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陜西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有關情況
“貫徹二十大精神?深化‘三個年’活動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十一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3-09-27 09:11
9月26日10時,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賈強,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張進出席,圍繞“陜西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貫徹二十大精神、深化‘三個年’活動、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系列發布會第二十一場。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省文物局副局長賈強先生,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張進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陜西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賈強副局長作介紹。
賈強:各位新聞界媒體朋友,上午好!
感謝長期以來各新聞媒體對文物工作的關注和支持,下面我就陜西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作以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文物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大遺址保護利用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省大遺址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強化大遺址保護
統籌保護與發展。在大遺址集中的西安、寶雞、咸陽等市實行考古前置制度,在土地儲備時,完成考古調查評估、勘探和發掘工作,實現出讓時“凈地”供應,有效統籌了大遺址文物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在西安咸陽機場三期等大型基本建設項目考古中,積極調度全省考古力量,保障重大項目順利實施。
加快實施保護展示工程。實施秦始皇帝陵外城垣及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館陵連接道路工程方案正在深化設計。實施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搶險加固、保護展示等一系列文物保護工程,有效改善了石峁遺址保存狀況。建成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標識系統。
深化大遺址保護研究。依托我省“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磚石質文物保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等四個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發揮我省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的優勢,加強大遺址保護研究。聯合氣象、地質等部門合作推進大遺址文物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成立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研究專家智庫,結合保護規劃修編,深入研究大遺址保護與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改善統籌協調等問題。
二、提升大遺址管理能力
頂層設計持續完善。《石峁遺址保護條例》《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等法規相繼出臺。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若干措施》、出臺《關于加強考古工作的實施意見》。公布實施秦咸陽城遺址、周原遺址等13項大遺址保護規劃,促進大遺址保護傳承融入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央地共建穩步推進。省政府、國家文物局簽署協議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立完善溝通協作、要素保障和督導落實機制。共建以來,成立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利用聯盟,開展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修編,實施李下壕村莊改造及環境整治項目,進一步統籌好文物保護利用、民生改善等工作。
空間用途管理措施不斷強化。與省測繪局聯合開展大遺址保護區地形測繪工作,為文物保護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奠定基礎。緊抓“三區三線”劃定機遇,將漢長安城遺址區內10904.5畝永久性基本農田調出,并積極申請將其列為自然資源部“大遺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試點”。
三、深入挖掘大遺址價值
大遺址考古成果豐碩。深入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石峁遺址考古為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資料,太平遺址考古反映出以禮制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清平堡遺址長城考古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漢文帝霸陵考古糾正了歷史文獻的失誤,確定了陵位及其規模、布局和內涵。秦始皇帝陵陵園外圍大型陪葬坑考古發掘初步厘清軍陣的排列規律,明確了秦陵陶俑制作程序。
推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石峁遺址申遺穩步推進,構建省級石峁遺址申遺領導小組統籌,省市縣三級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多次召開研討會,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對石峁遺址突出普遍價值進行深入探討。強化文物本體保護管理,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為加快石峁遺址申遺工作奠定基礎。
加強大遺址保護利用宣傳。通過舉辦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以線上線下方式,充分展示我省大遺址保護工作成果。與陜文投集團合作拍攝我省大遺址保護系列專題宣傳片,以我省七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視角,運用新媒體傳播方式,突出反映我省大遺址保護利用成果,引導公眾廣泛參與,形成大遺址保護傳承體系,真正讓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四、有效利用大遺址保護成果
博物館展示水平持續提升。陜西考古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家考古專題類博物館,依托我省大遺址資源,打通考古、保護、研究、展示、傳播的考古學科全鏈條,具有“中國考古的里程碑”重要意義。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建成開放,對兩乘銅車馬的修復、保護、研究等工作進行全方位展示。
