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困境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5-31 06:16
關愛保護困境兒童是一項民生工程。近年來,我省通過構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大格局,廣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斷織密織牢關愛保護網,為困境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構建救助保護大格局
保護未成年人就是“守護明天”。我省推動省、市、縣、鄉、村五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體系建設,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大格局。
去年5月,西安市蓮湖區民政局接到轄區街道報告,8歲的小君因受家庭暴力需要心理疏導及返校協助。經了解,小君父親出差期間,其母親精神病突然發作,致使小君面部嚴重受傷。經過一年的休學醫治后,小君傷勢雖好轉,但仍需要多次矯正手術。另外,小君亟須進行心理干預、行為矯正和返校支持等,以便回歸正常生活。
蓮湖區民政局會同相關部門進行個案會商,為小君建立正常的學習、社交和校園融入支持系統。在公安、民政和婦聯的教育協調下,小君的母親暫時與其父母一起生活,允許在小君安全受到保護的情況下與其相見。小君平日由爺爺照顧,父親也減少了出差頻率,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同時,民政部門、未保中心和社區時常給予關懷并進行慰問,讓小君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經過多方通力協作,小君現已恢復了正常的學習、社交和生活?!案兄x你們的幫助,讓孩子重新有了面對生活的勇氣?!?月21日,社區工作人員探訪時,小君的父親感激地說。
為了讓“小君”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各級民政部門聯合教育、公安、衛生健康、醫保、團委、婦聯等部門,確保孩子們的基本生活、醫療、教育就學、監護指導、心理關愛等權益得到保障。不僅如此,我省還設立了18個兒童福利機構、75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以及442個基層未保工作站,讓21.9萬名困境兒童健康成長有了保障。
多重保障讓救助更暖心
早發現、早救助,才能讓“祖國的花朵”向陽而生、茁壯成長。為此,我省組織動員村(居)委會干部、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志愿者等,及時主動發現疑似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按政策將其納入保障網。
商洛市洛南縣石門鎮13歲的小亮就是一名主動發現機制的受益者。去年底,石門鎮政府工作人員在對轄區內兒童全面摸排時了解到,小亮的父親精神二級殘疾,靠低保生活,母親離家出走至今未歸。小亮飲食起居無人照料,學習也無人輔導監管,且家庭住房環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市、縣民政局迅速行動,為小亮家制定了組合救助方案,分階段開展關愛幫扶。針對父子兩人基本生活困難問題,民政、殘聯等部門上門服務,為小亮父親辦理了殘疾證,并按照《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將其父親認定為特困供養人員,提高基本生活補助。其次,將小亮認定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給予每月1400元的生活補貼。在經過探訪評估后,縣危改辦對小亮家房屋進行了改造,并更換安裝門窗、購置桌椅,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為了給小亮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成長環境,洛南縣民政局研判后決定,將小亮接到縣未保中心進行臨時監護,同時,教育部門為其落實了教育資助。
為了讓摸排更精準、幫扶更有力,我省選配了20332名村(社區)兒童主任和1400名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他們通過開展常態化入戶走訪,有針對性地為各類困境兒童提供關愛服務。此外,我省持續提高困境兒童基本生活養育標準,健全完善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將年滿18周歲仍在義務教育階段或高中階段就讀的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圍,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列為一類醫療救助對象……
引入社會力量為成長“護航”
除了積極發揮各級政府部門的“合力”外,我省還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工機構和專業社工人才,面向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開展心理疏導、精神慰藉、社會融入等專業服務,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銅川市民政局支持組建銅川市“太陽花”孤困兒童手牽手志愿服務團,招募300余名志愿者,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幫扶網絡,組織志愿者入戶走訪431個村和社區,摸排孤兒及困境兒童,并實施“一對一”及“多對一”精準關愛幫扶。
漢中市南鄭區未保中心與社會志愿者探索合建了一支應急救援隊伍——“南鄭啟明星護童志愿救援隊”,對急需救援的未成年人開展及時、高效的救援服務。
安康市石泉縣引導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141個團隊和2663名愛心人士,常態化開展“送溫暖、獻愛心”等志愿服務,凝聚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的合力。(記者:楊小玲)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省政府辦公廳主管 省政務大數據服務中心承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