開拓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培育農村文化市場,不斷擴大文化消費。建立健全文化資產評估體系、文化產權交易體系和版權交易體系,健全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投資、保險、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行業組織更好地履行協調、監督、服務、維權等職能。加快電影院線和文藝演出院線建設,推動中等城市演出場所連鎖經營。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鼓勵各類資本投資建設中小城市商業影院和社區影院。加快出版物發行跨地區整合和農村銷售網點建設。

  六、加強文化產品生產創作

 ?。ㄒ唬┙∪晟凭飞a投入產出機制。進一步完善文化精品項目組織保障、選題論證、資金投入、宣傳評介等工作機制。加強文化藝術創作規劃和統籌,引導各級藝術表演團體創作一批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開的優秀劇目。健全科學合理、規范高效的精品項目資金投入方式、資助程序、監督管理、表彰獎勵辦法等,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品生產創作。大力扶持原創,積極推動原創文化產品的產業化。探索建立群眾文化需求的動態反饋機制等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精品生產投入產出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體制機制。

 ?。ǘ┥钊雽嵤┪幕饭こ?。重點扶持“大戲、大片、大劇、大作”的策劃與創作生產,著力抓好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農村題材、青少年題材的文藝作品生產創作。繼續抓好“五個一工程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廣播影視精品工程、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文藝精品圖書出版工程、美術精品創作工程、群眾業余文藝創作工程。以“陜西戲劇”、“長安畫派”、“黃土畫派”、“文學陜軍”、“西部影視”、“三秦書風”為重點,推出一批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體現中華特色、具有陜西風格的文學、戲劇、廣播、影視、動漫、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舞蹈、雜技、曲藝、民間文藝等文化藝術精品。打響陜西西安國際音樂節、仿唐樂舞系列、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長恨歌情景系列、陜西民歌系列等一批陜西知名文化品牌。

文化精品工程
舞臺藝術精品創作:重點抓好秦腔、眉戶、漢調桄桄、商洛花鼓、線腔、阿宮腔、話劇、歌劇、木偶劇、秦派民樂等陜西特色舞臺劇的創作、演出和交流。省戲曲研究院、省演藝集團、各市每年各創作1-2部大型劇目,力爭五年創作舞臺劇目100部以上。重點推出5-10部弘揚主旋律、體現多樣化的優秀劇目,力爭2-3部獲國家級獎項。
影視劇精品創作:以影視生產為突破口,制作高質量、國際化的影視劇,搶占國內、國際電影和主流電視媒體市場。電影電視劇年生產能力各穩定在15 部以上,制作1-2部動畫電影。每年推出3-5部重點精品,爭取1部電影票房過億,1-2部作品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或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力爭2部以上獲國家級獎項。
文學美術藝術精品創作:以陜西作家群為主體,以文化演出為重點,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契機,加強三秦文化藝術作品創作,完成100幅以上表現陜西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大型繪畫和雕塑作品。
精品圖書出版發行:利用全省文學、藝術資源,建立文藝資源數據庫,對舞臺劇目、音樂、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古籍資料和各類藝術文獻資源等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出版一批引領西部、全國一流的文藝精品力作,打造在全國叫得響、有市場競爭力的陜西出版物品牌。

  (三)加強和改進文藝批評。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把人民群眾的評價作為評判文化產品的最終標準,倡導正確創作思想和主流價值取向。加強媒體文藝評論,加大版面、開設欄目,充分發揮各級文藝評論協會組織和主要文藝期刊作用,擴大文藝評論陣地。健全文藝評論工作機制,完善文藝評論評價體系,培養文藝評論骨干力量,實現文化精品宣傳推介的常態化、制度化。

  七、推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

 ?。ㄒ唬┲С种匾侣劽襟w。創新輿論引導工作機制,統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宣傳資源,重點扶持陜西日報、陜西人民廣播電臺、陜西電視臺、西部網,發揮華商報、三秦都市報、西安晚報等都市媒體優勢,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媒體新格局,不斷壯大主流輿論,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影響力、公信力。建立健全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激勵約束機制。積極建設廣播節目制作系統、省級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高清節目制作播出等,充分利用現有廣播電視網絡基礎,統籌全省現有頻率頻道和傳播手段,建立應急廣播信息制作播發平臺和應急廣播調度控制平臺,構建陜西應急廣播體系。

新聞媒體重點建設項目
陜西新聞圖片資料中心項目:整合陜西日報、華商報、陜西畫報、三秦都市報等多種媒體新聞圖片資源,搶救性挖掘、整理我省歷史文獻圖片資料,利用現代化技術、設備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理,實現新聞圖片研究、收藏、交流、展示等。
網絡化集成播控平臺建設:按照“一中心、三平臺”的方案,建設網絡化集成監管中心;建設廣播電視信號和內容監管平臺、農村電影監管平臺、互聯網和IPTV監管平臺。實現政府監管職能。
有線電視網絡雙向化改造工程:升級改造建設省級骨干網、城域網和接入網,完成縣以上城市有線電視用戶的雙向化改造,建設覆蓋全省、適應信息傳播的新型廣播電視網絡。
農村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在人口相對密集的農村地區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戶,新入戶150萬戶,實施300萬戶農村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

