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廳】打造創新人才“生態雨林”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1-10 08:16
在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政策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支持下,西安石油大學教師嚴正國實現了“名利雙收”:作為首席科學家,入選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科技成果轉化駛入快車道;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評上了教授職稱。
嚴正國是陜西投身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的諸多創新人才中的一員。作為科技管理部門,省科技廳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環境,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潛能。
在秦創原和西安“雙中心”建設中,省科技廳通過政策集成、資源整合、產業帶動集聚人才,打造創新人才“生態雨林”。2023年,省科技廳發布53條秦創原建設政策包,涉及人才引育、創新創業、評價激勵等內容,支持西安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在各項政策的帶動下,秦創原人才大市場聚集人才機構31家,在英國、美國等地建立8個海外人才工作站;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整合鏈接省市區三級20多項業務,為科研人員提供“一站式”“免申即享”服務;秦創原發展公司建立秦創原e站服務平臺,整合各類服務機構688家,吸引雙創主體7261個,各類人才足不出戶就能對接到項目、平臺、資金等創新資源。同時,省科技廳按照“以人才集聚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集聚更多人才”的思路,布局建設秦創原未來產業創新聚集區。截至目前,陜西獲批3個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4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4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實現了以產業為牽引促進人才聚團成鏈。
“我是‘三項改革’的受益者之一??蒲腥藛T創新創業的春天來了!”西安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周星表示。在“三項改革”相關政策的帶動下,周星科研團隊在秦創原總窗口創辦企業。長期以來,“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是高校院所科研人員面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普遍心態。省科技廳以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破題,持續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截至目前,84372項科研成果實施單列管理,12268項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379名科研人員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晉升了職稱,科研人員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003家。
科創平臺(基地)是科技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省科技廳布局建設各類創新創業平臺,“筑巢引鳳”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成就人才。為促進我省創新主體與“高精尖缺”外國專家和創新團隊合作,省科技廳實施“柔性引才”“校招共用”引才機制,累計引進秦創原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620人。省科技廳構建了由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陜西實驗室、陜西省重點實驗室等共同組成的實驗室體系,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創造良好條件。同時,省科技廳依托17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7家“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26個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科研人員加速將論文轉化為樣品、產品、商品。
人才成長需要項目、平臺、資金等全方位的支持。為協同配置創新資源,省科技廳推行“揭榜掛帥”、“賽馬”、技術總師制,部署33個“兩鏈”融合專項和23個“揭榜掛帥”項目,攻克關鍵技術363項;組建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500支,以人才合作機制為紐帶,聯合攻克企業重大技術難題。
同時,省科技廳不斷完善評價機制,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評價人才,對參與“三項改革”和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給予優先支持;設立創新驅動秦創原獎,對在推動“兩鏈”深度融合及科技成果轉化中貢獻突出的企業家或科技工作者進行獎勵;優化陜西科技獎評獎名額及結構,多渠道推薦我省人才參評國家科技獎。
“省科技廳將繼續圍繞建設科技強省和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加快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引培專業化人才隊伍,提升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匹配度、融合度,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笔】萍紡d廳長姜建春表示。(記者:張梅)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