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陜西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成果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3-11-20 09:04

11月17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應急管理廳副廳長李虎平,省自然資源廳地質勘查管理處副處長張豪,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一級調研員唐吉新,省氣候中心副主任李茜出席,介紹陜西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成果,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到陜西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應急管理廳副廳長李虎平先生,省自然資源廳地質勘查管理處副處長張豪先生,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一級調研員唐吉新先生,省氣候中心副主任李茜女士,請他們向大家介紹陜西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成果,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李虎平副廳長作介紹。

李虎平: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陜西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2018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親自部署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建設,強調自然災害防治首先要掌握風險隱患底數,要開展全國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作為自然災害防治的基礎性工作,被列為“九項重點工程”第一項工程。2020年5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三年來,陜西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地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堅持“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分級負責、共同參與”原則,努力克服疫情等影響,組織全3多名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普查工作,共獲取全災害風險要素數據近億條,全面完成了普查調查、數據質檢和匯交、評估與區劃等任務,目前正在試點普查成果應用工作。

調查是這次災害風險普查的基礎,任務是全面獲取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5大類15種災害致災要素數據,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產業、資源和環境等6大類27種承災體數據,政府、社會、基層等3大類16種綜合減災能力數據,1978年以來年度災害和1949年以來重大災害事件調查數據,以及重點災害隱患調查數據。

三年多來,按照國務院普查辦的統一部署,組織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應急、氣象、林、地震等行業部門,制定普查實施方案、推進普查調查、開展數據質檢和區劃評估工作。省所有鄉鎮、所有社區(行政村)和千分之七的家庭參與了調查。通過上下各方協同推進,全面完成了普查調查任務。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獲取了全1千多萬棟城鄉房屋建筑數據以及1.3萬處市政設施數據。交通運輸部門完成了18.3萬公里路網、3.3萬座橋梁和隧道、近9千處公路災害風險點的調查。林業部門完成4千多個可燃物樣地6千多個重要野外火源點調查。自然資源部門開展了覆蓋全省107個縣區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掌握了全省1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風險底數。水利部門完成了全1千多座水庫、5900余公里堤防隱患、300多座水閘等水利設施調查。應急管理部門作為牽頭部門,不僅承擔著普查辦的日常工作,同時調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游等行業,調查2萬多個公共服務設施、6千多個?;髽I和礦山等承災體信息,15萬條綜合減災能力數據,8萬多條歷史自然災害數據。氣象部門調查8種氣象災害致災因子信息20.5萬條。地震部門完成47條活動斷層、862個場地地震工程地質條件鉆孔的調查以及140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的抽樣調查

數據的完整、準確、規范是這次普查調查的重點,也是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的重要基礎。在完成調查任務之后,省普查辦認真組織行業部門和各地,按照任務分工,分層級、分行業開展調查數據質檢工作,嚴把數據質量關,確保普查調查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率先通過了國務院普查辦的抽查驗收。

評估與區劃是這次災害風險普查的重點成果之一應急部門開展歷史年度自然災害災情、煤礦和非煤礦山評估,制作各類圖表2675張,編制技術報告12。水利部門開展洪水災害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制圖614張,編制成果報告127套。氣象部門開展暴雨、高溫、大風、雷電、冰雹、低溫、干旱、雪災等8個災種風險評估與區劃,制作945張危險性區劃圖和4366張風險區劃圖。林業部門分級開展評估與區劃,制圖952張,編制成果報告120套。地震部門通過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形成了陜西省1:25地震構造圖、地震危險性圖、不同概率水準的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區劃圖、26個縣區的1:5活動斷層避讓區劃圖,編制各級各類報告313份。自然資源部門建立了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庫和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制圖121張,編制成果報告60套。省普查辦組建了由中國工程院王雙明院士任組長,多個部門和單位64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以省地質調查院技術支撐,開展省、市、縣三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編寫了118份總計432萬字的技術報告,編制各類圖表9000多,基本摸清了全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了重點地區抗災能力