 ?。ǘ┌l展新興媒體。按照“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建設,以西部網為重點,推動建設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品牌新聞網站。加強重點新聞網站的內容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移動終端網絡平臺建設以及與“三網融合”相關的新技術新業務建設。建立陜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積極發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手機廣播電視。鼓勵創作網絡文化產品生產,推動網絡文化建設,加強網絡輿論引導。

  (三)拓寬外宣渠道。積極推動省內主流媒體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陜西人民廣播電臺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繼續深化合作,辦好大型對外廣播專題節目“了解中國從陜西開始”。繼續支持陜西日報與海外華文報刊合作,辦好《陜西日報•海外版》。鼓勵和支持華商傳媒集團辦好《南非華人報》,實現陜西聲音在非洲落地傳播。借助中央媒體和境外媒體加大陜西優秀外宣品在中央及海外主流媒體的傳播。

  八、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一)提高文物保護水平。貫徹執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按照“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加快展示利用步伐,促進文化強省建設”要求,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物和發展好文物事業上有新突破,形成“4+2文物保護與利用板塊”:依托寶雞周原和新建青銅器博物館,形成周文化保護與利用區;依托兵馬俑和秦陵,形成秦文化保護與利用區;依托漢長安城遺址和西漢帝陵,形成漢文化保護與利用區;依托大明宮等唐代遺跡,形成唐文化保護與利用區;依托延安革命舊址,形成紅色革命文化保護與利用區;依托半坡遺址和黃帝陵,形成史前文化保護與利用區。

重點文物保護工程
大遺址保護工程:完善秦始皇帝陵、漢陽陵、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推進秦始皇陵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大明宮遺址、漢陽陵遺址、秦咸陽城遺址、雍城遺址、漢唐帝王陵園遺址、楊官寨遺址、阿房宮遺址、統萬城、豐鎬遺址、周原遺址、耀州窯遺址等大遺址保護。
搶救性文物保護工程:做好榆林城墻等135處省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搶救性保護工程;做好漢江古會館群、陜南古民居群、漢中棧道文化、榆林長城保護。
保護項目規劃編制:完成秦雍城遺址、豐鎬遺址、周公廟遺址等15處進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項目庫的保護規劃編制。
大遺址考古:推進以漢唐帝王陵園遺址為代表,實施姜寨、楊官寨、阿房宮、豐鎬、秦直道、秦東陵、統萬城、耀州窯、玉華宮、明秦王墓等大遺址考古工作。

 ?。ǘ嵤┓俏镔|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和生產性保護基地建設,全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程項目
實施重點或搶救性保護名錄項目
重點或瀕危項目(130個):西安鼓樂、中國剪紙、秦腔、陜北民歌、安塞腰鼓等
代表性傳承人(30-50人):西安鼓樂藝人趙庚辰、安塞剪紙藝人高金愛等
展示館、傳習館(所)項目
市級博物館(6個):西安市、寶雞市、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漢中市
縣級傳習館(10個):長安區、華縣、鳳翔縣、安塞縣、洋縣、綏德縣、紫陽縣、耀州區、富平縣、旬邑縣
鄉級傳習所(30個):集賢鎮、柳枝鎮等
文化生態實驗區整體保護項目
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
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立項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古籍保護項目
 
古籍專藏書庫
建設國家級修復中心1個、省級修復中心2個
省圖書館古籍書庫升級優化建設
古籍數字化及專題數據庫建設
古籍書目揭示及內容評價出版
古籍普查登記、珍貴名錄建立
古籍宣傳、培訓
 

 ?。ㄈ┩卣刮幕z產傳承途徑。正確處理保護、傳承、利用、發展的關系,研究出臺配套政策,鼓勵具有市場前景的文化遺產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積極做好古代文獻的編撰和出版。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品牌,培育一批生產型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推動文物拍賣規范發展,在文物復仿制、文物信息、文物服務等方面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實施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上網工程。

  九、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

 ?。ㄒ唬┘訌妼ν馕幕涣?。推動利用廣播電視、文藝、體育、旅游、文物資源等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家集約型的文化外交、外宣活動。以周秦漢唐文物資源為重點,配合國家和我省重大外交、文化活動,創新展覽主題,“十二五”期間舉辦文物外展30個。鞏固與港澳特區文化部門、機構和民間組織的長期合作關系,擴大與臺灣地區在傳統表演藝術、造型藝術、文物保護、歷史研究、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合作。繼續推動傳統戲劇的傳承與推廣工程、中文文獻與信息共享工程等重點合作項目的實施。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提升對外宣傳的水平和效果。