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特色突出。“關中文化片區”作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四個片區之一,以我省周原遺址、秦雍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大明宮遺址等大遺址文化資源為主體,突出關中文化在黃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凸顯陜西黃河文化的根源性、延續性和融合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國家重點項目,紅石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鎮北臺長城文旅融合區項目、定邊鹽場堡長城遺址公園項目、鎮靖堡至龍洲堡段長城保護修繕項目、龍洲堡至鎮靖堡明長城風景道項目等正在積極推進中。建成秦始皇帝陵、漢陽陵、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石峁遺址、統萬城遺址、乾陵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7處,橋陵、雍城等7處遺址進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立項名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數量居全國領先地位。
大遺址研學備受歡迎。開展秦始皇帝陵“走近考古——探尋大秦的上下世界”考古研學活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得2022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開展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悟·四季”二十四節氣進校園活動、“漢代體育運動”特色課程,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榮獲2022年陜西省全國科普日活動先進單位。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當前陜西大遺址保護正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做好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一是加大遺址保護工作力度。重點實施漢長安城遺址、石峁遺址本體保護工程。二是加強大遺址價值闡釋。將考古研究貫穿于大遺址保護利用全過程,明確保護重點,對我省大遺址因地制宜、分級分類保護利用。三是提升大遺址展示利用水平。打造大遺址建設及展示利用一流樣板,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
李惠:謝謝賈局長。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
陜西日報:我省大遺址考古近期取得哪些重大收獲呢?考古研究工作在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賈強:大遺址是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陜西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大遺址共有18處54個點,無論是數量,還是等級,都居全國前列。這些大遺址,也一直是我們陜西考古的重中之重。特別是自國家“大遺址考古”實施以來,陜西考古機構聚焦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針對大遺址有計劃地開展了持續深入考古工作,協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課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發現與收獲,基本構建了中華文明的骨干脈絡,彰顯了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梢哉f,近年來陜西的大遺址考古,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重要的大遺址考古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石峁遺址。它是黃河流域一處距今4300年至3800年、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規模宏大的史前都邑城址,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性遺址。近年來,在厘清遺址城垣結構、功能區劃的基礎上,重點發掘了遺址核心區——皇城臺上的氣勢恢宏石砌宮殿建筑群和石峁文化最高等級墓地。出土了多幅大型的城墻石雕構件、大量精美的玉器,及珍貴的銅器,不斷刷新社會各界對早期中國文明發展高度的認知。石峁城址的系列考古發現,反映其社會對等級、權力、技術的強調,標志其文明程度已經進入早期國家形態。城址規劃與建筑工藝,代表著4000年前黃土高原地區城市典范,一直被后世傳承發展并普遍應用,被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譽為“中華圣城”,是中華文明根與魂的直接物化載體。
二是周原遺址。它是距今3000多年、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西周遺址,也是傳承西周文化乃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從1942年石璋如先生的首次調查算起,周原考古迄今已有80年的歷史,積累了大量考古資料,建立了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對多個地點遺存的性質有了較多的了解。特別是該遺址以往還出土了幾十批、不同家族的青銅器窖藏,素有“西周青銅器之鄉”的美譽。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深入,經過詳細的調查與勘探,基本厘清了遺址的布局結構,確認遺址面積總計30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是,首次發現了總面積在2800平方米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彌補了以往缺乏先周文化高等級遺存的缺憾,為遺址先周時期乃太王遷岐性質的判定提供了重要證據。首次在該遺址發現了一大一小,布局周正、規模宏大的兩座西周城址。大城建于西周晚期,面積520萬平方米;小城建于商末周初,面積175萬平方米。兩座城址的發現,不僅使我們對遺址商周時期聚落結構與聚落變遷認識有了質的飛躍,為周原乃西周都邑性質的判定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探討中國先秦城市發展史提供了全新素材。
三是秦櫟陽城。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是戰國中期秦獻公二年到孝公十一年的秦都,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王劉邦之都,和漢高祖七年前的漢王朝第一座都城。2012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先后確定三座古城,其中三號古城為文獻中為都時期的櫟陽所在,二號古城殘存面積達9.5平方公里,是與洛陽相仿佛的漢代第二大城市。2019以來對三號古城核心區、后宮區展開較大面積發掘,揭示出不同功能、等級建筑平面形制、位置布局上存巨大差異,確認的三號古城南北軸線,和宮殿中半地下空間、浴室、廁所等建筑細節,對戰國中期到西漢初期王國時代到帝國時代的都城研究均具重要價值。?
