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陜西省科技教育中心建設進展情況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系列發布會(第二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3-10-12 13:12
10月11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趙懷斌、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海波出席,介紹陜西省科技教育中心建設進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二級調研員華廣洪主持。
華廣洪: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舉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系列發布會的第二場,非常高興邀請到省科技廳副廳長趙懷斌先生、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海波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我省科技教育中心建設進展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趙懷斌先生作介紹。
趙懷斌: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與媒體記者朋友見面。借此機會,我謹代表陜西省科技廳,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陜西科技工作的新聞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陜西省科技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國家新時代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總體部署,立足交通區位、產業、科教、歷史文化等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全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為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動力、添活力。按照科技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要求,依托省內各類科技創新主體,有效對接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不斷創新科技合作模式,著力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四項行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助推“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下面,我從四方面來介紹有關工作情況:
一是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進互信合作。舉辦海內外科技培訓班,加強管理人員和科技人才雙向流動。依托楊凌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進一步拓展農業對外開放新路徑。建設“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先后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開展國際交流活動500余項,舉辦“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15期,為墨西哥、蘇丹、埃塞俄比亞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訓科技人員270余人次。2015年,西安交通大學倡議并組建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8年來,聯盟逐步完善機制建設,發布了《西安宣言》等文件,大力推進絲綢之路沿線機構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播、政策研究、醫療服務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目前,共有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60多所大學加入聯盟。同時,通過舉辦參與科創會、絲博會、農高會、高交會、東盟博覽會等國際會展和論壇,推動秦創原論壇國際化發展,形成陜西國際科技創新品牌。近年來,舉辦和參加海內外各類科技會展論壇等活動40余場次,由省科技廳指導的“陜西國際科技創新創業博覽會”已逐漸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科技創新創業專業會展。
二是推動聯合實驗室建設,構筑多層次創新合作平臺。爭取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陜布局,啟動建設省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新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打造對外科技創新合作平臺體系。目前,在國家科技部大力支持下,西北大學獲批建設“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通過部省項目聯動支持,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絲綢之路國際旅游與文化遺產大學在聯合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保護傳承絲綢之路多元燦爛、和諧共生的歷史文化風貌作出了積極貢獻。為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我省正在全力推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建“中國—中亞旱區農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力爭在鹽堿地治理、節水灌溉及綠色農業高效生產重大科技攻關和產業合作等方面取得較大成效,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陜西科技支撐。截至目前,我省已形成7家國家級和省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47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對外科技合作平臺體系。
三是開展科技園區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近年來,我省在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園區合作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依托國家現代農業國際創新園,創新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現代農業合作機制,推進境外農業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建成海外科技示范園區10個,推廣傳播110多個優良品種和高效栽培技術,輻射面積達3000多萬畝。依托科技園區推動農業對外投資,推廣中國農業技術裝備,加強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
四是深化科技項目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發揮陜西科技資源優勢,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建設,聚焦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突出“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在文化遺產保護、疾病與健康、現代農業、清潔能源技術、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組織省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近年來,省內產學研機構共承擔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0余項、省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350余項,累計獲支持經費近3億元。據統計,在現代農業、新材料、地球科學等領域開展合作,累計申請國際專利102項。近三年我省輸出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技術合同成交79項,金額17.38億元。
華廣洪:下面,請王海波先生作介紹。
王海波: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首先我謹代表陜西省教育廳對新聞界的各位朋友長期以來對陜西教育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我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域的戰略規劃,積極發揮高校資源富集優勢,以新時代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總體布局為藍圖,不斷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我省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邁出堅實步伐。主要有四方面工作:
一、積極構建“一帶一路”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機制
