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解讀《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來源: 省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4-05-24 09:04
5月23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天雄,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馮濤,陜西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唐亞平,陜西省自然資源廳辦公室主任李學斌出席,解讀《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天雄先生,副廳長馮濤先生,二級巡視員、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唐亞平先生,辦公室主任李學斌先生,請他們為大家解讀《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劉天雄廳長作介紹。
劉天雄: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陜西自然資源工作以及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也非常高興通過你們向社會各界介紹和宣傳《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有關情況。
陜西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地區,建立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意義重大?!蛾兾魇量臻g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是我省第一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是陜西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我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實踐成果。2024年1月31日,《規劃》獲國務院正式批復。
下面,我就《規劃》有關情況向大家作以簡要介紹。
一、《規劃》編制過程
2019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位統籌推進,多次召開專題會,聽取情況匯報,要求堅持系統觀念,加強頂層規劃。省政府分管領導深入一線,把脈指導,會商研判。先后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并監督實施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實施意見》,成立省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統籌推進規劃編制工作。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著力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政治引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貫徹到規劃編制的全過程、各方面,突出規劃編制權威性。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圍繞陜西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問題和面臨的形勢,系統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和未來風險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等17項專題研究,提高規劃編制科學性。三是堅持統籌協調。在省級相關部門、市縣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深度參與、鼎力支持下,充分銜接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各部門各行業專項規劃等,協調行業規劃空間矛盾和各市(區)發展合理訴求,增強規劃編制協調性。四是堅持集思廣益。通過上門走訪、座談交流、書面函詢等方式,多次反復征求省級相關部門和各市(區)意見建議,廣泛公開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公眾參與人數達到3萬人次以上,充分凝聚社會共識和各方智慧,強化規劃編制適用性。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終形成了《規劃》文本、說明、圖集、數據庫、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等規劃成果。《規劃》先后經省政府常務會、省委常委會和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由省政府上報國務院批準實施。
二、《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內容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一)深入分析規劃基礎。《規劃》以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結合我省資源環境稟賦特點,深入分析基本地理格局,系統評估開發保護現狀和存在問題,全面研判未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面臨的形勢與任務,厘準開發保護方向。
(二)明確規劃總體思路。《規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現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一是堅持五個基本原則。堅持底線思維、安全發展,節約集約、高效發展,統籌協調、融合發展,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以人為本、品質發展的規劃編制基本原則。二是明確五個戰略定位。明確了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國家(西部)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綜合能源基地、中華文明和中國革命精神標識地的戰略定位。三是努力實現五個規劃目標。到2035年,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優化,農業空間特色現代、多彩多姿,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穩固,城鎮空間魅力和諧、宜居宜業,文化空間特色鮮明、絢麗璀璨,基礎設施安全順暢、智慧共享,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構建開發保護格局。立足資源本底,統籌國土資源開發和保護,科學劃定“三區三線”,細化主體功能分區,提出了構建“一群兩屏三軸四區五帶”的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一群:即關中平原城市群。兩屏:即秦巴山地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生態屏障。三軸:即包茂高速沿線發展軸、陜北長城沿線發展軸、陜南十天高速和漢江沿線發展軸。四區:即陜北長城沿線旱作區、黃土高原旱作區、關中灌區和漢江河谷盆地四大糧食生產功能區。五帶:即陜北能源化工產業帶、黃土高原果畜產業帶、關中現代農業產業帶、隴海鐵路沿線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陜南綠色循環產業帶。
(四)強化空間分類管控。一是建設特色現代的農業空間。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和農村居民點布局,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善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構建“四區三帶多園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進一步穩定糧食生產面積。二是構筑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筑牢秦巴山地和陜北黃土高原生態屏障,推進關中平原生態安全帶建設,完善河流綠色生態廊道,構建“兩屏一帶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增強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三是打造魅力和諧的城鎮空間。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打造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為目標,構建“一群一圈四極六城多鎮”的城鎮發展格局,引導人口和產業向城鎮集聚,促進城鎮空間有序開發、高效利用。四是保護底蘊深厚的文化空間。守護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構建“一河一脈、三區四帶、兩核七片、多點多線”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總體格局,保護和利用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凸顯陜西歷史文化獨特價值。
(五)構建要素支撐體系。一是合理配置自然資源。實施自然資源利用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高效利用建設用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林地、草地、濕地、水資源和礦產等自然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二是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治理。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劃分生態修復分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和礦山治理,實施生態修復重大工程,提高生態安全水平。三是構筑現代基礎設施支撐保障體系。統籌協調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鄉空間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四是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充分利用區位交通優勢和科教資源優勢,深化省際合作領域,健全省內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拓展國際合作空間,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六)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組織保障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制度體系,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強化規劃實施監督管理,不斷提高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
三、《規劃》主要特點
《規劃》是對陜西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落實中央精神和國家戰略。《規劃》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貫徹共建“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戰略部署,充分銜接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對接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始終與中央精神和國家戰略保持一致。
二是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堅持底線思維,全面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底線,全省劃定耕地保護面積4327.56萬畝,其中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379.43萬畝;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4.89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明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不低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基礎。
三是突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心懷“國之大者”“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重要指示精神,嚴格控制涉秦嶺縣(市、區)城鎮建設規模和范圍,劃定和落實秦嶺區域生態保護紅線,防止秦嶺區域城鎮無序蔓延擴張,筑牢秦嶺生態安全屏障。
四是彰顯三秦厚重文化特色。落實建設文化強省要求,設置文化空間專章,這是陜西規劃的亮點和特色。加強秦嶺、華山、黃帝陵、兵馬俑等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延安寶塔等紅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以空間規劃彰顯文化特色、增強文化自信。
五是提升治理效能和水平。與傳統規劃相比,此次規劃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建立了全省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統一共享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實現數、線、圖一致和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斷提升空間治理的一致性、高效率、可持續。
女士們,先生們!