四是漢文帝霸陵。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一代明君,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文景之治。霸陵的考古開始于本世紀初,經過十多年的田野工作,最終否定了霸陵在西安白鹿原“鳳凰嘴”的繆載和誤傳,確認了霸陵的準確位置,即今天的“江村大墓”。通過探查搞清了霸陵的陵區范圍和形制布局,并發掘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彌補了西漢帝陵制度發展演變的關鍵環節。霸陵的雙重陵園、帝陵居中、外藏坑圍繞帝陵布局等都是西漢帝陵中最早出現的,反映了以帝陵為中心的規劃思想,體現了國家至上的政治理念。另外,薄太后南陵出土金、銀器上裝飾圖案帶有游牧民族的文化風格,為研究絲綢之路開通前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也是先秦兩漢農牧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直接證據,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見證之一。
五是隋唐長安城。唐長安城是唐王朝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等諸方面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建筑最宏偉、規劃布局最為規范的一座都城。唐長安城的規劃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等古代城市建設。近年來,隋唐長安城的考古工作的重點是發掘了朱雀大街五橋遺址、安仁坊遺址、長安城東北角夾城及十王宅遺址、東市遺址以及西郊宮人墓地等,均取得了重要收獲。“天街五橋”包含的五門、五橋元素與都城規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將刷新對隋唐長安城中軸線的認知。隋唐長安城東北角夾城及十王宅遺址的發掘廓清了隋唐城郭城東北隅的空間格局,對玄宗開始營建的夾城空間有了新的認識,厘清了夾城修建前后郭城東北角格局的變遷。三民村唐代宮人墓地東側以兆溝為界,與同期墓葬相隔,兆溝內墓葬排列有序。這批墓葬形制與葬俗一致,排列有序,顯然經過嚴謹規劃。結合以往在此地西南發現的唐太宗、高宗及中宗時期的宮人墓志推測,此次發現的墓葬應系唐初宮人墓。該墓地的發掘首次發現了唐代宮人墓地東兆溝,明確了墓葬排列方式,進一步確定了宮人墓地的分布范圍及其埋葬序列。
談到大遺址考古的作用,可以說發揮著基礎性支撐作用,無論是價值認識、功能布局、內涵闡釋、保護措施、展示利用都要以考古為前提和基礎。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1)大遺址考古工作,著力于搞清遺址的布局結構和功能區劃,這就為遺址的整體保護、遺址公園的建設可以提供科學的本底依據。(2)大遺址考古研究,以深度挖掘、闡釋遺址的文化價值為要,可以為生動講述中華文明故事提供豐富的內容與細節。(3)大遺址考古工作與研究,一般周期比較長、專業要求高,在培養考古人才方面可以發揮老中青傳幫帶的獨到作用。這幾年,我們一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就是經過大遺址考古鍛煉出來的。
謝謝。
國際在線:對于部省共建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有哪些新的進展呢?
張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感謝您的提問。漢長安城遺址規模宏大,遺存豐富,文化含量高,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重要標識地。早在2010年,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開始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這是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創新之舉,為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9月22日,國家文物局、陜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聯席會議召開,簽定《部省合作共建協議》,明確提出在創新完善特區體制機制、強化政策保障、深化文化價值闡釋、提升展示服務水平、探索創新保護發展等方面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地,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奠定了堅實基礎,標志著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發展工作邁上了新的階段。
聯席會議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精心部署下,《部省合作共建協議》確定的各項任務有條不紊的順利推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夯實工作責任。積極爭取國家文物局支持,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已納入國家文物局重點工作項目,國家文物局領導、主管司室負責同志多次現場調研指導,已經研究明確了未來五年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五大類13項主要任務,編制了《工作方案》,細化落實工作內容、實施步驟,確保各項工作內容實、支撐強、有抓手。
二是推進機構調整。按照權責明晰、相對獨立、運轉高效、協調順暢的要求,對原有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機構進行重組,調整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管委會為西安市政府派出機構,明確了其獨立機構的職能定位、機構設置和運行機制。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編制并實施文物保護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負責文物保護管理、展示利用工程實施、促進和提升相關產業發展。目前,重組的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機構已經正常運轉。
三是開展保護規劃修編。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修編是做好漢長安城保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不僅為遺址區文物保護展示利用、居民與產業調控、民生基礎設施完善等確定了工作目標和實施路徑,同時在規劃修編過程中,注重與周邊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以及西安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的銜接,進一步優化漢長安城大遺址的保護思路和產業發展定位,著力解決制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的瓶頸問題。目前,修編的保護規劃已經成稿,在征求相關機構和專家意見后即將上報審批。
四是籌建專家智庫。根據部省共建協議“組建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自然資源、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多領域專家智庫”的要求,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支持下,專家智庫已經建立,涵蓋了考古、文保、規劃、展示利用等諸多領域的20位國內權威專家名單,全方位指導遺產保護管理及特區建設。
五是推進聯合考古工作。指導西安市編制《聯合考古方案》,建立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牽頭,省、市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等考古單位協作的考古工作機制。按照“全面勘探、重點發掘”相結合的考古工作方式,組織協調專業考古機構結合已有考古工作成果,編制系統的漢長安城遺址中長期考古工作計劃,進一步明確工作方向和分工,增強課題意識,注重多學科研究,統籌考慮遺址保護展示問題。
六是推進項目實施。實施了漢長安城城墻遺址保護工程、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景觀提升工程、李下壕村莊環境整治改造工程,推進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院建設,完成博物館選址和方案設計工作。策劃實施未央廄·漢馬文化展示體驗基地、漢風露營基地等一批集文化性、科普性、體驗性于一體的文旅項目,通過探索遺址活化利用與文旅融合的新方式,讓漢代傳統文化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深入人心,讓千年遺址煥發青春活力。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探索以漢長安城遺址為代表的中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新思路、新機制、新方法,落實《部省共建協議》的各項任務,創建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示范模式,將漢長安城遺址建設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地,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建成全國大遺址保護一流示范樣板。謝謝!
