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局】文物“活起來”,文化“走出去”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3-12-25 07:59
陜西歷史底蘊豐厚,文物數量眾多。近日,本報記者和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記者走進陜西省文物局、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團隊實驗室、太平遺址、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等處,與專家、學者深入交流,探訪陜西考古發掘、文保利用、展示傳播和合作交流背后的故事。
12月9日,國家文物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進行說明。發布會上介紹,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現的轉角浮雕,為石峁皇城臺大臺基石雕的年代、建筑性質的判斷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石峁遺址的皇城臺在千年歲月的洗禮中展現過去的繁盛,蕭后冠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等待煥發往日的榮光,粉面含春的“姍姍”在漢陽陵的墓園內靜靜綻放古老的笑顏……一代代陜西考古人在殘片中尋找線索、在泥土里窺見歷史,試圖追溯文明的脈絡,詮釋“何以中國”的含義。
考古發掘 遺址重見天日
今年,是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隊長王小慶在西安市太平村東側的考古工地耕耘的第三個年頭。他指著一只黑陶杯說:“這是一件典型的龍山文化的器物,出土于太平遺址的一處灰坑。雖然它距今已有4000多年,但我們發現它整體的造型非?,F代,和咖啡杯的樣子幾乎相同?!?/p>
2021年3月起,王小慶所在的聯合考古隊正式對太平遺址展開持續發掘與研究工作。經過不懈努力,考古工作者認定太平遺址是一處大型的客省莊二期文化聚落遺址。經碳十四測年法測定,太平遺址距今約4150年至3700年,是迄今為止關中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環壕聚落遺址,印證了渭河流域中華文化發展連綿不絕。
在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黃土梁峁上,陜北的石峁遺址與關中的太平遺址遙遙相望。這座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頭城由皇城臺、內城、外城組成,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
從半坡遺址、周原遺址、漢景帝陽陵、隋唐長安城等遺址,到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石峁遺址、楊官寨遺址等考古發現,陜西多處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有助于進一步厘清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脈絡,還原華夏民族交流融合的印跡。
陜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張進介紹,大遺址考古發揮著基礎性支撐作用,價值認識、功能布局、內涵闡釋、保護措施、展示利用都要以考古為前提和基礎。陜西目前全力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出臺《陜西省關于加強考古工作的實施意見》《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工作管理辦法》等5部政策性文件,創新“基地+”和“片區制”考古工作模式,實施“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文物審批八項舉措,配合高鐵、機場、地鐵等4200余個重大項目建設,搶救保護近20萬件(組)珍貴文物,實現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在三秦大地,每一處考古發現都實證著歷史足跡,重現著民族光彩,刷新著文化認知,讓“何以中國”的答案日漸清晰。
保護利用 文物煥發新生
12月22日,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楊軍昌正在與他的“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團隊成員開組會,為第三批“盛世華彩·傳承系列”貴金屬文創的落地作技術指導。
“這批產品由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北工業大學、周大福珠寶集團聯合打造,是館、企、校三方合作的成果?!睏钴姴f,“我們團隊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以專業視角挖掘各類金銀器的工藝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讓傳統歷史文化通過文化產品得以被全世界看到?!?/p>
這支團隊成立于2015年10月?;诓牧峡茖W研究方法,楊軍昌和同事們以考古出土文物為研究對象,探討材料科學與考古學、文物保護、科技史、藝術史、計算機科學有效融合的途徑,在文物材料與工藝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比較研究,反映中國古代的技術、藝術成就。
研究團隊實驗室的桌子上放著一些花束的復制品,它們的原型來自鼎鼎有名的蕭后冠。楊軍昌回憶,2013年,蕭后冠從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地發掘現場被帶回到實驗室時,就是一堆“土”。楊軍昌團隊經過實驗室考古、清理、研究,復制出了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隋唐時期的皇后禮冠與十二釵。
當時,楊軍昌為了最大可能地揭示信息與分析保存文物,使用X射線探查技術、顯微分析、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等多種科技手段,明確了蕭后冠的框架結構、飾件材質及制作工藝。2016年1月,蕭后冠的仿制工作正式開始,最終,巧奪天工的皇后禮冠與十二釵被呈現出來。
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楊歡的實驗桌上則擺著好幾個青銅器復制品?!拔覀儗⒛汤碚摰难芯糠椒氏纫肟脊艑W領域,動態還原古代青銅器的凝固過程,明晰了青銅器的凝固機理?!睏顨g介紹,“這一技術能夠告訴人們3000多年前的商代工匠,為什么能鑄造出薄厚均勻且渾然一體的巨型青銅器?!?/p>
近年來,陜西文物保護事業走在了全國前沿。目前,陜西深入開展文物保護修繕、安全防護、展示傳播等關鍵技術攻關,開展80余項文物科技保護課題,發起成立全國首個省級“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建成50余個科研工作站、文物實驗室,文物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展示交流 促進文明互鑒
12月21日,陜西歷史博物館內游人如織。在展廳里,來自廣西桂林的游客陳鑫流連忘返,贊嘆只在課本上見過的三彩載樂駱駝俑竟如此美麗。
陜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李娟介紹,截至目前,全省登記備案博物館352座,其中文物系統176座、國有行業系統62座、非國有博物館114座,全省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支撐、社區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逐步完善。
如今,文博工作人員打通了文物考古、研究、保護、闡釋、展示的新鏈條,越來越多的文物展示和聯合考古正在走出國門,將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帶去更遠的地方。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陳列研究部主任閆華軍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我院院藏文物先后參加出國(境)展覽近20項。2022年,社會教育項目《姍姍來了——一個千歲的美女》還被國際博物館協會評選為‘2022年最佳教育實踐案例(全球五佳)’?!?/p>
作為文物大省,陜西深度參與文化遺產國際治理,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平臺,拓展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文物交流合作內容,精心打造文物外展品牌,加強中外博物館數字教育合作,不斷探索創新文物國際合作交流模式,全方位講好中國故事、展示陜西形象,為國際交流合作不斷貢獻陜西文物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中外文明比較研究與中華文化國際推廣傳播,積極發揮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等平臺的作用,不斷擦亮中國—中亞聯合考古、中緬蒲甘他冰瑜寺保護修復等文物考古國際合作品牌;深化拓展與法、德、美、英等國家文化遺產領域合作,更好發揮陜西文物外展的‘金名片’作用,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标兾魇∥奈锞治奈锝涣骱献魈幪庨L張曉英說。(記者:趙茁軼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記者:蔡英 況元媛 高奇發)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