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 開啟挺進深綠新征程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1-10-11 08:24
巍峨大秦嶺。
回顧過去五年,陜西省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在生態空間治理取得新成效,集中概括為“六變”:綠色版圖變“大”、野生動植物變“多”、秦嶺保護變“實”、百姓因林變“富”、生態防線變“牢”、治理格局變“新”?!笆濉逼陂g,生態空間綠色革命由南向北鋪展開來,森林草原數量增加、質量提升,生態生產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初步建成“綠色陜西”。
陜西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黨雙忍認為,對照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目標,現在的“綠色陜西”尚是“淺綠色”,一些地方還“不夠綠”“不夠美”,需要整裝再出征,開啟挺進深綠新征程。
對陜西而言,“十四五”時期是由“淺綠色”向“深綠色”邁進的重要歷史時期。“十四五”期間,陜西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為戰略指引,以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為主攻方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推進“淺綠色”向“深綠色”邁進,開啟生態空間綠色革命新征程,堅持系統觀念、問題導向、底線思維,全面推行林長制,科學布局林地、草地、濕地、荒地沙地、自然景觀“五大陣地”,統籌推進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重建、生態服務、生態富民、生態安全六條戰線,不斷夯實智能、人文、資金、法治、組織五項保障,加快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生態空間治理新篇章。
“在建成高質量山清水秀陜西的過程中,我們構建‘一山(秦嶺)、兩河(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四區(陜北毛烏素沙地生態修復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關中平原生態協同發展區、秦巴水源涵養區)、五帶(白于山區生態修復帶、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示范帶、關中北山綠色重建帶、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帶、漢江兩岸生態經濟走廊帶)’治理新格局?!秉h雙忍說,為了突出“深綠色”“系統化”“高質量”導向要求,陜西構建出“十四五”指標體系,其中“綠水青山指數”即“山清水秀指數”,是衡量生態空間數量、質量和功能的綜合指數,可評價各行政區的生態生產力發展程度,為促進生態空間治理提供理論支撐。
在保護祖脈、保護母親河上,陜西肩負重大使命。黨雙忍表示,陜西省林業局堅持“系統保護”“以綠治黃”“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理念,制定實施《陜西省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陜西省長江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以及《陜西省生態空間治理十大創新行動》,三個“治理十大行動”與一個“創新十大行動”,耦合成生態空間治理“陜西方案”;按照《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要求,從我省生態空間治理實際出發,計劃開展秦嶺生態保護修復、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黃河流域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濕地草原保護恢復、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鄉村振興和生態富民提升、“生態云”建設、生態支撐體系建設“十大重點工程”建設。(記者:申東昕)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