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利廳】讓水利遺產煥發新光彩
陜西水利遺產保護工作觀察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5-09-17 08:17
9月8日,記者走進位于涇陽縣王橋鎮的鄭國渠首遺址區,一大片油葵映入眼簾。
陽光下,一朵朵油葵泛著耀眼的金色光芒,宛如鋪展在大地上的金色地毯,美不勝收。
鄭國渠是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開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產生了深遠影響。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重要資源。
秦人治水歷史悠久,水利遺產資源豐富。從秦代的鄭國渠、漢唐時期的白渠和成國渠,到民國時期的“關中八惠”,這些古代、近代水利工程遍布三秦大地,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陜西重要的水利遺產和水文化資源。
陜西高度重視水利遺產的保護利用,全省水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力度持續加大。
精心守護 傳承水利遺產保護之魂
9月9日,站在漢陰縣鳳凰山頂俯瞰,青山環抱中,隨著山勢的上升,錯落有致的梯田呈現出黃綠相間的顏色,宛若一個個調色盤。
鳳堰梯田灌區總面積5.12萬畝,涉及漢陰縣漩渦、漢陽、雙河口3鎮,分布在漢江之北、鳳凰山南麓海拔400米至800米之間,是在西北地區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古梯田群落,2024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鳳堰梯田周邊有大量明清碑石、古遺址、古村落等珍貴歷史遺存。鳳堰梯田區域內有20余個古民居群落、多處古寨堡以及多處廟宇、渠道、塘壩和攔河壩,其中塘、渠等水利灌溉工程有許多至今仍在使用?!睗h陰縣水利局正高級工程師李權兵說。
為加強對這一珍貴水利遺產的保護,漢陰縣設立了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建立司法保護站,聯合多部門制定了系統保護措施,涵蓋基本農田建設、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
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的核心展區展示著清代的犁耙、民國的打谷機等農具,一件件斑駁的農具凝聚著歷代農人的智慧與汗水。
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是中國北方第一座以不可移動文物和文化景觀為主體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
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它是一座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很好地保護和保存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商顏蒼蒼,洛水泱泱……三農樂耕鑿之天,康衢歌太平之美。”這是元代著名詩人楊維楨在《龍首渠賦》中對龍首渠引洛灌溉這項偉大工程的贊嘆。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系洛惠渠灌區前身,始建于漢武帝時期,距今2100多年,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集灌溉惠農、改良鹽堿地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內遺存豐厚。為了更好地進行傳承、保護、開發和利用,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投資1000萬元,重點對龍首壩景區、曲里渡槽、井渠法遺址、五洞口等進行了全方位維修和整治,設立了水情教育展館等。
水利遺產凝結著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創造力。
近年來,陜西持續加大水利遺產保護工作力度,成功申報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組建水利、歷史、文化、生態專家團隊,挖掘水文化遺產836處;調研陜西水利歷史遺存,整編出版了調研成果,繪制了《陜西水文化遺產圖譜》……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為陜西的水利遺產保護工作筑牢了根基,還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產業融合 探索水利遺產發展之路
9月10日,涇陽縣王橋鎮木梳灣村村民張勝利在店里整理貨架。
張勝利在鄭國渠首遺址區外經營著一家百貨商店?!艾F在遺址區開放了,游客越來越多,我的小商店生意更紅火了。”張勝利告訴記者。
2016年,鄭國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陜西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為推動涇陽縣旅游業發展,今年4月,鄭國渠首遺址區正式開放試運營。
進入遺址區,鄭國渠渠首、鄭國渠古道、漢白渠、唐鄭白渠、宋豐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廣惠渠、清龍洞渠等一個個歷代渠首遺跡點綴在涇河東岸的鄉野間。
遺址區深度融合水利文化、非遺傳承與生態觀光,打造再現千年古渠、再現沃野大集等板塊,推出“水利游樂場”“非遺市集”等多元業態,圍繞本地特產、文創等設置了80余個特色展位供游客參觀體驗。
近期,鄭國渠首遺址區內的500畝油葵盛開,吸引了不少外地和本地的游客前來打卡。
“我們現場配套舉辦了插花、攝影和賞花等主題活動,市場反響不錯。下一步,我們將圍繞農業種植,充分盤活木梳灣村的閑置資產,打造農產品加工研學空間,進一步展示鄭國渠文化和農業方面的價值。”陜西鄭國渠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牛軍軍說。
每逢周末,位于漢陰縣漩渦鎮堰坪村的花棲玥·椿時水云間民宿入住率都很高。
“梯田一年四季都有美景,春觀油菜花海、夏學水田插秧、秋聞稻浪飄香、冬聽雪落山莊,吸引了不少客人前來?!泵袼挢撠熑斯骆抡f。
隨著農旅融合發展,鳳堰梯田不再局限于單純觀光旅游,還多了摘農家果、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體驗農事等內容。
如今,當地依托獨特的梯田景觀,加快農旅、水旅融合,發展梯田觀光、登山競技等文旅項目。鳳堰梯田每年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
水利遺產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各地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動水利遺產與產業融合發展。
為深度開發水文化資源,陜西積極探索“水文化+”的產業體系有效發展路徑,推進水文化與影視、演藝、教育、出版、網絡、信息、旅游、服務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塑造一批特色水文化品牌。
多元推廣 弘揚水利遺產文化之韻
9月9日,在位于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曲里站內的展覽館里,一件件展品向人們訴說著龍首渠的千年歷史。
“這里是龍首渠水情教育基地的一部分,2022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展覽館設置了‘水情知多少’‘千古嘆何為’‘豐圖誰繪就’等6個板塊,進行水狀況、水政策、水法規、水科技、水文化等內容的推廣普及和宣傳教育。”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信息科工作人員東大鵬說。
2020年,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陜西省第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我們充分利用灌區工程遺產和水情教育基地資源,先后出版發行《龍首渠引洛古灌區》《龍首遺韻》等系列水文化叢書,與村鎮聯合舉辦桃花節等各項水文化活動,以水利遺產保護為立足點,多角度、全方位向社會公眾展示豐富多彩的龍首文化?!蔽寄鲜新寤萸芾碇行闹魅挝河缽娬f。
據不完全統計,陜西1950年以前遺存至今的工程類、管理類水利遺產和歷史典故、民俗傳說等非物質水利遺產多達500余處(件)。其中,一些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是陜西水利遺產和水文化傳承弘揚的重要資源。
近年來,陜西高度重視水利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不斷加大水利遺產挖掘保護和水利文物保護力度,開展了一系列水文化實踐活動:完成陜西水利博物館提升改造,推動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延安水土保持科普體驗館、陜西東雷抽黃工程展覽館、龍首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展示館等博物館群建設;啟動“陜西河流志叢書”“陜西禹跡圖”編撰工作,一系列水文化書籍和紀錄片相繼推出……
陜西在傳承弘揚水文化、加強水利遺產保護利用等方面成效顯著,水文化建設工作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大水利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力度,繼續挖掘省內水情教育資源,拓展水情教育功能,提升水情教育水平?!笔∷麖d相關負責人說。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