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聚焦建設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實踐”有關情況介紹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4-07-11 09:46

7月11日10時,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渭南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曉勇,渭南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田瑞,渭南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趙曉軍,渭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許豐收出席,圍繞“聚焦建設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實踐”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深化‘三個年’活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渭南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曉勇先生,請他圍繞“聚焦建設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實踐”這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發布會的還有:渭南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田瑞女士,渭南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趙曉軍先生,渭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許豐收先生。

下面,首先請陳曉勇市長作介紹。

陳曉勇: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在這里和大家見面。首先,我代表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渭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陜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賦予了我們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的責任使命。渭南作為全國唯一同時位于黃河沿岸、秦嶺腳下的城市,近年來,我們始終突出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中省決策部署,以“三個年”活動為抓手,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聚焦建設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新篇章。預計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4.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左右。

一是強化項目帶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越來越穩。我們始終把產業項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全力打好項目謀劃、招商引資、服務管理“三場硬仗”。今年安排市級重點項目418個、年度投資610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150個、年度投資305億元,占全市投資計劃的50%。上半年全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19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52%,順利實現雙過半。建立“四個一批”項目管理機制,堅持開工必有產業項目,去年以來中交天和裝備制造產業園等192個項目竣工投產。緊盯國家戰略布局,動態調整項目庫,策劃儲備重大項目291個,總投資1709.3億元,其中產業項目120個、總投資900.7億元。狠抓招商引資,堅持一對一跟蹤服務,每個縣市區每年至少引進1個10億元以上的產業項目,渭南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等313個項目簽約落地。強化項目服務,解決企業發展難題1750個,獲批建設用地2.43萬畝,連續4年市級重點項目市域內手續3月底前全部辦結。

二是聚焦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越來越強。我們突出20條重點產業鏈,挖潛增效、補鏈強鏈,確保每年每條產業鏈落戶配套企業1個以上。去年以來,圣唐乳業二期等38個工業項目建成投產,華禹通泰等3戶汽車企業實現整車出口,金隅節能2項典型案例入選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木王科技、科順新材料入圍國家級綠色工廠,海泰新材料等10戶企業躋身省級隱形冠軍名錄,新增規上工業企業61戶。特別是,去年工業投資增長34.1%,增速居全省第一。糧食總產量連續4年居全省第一,獲評全省糧食安全考核優秀等次,農田排水(堿)恢復保護工程持續推進、作用有效發揮,今年夏糧生產再獲豐收。乳制品等四大產業納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林畜漁業增加值連續4年居全省第一,富平縣入圍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合陽縣被認定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依托西岳華山等19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深挖消費潛力,強化文旅融合,去年以來市縣財政先后發放消費券3500萬元、拉動消費13.7億元,司馬遷祠國家5A級景區加快創建,大荔縣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旅游名縣,上半年游客接待量、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34.5%和39.5%。

三是深化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潛力越來越大。我們堅持向科技創新要動能、向深化改革要效率、向對外開放要空間,充分釋放發展活力和潛能。聚焦新一輪秦創原建設三年行動,加快農業創新谷“一核+兩翼+N產業鏈”平臺建設,成立秦創原陜西科技大學(渭南)技術轉移中心,大荔縣獲評全省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試驗區,富平縣入選第二批國家創新型縣,去年秦創原創新驅動專項考核全省第一。有效發揮渭南(西安)創新創業孵化器帶動作用,累計引進孵化企業103家,上市后備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三,去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保持85.7%和47.9%的高速增長。著力打造政府誠信、企業舒心、辦事高效“三張名片”,白水縣幫辦代辦“政務藍”、同心同辦“零距離”等經驗入選全省典型案例,全市法治化營商環境滿意度測評位居全省前列。扎實推動“治企有方、興企有為”三年提升計劃,財政體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實現全覆蓋。企業開辦時限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非公經濟占比達到48.5%,新登記市場主體7.41萬戶。加快推動西渭融合,航空零部件配套加工等項目建成投產,富咸機場鐵路、西安都市圈環線北段等項目加快推進。積極落實中國—中亞峰會任務,渭西歐華陰、合陽專列開通運行,進出口總額達到34.7億元。

