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要聞

國能榆林化工:朝著綠色低碳加速邁進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4-23 06:24

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廠區裝置林立(資料照片)。

我的心里話

國能榆林化工烯烴事業部雙聚裝置副操 ? 李鑫雨

時隔近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國能榆林化工考察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令人至今難以忘懷。總書記考察期間,我很榮幸地介紹了甲醇制烯烴的工藝生產流程。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用實際行動為煤化工產業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四月里,喜鵲叫醒了陜北的春天,百米井下“烏金”滾滾。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山海經·西山經》中所記載的,就是讓陜北榆林發生“黑色革命”的煤。

40年前,一篇《陜北有煤海 ? 質優易開采》的文章拉開了榆林能源大開發的序幕。幾十年來,這座從沙漠里建起來的城市“點煤成金”,逐漸成長為國家重要能源供應地和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榆林考察調研。第一站,就是到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榆林化工)看煤。

“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痹谟芰郑倳洖槲覈茉串a業發展指明方向。從此,我國能源革命掀開嶄新的一頁。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國能榆林化工的工作人員備受鼓舞。近3年來,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這群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青年,斗志昂揚地走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努力闖出一條綠色的現代煤化工創新發展之路。

以“綠”為底 ?繪就低碳新藍圖

百米高塔林立、管線縱橫交錯、儲罐星羅棋布……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處的榆林資源富集。幾十年的變革,讓榆林實現了從“農”到“工”的大踏步轉型,發展后勁越來越足。

“這也就是不到半個世紀的光景,榆林繁榮起來了?!?021年9月13日,在前往國能榆林化工考察的路上,習近平總書記望著窗外拔地而起的塔罐這樣感慨。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基本國情。10余年間,從南海之濱到北國邊陲,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煤炭供應安全,囑托夯實國內能源生產基礎。

看項目、聽匯報、問進度……在國能榆林化工,習近平總書記了解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規劃建設運行情況,辯證指出“煤炭產業發展要轉型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這樣,就不會超出資源、能源、環境的極限”。

綠色,一直是這家12歲年輕企業追求的“底色”。

通過布局186萬噸/年煤制甲醇聯產40萬噸/年乙醇裝置、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裝置、世界首套5萬噸/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裝置,該企業形成“煤頭化尾,化黑為白”的完整產業鏈條,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實現了從“黑色革命”到“綠色發展”的創新發展。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國能榆林化工人踔厲奮發——

2021年11月21日,乙二醇項目一次打通全流程,歷時108小時成功產出合格乙二醇產品。該項目裝置由國家能源集團自主設計、建設,裝備全部實現國產化。

2022年4月,經過近一年半的攻關,分鹽結晶裝置產出合格氯化鈉并實現連續穩定運行。這是國內首個應用于煤化工廢水處理的工業技術路線。

“我們實現了低溫臨界冷凍加真空熱法分鹽技術在煤化工廢水處理上的應用,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眹苡芰只す霉こ淌聵I部水處理裝置工藝工程師高鳳成告訴記者,相較納濾膜法分鹽,該技術投資低、運行費用低、流程短,真正實現了工業廢水“零排放”。

追“綠”,是榆林人高鳳成一直以來的追求。從小生活在“風沙口”,他見證了家鄉從“黃沙漫天”到“綠水青山”的奇跡。如今,他每天和污水打交道,把污水變清成為他的新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來榆林考察時,國能榆林化工烯烴事業部操作工李鑫雨向總書記介紹了甲醇制烯烴的工藝生產流程。這一幕讓她終生難忘。

“新時代的工廠,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越來越成熟,污染越來越少。”李鑫雨說。李鑫雨從小生長在黑龍江大慶,鐵人王進喜“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奉獻精神一直感染著她。

為了把更多“烏金”煉成“綠金”,越來越多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種種變化李鑫雨都看在眼里。告別了父輩們“肩挑背扛”的生產方式,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讓她充滿干勁。李鑫雨說:“總書記對我們青年人寄予厚望,我們更要傳承老一輩人的實干精神,發揮好年輕人的優勢。”

創新驅動 ?打造新質生產力

國能榆林化工中心控制室的企業產品展示臺上,有序擺放的水杯吸管、牙刷梳子、工程棒材等展品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些都是可降解的煤化工產品?”