 ?。ǘU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實施對外文化貿易促進工程,培育和做大對外文化貿易品牌,著力推動一批具有陜西特色的文化藝術、演出展覽、影視作品、圖書音像制品進入國際市場,擴大版權貿易和對外文化演出、藝術品貿易的增長幅度。建立相關政策服務體系和獎勵機制,鼓勵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推薦文化產品和品牌進入國家出口指導目錄。

 ?。ㄈ┡嘤庀蛐凸歉晌幕髽I。發揮國有文化企業在對外文化貿易方面的主導作用,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合作、控股參股、收購兼并、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展覽和演藝等文化實體。鼓勵有條件的文化展演藝術公司在境外設立演藝分支機構、廣播影視單位在境外設立影視節目制作和營銷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在境外建設出版發行網絡等。政府在信貸、擔保、保險、文化貿易信息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等方面提供支持。培育開發國際文化市場企業,推動文化交流和互動。

  十、加強人才和隊伍建設

 ?。ㄒ唬┡囵B和發展高層次人才。按照培養一大批創新型、外向型、復合型、科技型人才的要求,積極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素質優良的宣傳文化工作者隊伍。重點抓好高層次領導人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新聞宣傳人才、文學藝術和出版編輯策劃人才、文化專門技術人才、文博人才等七類人才建設。實施陜西文化名家工程,培養和塑造一批社科理論、新聞宣傳、出版發行、文化藝術界的名家大師。繼續抓好“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入選全國“四個一批”人才達到15名以上。

  切實做好體制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及新興社會組織中的文化人才納入人才發展規劃,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務方面平等對待。

 ?。ǘ┣袑嵓訌娀鶎有麄魑幕犖榻ㄔO。充實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廣播電視臺(站)、鄉鎮綜合文化站等部門工作力量。配齊配好鄉鎮、街道、村和社區宣傳文化工作人員,每個鄉鎮、街道黨委配備專職宣傳委員。兩萬人以上的街道、鄉(鎮)設宣傳文化辦公室,一至兩萬人的街道、鄉(鎮)設宣傳文化社會事業辦公室并配備足夠的工作力量,萬人以下鄉(鎮)有專職宣傳文化干部。各行政村、社區從實際出發至少配齊一名專(兼)職宣傳文化干事,兼職宣傳文化干事實行縣聘、鄉管、村用,工資待遇參照村(社區)“兩委會”干部待遇標準。引導優秀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重點從大學生村官、支教大學生等群體中選拔一批優秀人才投身基層宣傳文化事業。加大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不斷改善基層宣傳文化工作條件,提高人才待遇。

 ?。ㄈ┙⒑屯晟迫瞬旁u價和激勵機制。建立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資本、知識產權、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范圍和額度,建立形式多樣、自主靈活的分配制度。設立陜西文化杰出貢獻人才獎,表彰在宣傳文化工作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

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文化名家工程:培養造就一批造詣高深、成就突出、影響廣泛的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杰出人才,每年重點扶持、資助一批陜西文化名家承擔的重點課題、重點項目、重要演出,開展創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專著等活動。
“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加強理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文藝領域中青年人才和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專門技術人才培養,加大新媒體新業態人才、基層宣傳文化骨干人才、文博人才、民營文化企業和民間文化人才選拔培養力度,進一步擴大工程覆蓋面。

  十一、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把文化改革和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為目標責任考核和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大考核比重和分值。牢牢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對資產配置的控制權、對宣傳文化內容的終審權、對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免權。各級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黨委宣傳部門要加強協調指導,其他相關部門和單位要認真做好重點工程和項目前期工作,落實資金投入、經費保障和各項政策,為實施規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做好中期評估。規劃中確定的約束性指標,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

 ?。ǘ┘哟笸度肓Χ?。建立健全同省情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政府投入保障體制。逐步提高各級財政文化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投入??h級宣傳文化事業費可按轄區人口數制定相應的投入保障標準,最低保障10萬人以下的縣每年不低于10萬元,隨著事業發展和財力增長逐年提高標準。將文化建設事業經費、基本建設投資列入本級財政支出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逐年增加省級文化產業扶持專項資金規模,有條件的市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ㄈ┞鋵嵧晟葡嚓P文化經濟政策。對已有支持文化體制改革、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進行修訂和延續。落實鼓勵社會組織、機構和個人捐贈以及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稅收政策,促進企業及民間對文化的投入明顯增加。繼續征收文化事業建設費和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的政策,完善城市社區文化設施。創新服務方式,制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產品服務辦法。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優惠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文化單位、機構和企業的產業項目在園區基地落戶,推動項目、資金、人才集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采取貸款貼息、項目支持、活動獎勵、保費補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企業發展。金融機構要針對文化產業特點研究制定著作權、文化品牌等無形資產的評估和質押辦法,創新信貸產品,探索信貸模式,加大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