四是突出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廣。我們堅持聚力工業化、推進城鎮化、邁向現代化,統籌推進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加快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統攬,國家衛生城市不斷鞏固提升,先后實施重點城建項目195個,系統化全域化推進國家海綿城市示范市建設,改造老舊小區130個、新建街頭綠地廣場23個、打通“斷頭路”13條、提升城市道路16條,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投用,合陽縣、富平縣被命名為全省縣城建設示范縣。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落實產業發展銜接資金15.7億元,富平縣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我市被評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督查激勵市。強化 “千萬工程”經驗學習運用,今年105個創建村擬定項目882個、總投資10.72億元,已有336個項目建成竣工,富平縣“五水協同”治理工作成為西北地區鄉村生態振興的典范。

五是堅持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越來越濃。我們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堅決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聚焦揚塵管控、油煙治理等六大重點領域,強力控排、微克必爭,根據第三方平臺發布數據,截至7月9日優良天數達到116天、同比增加10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74,同比改善15.1%,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133位。堅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堅決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編制完成渭河南山支流綜合整治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94平方公里,7個國考斷面、5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堅決當好秦嶺橋山生態衛士,秦嶺重點區域管控實現全天候實時化可視化,修復治理歷史遺留礦山圖斑2350畝。聚焦國家“雙碳”戰略,實施能耗“雙控”攻堅行動,新能源基地、大唐風電等項目加快推進,新能源裝機510萬千瓦、居全省第二,生產綠電達到60.7億千瓦時。

六是增進群眾福祉,高質量發展的成色越來越足。我們突出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事業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始終把群眾增收作為重要任務,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2%、增速全省第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9%,脫貧人口人均收入達到16900元、增長15.4%,實現了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脫貧人口收入增速高于農民人均收入增速。聚焦群眾關心關切,建成零工市場14個、零工驛站36個,新改建中小學、幼兒園31所,增加學位3.4萬個,建成農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22所,“五館一中心”建成開放,中心城區物業服務“一費制”全面落地,韓城市“四聯調解”、富平縣稅費矛盾調解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我們還啟動實施了基礎教育增量提質計劃、“福地享老幸福365”行動等惠民工程,省十八運會場館、“兩院一中心”、市養老服務示范中心等重點民生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將不斷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

各位朋友,渭南是一座人文之城、生態之城、開放之城,各類機遇疊加、發展潛力無限。我們將始終牢記囑托,以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奮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這里,也誠摯邀請各界朋友走進渭南,感受秦東魅力,探尋發展良機,與我們攜手奔赴未來,共同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實踐。

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陳市長。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歡迎大家圍繞今天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

中國日報:渭南秦創原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下一步方向是什么?

陳曉勇: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萍紕撔率歉哔|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對渭南來說,更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們以秦創原(渭南)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統領,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先行區和渭南農業創新谷建設為抓手,狠抓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企業培育、創新生態優化三項重點,努力推動秦創原見效成勢、由勢轉能,著力打造具有渭南特色的科技強市。

一是突出載體建設。我們借助西安強大的科創力量,早在2019年就在西安高新區建設了渭南(西安)創新創業孵化器,致力于打造“西安研發、渭南制造”模式,吸引更多研發項目來渭南中試量產。目前,累計孵化企業103家,在渭南落地投產企業8家、總投資9.92億元。尤其是投資3億元的雙盈未來創造了當年入駐、當年建設運營、產品全部出口的“渭南速度”。

二是突出隊伍建設。成立全省地市首家科技服務團,以114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162人的科技經紀人隊伍、189支“新雙創”隊伍和922名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為支撐,構建了“市有分中心、縣有工作站、企有服務團”的科技服務體系。

