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人社工作服務保障全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3-11-29 09:43
11月28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人社廳廳長蔡釗利,省人社廳就業促進處處長王曉龍、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韓曉琴、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吉延石出席,介紹人社工作服務保障全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省人社廳廳長蔡釗利先生,省人社廳就業促進處處長王曉龍先生、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韓曉琴女士、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吉延石先生,請他們介紹人社工作服務保障全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蔡廳長作介紹。
蔡釗利: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關心、關注和支持。人社工作涵蓋就業創業、人才人事、社會保障、勞動關系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是點多線長面廣,最根本的,就是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支持。今天,我主要介紹一下人社工作服務保障我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今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陜西要努力實現“五個新突破”,“要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強一流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和激勵”。近年來,全省人社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論述,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按照省委“12346”工作部署,以支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切入點、發力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匯聚人事人才、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人社要素,不斷強化人才鏈、構建創新鏈、完善政策鏈、優化服務鏈,以高素質人力資源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一、緊扣產業發展,強化人才鏈
我們積極探索產業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新路徑,以人力資源與產業發展的深度對接、融合聚變,為創新驅動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一是暢通人才引進渠道。緊扣我省重點產業方向,編制《2023年陜西省制造業24條重點產業鏈急需緊缺崗位人才需求目錄》,為合理引人引才提供科學依據。建立特殊、急需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由科研單位自主招聘博士畢業生,將基層科研單位專業技術高級崗位比例提高至35%,科研人員職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近三年,依托“兩園一基地”〔中國(西安)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創業園、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成功引進高層次人才8000余人,事業單位自主招聘急需緊缺人才1.5萬人。
二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緊扣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選拔培育,以實施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三秦英才”特支計劃、陜西省首席技師等人才項目為抓手,圍繞重點產業鏈、基礎研究、實體經濟等精準選人育人。持續推進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定向、冠名聯合培養。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專業技術人才221萬人,高技能人才159.6萬人,其中國務院特貼專家1965人,中華技能大獎10人,全國技術能手99人,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脫穎而出。
三是優化人才評價體系。瞄準創新驅動發展和人才發展實際需求,堅持破除“四唯”,突出放權松綁,全面完成了25個主體系列職稱制度改革任務,不斷改進和創新人才評價方式,不拘一格培養選拔人才,近三年,有2.9萬名專業技術人才取得高級職稱。全面落實“新八級工”制度,鼓勵企業設立首席技師、特級技師崗位,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制度,賦予企業更大的技能人才評價自主權。截至目前,全省備案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480家,累計開展評價5785批次,發放等級證書44萬人次。
二、突出平臺建設,構建創新鏈
充分發揮平臺在集聚創新資源、支撐創新發展、轉化創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著力建強“333”創新載體,筑牢創新之基。
一是強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創新基地等3種創新平臺建設,以“站”強基,“讓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近三年,省級財政支持博士后創新創業8700萬元,新設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創新基地46個,目前我省共有博士后科研平臺407個,年均進站博士后1100人,平均年齡31歲。支持國有大型企業、“鏈主”企業與高校共建平臺,共育人才。博士后已經成為我省科技領軍人才的戰略儲備庫、創新團隊的骨干力量、青年科技人才的中堅群體。