通過開展評估與區劃,第一次明確了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的重點區域,揭示了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形成主要原因和主控因素,為全面開展自然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數據基礎,為防范化解自然災害風險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三年多來,各地各部門堅持“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緊緊圍繞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應急響應與處置等,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協同配合,合力推進普查工作,第一次開展自然災害風險要素調查、風險評估、風險區劃和綜合防治區劃等全鏈條式普查,第一次探索推進致災部門數據和承災體部門數據有機融合,第一次在統一技術體系下開展風險調查、評估與區劃工作,全面高質量完成普查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普查辦正在協同各相關行業部門推進省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建設,為常態化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體系建設、廣泛應用普查數據成果、提升災害防治能力打下堅實基礎。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不斷探索創新方法,深入推動風險普查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深度融合,為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支撐作用,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再次感謝媒體朋友們對普查工作的關心支持。下面,我們愿意就相關內容回答大家的問題。

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李廳長。下面,歡迎大家圍繞今天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國報道:此次普查是第一次在全國范圍開展的綜合性自然災害風險普查,目前普查任務已經全面完成,請總體評價一下我省本次普查工作情況。

李虎平這個問題由我回答,感謝您的提問。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首先它聚焦在自然災害,突出災害風險,強調綜合,而且要落腳到普查,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防范自然災害風險的綜合能力。這次普查參與部門多、人員多、層級多、鏈條長、任務重,技術要求高,協調難度大,第一次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方法可循,加之受三年疫情影響,能圓滿完成任務確實不易。我認為這次普查工作,有四個特點。

一是綜合性,即多災種綜合、致災因子和承災體調查綜合、調查和風險評估區劃綜合等。多災種綜合,就是對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五大類災害的致災要素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致災因子和承災體調查的綜合,就是致災因子和承災體同步調查,數據融合,并以此來科學評估和認識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的水平;調查和風險評估區劃綜合,我們把調查作為一個基礎,評估和區劃是一個重點,依托調查成果,分部門開展單災種的風險評估與區劃。在此基礎上,再開展多災種綜合風險評估和區劃,提出自然災害防治的工作建議。

二是協同性,有橫向部門協同,又有上下各層級協同,還有管理與技術協同等。部門協同,省級層面9個部門和單位參與普查,部門之間同步推進,互聯互通,數據共享,這是協同重點,一個部門的落后和缺失,就有可能影響到整個普查的進展,所以,統籌協調很重要,也是這次的特點。另外,上下協同,因為這次普查涉及省、市、縣,有的還需要鄉鎮、社區參與,做到層級職責明確、目標一致、銜接有序的上下協同也很重要。管理與技術協同,這次的普查組織管理和技術支撐是普查的“兩翼”,做到普查工作制度和技術體系相互銜接,形成管理和技術互為支撐、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普查工作格局。

三是科學性,國家層面編制出臺了48項調查類技術規范和61項評估與區劃類技術規范。這些規范既考慮行業技術規范和業務要求,又保障調查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工作的連續性,按照統一的技術體系,各災種風險等級相對應,建立統一的普查調度平臺,制備統一的調查底圖,下發統一的制圖軟件,保證各行業間調查數據和成果共享共用,做到“一張圖”展示。我們還組建了來自多部門、多領域的專家團隊,負責對普查調查數據、評估與區劃成果的技術審核和把關。同時還建立了逐級審核質量控制體系,保證調查數據可靠性、評估與區劃結果準確性。

四是應用性,堅持“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把普查數據的應用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和最終目的,持續推進各地各部門將普查成果廣泛應用,并及時把普查成果應用到防災減災救災實際工作中。省應急管理廳將各部門數據融為一體,構建了專業應用、監測預警、影響分析和信息發布功能的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

開展多災種、多承災體綜合風險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開創了多個第一。例如,第一次在統一的技術體系下開展普查調查工作,推動致災數據和承災體數據的有機融合,推進了部門間數據共建共享共用;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間位置和物理屬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數據;第一次摸清了全省森林可燃物載量的“家底”,為我省森林草原火災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礎;第一次補齊了1978年以來長時間序列縣級尺度歷史災害數據不完整的短板;第一次開展并形成了覆蓋“省-市-縣-鄉鎮-社區-家戶”的政府、社會、基層、家庭等綜合減災能力調查數據集。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陜西日報:我省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點多面廣,三年多來,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是如何開展的?對日常防范工作有哪些幫助?對未來成果應用有什么考量?