西西新聞:請問我省在大遺址活化利用方面是如何推進的?
張進:感謝您的提問。眾所周知,大遺址是陜西文化遺產中最具有特點和最具有優勢的一類文物資源。做好大遺址活化利用工作,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大遺址“活起來”,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近年來,我省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以及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大遺址利用導則(試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廣泛傳播大遺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創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推動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陜西這幾年在大遺址保護和活化利用方面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規劃是做好大遺址保護和活化利用的基礎。近年來,我省堅持規劃引領,編制了全國第一例以省級行政區域內的各類文物為保護對象的《陜西省文物保護總體規劃》,是宏觀引導陜西省文物資源全面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指導性文件。長城、石峁、周原、秦咸陽城、統萬城、耀州窯等13處大遺址保護規劃已經省政府公布實施,秦始皇陵、橋陵、漢陽陵等5處保護規劃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漢長安城遺址規劃修編、漢茂陵等12處保護規劃已經完成編制,為大遺址活化利用奠定基礎。
二是加強大遺址內涵和價值闡釋工作。挖掘闡釋大遺址文化內涵是促進活化利用的核心。近年來,我們加大大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力度,石峁、秦始皇陵、周原、櫟陽城、秦咸陽城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極大豐富了大遺址文化內涵。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抓好大遺址的考古工作、研究工作、價值闡釋工作,通過大遺址的深入挖掘研究,提煉遺址核心價值,講清講好大遺址背后的故事,為大遺址活化利用注入靈魂。
三是創新活化利用方式。以“價值利用”為導向,兼顧“相容使用”,發揮大遺址的社會教育功能和使用價值,多方式展現大遺址價值內涵,是讓大遺址活起來的重要手段。一是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抓手,積極實施秦始皇陵內外城垣保護展示、漢陽陵標識體系、漢長安城未央宮改造提升等保護展示工程,加大推進統萬城、秦咸陽城、乾陵等保護利用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提升陜西大遺址保護利用水平。二是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重點,打造中華文明重要標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鎮北臺文旅融合區、紅石峽長城博物館、鹽場堡長城文化公園、鎮靖堡-龍洲堡風景廊道順利實施。三是以公共文化服務為目標,加快推進博物館建設。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統萬城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分館建設進展順利,石峁遺址博物館、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等即將向游客開放,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四是以文物主題游徑為創新,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文物主題游徑是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干,以特定主題為主線,有機關聯、串珠成鏈,集中展示專題歷史文化的文化遺產旅游線路。按照國家通知要求,今年6月,我省公布了陜西省首批三條文物主題游徑,分別是:大漢文化主題游徑、沿黃文化主題游徑、中共中央轉戰陜北主題游徑。通過建設文物主題游徑,促進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四是擴大宣傳講好大遺址故事。發揮文物資源優勢和媒體平臺優勢,持續推出大遺址價值闡釋傳播精品。協助國家文物局和中央電視臺拍攝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尋找霸陵》,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的《長城之歌》及《長城影像志》等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后引起強烈反響。聯合開展“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推出我省大遺址線上線下聯動傳播活動。省電視臺拍攝了《考古中國之霸陵篇》,陜文投正在籌拍《陜西大遺址》系列專題片,榆林市錄制的《長城紀事》等宣傳資料,極大地提升我省大遺址影響力。大遺址已經走出“深閨”、走近觀眾、穿越時光、融入當下,推動了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謝謝!
李惠:感謝兩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本場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