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江水依舊 古堰依然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3-12-26 08:17
漢中是一座因水得名的城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就發源于此。今年7月,引漢濟渭工程實現先期通水,長江與黃河成功“牽手”,漢中也因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得到廣泛關注。
千年前的漢中人曾修建了許多偉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漢中三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且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漢中三堰”是一個有機整體,渠系相互銜接,灌溉了漢中盆地的核心地區,推動了區域農業發展,是漢中成為秦巴山區重要產糧區的有利因素。
12月11日,記者實地探訪了“漢中三堰”,領略千年前水利灌溉工程的魅力。
A 湯湯漢水孕育的偉大工程
漢中地處漢江上游,水資源豐富,境內大小河流密布。據史料記載,自秦漢起,漢中人民便在漢江大小支流上修建堰壩。長期以來,這里形成了發達的農田灌溉體系。
“漢中水利灌溉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漢中三堰’。直到今天,它們依然發揮著重要的灌溉作用,灌溉面積共計21.75萬畝?!比虆⑴c了“漢中三堰”申遺工作的漢中市水利局原副局長雷保壽說。
除了豐富的水資源,地理位置也是漢中水利灌溉工程發達的重要原因。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是關中與巴蜀地區往來的必經之地,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軍事變動,常常推動漢中的灌溉農業產生飛躍性發展。
公元1世紀,漢中盆地已有相當規模的引水灌溉工程,“漢中三堰”也創修于此。
公元11世紀,漢江流域灌溉工程迎來了一次發展高潮。在宋金戰爭中,金人占據了關中,漢中則成了宋金對峙的前方陣地。為保證軍餉供給,宋在漢中大興水利、發展農業?!皾h中三堰”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開始發展并壯大的。
“兩宋時期,由山河堰、五門堰、楊填堰組成的漢中灌溉工程體系已初步形成,統稱‘漢中三堰’。它們共同代表了漢中盆地灌溉農業的歷史和水利灌溉工程的科技水平?!崩妆壅f,“關于‘漢中三堰’的具體修建時間,學術界有不同意見。但根據文獻資料和考古證據推斷,它們大體創修于漢代,得益于歷代的興修維護,其規模和影響逐漸擴大,并為世人所熟知?!?/p>
“漢中三堰”代表了當時水利科技發展的最高成果。其先進的技術、巧妙的設計體現出先輩們的智慧,為今天的水利建設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B 水利灌溉工程中的佼佼者
在漢中上百處的古代堰壩中,為什么“漢中三堰”最終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呢?
“‘漢中三堰’除了灌溉效益大、使用時間長等共性外,還各具特色。山河堰在漢中盆地整個灌溉渠系中的影響力和灌溉面積最大,五門堰歷史遺存最完整、最豐富,楊填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我們決定將這三堰‘打包’申遺。最終,它們不負眾望,于2017年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崩妆壅f。
山河堰,又稱蕭曹堰,創修于漢初,截引漢江支流褒河之水灌溉農田。渠首位于漢中市漢臺區河東店鎮褒河谷口。
山河堰是漢中古代堰壩中規模最大、發揮效益最大、使用時間最長的水利灌溉工程。據記載,鼎盛時期,山河堰共有六堰,其中山河堰二堰為官堰,即主堰,由官府籌資籌工修建、修葺、管理,其余五堰均為民堰。
五門堰位于城固縣城北15公里處的湑水河岸,攔截漢江支流湑水河水灌溉農田,因渠首橫列五門進水洞得名“五門堰”。五門堰主要由引水堰壩、引水五門、進退水龍門和灌溉渠系組成。五門堰附近還保留著明清時期修建的觀音閣、龍門寺等附屬建筑。
“龍門寺在當時相當于小型的水利衙門,每任縣令隔一段時間就要來此辦公。如今,寺里還供奉著四位對當地有著巨大貢獻的縣令的塑像?!痹枪炭h五門堰文物管理所所長熊江寧介紹,“城固當地流傳有‘寧管五門堰,不坐城固縣’的說法,說明當時五門堰管理者的地位之高、權力之大,也從側面證明了五門堰的重要意義?!毙芙瓕幷f。
楊填堰位于五門堰下游約10公里處,同樣引湑水河水灌溉農田,相傳為蕭何、曹參所修,宋代前稱張良渠。南宋乾道五年,抗金名將楊從儀“知洋州時,葺筑楊填堰,大興水利,灌洋州、城固農田五千頃”。人們為了紀念楊從儀,將張良渠改名為楊填堰。
楊填堰灌區跨城固、洋縣。其灌溉用水及維修費用的分配,向來有“城三洋七”的說法,即城固占三成,洋縣占七成。
“關于楊填堰的管理和使用規則原為約定俗成,后被官府認可。這也是水利上的傳統,即鄉規民約一旦得到民眾認定后,便會由官方頒布,并刻碑立石,形成相應的法規和制度。這樣做既尊重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又有助于灌溉工程規范管理和長期運行?!毙芙瓕幷f。
C 刻在石頭上的水利故事
關于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記載,最常見于水利碑石上。所以,水利碑石也是研究水利史的“活化石”。
“歷代治堰者,每逢大事,必刻石立碑詳陳其事。內容涉及堰史、管理制度、水利糾紛、風土民情等各個方面,是我們研究區域歷史、水利發展史的重要史料?!睗h中市石門水庫管理局督查考核辦公室主任喻東平說。
在水利碑石中,“石門十三品”中的《山河堰落成記》久負盛名。它詳細記述了南宋時期山河堰的一次修復始末——南宋紹熙四年,山河堰六堰均被大水沖毀,官府、百姓共同集資修復堰壩和溢流渠。于是,便有了《山河堰落成記》。
“《山河堰落成記》只用了135個字,就載明了施工緣由、規模、用工、用料、官府資助等情況,是一篇完整且精干的‘竣工報告’?!庇鳀|平說。
五門堰附近的龍門寺內藏有宋、元、明、清歷代碑記50余通,類型包括水利修建碑、水利糾紛碑、清查田畝碑、水利保護碑等碑,有“小碑林”之稱。
“把五門堰的碑文都讀一遍,就能基本掌握漢中的水利歷史?!崩妆劢榻B,五門堰的碑刻碑石從不同角度,全面系統地記載了各個歷史時期五門堰的創修、管理及歷史沿革。碑文語言流暢,字跡娟秀,雕刻精湛,不僅為研究我國古代農田水利開發、管理、保護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還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記者:楊露雅)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省政府辦公廳主管 省政務大數據服務中心承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