三是突出創新生態。先后設立了科技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增材制造創業投資等一系列基金,總規模44.2億元。同時,堅持“投行思維”“鏈式招商”,引進了華誠領航等一批科技型企業,帶動了關天資本、開源證券等機構來渭投資,走出創投基金延鏈補鏈強鏈的“渭南模式”。

四是突出企業培育。先后培育紅馬科技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北人印機獲制造業單項冠軍,陜西美邦2021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石羊農科2024年在新三板掛牌,25家企業納入省級上市企業后備庫,數量排名全省第三。木王科技等4家企業培育經驗,入選全省秦創原建設典型案例。2021年以來,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192.5%,高新技術企業增長144.2%。

五是突出成果轉化。李校堃院士牽頭的生物疫苗產業化項目在渭南高新區落地,陶文銓院士的氫能研究成果在韓城旭強瑞轉化。我們在全省率先引進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立省內首家秦創原陜西科技大學技術轉移平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多項核心技術在渭實現轉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被省政府表彰。技術合同成交額增幅413.11%,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全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優秀單位。

六是突出新興產業培育。我們結合20條重點產業鏈,聚焦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先后推動航空零組件智能化產業園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簽約,聯東U谷智能制造產業園等一批市場前景好的項目開工,運達風電裝配“雙碳”產業示范園等一批示范引領作用強的項目投產,渭南成為“一帶一路”印刷包裝品牌建設系列活動定期會址。

下一步,我們將爭取省級中試基地和概念驗證中心落地,謀劃陜西實驗室在渭布局,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潛能、最強動力和最緊迫任務,努力讓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成為渭南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渭南市把產業項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請問在持續深化“三個年”活動中,渭南市高質量項目建設主要開展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陳曉勇: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請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趙曉軍同志回答。

趙曉軍:謝謝您的提問。渭南市以產業鏈為關鍵,以服務優化、能力提升為突破,高質量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取得了新提升、新成效。預計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6%,其中工業投資、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8.6%、63.1%。截至6月底,418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年計劃的52%,超時序進度2個百分點。我們嚴格對標省級深化高質量項目推進年行動方案,結合“四個一批”管理要求,主要開展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圍繞“三個方向”抓策劃。圍繞全市20條重點產業鏈,突出龍頭企業和鏈主企業開展延鏈補鏈強鏈項目策劃。圍繞政策性項目,突出糧食安全、社會民生、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和老舊燃氣管道等領域,多層次分批次開展項目策劃培訓。圍繞新質生產力培育,突出數字經濟、戰略腹地、低空經濟等開展政策解讀,策劃重大產業項目120個、總投資900.7億元。

二是開展“三個行動”抓儲備。開展“招商引資行動”,堅持把每個縣市區年內至少引進1個1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作為剛性要求,省域外招商引資新建項目新增投資額151億元。開展“中省項目行動”,圍繞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儲備專項債券項目163個、計劃總投資264億元。開展“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瞄準打造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新簽約產業項目14個。

三是建立“三個機制”抓開工。建立重點項目“一調度、兩協調、兩督導”機制,連續4年市級重點項目市域內手續3月底前全部辦結,獲批建設用地指標2.43萬畝。建立項目開工觀摩機制,223個新建項目開工建設189個,開工率84.8%。建立專班協調幫扶機制,督導幫扶省市重點項目堵點問題,203個重點項目投資進度超過60%。

四是優化“三個機制”抓竣工投產。優化竣工項目服務機制,對150個重點工業產業項目以充分釋放產能為導向,加強服務保障和市場對接。堅持遍訪“五上企業”機制,送政策送服務解難題。優化考核獎懲機制,按照“月督導、季考核、半年比、年終評”的考核評價制度對縣市區和部門進行成效考核。去年以來,已有192個項目竣工投產。

陜西日報:請問渭南市在深化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中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陳曉勇: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請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田瑞同志回答。

