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要聞

延安革命紀念館:生動講述紅色歷史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5-10 08:38

延安革命紀念館序廳(四月十六日攝)。

我的心里話

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 劉妮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發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詮釋好延安精神,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

延安是永不熄滅的燈塔,指引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義無反顧地奔赴。

2022年10月27日,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

“回延安”,深意何在?

延安革命紀念館里,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見證了黨中央在這里戰斗和生活的13個春秋,具象化了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并提醒我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發揚斗爭精神,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

偉大事業鍛造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征程。延安革命紀念館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用好紅色資源、講好文物故事、賡續紅色血脈,讓每一位“回延安”的人,都能在此接受精神和思想的洗禮,從延安精神中追尋初心、校準方向,汲取前行的動力。

一座紅色基因庫

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序廳,首先看到的是一組青銅人物群雕。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畫卷就此緩緩展開。

“我們的展廳由7個部分組成,按照時間順序排布??倳浺来螀⒂^了‘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模范試驗區’‘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展覽內容?!毖影哺锩o念館講解員白婷說,當時,總書記邊走邊看,不時停下來和她交流。每次回想起這段經歷,她都感到心潮澎湃。

身著民兵服,一頭短發,白婷舉手投足間盡顯颯爽英姿?!白鳛樾聲r代的講解員,我要加強學習,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全力架起文物與觀眾之間的橋梁,詮釋好延安精神?!彼f。

一座紀念館,就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一座紅色基因庫。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擁有館藏文物3.6萬件(套)、歷史照片1萬余張、圖書3萬余冊,以及調查訪問資料百余卷。每一件歷史文物,都講述著壯闊動人的英雄事跡、承載著歷久彌新的革命精神。

如何把這些紅色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教材?

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劉紅曼是《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的方案撰寫人之一?!?021年,為了迎接建黨一百周年,我們重新設計館內展陳內容,在參觀路線、陳列方式、展出內容上精心謀劃,探索創新。展覽于當年6月正式向公眾開放,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眲⒓t曼說。

該展覽共展出珍貴文物2021件(組)、照片900余張,以及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大生產、轉戰陜北等藝術品場景29項。

劉紅曼和同事不斷開展“頭腦風暴”,希望打造更多精品展陳,更好傳播紅色文化。“目前,我們正在推薦《延安十三年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等原創展陳方案,計劃今年陸續推出。”她說。

從事文博工作33年來,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一直苦苦追尋文物,不斷建強紅色基因庫。

冼星海的指揮棒、延安時期的木刻版畫……劉妮將這些視若珍寶?!坝煤眉t色資源,讓紅色歷史鮮活起來,將紅色基因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對于持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劉妮介紹,僅2023年以來,就有上千件文物回到延安革命紀念館。

在她眼中,這是終身使命和責任。

一本立體教科書

“在這張小炕桌上,毛澤東同志曾繪制紅軍東征抗日的藍圖,也寫下了氣吞山河的名篇——《沁園春·雪》。如果你了解了這首詞創作的背景、當時我黨面臨的困境,你一定會被一代偉人毛澤東不懼艱險的氣魄震撼,為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而振奮?!卑祖脛忧榈刂v著,觀眾深深地沉浸在故事中。

巍巍寶塔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光輝歷史;滾滾延河水,映射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1935年到1948年,13年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在這里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低谷走向高峰,最終扭轉乾坤。

在火熱的革命歲月里,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了一系列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

時光荏苒,延安精神何以永放光芒?

