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聯動 > 地市

【榆林】綏德:非遺群星正閃耀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3-11-13 07:50

綏德縣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秧歌之鄉、石雕之鄉、民歌之鄉、嗩吶之鄉、剪紙之鄉。榮譽的背后,是一批批飽含深情、甘于奉獻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綏德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3人。他們擇一行、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為非遺文化傳承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11月1日,記者采訪了綏德縣的3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走近他們的藝術人生。

石雕“癡”人

將這門手藝代代傳承下去

13歲時,汪建勃就鑿出了人生中第一個石雕的楔窩。相識的石匠們驚奇地說:“門里出身,自會三分。真是塊干石匠的好材料!”

如今,汪建勃已74歲,是綏德石雕雕刻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所雕的炕頭石獅、龍鳳、麒麟,或威風凜凜,或精美細膩,皆栩栩如生。

汪建勃出生于綏德縣的一個石雕世家,從小學習綏德石雕雕刻技藝。憑著對石雕的熱愛、極強的美術天賦以及經年累月的練習,24歲時,汪建勃成功雕出一件精美的仿古小石獅,也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同行們看來,汪建勃是個石雕“癡”人。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在陜北鄉村的夜晚,人們只能用煤油燈或蠟燭來照明。為了盡快完成石雕作品,汪建勃常常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昏暗的院落里,一錘一鏨地雕著?!拔覐牟挥X得孤獨。石雕對我而言,已經不只是為了生計,更是一份熱愛?!蓖艚úf。

多年來,汪建勃教出幾十名徒弟,但從未收過學費,總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知所感傳授給他們?!拔抑幌M麄兡芮喑鲇谒{而勝于藍,將這門手藝代代傳承下去?!蓖艚úf。

泥塑“達”人

做泥塑也是在做自己

“捏泥人前,腦子里要有人物的年齡、性別、表情、動作,要做到心中有數、沉心靜氣?!边@位說起陜北民間泥塑便滔滔不絕的老藝人,就是綏德民間泥塑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瑜。

王文瑜自幼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就輟學了。但他酷愛繪畫、剪紙,還掌握了編筐篩等手藝。因為手巧,逢年過節,村里人都樂意來找他剪窗花。

“我從小就在農村的土堆里玩,跟黃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我覺得做泥塑也是在做自己?!蓖跷蔫ふf。

生于斯長于斯,歌頌勞動人民是王文瑜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他的作品生動傳神,大多表現的是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生產場景。

穿著羊皮襖的背柴老頭、做針線活的陜北婆姨、憨態可掬的小孩……王文瑜的這些作品原汁原味,妙趣橫生,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向人們講述鮮活的黃土文化和動人故事。他的作品遠銷國內外,《對火》《財(柴)源廣進》等多個作品獲得國家級獎項。

滲透在骨子里的鄉村生活和時代記憶,為王文瑜的民俗泥塑創作提供了源頭活水。如今,58歲的王文瑜每周都會準時到綏德中小學給喜歡泥塑的學生現場授課,讓孩子們通過泥塑了解黃土文化??臻e時,王文瑜會坐在泥塑館靜靜地和泥、捏泥,處理作品的細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沉浸在黃土的世界里,靜靜地與自己對話。

秧歌“能”人

秧歌是我一生的摯愛

“扭秧歌講究一個‘美’字!走扭搖擺踢,閃顛柔脆俏。想扭好秧歌,必須功在腿上、藝在手上、情在眼上!”

在綏德縣文化廣場,人們常能見到一位熱情的老人為秧歌愛好者指導動作要領。他便是秧歌(陜北秧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魏建明。

魏建明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秧歌表演天賦。10歲時,他便能跟著村里的秧歌隊扭得有模有樣。20歲出頭,魏建明就熟練掌握踢場子、搬水船、唱傘頭等秧歌技藝,成了遠近聞名的秧歌“能”人。

1995年,魏建明任綏德縣文化館館長。他說:“不能只我一人傳承陜北秧歌,要讓專業化的隊伍將秧歌藝術更好地發揚傳承?!币虼?,他決心組建黃土地藝術團。

面對缺專業人才、經費等重重困難,魏建明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在他的努力下,53人的藝術團終于成立了。

魏建明回憶,排練初期,演員們基本功弱,他就一遍遍地耐心教導。經過長期創作、排練,陜北秧歌表演《黃土風情》讓藝術團打出了名氣。藝術團先后參加了荷蘭國際民間藝術節以及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等演出。

多年來,魏建明培養出陜北秧歌藝人60多人,包括陜北秧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0余人。

今年75歲的魏建明,已不大能扭得動了,但他仍堅持到縣文化館、綏德大道、廣場等地為秧歌愛好者義務指導?!把砀枋俏乙簧膿磹?,我會不遺余力地為秧歌事業作貢獻?!蔽航髡f。(記者:張樂佳 通訊員:張丹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省政府辦公廳主管 省政務大數據服務中心承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