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陜西要聞

陜西聚力發展縣域經濟

產業向“新” 活力奔涌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7-18 08:07

盛夏,在榆林市榆神工業區,處處涌動著項目建設的熱潮;在安康市平利縣,絞股藍茶的加工制作現場熱火朝天;在咸陽市三原縣,職業農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業夏管服務……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省域經濟的堅實支撐。發展縣域經濟是支撐陜西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必須肩負的戰略使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

在發展縣域經濟中,陜西各縣(市、區)結合地方特色,著力培育專精特新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多措并舉強化人才支持,涌現出一批有特色、有創新、有活力的縣域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向規?;?、優質化、品牌化發展,人才活力競相涌流,一條條興縣強縣之路在三秦大地鋪展開來。

產業園區增添新動能

7月11日,在榆林市榆神工業區,我國在建規模最大的電池電解液溶劑項目——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50萬噸/年DMC(碳酸二甲酯)項目建設現場,施工車輛穿梭往來,一派忙碌景象。

該項目所在地榆神工業區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國家能源“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榆林建設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承載區,榆林市重大高端能源化工項目主要集中在這里?!庇芰纸洕夹g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彥軍介紹,當前園區已落地項目125個,引進世界500強企業3家,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在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的同時,榆神工業區引進了總投資150億元的榆林佰嘉瑞年產120萬噸甲醛項目、總投資96.8億元的榆能年產100萬噸高端化學品新材料項目、總投資47.3億元的恒神年產2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等一批精細化工、新材料項目。

園區是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陜西各地以縣域工業園區為抓手,持續優化園區布局、深化園區改革、強化園區招商,推動產業進園區集聚、功能在園區集成、要素向園區集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前,園區在建項目6個,總投資19.85億元?!?月10日,在渭南市華州區工業園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侯戰軍告訴記者,2023年,華州區工業園區總產值108億元。

近年來,渭南市華州區工業園區著力構建“一區三園”的總體框架,打造精細化工產業園、新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產業園。2023年7月,該園區被陜西省工信廳認定為第二批省級化工園區。

“園區持續深化‘標準地+承諾制’改革,聚焦主導產業,加快構建‘2+2’現代工業倍增體系,針對園區產業鏈短、附加值低、老企業擴張難的痛點,重點鼓勵發展精細化工、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通過新導入百億元級產業集群帶動園區跨越式發展?!焙顟疖娬f。

特色產業激發新活力

漢中仙毫、洛川蘋果、大荔冬棗、平利絞股藍……在陜西,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被冠以地域之名,在同類產品中受到消費者青睞,成為地方特色鮮明的“金名片”。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區域品牌,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7月11日,在漢中市鎮巴縣長嶺鎮九陣壩村,陜西金慧方中藥材種苗智慧繁育基地的溫室內,黃精、天麻、淫羊藿等中藥材長勢喜人,工作人員正打開通風系統進行控溫。

“九陣壩村是黃精、大黃等多種道地中藥材產區,企業正是看中這一點,選擇在此深耕中藥材產業?!遍L嶺鎮人大主席余嬌介紹。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九陣壩村良種繁育、種植、加工、流通等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全村120余戶村民“嵌”在中藥材產業鏈上。小藥材逐漸發展成了大產業。

鎮巴地處大巴山腹地,素有“天然藥庫”的美譽。目前,鎮巴縣中藥材地存面積達28.6萬畝,年產值達5億元,從事中藥材生產加工的經營主體達180余家。鎮巴大黃、鎮巴天麻等中藥材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年產值達2億元,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秦巴無閑草。和漢中市同在陜南的安康市,“小草”絞股藍成了當地群眾致富的“神草”。

殺青、初烘、揉捻、烘干……7月8日,在位于安康市平利縣長安鎮高峰村的平利縣興強富硒茶業有限公司廠房內,工人正忙著加工制作絞股藍茶。與此同時,絞股藍系列產品也在該公司直播間“上新”。

平利絞股藍是平利縣特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平利縣有絞股藍標準化種植基地5萬畝,絞股藍產品產量達到7000余噸,實現產值7億元以上,被譽為“絞股藍之鄉”。

近年來,平利縣大力實施原產地保護、區域公共品牌維護、名優品牌打造“三大工程”,推動富硒茶產品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我們開發出絞股藍超微粉、絞股藍飲品等新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平利絞股藍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逼嚼h茶葉和絞股藍發展中心主任馬云璞說。

鄉土人才成為生力軍

7月12日,在安康市漢陰縣澗池鎮新華村的漁光互補養殖基地,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光伏板下方是200多個高位陸基魚池,鱸魚、錦鯉、鱈魚等游弋其中。

“基地采用‘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年產成品魚10余萬公斤,年產值300余萬元。農戶不僅有分紅,還能在基地里務工?!睗h陰縣永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小松說。

2010年,陳小松從北京回到家鄉漢陰,依托當地豐富的水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發展生態漁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方式持續轉型升級。

“數字智能化養殖池配備增氧殺菌、水質監控、自動投喂等系統,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就能實時監測各項養殖數據,有效提升了養殖效率?!标愋∷烧f。

如今,陳小松不僅是陜西省高級職業農民,還成為漢陰縣漁業協會會長,帶動全縣21個村集體合作社和160戶農戶發展生態漁業。

不只是陳小松。近年來,漢陰縣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在“強回引重管理、強培訓提素質、強激勵樹典型”上下功夫,不斷激發鄉土人才干事創業活力。

7月12日,在三原縣渠岸鎮大吉村,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在田里來回穿梭,三原渠岸李綿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監事長程平興正忙著給玉米除草。

“開始,我只種了6畝地,現在托管上萬畝地。我認為要發展現代農業,就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科學種田?!背唐脚d說,他是三原縣農廣校的第一批學員。2013年學習種植管理技術后,他種的小麥畝均增產近100公斤。

“隨著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不斷涌現,我還參加了各類農業培訓,不斷更新種植理念和模式?!背唐脚d說,他這幾年開辦了農民田間學校,分享農業相關技術,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發展。

三原縣農廣校負責人秦妮介紹,三原縣創新人才培育模式,讓程平興這樣的鄉土人才成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

近年來,咸陽市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加大鄉村振興“頭雁”人才培育,多層次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素質提升培訓,鄉土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23年,咸陽市培育高素質農民2000余人、基層農技人員2700余人,培養“頭雁”和農業領軍人才140名、技能型人才36萬人。

如今,在陜西各地,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帶動發展的鄉土人才正“破土而出”,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記者:陳宏江?李旭佳?琚鵬飛?段承甫?董劍南?齊珂雨)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省政府辦公廳主管 省政務大數據服務中心承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