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 幸福河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3-09-18 07:20
黃河流經陜北黃土高原(資料照片)。 延川縣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人們常說:“聽著黃河濤聲長大的棗是好棗。” 距黃河300米的佳縣泥河溝村,就有一片聽了千年黃河濤聲的古棗林。這里三面環山、背風少災,早春升溫快、秋季溫差大,獨有的氣候為棗樹生長創造了適宜的環境,也造就了1300多年的老樹至今仍能結出累累碩果的奇觀。 “每年光是在東北地區就有150萬公斤的銷量。村子里的種棗大戶一年能有30萬元的收入。村民們靠著一筐筐紅棗箍起窯洞,置辦家具,養兒育女?!奔芽h佳蘆鎮閆家坪村棗商閆六平說。 每到收獲時節,棗商們就會來到這里,把數不清的油棗、母棗從一家家棗農的院子里收集起來,發往全國各地。 除了直接賣棗,棗產業鏈也越來越長。紅棗加工成原漿酒,酒糟拿來做豬飼料,豬糞經過腐熟形成有機肥追施棗樹?!敖涍^深加工,棗產品附加值成倍提升。新的經營模式也為當地增加了就業機會。”種植大戶高潤紅告訴記者,他與西安一家出口公司合作開發的系列紅棗產品銷往美國、德國等國家。 這些棗樹年復一年滋養著黃河沿岸群眾的幸福生活,也是水土保持的“能手”。一片片棗林牢牢護住了一方水土:棗樹枝葉減輕了雨水對地表的沖刷,樹根有很強的固土作用,再加上集水設施,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突出抓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陜西在持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同時,在黃河沿岸積極打造以山地蘋果和紅棗等為代表的特色經濟林基地,打造了生態治理帶動綠色產業發展、經濟效益提升的典范,讓泥沙“固定”下來,也讓周邊的群眾富起來。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陜西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王若燕告訴記者,在眾多措施的推動下,2022年陜西省黃河流域水質全面改善,水質狀況居黃河中游4省區第一位,優良水體斷面水質好于黃河流域9省區平均水平6.3個百分點,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生態保障。 除此之外,陜西林業系統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流動沙地全部治理、植被蓋度達60.7%等成果。全省十年營造林面積累計達8114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4個百分點。2022年,陜西營造林面積達703.43萬畝,占490萬畝年度目標任務的143.56%。預計今年陜西將實現營造林面積超50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93萬畝,種草改良24萬畝,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通過在開發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開發,將治水與鄉村振興等有效銜接,陜西走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推動更多群眾因產業鏈條延伸實現穩定增收,使人水和諧的關系更加牢固,更好實現了發展與環境共贏的良性循環。 今天的三秦大地,黃河流域綠意更濃、經濟發展欣欣向榮,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這里已不是曾經的“黃土高坡”,而是滿目新綠的“希望田野”。流經陜西的母親河,正成為造福三秦人民的幸福河。本報記者 申東昕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