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情況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4-04-07 09:17
4月3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鄭曉燕,?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趙艷,?省文化館館長邵怡出席,介紹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華廣洪主持。
華廣洪: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省文旅廳副廳長鄭曉燕女士,?省文旅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趙艷女士,?省文化館館長邵怡女士,請她們向大家介紹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鄭曉燕女士作介紹。
鄭曉燕: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給予的關注、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來陜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漢中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久負盛名,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文旅工作和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加快建設更具引領力、感召力、供給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目標,持續深化非遺對賡續歷史文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認識,著眼非遺融入生活惠益人民、服務社會促進發展,全力推動非遺系統性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面激活陜西非遺在新時代的生命力,讓陜西非遺歷久彌新、熠熠生輝。目前,我省共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名錄91項、省級名錄766項,國家級傳承人78人、省級傳承人681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處。下面,我將全省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關情況作以介紹。
一、打造傳承陣地,展現非遺魅力底蘊。我們依托我省豐富且寶貴的非遺資源,在全省范圍大力實施非遺保護傳承陣地建設工程,先后建成各類非遺陳列展館、特色街區(村鎮)、傳習所等1500余個。其中,全國首個戲曲主題非遺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現已成為古老秦腔藝術與現代說唱、脫口秀表演融合演繹的全新平臺,帶火了繁華街區;沉浸式非遺體驗創新實踐空間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被文旅部評為年度最佳創新成果;西安回民街、永興坊等非遺美食街區讓現代都市充滿人間煙火氣;榮獲非遺與旅游融合典型案例的咸陽袁家村、韓城黨家村等非遺特色村鎮,讓游客全景感知三秦底蘊。西安秦腔博物館、西安皮影博物館、榆林陜北民歌博物館、漢中羌文化博物館等非遺專題館,別具地域、民族文化魅力。我們堅持非遺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村落保護、文化旅游發展有機融合,推動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取得突出成效。榆林市、漢中市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省級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也在加快推進,在積極保護非遺原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使非遺項目得到了傳承發展。特別是聯合中鐵西安公司開行的“感受非遺魅力?暢享美好旅程”非遺專列,讓廣大游客在暢游三秦大地的旅途中領略到陜西非遺的多彩魅力。
二、融入重大活動,彰顯非遺時代價值。注重在國家重大活動中展示非遺傳承千年的獨特文化價值?!按竺狼厍弧狈沁z傳統藝術精彩亮相全國十四運會開閉幕式文藝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陜北腰鼓雄渾激越的鼓點在中國—中亞峰會上敲出了新時代中國人的精氣神。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短短4天時間現場群眾近60萬人次,網絡點擊量突破6億人次。今年春節期間,全省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活動871場,特別是榆林古城過大年全國秧歌展演活動,網絡點擊量突破13.5億次,規模影響創歷史新高。堅持“溯源、尋根、凝心、鑄魂”文化定位,不斷提升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炎帝祭奠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力弘揚中華優秀禮制文明,彰顯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耙曨l直播家鄉年”活動連續3年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報表揚,米脂鐵水打花高居微博熱搜榜第三名,《非遺里的中國·陜西篇》在央視精彩播映廣受贊譽,詩樂交融、穿越古今的非遺表演精彩亮相,讓2024年央視春晚西安分會場再現盛唐氣象、展露非遺魅力,也造就了陜西文旅的高光頂流。
三、注重現代表達,綻放非遺時代光彩。著眼見人、見物、見生活,堅持“非遺+”“+非遺”,讓古老非遺融入時尚元素,重煥時代光彩?!俺憱|方紅?放歌新時代”陜北民歌展演、“花間世界—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館藏庫淑蘭作品研究展”等活動,全方位展示了陜西非遺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陜北道情《一條棉被》、秦腔《驕楊之戀》等劇目用舞臺藝術彰顯非遺之美,先后榮獲群星獎、“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曲藝牡丹獎等大獎。華縣皮影、鳳翔木板年畫、羌繡等與國際知名品牌嫁接聯姻,向世界展露陜西非遺的現代表達。特別是人類非遺項目西安鼓樂堅持守正創新,精心打造唐代宮廷燕樂《鼓》,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踐優秀案例。榆林佳縣赤牛坬村實景演出《高高山上一頭?!罚诤详儽泵窀?、陜北秧歌等非遺元素,在央視欄目《山水間的家》熱播。通過舉辦全省陜北民歌大賽、陜南民歌節、廣場舞大賽等,讓陜西民歌、秧歌、腰鼓等非遺項目深植民間、化風成俗。