田瑞:感謝您的提問。事業興衰成敗關鍵在干部,重點看作風能力。今年以來,我們堅持把提升干部作風能力作為高質量項目推進、營商環境突破的“硬保障”,聚焦省委“1535”目標任務,突出務實、進取、從嚴導向,系統抓好各項工作推進落實,以優良作風、過硬本領保障全市高質量發展。

一是學思想,對黨忠誠奮發干。聚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健全“四個以學”長效機制,開展專題培訓、理論研修等培訓班次390余期、培訓干部3.2萬余人次。嚴格執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機制,項目化清單化做實做細政治監督,加強正確政績觀教育,推動各級不折不扣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深入挖掘運用渭南紅色資源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打造“一核多點”黨性教育紅色矩陣,開發《追尋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等特色課程65門,開辟特色線路深化現場教學,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優考核,激勵擔當爭先干。圍繞高質量發展,優化綜合績效評價辦法,精準設置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生態環保等關鍵性引領性指標,差異化設置46項量化指標,每月對省市重點監測指標運行情況進行分析調度,統籌抓好平時考核、專項考核,以考促干、以考促優。重實干、重實績,深化“一考三評五印證”綜合考評,分類建立“優秀干部庫”“預警干部庫”,提拔使用表現突出干部54人、晉升職級173人,對2個集體、53名干部進行及時獎勵,激勵廣大干部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擔當作為、爭先創優。

三是強本領,補短賦能高效干。堅持“岸上學”和“水中游”相結合,突出提升干部項目策劃、招商引資、服務保障能力,深入實施干部履職能力提升計劃,設置工業倍增、經濟金融等29個示范培訓專題,各級舉辦推動產業鏈精準招商、優化治理營商環境等培訓班次209期。圍繞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推動各級領導干部深入開展“雙包一解”活動,選派662名干部在項目建設、縣鎮基層、信訪維穩等“五個一線”歷練成長,組織8萬余名黨員干部參與基層治理、防汛抗旱、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在刻苦歷練中提高攻堅克難的實踐能力。

四是嚴紀律,正風肅紀務實干。把開展黨紀學習教育與深化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相結合,圍繞學紀、知紀、明紀、守紀目標要求,系統抓好學習研討、警示教育、解讀培訓,實現1.4萬余個黨組織學習教育全覆蓋,引導黨員干部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紀律,在遵規守紀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銳意進取、積極作為。堅持不懈糾“四風”、正作風、樹新風,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縱深推進鄉村振興、教育、住房、醫療、社會保障、醫保6個重點領域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懲治,用身邊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黨員干部,不斷鞏固發展人心思齊、人心思進、人心思干的良好態勢。

下一步,我們將對標省委部署要求,在常態長效、從嚴從實、深化細化上下功夫,把優作風、強能力、促實干嵌入干部選育管用全鏈條,持續打造堪當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新篇章提供堅強保證。

中國報道:我們注意到,近兩年,渭南市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請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陳曉勇:這個問題請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許豐收同志回答。

許豐收:感謝您的提問。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啟動為期五年的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指揮長的專項行動指揮部,高位推進攻堅行動,推動一批突出大氣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23年,環境優良天數254天,創歷史最好成績,PM2.5同比下降7.5%,改善率全省第一,完成了年度改善進位目標。今年截至7月9日,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74,同比改善15.1%,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133位,PM2.5濃度4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22.4%。

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重點區域。中心城區按省考指標目標單列考核,縣市區比照省考任務增降幅度確定考核指標。對國、省控站點分別由市級和縣級領導牽頭包抓,實行網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每日通報排名、發布預測預警和重大問題、提出針對性管控措施等,確保各級黨政“一把手”對工作時刻了然于心。

二是抓重點行業。14個市級牽頭部門主動作為,先后組織專項執法檢查21次,處罰2733萬元。組織對重點區域污染源進行地毯式排查整治,消除餐飲油煙、露天焚燒和揚塵在線數據失實、老舊車輛淘汰等行業管控盲區。

