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聯動 > 部門

【省生態環境廳】奮力推動陜西生態環境監測實現新突破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2-09 07:39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管理的“頂梁柱”與“奠基石”,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守護綠水青山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緊緊圍繞處理好“五個重大關系”,做好“六項重大任務”,著眼污染溯源預警、數據綜合分析、碳監測評估等業務板塊,高標準建設運行監測網絡及污染總量監控體系,推進監測數據應用共享,打造了一支清正廉潔的技術方陣。

發揮高水平保護支撐作用

探索生態環境監測高質量發展的“陜西方案”

2023年,陜西以服務全省生態環境管理為著力點,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現代化建設,為全國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探索“陜西方案”。

優化網絡體系,提升支撐效能。近年來,陜西省持續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823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23個大氣科研自動監測站。布設234個國、省控地表水手工監測斷面,建成水質自動監測站138座,并在秦嶺主要水體建成6座重金屬自動預警監測站,確?!耙汇逅览m北上”。布設72個國控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布設712個國、省控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同時,秦嶺和黃土高原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納入生態環境部首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全面推動監測網絡建設由傳統環境向生態環境轉變,由單純污染物濃度監測向組分監測及溯源預警監測延伸,空、天、地一體的監測網絡支撐效能初步顯現。

堅持特色布局,狠抓示范引領。2023年,“陜西省環境介質痕量污染物監測預警”省級重點實驗室獲省科技廳正式建設批復,圍繞管理需要確定5個研究方向22個技術研究專題,面向省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環境監測機構共征集到57項開放基金課題,經嚴格評審篩選出27個項目作為年度資助項目有序推進,推動監測軟實力再上新臺階。2023年,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正式批復掛牌2家省級生態環境監測示范實驗室,分別是依托漢中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創建土壤環境監測示范實驗室,依托西安市環境監測站創建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示范實驗室。其中省級土壤環境監測示范實驗室高質量完成年度國、省土壤監測網工作任務受到生態環境部認可。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示范實驗室承擔汾渭平原(陜西)重點工業園區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為大氣污染防治增添了技術力量。目前,圍繞當地生態環境管理需要,結合自身監測業務發展基礎,特色實驗室創建的示范帶動效應已經形成,固廢監測、質量管理等示范實驗室創建正在穩步推進中。此外,在縣級監測力量布局重構方面,寶雞、咸陽、安康通過管理體系重建、硬件資源整合、人員定崗定責、資質能力提升等措施,整合成立區域站,推動盡快實現域內執法監測、污染在線監測設施檢查等能力全覆蓋,有效提升基層監測能力水平。

聚焦管理需求,強化比武練兵。2023年,陜西成功舉辦全省第九屆生態環境監測大比武活動,營造出比、學、趕、超的良好業務氛圍。大比武緊緊圍繞當前環境管理需要,以推進汾渭平原大氣環境高水平管控為主線,首次將排污企業自行監測幫扶檢查和空氣自動站運維納入比武內容,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培養出一批基礎扎實勇于擔當的骨干力量。在全國率先研發的“陜西省水環境應急監測輔助決策系統”已投入日常演練和實戰應用,軟件成果及相關經驗已向系統內復制推廣。首次在全省分地域、分類別實現有機物、石油類、重金屬三大環境風險管控因子的聯合實戰應急監測演練,綜合運用無人機、無人船、車載儀器設備及5G技術,真正實現了環境應急監測“多學科融合、多維度歷練、全方位實戰”演練新模式。

圍繞中心工作,彰顯過硬技能。為扎實推進陜西省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對汾渭平原(陜西)277家涉氣重點排放企業開展了2023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執法監測專項行動,集中抽調省級和7個市級監測、執法隊伍120名工作人員,在為期4個月的專項行動中幫扶指導處理各類問題554個。率先構建“省市協同、技術共享、交叉運維、統一質控”的空氣自動監測網運行管理新模式,實現214個省控站點全部由市級監測站交叉運維,保障了省控空氣監測網穩定有效運行,數據傳輸率、有效率穩步提升。