四、壯大特色產業,助力賦能鄉村振興。我們始終聚焦中心、服務大局,通過力促非遺消費、大抓工坊建設、培養非遺網紅,推動“小工坊”成為“大產業”。集中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促消費活動,辦好“蘇陜協作非遺文創產品聯展聯銷”“陜西傳統工藝大展暨黃河記憶非遺展”等品牌活動,與東方甄選合作舉辦的“鄉愁”專場推介會,帶動陜西非遺產品熱銷。我們聯合省鄉村振興局設立省級非遺工坊155家,全部實現線上和線下同步銷售,12家非遺工坊入選國家重點扶持序列。漢中寧強羌族刺繡工坊、安康石泉中壩非遺作坊小鎮等,已經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領頭雁”,鳳翔泥塑、西秦刺繡、洛南草編3個非遺工坊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西秦刺繡入選全國“非遺扶貧品牌行動和優秀帶頭人”名單,胡新明、陳良順等12名傳承人躋身全國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咸陽茯茶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帶動1.8萬人就業,年綜合產值達到32億元,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取得“一帶一路”沿線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注冊商標。
五、拓寬傳播途徑,增進非遺交流互鑒。用非遺講好中國故事,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陜西非遺之美》主題攝影作品展,以數字化形式展示了陜西非遺獨特風采。“古法新作”陜西文化藝術展、中國陜西皮影藝術展、“五牛更象—陜西非遺印象展”等非遺主題展在日本、荷蘭、法國等地成功舉辦,鳳翔泥塑、澄城刺繡、西安肉夾饃等一大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走向世界、聞名海外,向世界講述了陜西非遺的精彩故事,繪就了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新畫卷。
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功于習近平總書記的高瞻遠矚、領航把舵,歸功于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得益于各部門、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傾力支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傳統文化建設和非遺保護傳承發展面臨全新的歷史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催生著更加厚重的責任和使命。下一步,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發揮陜西文旅資源稟賦優勢,繼續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是持續賦能非遺融合發展走高走強。積極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富集非遺資源,在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基礎上,全力打造以非遺為亮點的文旅融合新業態,讓非遺在旅游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是不斷推動非遺創新創造出新出彩。著力辦好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2024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打造絲綢之路非遺展示交流中心新的文化地標,激發文旅發展新活力。
三是全面促進非遺傳播影響更遠更廣。精心辦好第14屆中美旅游高層對話、202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旅游年、土庫曼斯坦文化年等活動,深入挖掘非遺資源,持續做大做強西安鼓樂、陜北民歌、漢中藤編、咸陽茯茶等金字招牌。積極利用“國風·秦韻”“歡樂春節”等對外交流品牌,持續擴大陜西傳統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各位媒體朋友們,我省非遺工作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大家的關心和支持。為持續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全面展示近年來陜西非遺保護成果和發展成就,4月11日,我們將圍繞“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譜寫非遺發展新篇章”這一主題,在古都西安隆重舉辦陜西省首屆非遺發展大會,并同步開展首屆非遺年度盛典、創新對話等4大板塊10余項全省系列活動。在這里,我借今天發布會的機會,誠摯地向大家發出邀請,歡迎大家參與首屆非遺發展大會,現場體驗非遺魅力,也非常期待各家媒體對活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宣傳和報道。
謝謝大家!
華廣洪:謝謝鄭廳長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大家圍繞今天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國際在線:陜西省首屆非遺年度盛典作為首屆非遺發展大會重要組成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請問此次大會系列活動情況如何以及有哪些突出特點?
邵怡: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三秦大地非遺資源富集豐厚,為充分展示近年來陜西非遺保護傳承顯著成果,持續擴大陜西非遺傳播力和影響力,激勵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保護工作者、傳播者、參與者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省文旅廳精心籌備策劃了首屆非遺發展大會系列活動,將包括非遺創新秀演、國潮展覽、美食品鑒、絕活才藝展、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大展、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培訓班以及陜北民歌進京展等形式創新、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總體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群眾參與熱情高漲。前期活動正式啟動后,迅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熱烈響應,特別是22日至26日的網絡投票階段,頁面點擊量達811.99萬次,總投票數585.86萬,投票網民遍及國內各省區,活動的影響力完全超出預期。目前活動已經完成征集報名、選拔評審、結果公示等階段的任務,正在進行最后頒獎盛典的籌備。
二是活動引領作用顯著。以首屆非遺年度盛典為重點內容的系列活動,呈現出了凝聚非遺核心,輻射文旅全局的顯著特征,反映出全社會對非遺極高的關注度和關注點,彰顯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先進理念。如長安十二時辰、永興坊等非遺創新實踐案例倍受矚目。更多年輕的、具有行業引領、行業管理能力和現代技術手段的非遺從業者加入到保護行列,從而促進我省非遺工作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三是凝聚社會共識合力。此次首屆非遺發展大會配套10項非遺創新展示活動,為期一個月,分布在全省各市開展,必將進一步激發社會各界關心關注非遺,凝聚非遺創新發展新的合力。11日的年度盛典中我們將為獲獎的年度人物、典型案例和優秀非遺工坊頒發獎杯證書,現場還有精彩的非遺絕活才藝展示,將為大家帶來一場非遺盛宴,讓我們共同期待活動勝利開幕。
謝謝。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春節期間陜西非遺火爆出圈,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示展演活動,請問今年的春節活動有哪些突出的特色和亮點?