“是的!這是我們通過‘PGA’生產的可降解塑料產品,是理想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在土壤、海水等自然環境中僅需半年至一年時間便能完全無害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國能榆林化工技術質量部技術管理工程師楊學超進行了“揭秘”。

楊學超口中的“PGA”,就是國能榆林化工采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發的世界首套5萬噸/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項目。

作為國家級示范項目,該項目于2022年9月正式打通生產流程。項目生產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可廣泛應用于食品包裝、各種暫堵材料以及醫用手術縫合線、骨骼支架材料等領域。

“與生產傳統聚烯烴塑料相比,煤基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每噸產品原料煤耗可降低約5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約65%,工業增加值增加2至3倍。在環保要求日益嚴苛的大背景下,這為發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解決我國白色污染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睏顚W超說。

榆林煤炭資源儲量大、品質優。如何將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成為擺在榆林眾多煤化工企業面前的切實問題。

在習近平總書記“煤化工產業潛力巨大、大有前途”重要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國能榆林化工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產學研用”合作力度,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探索和實踐現代煤化工發展的新路徑、新材料、新工藝。

“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核心動力。近年來,我們累計立項科技創新項目38項,立項資金超過15億元?!眹苡芰只ぜ夹g質量部工藝技術管理工程師劉勇告訴記者,以煤炭為原料,通過一個個裝置、一道道工藝,公司成功延伸了從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烴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產業鏈,走出一條“由黑到白”完整產業鏈的探索之路。

每天上午,國能榆林化工甲醇事業部乙二醇裝置副經理朱振奮都會穿梭在管線縱橫的裝置生產區,現場檢查設備運行情況,監測設備運行參數,保證裝置安全、穩定、清潔運行。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能化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勢在必行。今年,我們還承擔了重點研發計劃,將與國內重點院校攜手合作,切實豐富產品結構。”朱振奮表示。

在向“新”邁進的賽道上,吹響號角、奮力前行。

目前,國能榆林化工正在實施開展國家能源集團十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低能耗、低碳排放氮氣—水光電催化合成氨”等重大項目,著力推進煤制油化工與新能源綠色協同發展、合成氨工業轉型升級。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努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示范,圍繞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鏈,著力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轉型升級,打造‘煤—油—化—新材料—新能源’一體化綜合能源示范基地?!睂τ谖磥戆l展,朱振奮信心滿滿。

人才引領 ?聚力高質量發展

國能榆林化工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展陳館里,有一個“化學塔”,塔內陳列著乙二醇、氯化鈉等煤化工產品。這是企業的生產結晶,更是研發人員年復一年的心血。

“一支年輕的隊伍啊,欣欣向榮。你們是承擔著歷史任務的一批人。”2021年9月13日,在國能榆林化工年產40萬噸乙二醇項目現場,習近平總書記面對著一張張年輕面龐深情囑托。

親切勉勵春風化雨,殷切囑托重如千鈞。國能榆林化工公用工程事業部水處理裝置污水主操張翠花,就是這支年輕隊伍中的一員。

“昨夜分鹽結晶的氯化鈉質量很好,技術越來越成熟!”4月17日,雖然剛剛結束夜班,但張翠花的語氣里卻沒有疲憊,反而多了些亢奮。

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張翠花起初只是一名操作工。入職不到2年,初出茅廬的她便憑借勇于攀登的精神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翠花每天‘泡’在裝置現場,和老師傅們爬管廊、學工藝、干操作,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等多項榮譽稱號,被公司破格認定為高級工職業資格。”提起這個徒弟,高鳳成贊不絕口。

“陜北水資源匱乏,公司能實現百分之百回收利用達到‘零’排放,我特別有成就感?!睆埓浠ㄌ寡?,企業越來越重視綠色低碳環保生產,年輕的她,有信心帶好更年輕的新人。

工匠精神的傳承,在老帶新之間流淌。師徒關系的紐帶,無形中架起人才培養的橋梁。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豐富的人力資源支撐。我們把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作為首要任務,通過實施績效積分制等方式‘賽馬論英雄’?!眹苡芰只そM織人事部培訓開發主管趙爾基說,公司和多家高校達成合作,讓人才“引進來”“走出去”,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創建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名單”,入選“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名單……近3年來,通過黨建引領、人才隊伍建設等硬措施,國能榆林化工在國企改革的平衡點上找到能源化工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在精益求精的工業浪潮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新時代工匠,綠色成績單越來越亮眼。

4月的禿尾河畔,春意漸濃。一批又一批年輕人身穿藍色工服,朝氣蓬勃地走進“家門口”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吸取養分,國能榆林化工團委書記李小虎臉上滿是笑容。

“作為新時代的煤化工青年,我們一定會用實際行動踐行能源強國和產業報國的初心和使命,為煤化工產業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李小虎說。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我們期待,這支用青春書寫能源化工“綠色答卷”的鐵軍,在毛烏素沙地邊緣創造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跡”……(記者:李旭佳?馬騰?榆林傳媒中心記者:閆景?韓飛?見習記者:王重陽?榆林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媒體服務中心:劉鵬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