我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主動作為,為中外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搭建合作交流平臺,鼓勵高校依托自身優勢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目前已形成“兩平臺、三聯盟”為主的交流合作局面,全面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內涵式發展走深、走實。
一是依托“兩平臺”建立合作交流機制。搭建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和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兩個溝通平臺,依托“兩個平臺”每年集中發布我省高校對外合作成果、舉辦中國傳統文化展演展示、開展中外專家研討交流活動。自“兩個平臺”建設以來,累計有60多個國家的12000余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政要參與活動,簽署合作協議200余項,成立各類聯盟和教育研究機構20余個,有效促進了中外教學科研工作者的互動交流,強化了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成果孵化、實踐應用的互融互通,搭建了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建共享、協同創新、高效共贏的重要紐帶。
二是構建“三聯盟”為主的合作互動平臺。支持西安交通大學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有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50所高校參與聯盟,圍繞能源、化工、全球健康、法學等諸多方向,形成了13個學科子聯盟,先后舉辦絲綢之路機器人創意大賽、絲綢之路翱翔青年領袖計劃、絲路文創暑期課程等活動,為推進絲綢之路教育共同體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支持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發起成立“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已有來自17個國家的105所職業院校、行業協會、企業加入,為“一帶一路”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人員培訓交流、邊遠地區教育幫扶等提供支持。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已有18個國家的96所涉農高校及研究機構入盟,在中國、哈薩克斯坦、波蘭、蒙古等國家連續舉辦了七屆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合作論壇,推進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通過舉辦各類農業研修班,累計培訓2000余人次,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農業領域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
二、不斷強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需人才支撐
培養大批與“一帶一路”倡議要求相適應的人才,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的基礎保障。我省依托自身區位優勢,大力培養語言通、專業精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為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貢獻陜西力量。
一是深入推進“魯班工坊”建設。鼓勵高職院校積極參與教育部“魯班工坊”建設,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提供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肯尼亞鐵路培訓中心獲批全國首批“魯班工坊”立項,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獲批全國有條件運營立項項目,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具備高技術素質和技術創新的能力。
二是打造“秦嶺工坊”自主品牌。我省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求實高效、共同發展”為原則,打造“秦嶺工坊”自主品牌,著力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的職業技能人才。項目成立至今,已有4所高職院校分別在希臘、印度尼西亞、坦桑尼亞、吉爾吉斯斯坦等4國開設“秦嶺工坊”,同時,為坦桑尼亞研發9個國家級崗位職業標準和配套人才培養方案,助力當地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三是“留學陜西”培養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省國際學生學歷生占比及“一帶一路”國家學生占比均有提升,其中學歷生占比由2013年的46.6%提升至2022年的70%,“一帶一路”國家學生占比由2013年的51.2%提升至2022年的71%。我省聯合行業優勢企業,建立國際學生聯合培養基地,逐步形成校企聯合、訂單式、學術導向的來華留學培養模式,大力培養語言通、專業精的本土化、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貢獻陜西力量。
三、持續促進我省教育對外開放內涵式發展
我省不斷擴大優質國際教育資源,加大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加強國別區域研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通用語種新專業和復語教育,持續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一是中外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3年8月,全省共有27所高校與美國、英國、意大利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40所高校合作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增加至46個。其中本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0個、項目30個,機構數量居西部前列,在讀學生1.3萬余人,430名學生被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錄取,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創新獎勵等超過640人次,引進了更多優質國際教育資源,提升了學校國際化水平。
二是國別區域研究進一步加強。指導高校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國別國情、國際關系、跨國貿易、金融投資等研究,打造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進行綜合研究的實體平臺。2022年,我省16個國別區域研究中心全年累計主持或參與省部級及以上課題70項,有力提升了我省高校研究實力聲譽和影響力,助力我省企業更好的拓展海外市場,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融合、文化包容、民心相通。
三是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專業群。我省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通用語種新專業和復語教育,增設沿線國家語種專業,探索實施了非通用語+通用語、外語+專業的復語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推動非通用語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專業群。截至目前,我省5所高校開設非通用語種20個,指導西安中學啟動高中俄語國際課程班,儲備各類非通用語種國家語言人才。
四、積極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涉陜教育成果
中國-中亞峰會結束后,省教育廳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積極開展與中亞五國的交流合作,達成多項合作協議,取得了多項實質性成果。
一是赴中亞國家開展教育合作交流。組織省內15所高校及西安市教育局赴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中亞國家訪問交流并舉辦4場高等教育展,簽署高等教育院校合作協議18份,有效促進了中國-中亞五國教育交流合作。
二是實施“中國—中亞技術技能提升計劃”。指導西北工業大學在哈薩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大學設立分校,該項目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亞峰會”上見簽并正式啟動,目前兩校已就培養方案等具體事宜展開對接。指導長安大學牽頭成立“中亞五國交通基礎建設領域人才培養聯盟”,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完成聯盟啟動儀式,并吸引多所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入盟。
三是支持中亞國家高校加入“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由西安交通大學牽頭,舉辦中亞高校教育合作研討會,邀請中亞國家19所友好合作高校50名代表,線上交流討論。目前,7所中亞國家高校加入絲綢之路大學聯盟。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扣我省“十四五”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進一步加大陜西教育對外開放力度,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交流不斷走深、走實,為服務國家外交大局作出陜西教育貢獻。
謝謝大家!