加強監測科研,突破關鍵技術?!笆奈濉币詠?,陜西強化監測科研創新,地方監測標準規范申報數量和立項數量從2020年的2項和1項提高至2023年的23項和9項。發布全國第一個臭氧預報地方標準《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指南》,率先開展石油開采企業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監測、地下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調查等標準規范的編制。成立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三五”人才工作室,《臭氧精準預報與管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精準服務環境管理、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科研軟實力不斷積累,促進生態環境監測支撐決策效能水平進一步提升。

立足陜西生態環境管理實際

破解制約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難題

近年來,陜西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發展勢頭良好,有力支撐了污染防治攻堅戰,助力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當前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距離“美麗陜西”的智慧支撐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對此,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正視差距、迎難而上,主動拉高標桿,自覺放到全國一流的坐標系中去衡量,聚焦短板弱項,久久為功加以改進提升。

提升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現代化能力。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現代化能力建設應對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控的要求明顯不足,基層監測能力整體較弱,布局不均衡,在應對區域環境質量監測、執法監測以及風險管控溯源預警等工作任務時還存在短板,數據綜合分析及凝練水平不高,部分地區監測設備老化、實驗條件簡陋,有些縣級監測能力出現了萎縮。在監測網絡方面,大氣監測網在支撐精準管控及光化學、組分網建設上還需持續加力,水環境監測網在數據應用及質控管理上還有不足,地下水監測網站點分屬不同部門,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合力。

提升監測網絡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當前,碳監測和生態監測亟需與傳統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統籌布局、一體謀劃,以支撐減污降碳協同管理和生態保護監管工作。水生態、農業面源、生物多樣性等監測網絡亟待完善,新污染物篩查、溯源監測技術能力急需加強。此外,先進感知技術與裝備能力不足,環境監測響應及時性、靈敏性有待提高,支撐高質量發展,服務高水平保護的高效監測技術產品供給有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應用水平不高,環境監測數據貢獻與環境管理的貫通性、融合性不足,對宏觀決策、污染管控和監管執法的精細化、智能化支撐還需加強。

聚焦美麗陜西建設目標

奮力推動陜西生態環境監測實現新突破

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陜西將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為導向,牢牢把握“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這一工作主線,健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強化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和揮發性有機物監測,加強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加大溫室氣體、地下水、新污染物、噪聲及農村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投入,夯實事業基礎,優化網絡布局,凝練數據成果,提升智慧監測和支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動美麗陜西建設再上新臺階。

聚焦生態環境監測數字化轉型。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將圍繞智慧監測體系建設和全省環境管理需要,在網絡優化布局、污染溯源預警、數據綜合研判等方面提前謀劃,爭取建設國家生態環境智慧監測示范區。省級站將先試先行,緊密結合當前全省環境管理中心工作,緊盯技術支撐薄弱環節,強化橫向和縱向的業務交流與學習,同時依托陜西痕量介質污染物監測重點實驗室,科學設置研究方向,帶動市縣監測機構參與區域重點環境問題研究,全力推動系統能力整體提升。

全面提升基層監測履職能力。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從履職能力提升、業務培訓、實驗室建設、管測協同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頂梁柱”“奠基石”的作用,做到監測靈敏、監測先行、監測準確,切實提升基層監測機構支撐、引領、服務水平。同時,因地制宜開展特色示范實驗室建設,在省域范圍內開展監測能力優化布局,以特色專業促進人才培養和業務提升。統籌縣級站人員、經費、設備及實驗室資源,在執法監測和污染源在線監測監督檢查上下功夫,圍繞屬地污染排放和風險管控需求,培養一批能夠高效支撐污染源監管的技術力量。

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監測數據是生態環境監測的生命線,陜西省生態環境廳不斷強化監督管理,提升數據質量,建設運行好陜西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平臺,創新質控手段和方式,并針對全行業、覆蓋全要素開展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尤其強化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監管的頂層設計。同時,推動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確保高質量服務“美麗陜西”建設。

強化底線思維,打造環境監測鐵軍。多年來,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始終鑄牢底線意識,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在目標考核、設備運維、采購招標等方面強化監督管理,有效降低廉政風險,同時,持續改進工作作風,堅持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年。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將進一步著眼美麗陜西建設,聚焦規范化、專業化、高素質,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省政府辦公廳主管 省政務大數據服務中心承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