張豪: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非常感謝在座的新聞媒體以及記者朋友們,對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的關心,以及對自然資源事業的大力支持。

在這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過程中,自然資源部門主要負責開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突發性地質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科學劃定地質災害風險區與防治區。三年來,省自然資源廳黨組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堅決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指示,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及省普查辦的工作部署,多次在系統內組織召開推進會和部署會,省市縣三級協調聯動、同向發力,強化技術支撐、嚴控數據質量,高標準嚴要求的完成了本次普查任務,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及國土空間管控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普查工作充分利用“天-空-地-深”一體化風險識別調查體系,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致災體和承災體精細化調查。首先基于孕災地質環境條件,開展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而后在此基礎上疊加降雨、地震等引發因素,進行危險性評價;再結合人員和基礎設施等承災體的易損性,形成風險區劃評價成果;最后在風險區劃評價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省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形成防治區劃成果。

三年來,我們堅持邊普查邊應用,及時轉化成果,支撐日常地質災害各項防范工作:

一是實現了省域風險普查全覆蓋,進一步摸清風險底數。本次普查覆蓋了全省10市107個縣(區),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10536處,潛在威脅31.15萬人和264.84億元,及時動態更新了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編制了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防治區劃圖,分別劃定了地質災害極、高、中、低風險區,地質災害重點、次重點和一般防治區。建立了地質災害“一庫兩區劃”的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摸清全省地質災害風險隱患底數。

二是積極探索創新管理方式,開展雙控試點研究。依托鎮安縣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成果,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示范研究。緊緊圍繞“發現隱患、監測隱患、發布預警、果斷撤離”地質災害防治全鏈條閉環管理方法路徑,創新提出了可在陜南地區推廣應用的雙控“十化模式”,即風險識別精細化、風險調整動態化、責任落實層級化、風險預警精準化、風險防御規范化、風險科普大眾化、風險承擔分散化、風險管理制度化、技術支撐專業化、信息服務智慧化。

三是加大成果轉化應用力度,助力地災防治工作提質增效。依托風險普查成果,支撐省市縣三級科學合理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年度方案,精準發布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2021-2023年,省級發布預警產品213期,發送預警短信117.2萬余條,指導各市避險撤離68.7萬余人。實現成功預報119起,避免1280人傷亡,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2401.4萬元。

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成果發布以來,我們主要在拓展深化成果應用上進行深入思考,計劃在以下四個方面做文章:

一是推進風險普查成果在規劃中的運用。在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充分銜接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加強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布局等方面的災害風險源頭管控。

二是加強風險普查數據在行業中的應用。在省市縣共同努力下,完善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基礎數據庫,優化工作機制,持續開展數據庫的常態更新。加大風險普查成果的數據共享,擴大應用范圍,服務更多行業領域,有效減輕地質災害風險。

三是強化風險普查在防治工作中的應用。著力推進普查成果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綜合治理、能力建設等日常防治工作中的應用。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開展普適型監測設備預警閾值研究,使“人防+技防”發揮更大效用。結合普查工作成果,科學合理安排部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更加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是深化風險普查成果在雙控管理中的應用。在“一庫兩區劃”防災減災體系基礎上,借鑒鎮安縣雙控試點經驗,繼續在陜北黃土地區開展雙控示范研究,探索一套可復制推廣應用于黃土地區的雙控管理模式。

我就介紹這么多,謝謝。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請問陜西省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完成了哪些任務,普查成果在防災減災中有哪些應用?