推動形成集約高效、宜居適度、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格局,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協同行動,需要各方面盯緊目標、久久為功。感謝并期待大家一如既往關注和關心自然資源工作,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陜西!
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劉廳長。下面歡迎各位提問。提問之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剛剛《規劃》提到構建以“三區三線”為基礎的國土空間格局,請問是如何統籌落實的,有著怎樣的重大意義?
馮濤: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叭齾^三線”的劃定與管控是本輪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特點,是統籌發展與安全、實施底線約束的重要抓手,是發揮國土空間規劃戰略性、引領性、約束性作用的重要基礎。《規劃》以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為基礎,突出底線約束和空間引領,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形成可考核、可審計、可追責的劃定成果。
下面,我做具體介紹。
首先,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F狀耕地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優先確定耕地保護目標,將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管理。全省劃定耕地保護面積4327.56萬畝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379.43萬畝。
其次,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總體穩定,局部微調”的原則,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區域及目前基本沒有人類活動、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生態空間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包括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防風固沙、水土流失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及極脆弱區域。全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4.89萬平方千米。
三是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在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基本自然地理格局,綜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空間適宜性、自然災害風險防控、歷史文化保護等因素,結合人口變化趨勢、存量建設用地狀況,堅持反向約束與正向約束相結合,避讓大遺址保護區、地下文物埋藏區以及地質災害極高風險區和高風險區等不適宜城鎮建設區域,有效銜接發展規劃,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合理確定城鎮發展規模,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引導城鎮緊湊布局、集約發展。規劃期全省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2020年現狀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1.3倍以內。
“三區三線”的劃定,基本框定了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底線和邊界,是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是構建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重要支撐,對于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生態環境、優化城鎮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謝謝。
國際在線:請問《規劃》是如何保護和利用陜西豐厚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凸顯陜西自然和文化獨特價值的?
唐亞平: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非常感謝記者的提問。對于如何保護和利用陜西豐厚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重點凸顯陜西自然文化獨特價值,我想從以下內容給記者們做簡要介紹。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承載著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眾多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黃河流域悠久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三秦大地上的紅色舊址、紅色故事、紅色文獻、紅色文藝等革命文化形態,奠定了陜西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保護和利用豐厚的自然遺產和文化資源,凸顯陜西文化獨特價值是《規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兑巹潯芬跃S護和彰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和中國地理等三大標識為核心,遵循陜西歷史文化脈絡和基本地理格局,確立了“一河一脈、三區四帶、兩核七片、多點多線”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格局。
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圍繞“一河一脈”自然地理格局,加強黃河流域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構建秦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凸顯黃河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和秦嶺作為中華民族祖脈的重要自然文化價值。
二是融合地理環境和歷史延承,保護和傳承關中、陜北、陜南三大文化區以及渭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紅色文化帶和漢丹江文化帶。
三是以古都西安歷史文化遺產密集區和以革命圣地延安紅色文化遺產密集區為核心,建設具有文化共識和影響力的文化核心圈,同時打造寶雞、渭南、銅川、榆林、漢中、安康、商洛等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七個文化集中展示片區。
四是分類保護和利用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落實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加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力度,保護和傳承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為核心價值載體的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構建絲綢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秦楚古道、延州道等線性文化廊道。
謝謝。
陜西日報:規劃的生命和權威在于實施,請問我們將如何保障規劃實施,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李學斌:感謝陜西日報對自然資源工作的關心支持,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規劃》頒布之后,只有真正的落實落地才能體現它應有的價值,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因此,抓好后續的監督實施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務院在對我省的批復中明確強調,《規劃》是對陜西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這是必須遵守的硬性要求。我們都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精神,確保規劃高效、規范、有序落實落地。
具體有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規劃實施制度。根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內容,制定全省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評估考核、調整修改等系列規劃實施制度辦法。統一全域全要素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完善用途管制監管體系,推進規劃實施的時序管控。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和制度,開展主體功能區實施監測評估和名錄動態調整,分類指導主體功能區差異化治理,加快建立基于主體功能區的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健全不同主體功能區之間的協調互動機制。
二是健全規劃傳導機制。重點有兩方面,1.傳導落實機制。2.指導約束機制。傳導落實就是要通過指標控制、分區傳導、底線管控、名錄管理、政策要求等方式,將省級《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空間格局、重大任務等主要內容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逐級層層落實。指導約束就是要強化總體規劃對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建立空間類專項規劃編制目錄清單,做好各類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協調。積極推進詳細規劃編制,細化安排具體地塊用途和開發建設強度等,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城鄉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開展各類建設活動都必須依據詳細規劃進行。
三是強化規劃實施監督。主要有四個層次的措施,1.監測評估。2.全程監督。3.聯動監管。4.社會監督。監測評估就是要按照“一年一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結合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和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定期進行監測評估。全程監督就是要建立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和實施監督全程留痕制度,確保規劃管理行為全過程可回溯、可查詢。聯動監管就是要將規劃執行情況納入自然資源督察、自然資源及相關部門監管重點,構建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維護規劃的權威性。社會監督就是要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完善規劃公開制度,推動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的全流程、多渠道公眾參與,強化社會監督,從而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謝謝。
李惠:感謝幾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本場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