趙艷: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龍騰獅舞,喜迎新春。2024年春節期間,省文旅廳認真按照文旅部“歡歡喜喜過大年”活動部署,積極組織開展了“陜西非遺迎新年”“古城過大年”“視頻直播家鄉年”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活動,年集、燈會、非遺、演藝全面開花,全省處處洋溢著濃濃年味,開啟了別樣的新春。呈現出以下3個顯著特點:
一是活動規模達近年最大。緊緊依托與春節相關的1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4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千余項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省組織開展“2024古城過大年”“視頻直播家鄉年”“非遺美食過大年?抖音達人我來播”等非遺展示活動達871場次。其中延安舉辦了第41屆“延安過大年”暨元宵節秧歌展演活動,千名秧歌隊員獻上了精彩表演。榆林古城過大年全國秧歌展演活動累計吸引70余萬市民和游客觀看。
二是參與人員較同期最多。充分利用“春節”契機調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全省各類非遺活動線上線下總參與人次超過3千萬。西安市充分發揮文化遺產資源稟賦優勢,持續以“非遺+”創新設計系列文創產品,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消費場景,新春文旅活動“青春風”“科技感”和“國際范兒”盡顯,以非遺帶動城市品質的提升,實現了文旅高質量發展。寶雞舉辦了首屆新春燈會日均接待游客超上萬人次,總接待達7萬人次。咸陽市“來咸陽老街?過傳統大年”秧歌民俗社火巡演,參與群眾達2萬人次。漢中諸葛古鎮,國家級非遺社火如火如荼,社火隊伍浩浩蕩蕩,現場人山人海,場面熱烈壯觀。年味與民俗交織,文化與情感相融,人們的激情被社火點燃。
三是傳播影響為歷史最強。去年7月,“非遺里的中國?陜西篇”在央視熱播,直播及短視頻累計播放4885萬次,話題閱讀量、播放量突破2.5億人次。春節期間組織參加“非遺里的中國”新春盛典拍攝播映,進一步擴大了陜西非遺的影響力傳播力。以西安鼓樂為代表的陜西非遺讓央視春晚西安分會場“山河詩長安”火爆出圈,“贏麻了”“燃炸了”熱冠滿屏。這份“熱辣滾燙”既體現西安景區的“人氣爆表”上,也反映在陜西文旅的“全線飄紅”中,70萬人次的游客量和超1億元的營業額,均創歷史新高,為陜西文旅贏得“滿堂彩”,點亮了龍年經濟開門紅。
謝謝。
中國報道:陜西傳統工藝項目種類多、范圍廣、帶動性強,請介紹一下近年來主要工作情況和突出成效?
鄭曉燕:感謝中國報道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剛才我給大家介紹了全省非遺的基本情況,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別是認真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等要求和部署,堅持多措并舉、整體推進,發揮陜西傳統工藝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作用,也提升了陜西非遺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能力。
剛才這位記者提到,陜西傳統工藝項目種類多、范圍廣、帶動性強,我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體系構建日臻完善。我們現有12項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有51項省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2024年新公布國家級生產性示范基地4個。設立3批次省級非遺工坊155家,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9個,非遺研究基地、傳承教育實踐基地、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150個。命名非遺特色示范縣、鎮、街區67個;“非遺在社區示范點”22個;各類非遺展示、傳習、陳列場所總數達1500余個,這個體系構建為傳統工藝保護傳承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是產業轉化成績斐然。加強非遺生產性保護,積極推動傳統工藝拓寬傳統工藝產品消費渠道和市場,我們先后出臺了《關于發展壯大藤編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意見》等一系列措施和辦法,2023年全省有250余家工坊共帶動12.5萬人次就業,人均年增收3.48萬元。我們先后建立了千陽刺繡、鳳翔泥塑、富平石刻、羌族刺繡、綏德石雕等多個非遺產業園,成為地方經濟支柱?!跋剃栜虿琛鲍@2023年陜西省“最具成長潛力商標”,總產值20億元,綜合產值超3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
三是帶動效應全面凸顯。在工作中我們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好非遺的整體帶動作用。文旅廳精心搭建陜西文旅惠民平臺并專門打造全省非遺商城利民惠民,今年春節期間投入財政補貼569萬余元,發放惠民券7.82萬張,全力提升了人民群眾在非遺中的參與感、幸福感和獲得感。積極推動非遺進景區,促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持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陜西故事。據統計,2023年全省接待國內游客7.2億人次,同比增長106.58%;國內旅游收入6578億元,同比增長150.63%,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實現翻番,在這份成績單中,以傳統工藝為主的非遺產品、研學體驗等,為陜西旅游經濟發展貢獻了新的力量。
謝謝大家。
華廣洪:感謝三位發布人,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參與。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