華廣洪: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
央廣網:剛才趙廳長提到了現在在建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我們了解到現在陜西省已經發布了相關文件,確立要推進這個事情,構建多層次的國際科技交流平臺。請詳細介紹一下聯合實驗室有關情況。
趙懷斌:非常感謝您的提問?!耙粠б宦贰甭摵蠈嶒炇沂菂⒄諊抑攸c實驗室建設的對外科技合作創新最高層次平臺,旨在通過雙方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人才互訪、技術交流等務實合作,擴展國際合作平臺,發揮科技外交作用,有效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萍疾坑?017年5月,提出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重大科技發展需求、科研基礎條件與合作意愿,建設一批新的聯合實驗室,5年來,科技部已認定全國5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2021年,通過省科技廳推薦,西北大學“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獲批建設科技部第三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此基礎上,2022年,按照《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管理辦法》,結合陜西科技合作特點,我廳制定出臺《陜西省“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工作指引》,明確聯合實驗室是陜西科技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陜西科技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是培育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的“預備隊”,以服務陜西“一帶一路”創新合作,開展國際科技聯合攻關,推動人才交流培養,技術示范推廣和協同創新合作發展為主要任務。目前,已認定首批6家省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計劃到2025年全省布局建設20家具有顯著凝聚力和影響力的“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服務“一帶一路”大格局建設。
剛才在發布辭中介紹到,今年中國—中亞峰會后續安排正在跟科技部進行匯報,爭取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建旱區農業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我們正在有序推進。
謝謝。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眾所周知,今年5月舉辦的“中國—中亞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作主旨講話,其中提到,歡迎中亞國家高校加入“絲綢之路大學聯盟”。通過剛才省教育廳領導的介紹,我們也發現,除了絲路大學聯盟外,近年來,省教育廳還支持高校成立了“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等多個聯盟機制。請詳細介紹一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近年來的亮點工作,以及未來規劃,又將如何促進“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
王海波: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是西安交通大學于2015年首倡發起的,目前共有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50所高校加入并開展了多元交流合作。近年來,聯盟圍繞科學和人文兩大主題,在科技競賽、人文交流和高端定制培訓課程等方面陸續打造了3類品牌項目:1、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產業與經濟發展領軍人才計劃”高端博士項目;2、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路工程基地攜手開展“一帶一路”人才培養項目;3、與香港理工大學、國網技術學院、香港電燈有限公司聯合實施的“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以上品牌項目的建設,促進了聯盟內部各成員單位的交流互鑒,不斷擴大了聯盟影響力,也使聯盟的發展不斷走深、走實。
“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由陜西職業技術學院于2017年牽頭成立。經過6年的努力,目前已有105家成員單位加入,涵蓋境內外高等院校和各行業知名企業、協會、政府機構。聯盟成立至今,共舉辦六屆國際職教論壇,累計邀請德國、法國、瑞士等10余個國家的3000余名學者參加。今年5月,在中國—中亞峰會期間,吉爾吉斯共和國教育科學部與“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簽署了《構建SRVE-國際標準化體系諒解備忘錄》,致力于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職業教育標準的合作交流,推動在中亞國家開展“秦嶺工坊”合作項目,積極落實中國-中亞技術技能提升計劃。
除以上聯盟外,我省還鼓勵屬地高校依托自身優勢學科成立聯盟平臺,支持西北工業大學發起成立“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合作聯盟;依托長安大學成立“中亞五國交通基礎建設人才培養聯盟”;支持陜西師范大學牽頭成立了“絲綢之路教師教育聯盟”“絲綢之路人文社會科學聯盟”“絲綢之路圖書檔案出版聯盟”;支持西北大學成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聯盟保護與傳承聯盟”;支持西安外國語大學成立“‘一帶一路’語言文化大學聯盟”;依托西北政法大學設立中國-中亞法律查明與研究中心,不斷提升與中亞五國教育合作交流質量。