一張黑白照片上,幾名身形清瘦的青年列隊前行。這是張思德所在的中央警備團戰士行走在背柴路上。1944年9月,一名叫張思德的普通戰士犧牲。毛澤東同志在追悼會上發表的演講《為人民服務》,成為家喻戶曉的“老三篇”之一。時至今日,這篇演講仍然是廣為傳誦的經典佳作,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

一組雕塑作品展現了兩人邊走邊交談的畫面。它呈現的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和民主人士黃炎培在延安的窯洞中展開了一場探討。面對“歷史周期率之問”,毛澤東同志給出了第一個答案,這就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作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一,延安精神培育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守住為民服務的初心,鑄成艱苦奮斗的作風,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毖影泊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郝琦說。

對歷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斷書寫新的歷史;對未來最好的把握,就是不斷開創更美好的未來。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回延安”,既是對歷史的紀念,更是一次靈魂洗禮、思想淬煉、作風檢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二十大制定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描繪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讓我們踏上新征程,向著新的奮斗目標,出發!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

“總書記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發表講話時指出,全黨同志要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便~川市耀州區照金鎮楊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衛玲說,感于心,更要踐于行,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要當好“火車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將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爭取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鼻皝韰⒂^的西安數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濤說。

一條永續傳承路

4月16日,駐足在小青馬展柜旁,劉妮告訴記者:“小青馬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重要‘戰友’。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青馬標本出現斷裂、掉毛等問題。我們向國家申報了紀念館文物庫房的整體性預防性保護措施,包括小青馬的單體預防性保護。未來,我們將為小青馬打造適宜保存的微環境?!?/p>

革命文物要傳承保護好,更要活化利用好。

延安革命紀念館探索借助科技手段,全面啟動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和預防性保護。館內不久將上線2個AR導視系統。觀眾戴上智能眼鏡,對準文物掃碼,就能讓文物的講解畫面躍然眼前。

然而,在劉妮看來,技術是手段,服務于內容,對文物的挖掘、研究和闡釋才是靈魂。

“來自各地的游客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延安,如果他們聽了一遍講解后毫無印象,也沒有共鳴,說明我們沒有做好工作、沒有守好陣地?!眲⒛莸脑掔H鏘有力,“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建立史料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講得更精彩?!?/p>

今年3月,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北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獲批?!爸行膶@延安革命文物,努力建設延安精神闡釋弘揚高地、校地協同育人創新示范平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技術中心和高端智庫?!眲⒓t曼介紹。

立足新時代,如何增強延安精神的影響力、傳播力?

“總書記勉勵大家弘揚革命精神,講好黨的故事。我們正積極走出去,走進校園,通過思政課讓延安精神輻射得更廣?!眲⒛菡f。

有一堂課讓劉妮印象深刻。在北京一所大學授課時,剛開始有部分學生低頭玩手機。她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以文物為小切口,啟發式、互動式授課,用鮮活的故事動情地講述80年前的青年如何為時代發聲、為革命奉獻。

“學生被我吸引了,瞪大眼睛抬頭聽講,在互動環節爭先恐后跟我對話?!眲⒛菡f,“我就在想,學生真正需要的是能夠走進他們心靈深處的思政課。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永遠解決不了我們要塑造什么樣的人的問題?!?/p>

青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郝琦說:“延安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成立圣地青馬宣講團。宣講團理論聯系實際,講述延安故事,引導廣大青年‘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p>

革命傳統教育,更要從娃娃抓起。

4月21日,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來自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的“紅領巾講解員”路逸恒,用稚氣的童聲為觀眾講解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

“爺爺奶奶得知我當講解員,一定要讓我把革命的艱苦歲月講給大家聽。我常常在想,干革命吃樹皮、啃皮帶,到底是怎么撐下來的?!甭芬莺愠B犻L輩講革命故事,小小的他知道如今的好日子來之不易,格外珍惜校園生活,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大隊輔導員馮晶說:“自1992年起,學校已累計培養上萬名‘紅領巾講解員’。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活躍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眾多紅色展館,是向社會各界宣講延安精神的重要力量。宣講活動也有利于把信仰的種子植根到學生心中,激發少年兒童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p>

“我從小生活在延安,就像一株小草,扎根在這片紅色土壤。有什么可以回報大地的呢?答案就是將延安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路逸恒動情地說著,清澈的眼里閃著光,胸前的紅領巾隨風飄動……(記者:侯燕妮 趙楊博 王姿頤?延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李星棋?寶塔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劉思男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