唐吉新: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工作開展以來,陜西省水利廳高度重視,提早部署,壓實省、市、縣三級責任,建立普查通報機制,一是試點縣普查任務全面完成。多次組織進行技術培訓和檢查督導并對成果專項審查,順利完成灞橋區、神木市和白河縣三個試點縣成果匯交。二是完成洪水和干旱災害致災調查。水利部門累計完成水文站、水位站及大中型水庫共352處約1.2萬條數據的調查工作,完成全省107個縣級行政區的累計約4.2萬條干旱數據及調查成果。三是完成洪水災害隱患調查。累計完成水庫(水電站)工程1119座(13428條數據)、水閘工程303座(3939條數據)、堤防工程4232段(63480條數據)隱患調查工作。四是完成洪水和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累計完成277條、1.66萬公里的流域面積200-3000km2的河流5個不同頻率及超標洪水淹沒圖,以河流為載體,完成全省20.56萬km2國土面積的洪水災害風險區劃與防治區劃成果。以干旱災害致災調查數據、陜西省抗旱規劃、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等成果為基礎,完成全省107個縣級行政區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

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收益”的原則,我省水利普查成果應用在防災減災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防汛工作方面,普查成果用于超標準洪水預案編制。將調查類、中小河流淹沒圖成果應用于我省編制的漢江、渭河、延河、涇河、西安城區段等超標準洪水預案編制,在各市、區縣開展預案編制過程中也將調查成果充分應用,使預案更能反映防汛工作實際。二是在水利工程規劃建設中,部分成果應用于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實施方案編制之中。將普查中編制的中小河流淹沒圖、堤防工程隱患調查數據等成果進行融合應用,為順利編制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實施方案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同時我省正在開展的渭河、北洛河、漆水河、石川河等流域規劃修編工作,充分吸納普查成果,全面梳理流域水利工程分布概況,為流域規劃修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在水旱災害預警和聯合調度系統中進行了推廣,西安市將灞河、黑河洪水淹沒圖成果應用到南山支流洪水預警及河庫聯合調度系統中。積極應用本次普查河道洪水淹沒圖成果,實現了在二維場景下對灞河、黑河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洪水淹沒范圍數字化展示,包括不同斷面流量、水位、水深、淹沒面積等,為黑河、灞河河庫聯合調度提供了技術支撐。

我的回答到此,謝謝。

西西新聞:據了解,氣象部門對多種氣象災害進行了調查和評估,能否介紹一下此次普查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普查成果應用方面有哪些新的技術方法?

李茜:謝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對全省110個縣(區)暴雨、干旱、高溫、冰雹、大風、低溫、雪災、雷電八種主要氣象災害的調查和評估,形成了四方面的成果:一是普查技術體系。我們制定了分災種、全鏈條地評估與區劃技術規范,搭建起集約高效的氣象災害評估與區劃系統平臺,建立了完善的技術體系,以此為基礎全面順利完成普查任務。二是災害調查評估成果。我們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全面獲取了全省各縣(區)八種主要氣象災害的致災因子信息、孕災環境信息和特定承災體致災閾值,累計獲取致災因子數據20.5萬余條,建立了我省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基礎數據庫。三是風險評估與區劃成果。開展了數據收集、處理與分析,制作完成8類災種各級氣象災害致災孕災要素分布與危險性評估地理信息文件和圖譜,形成了共945張危險性區劃圖和針對人口、經濟和三大農作物的4366張風險區劃圖譜。四是成果報告。省市縣三級分別基于各自調查和評估區劃成果,編制完成本省本級風險評估與區劃技術報告。

在普查成果應用方面,我們以提升防災減災氣象保障能力為根本出發點,緊扣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用戶需求,深入推進普查成果在重要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評價、各類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氣候適宜性區劃、中小河流洪水風險預警服務、相關地方規劃、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等方面進行了運用,充分發揮了普查成果在氣象防災減災決策服務中的應用效益。如,《陜西氣象觀測站網布局設計方案(2021-2035)》編制、暴雨預警信號標準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修訂工作充分應用了此次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其次,基于氣象災害致災危險性分析、風險評估與區劃等最新普查成果,開展了氣候標志評定、國土空間規劃、區域氣候可行性論證等技術服務,促進趨利避害,積極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另外,我們利用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和研發的氣象災害風險預估技術成果,面向防災減災、農業、交通、森林草原防滅火等領域,研制次季節天氣過程、月、季、年尺度氣象災害風險預估4類業務產品,初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預估業務流程。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建設、重要發展規劃、重點領域和各地各部門實際需求探索開展普查成果應用,推廣成果應用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推進構建普查成果應用體系,充分發揮普查成果對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支撐作用。

我的回答就是這些,謝謝。

李惠:感謝幾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本場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