二是依托“博士后創新創業、人力資源、職業技能”等3項賽事平臺,以“賽”育才,不斷培育創新力量。2022年我省首屆博士后創新大賽在秦創原總窗口圓滿舉辦,380個博士后團隊同臺競技,展現風采。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大賽上,我省榮獲1個金獎、3個銀獎、2個銅獎和12個優勝獎。積極參加全國人力資源服務發展大會,獲全國人力資源服務博士后論文一等獎,2個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有效激發人力資源動能,服務高質量發展。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共獲78個優勝獎,發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技能人才。
三是堅持用好“博士后創新創業園、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業孵化基地”等3類創新載體,以點帶面,打造創新創業集聚地。著力打造青年人才聚集高地,2022年全省首個博士后創新創業園在秦創原總窗口落地建成,目前已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2個簽約項目入駐,投資達6000萬元。著力打造技能人才干事創業實踐陣地,近三年,投入支持資金2.21億元,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大師工作室202個。著力打造成果轉化示范基地,認定10家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獎補1個國家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500萬元。
三、聚焦激發活力,完善政策鏈
主動打好人社政策“組合拳”,從激發活力、表彰激勵、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優化創新生態。
一是構鑄人才創新“穩定器”。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員離崗創辦企業和兼職創新創業,離崗期限由3年延長至6年,離崗期間各項權利、福利待遇不受影響,消除人才“后顧之憂”。近三年,累計5000余名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
二是選樹創新創業“領頭雁”。聚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每年支持開展省科學技術獎評選,表彰一批項目成效突出的科技人員和團隊。聚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助力秦創原建設,增設“創新驅動秦創原獎”。聚焦促進我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每兩年開展陜西青年科技獎和優秀企業家評選表彰,今年還開展了優秀民營企業及時性表彰,100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20家優秀民營企業、100名優秀企業家獲獎。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強化,科研人員活力不斷增強。
三是拓展人才發展“新通道”。聚焦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落地轉化,我們以“三項改革”為牽引,創新開展技術轉移轉化人才職稱評審工作,在工程系列中增設技術轉移轉化職稱專業,明確了“評什么、怎么評、誰來評”,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暢通申報通道,主動靠前服務,全省已有417人取得技術轉移轉化專業職稱資格,有效破解了科研成果“沒人轉、誰來轉”的問題。
四、強化要素保障,優化服務鏈
持續強化要素供給,不斷優化服務質效,為創新驅動發展蓄勢賦能。
一是助企紓困“增活力”。著眼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頂格落實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2021年以來,通過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為企業減少成本122.59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28.12億元,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5400萬元,有效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制定實施支持全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6個方面18條措施,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二是資金扶持“添動力”。強化創業擔保貸款扶持,近三年,全省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39萬筆、165.64億元。其中,個人貸款79.73?億元,小微企業貸款85.91億元,直接扶持創業6.6萬人。今年9月又專門開通秦創原創業擔保貸款綠色通道,為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34萬元,有效降低創業者融資成本。
三是保障用工“聚合力”。深入開展就業創業、就業服務等專項行動,2021年以來,累計支出就業補貼資金80.45億元,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62.96萬人次。今年,我們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三個年”活動部署要求,重點解決企業招工難、引才難、留人難等實際困難。截至9月底,全省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1169場,參加單位3.1萬家,發布崗位需求146.8萬個,幫助企業解決用工19.77萬人。
當前,陜西正迎來機遇疊加、優勢迸發、要素匯聚的關鍵當口。在開展主題教育和“三個年”活動過程中,我們深切體會到產業園區是高質量發展的承載地、人力資源的匯聚地、人社服務的主陣地,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目前,我們正以“人社工作進園區”為總牽引、總抓手,圍繞“推動政策落地、強化用工保障、促進技能提升、加強人才支持、優化社保經辦、加強用工指導、搭建直通平臺”七項重點任務,進一步優化工作體制機制,強化精準服務理念,全力推進人社干部、惠企政策、高效服務、信息平臺進園區、進企業,主動融入全省創新驅動發展大局,努力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貢獻人社力量。
再次感謝大家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蔡廳長。下面,歡迎大家圍繞今天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國新聞社: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請問,我省在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上有哪些好舉措、好辦法?
