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陜西要聞

水土治理顯成效 千畝良田盤山臥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6-27 06:16

6月25日中午,烈日炙烤著塞上的土地,綏德縣辛店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卻綠樹成蔭,涼風習習。一座座淤地壩攔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錯落。在這里,“三跑田”變成“三保田”,壩地變成當地老百姓的“致富田”。

70年前的綏德被稱作“西北旱碼頭”,這里是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寸草不生。后來,有無數造林者將青春奉獻在這里。

70年后,辛店溝已成為水??蒲?、試驗示范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展示窗口。年過九旬的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原總工程師徐乃民望著眼前的一片翠綠,滿是回憶。

“當年我們發現,每當暴雨來時,山峁與山坡上泥沙俱下,經過溝底沖入支流、匯入黃河。而被淤地壩一擋,水道變寬,水流漸緩,肥沃的泥沙淤積于溝底,清水經溢洪道流走,溝底就‘變’出了良田?!毙炷嗣裾f。

淤地壩建設,是陜北地區群眾在長期治理水土流失的實踐中,創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最初的淤地壩,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增強水土保持能力,是改善黃河中游地區生態面貌的關鍵。我們通過實施淤地壩工程等措施,持續推進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工作?!秉S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總工程師黨維勤說。

70余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持續開展水土流失規律觀測等工作,進行了600多項專題試驗研究,取得了130多項科研成果。這些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于黃土丘陵溝壑區的生產實踐,極大地推動了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形成了“戴帽子、系帶子、穿靴子”的“三道防線”,防止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6月26日,黃土高原深處的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瓜果飄香,綠意盎然。

“墻上的照片展示了高西溝人70多年艱苦奮斗的生態治理歷程。高祖玉、常秀英、高錦廉……一個個模范人物是高西溝村的先進典型,凝結成獨一無二的高西溝經驗?!痹诟呶鳒洗逅帘3稚鷳B基地展覽館里,講解員講得生動,100余名中央和省級媒體記者聽得認真。

如今山清水秀的高西溝村,曾是一個僅有4平方公里的“深溝村”。以前,“遇雨泥漿橫流、遇旱滿地冒煙”,周邊的21條溝就像繩索一樣,將高西溝村“綁”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里。

為了改變這一面貌,高西溝人提出了“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糧則糧”的“三三制”發展模式,全面治理坡、溝、坬,使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堅持不懈補植補造空白區域營造林2000畝,綠化道路7.49公里,栽植樹木3.5萬余株。

現在,“雨量增多”“天旱地不旱”的小流域氣候已在當地形成,黃土高原綠色傳奇正從淺綠向深綠挺進。

為了將生態資源轉變成生態紅利,眼下,勤勞的高西溝村村民正在為全村千余畝蘋果套袋。他們期待著豐收?,F在的高西溝村不斷打造農產品品牌,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路子。

如今,站在高西溝村龍頭山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蘋果園覆蓋著巨大的白色防雹網,蔚為壯觀。當年的窮山溝變成了聞名全國的生態村,成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

一場雨過后,遠遠望去,榆陽區小紀汗林場內10萬畝樟子松好似一片綠色海洋。

“新中國成立前,這里有大小連綿的沙丘1048座,是威脅榆林城區的主要風沙口?!庇荜枀^小紀汗林場場長羅向軍說,荒漠現在變成10.9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形成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羅向軍望著眼前的生態林,神情里滿是自豪?!斑@240萬株樟子松活下來不容易,它們為榆林市主城區構筑了一道綠色防沙屏障?!绷_向軍說。

這座塞上名城的森林覆蓋率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0.9%提升到現今的36%,沙化土地治理率高達93.24%。

陜西是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點,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陜西水土流失面積較2022年減少1261平方公里,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土保持率增加0.61%,達到70.15%。在數代人的努力下,榆林上演了水土治理的生態奇跡,書寫了興水治水的榆林答卷。(記者:馬騰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省政府辦公廳主管 省政務大數據服務中心承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