三是抓重點時段。堅持夏季抓臭氧、秋冬季抓重污染天氣應對、春節抓煙花爆竹禁放、全年抓柴油貨車繞行和揚塵管控等重點,緊盯節假日和周末,堅持24小時數據值守,全年搶回邊緣天11天,其中節假日4天。

四是抓突出問題。穩妥關閉南塬18家磚廠,采暖期前拆改8臺部隊燃煤鍋爐,新增變壓器97臺、線路改造248公里,提升“雙替代”效果,中心城區SO2同比下降11.3%。堅持疏堵結合,嚴控焚燒秸稈,火點數大幅下降,9、10月收獲優良天58天。堅持在建工地、城鄉結合部料場(堆場)、城區道路裸地、樓宇積塵整治,建立全城治塵聯動機制。加大督導、通報、約談力度,全年削減煤炭消費量53.76萬噸,“綠電”生產突破60.7億千瓦時。

五是抓機制建設。先后建立指揮調度機制、生態補償機制、聯防聯控機制、利劍治污機制、約談問責機制、行刑銜接機制,常態化堅持“日調度、周研判、月講評、季考核”制度,全力推進專項行動走深走實。

下一步,我市將持續加快產業、能源、供熱、交通運輸四大結構調整優化,聚焦工業企業、揚塵、散煤、機動車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全力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以大氣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香港商報:渭南是全省農業大市,請問渭南在確保糧食安全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陳曉勇: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渭南地處西北最優越的農業生態區,被譽為“蘋果之鄉”“酥梨之鄉”“冬棗之鄉”“奶山羊之鄉”和“花椒之鄉”,農業生產占比常年在全省領先。

近年來,渭南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錨定建設農業強市目標,按照省委主要領導提出的“在加快農業強省建設上蹚路子、作示范”的要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有效經驗,堅持把更多資源、政策、精力投入到推動農業發展、搞活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上,全力把農業做得更強、把家園建得更美。2023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779.9億,連續六年居全省第一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467元、增長7.9%

一是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市委市政府頭等大事。落實“藏糧于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分年度、分茬口、分品類將糧食生產任務下達到縣鎮村、落實到田地塊,遏制“非糧化”,防止“非農化”,全市糧食種植面積多年穩定在770萬畝以上。狠抓“藏糧于技”,實行農技人員包鎮抓村機制,加大先進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去年糧食總產達258.18萬噸,連續4年居全省第一位,以全省第二的面積產出全省第一的產量。今年“三夏”期間共收獲小麥445.45萬畝,預計較去年增收2%以上,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二是加快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做足做活“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先后引進牧原、石羊、正大、新希望等生豬養殖龍頭企業,今年全市出欄生豬120.2萬頭、同比增加9.6%,肉蛋奶產量45.4萬噸、同比增長5.6%。開展果樹品種換優、老舊果園更新、高質高效示范園創建“三大行動”,不斷提升果業發展質效。目前,澄城的櫻桃面積達到10萬畝,今年產量10萬噸,產值25億元,畝均收益2萬-3萬元。白水的瑞雪蘋果平均每斤售價7元,畝均收入達到3.5萬元,這些都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三是不斷調優特色產業體系結構。以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為抓手,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按照發展品牌基礎好、質量品質優、產業聚集度高的思路,全力打造總價值近千億的“糧、豬、果、菜、奶、特、漁”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累計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7個,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4個。堅持品牌支撐,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協同發展,培育白水蘋果等區域公用品牌9個,總價值239.54億元,培育紅星美羚、圣唐乳業、華山牧等知名本土龍頭企業品牌28個,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殷殷囑托,錨定建設農業強市目標,堅決扛穩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建設農業強省蹚路子、作示范。

李惠:謝謝陳曉勇市長和幾位發布人,謝謝各位媒體朋友,本場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