吉延石: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近年來,我們圍繞深化改革充分發揮職稱評價“指揮棒”作用,鼓勵引導廣大專業技術人才在各自領域干事創業、創新創業。主要有三個具體舉措:
一是聚焦發展需要,開拓人才成長“新通道”。圍繞創新驅動、人才強省等重大戰略,我們在評價過程中增設了區塊鏈、云計算、數字技術等13個新興專業標準,引導人才服務創新發展。對于省內民營企業,打破身份、檔案、所有制等限制,堅持“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徹底消除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的各項門檻。主動適應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發展需要,在技術技能交叉較多的工程、農業、工藝美術、實驗技術、技術院校教師等8個領域,大力推進專業人才、技能人才兩類人才貫通。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00余名技能人才取得專業技術職稱資格。
二是優化評價標準,立好人才發展“新標尺”。我們根據重點產業鏈人才發展的規律和成長特點,評價過程中不唯論文、不唯獎項,憑實績論英雄。如,技術轉移轉化職稱,我們突出按照“干什么評什么”,重點考察“參與技術轉移轉化項目數量、促成的技術交易額、轉化后產品創造的營業收入、簽訂技術轉移合同數量”等市場化評價標準對人才進行評價,破除了唯論文、唯獎項的傳統標準。
三是提升服務質效,釋放人才創新“新動能”。我們全面樹立服務理念,優化職稱評審各項服務,進一步減材料、減程序、減時限,打造全省統一規范的職稱評審系統,實現職稱申報、審核、評審、證書發放辦理等“一站式”網上服務,近三年累計發放職稱電子證書37.5萬本。堅持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所有職稱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權已經全部下放至省級各行業主管廳局及各市人社部門,同時授權陜煤集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等19家國有大型企業自主開展高級職稱評審,積極推進民營企業自主開展職稱評審試點,讓“用人的評人、評人的用人”,確保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和有效激發。
情況就介紹到這里,謝謝。
陜西日報:近年來,我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請問人社部門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采取了哪些舉措?
王曉龍:感謝陜西日報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就業一頭連著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大局,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民生冷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將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納入民生實事。我們強化就業“雙優先”理念,堅持把穩就業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第一位工作來抓,有效發揮了政策拉動、項目帶動、市場吸納、困難群體兜底綜合效應。
今年1—10月份,全省城鎮新增就業39.06萬人,219.7萬脫貧人口實現了務工增收,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穩中有進,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具體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多措并舉穩崗位。出臺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19條、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六條措施等,我們實施援企穩崗政策“免申即享”“直補快辦”模式,將這些惠企利企民生服務清單落到實處,突出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以及重點項目產業園區穩崗擴崗。今年643個省級重點項目提供就業崗位約45萬個、增長達8%以上。
二是優化服務促匹配。扎實開展了春風行動、“百日千萬”招聘、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促就業等專項行動。建設“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點237個,零工市場105個,為廣大勞動者、求職者提供更加便捷便民的就業服務。目前秦云就業小程序服務各類用戶達1386萬人,企業達到8.45萬個,累計促進就業創業35.8萬個。
三是分類施策保重點。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圍繞這一重中之重,開展了“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服務攻堅行動等,凝聚各方面工作力量,強化政策落實、崗位供給、服務保障、困難幫扶、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實現了穩中向好。聚焦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堅持外出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并重,不斷深化蘇陜勞務協作成果,培育打造90余個勞務品牌,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穩中有進。同時,就業援助工作制度不斷完善,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有效兜牢了城鄉困難群眾就業的民生底線。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穩就業促增收的部署要求,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不僅注重就業規模的擴大,還將更加注重就業質量的提升。凝聚各方面力量,著力穩崗擴崗,切實做好各類群體的就業幫扶,持續鞏固就業向好態勢,全力確保就業目標完成。
以上是我的回答,謝謝。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我們知道,技能人才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就業優先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請問我省在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服務保障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
韓曉琴: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今年,我們以“人社工作進園區”為總牽引,組織實施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加速培養和壯大我省技能人才隊伍,力爭到“十四五”末,技能人才總量占就業人員的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1/3,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提質擴容力度,今年以來全省建設2個國家級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5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5個國家級和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在產業鏈供應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能夠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提升產品質量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二是加大技能人才供給。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依托“人才鏈”賦能“產業鏈”,為企業精準輸送技能人才。有針對性開展技能培訓,每年培養制造業高技能人才5萬人次以上、數字領域技能人才1萬人次、新職業技能人才2萬人次、現代服務業技能人才20萬人次、縣域技能人才2萬人次,“新技師”5000人次以上,為企業把創新科技盡快轉化為創新產品提供了有力技能支持。
三是激發技能人才活力。全面落實“新八級工”制度,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鼓勵企業設立首席技師、特級技師崗位,推動兩類人才貫通,加強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和典型宣傳,廣泛參與和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大賽。今年,新獲評的31名全國技術能手、40名陜西省首席技師、713名陜西省技術能手等一批高技能領軍人才正活躍在生產一線和創新前沿,成為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謝謝。
李惠:感謝幾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本場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