下一步,我省將持續深化大學聯盟及職教聯盟合作內涵。支持西北工業大學成立“絲路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采取訂單式培養模式,為中亞五國培養跨境電商人才及管理人才,服務當地跨境貿易、數字產業發展需求;支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成立“絲路國際建筑科技大學聯盟”,整合絲路沿線建筑類高校資源,開展城市城鎮化建設實踐和科學攻關。
總之,一定要發揮陜西高校資源優勢,按照中國—中亞峰會的精神,對中亞五國發展貢獻陜西高校的力量。
群眾新聞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開展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載體。請介紹一下我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以來,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趙懷斌: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所說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包括國際創新園、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園和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五種類型。2015年我省認定首批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到目前為止,分布在陜西的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3家,由科技部審核批復在陜西建設。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24家,在現代農業、資源環境、材料科學、生命健康等領域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關系。與800多家海外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簽約開展項目合作,通過基地先后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90余名來陜開展交流合作,組織參與線上線下國際科技學術交流會240余場,參加各類學術交流和培訓活動人數超過11萬人次。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已成為陜西擴大開放、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加強對外科技合作交流領域的重要支撐和中堅力量,承載著科研、成果和人才三大創新要素,在探索“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推進我省國際科技合作水平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謝謝。
陜西科技報:陜西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教育大省,多年來吸引諸多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學生來陜學習。請問陜西高校如何發揮學科專業特長,創新國際學生培養模式?
王海波: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學生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達到71%。
為進一步促進國際學生培養提質增效,我省創新國際學生培養模式,建立國際學生聯合培養基地,逐步形成了校企聯合的來華留學培養模式,大力培養語言通、專業精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比如,長安大學與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合作培養尼日利亞籍學生累計300余人,并簽署協議共建尼日利亞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石油大學以油氣人才培養為支點,與中塔天然氣管道公司、中吉天然氣管道公司、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合作,為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培養了近700名石油化工、油氣管道建設運營專業人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中國有色集團駐贊比亞企業培養當地技術人員800余人次,并掛牌成立了“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分院、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贊比亞分院”,不斷推動境外留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及學歷提升。
下一步,我省將主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發揮陜西與絲路沿線國家自然稟賦相似、地緣文化相通的優勢,打造絲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絲路歷史人文研究中心,用好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等平臺,加強有組織的人才培養,大力推動訂單式、學術導向的來華留學生培養模式,為絲路沿線國家在能源化工、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以“中國—中亞峰會”召開為契機,加強中國—中亞國家學生的互動交流,做好留學生互派工作,互相學習對方文化,促進心相通、民相親。同時,借助我省自貿試驗區國際學生創新創業利好政策優勢,鼓勵優秀畢業生留在陜西創新創業,搭建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人們之間的文化“橋梁”,為繼續培養知華、友華的國際友好力量做出陜西教育貢獻。
謝謝。
華廣洪:感謝兩位發布人的發布,感謝媒體朋友出席,本場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