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正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陜西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系列報道之三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7-13 08:12
在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政策的支持下,西北工業大學青年教師羅劍僅用一個月,便完成了審批、評估、專利出資到位等流程,在秦創原總窗口注冊成立了西安礪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
說起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歷,羅劍充滿自豪:“我們已經建成了國內首條覆蓋常溫、超低溫、超高溫薄膜鉑電阻自動化生產線,打破了國外對該類產品近30年的壟斷?!?/p>
“新修訂的《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把‘三項改革’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的重要內容,形成了源于陜西實際、能夠復制推廣、獲得廣泛認可的創新舉措?!蔽鞅惫I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表示,“‘三項改革’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通道,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探索出一條彰顯陜西科教優勢的高質量發展路子?!?/p>
“三項改革”不僅讓藏在“深閨”中的科研成果“胸有成竹”走出實驗室,走進企業和生產一線,更為陜西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積蓄新的改革動能,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一院”,即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探索形成了科研、中試、產業化“三位一體”,股權激勵、資本運作、母體控股的同步發展模式,為我國航空、航天、兵器、艦船、核工業等領域重大工程研制了關鍵用材。3年來,該院取得省部級成果27項,獲授權專利1059件,綜合收入年均增速13.7%,國有資產增值162.29%,各項指標穩居全國轉制院所和有色行業院所前列;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45家,其中上市公司7家。
“一所”,即西安光機所。西安光機所探索出“開放辦所、五一融合、國有參股、股權激勵、市場機制、擇機退出”創新模式,讓一批擁有高精尖原創技術的科研人員走上成果轉化之路。其中,“五一”指研究機構、科技金融、科技服務、科技平臺、科技空間。近年來,西安光機所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西科控股累計投資孵化企業近500家,培育了一批行業頭部企業,形成了光子產業、軍民融合、商業航天等領域的多個產業集群。
“一?!奔次鞅惫I大學。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西北工業大學探索出按照“轉一批、扶一程、幫一把”的“三個一”理念,扎實推進“三項改革”,貫通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技術和平臺三條鏈路的模式。2020年以來,該校292項專利技術作價4.91億元,參股成果轉化企業67家,其中7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孵化企業成為陜西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成果轉化企業數量超過“十三五”時期的總和。
“一港”即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安交通大學依托西部科技創新港匯聚創新資源,聚焦國家戰略,對接產業需求,引入金融資本,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轉化,形成了成果轉化“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模式,與國家電網、華為公司、中國移動、航天六院、平高電氣、特變電工等191家行業龍頭企業、大院大所達成深度融合共建意向,已建成79個以企業為主體的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近3萬項存量技術成果全部納入科研院所單列管理,轉讓許可專利1000余件,孵化注冊科技企業205家。
“一企”即陜西煤業化工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探索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產業化創新發展模式,構建了集行業研究、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發展、資本運作于一體的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截至目前,該公司累計投入科技研發資金超50億元,累計實施技術攻關與產業化項目600余項,成功開發出26個大類100余種高新技術產品,創造科技成果轉化收益33億元。
一批轉化的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嵌入產業鏈供應鏈,不斷為陜西重點產業賦能升級,促進陜西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陜西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正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陜西形成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傳感、生物光子等光子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300億元;初步實現了氫能制、儲、運、用的產業閉環,已培育聚集企業140余家……
“謀定未來,陜西將持續發揮‘三項改革’點火器作用,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同時,我們將加快布局建設一批產業創新聚集區,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支撐陜西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笔】萍紡d副廳長王軍說。(記者 張梅)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省政府辦公廳主管 省政務大數據服務中心承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