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為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貢獻 自然資源力量”有關情況
“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發布會(第六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2-12-08 08:53
12月7日10時,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雷鳴雄,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蘇永茂、礦業權管理處副處長王德峰出席,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為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貢獻自然資源力量”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舉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發布會第六場,非常高興邀請到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雷鳴雄先生,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蘇永茂先生、礦業權管理處副處長王德峰先生,請他們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為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貢獻自然資源力量”這一主題介紹情況,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雷鳴雄副廳長作介紹。
雷鳴雄: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自然資源系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一手抓耕地保護、生態保護,一手抓土地要素保障、能源要素保障,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下面,我就有關情況向大家作以簡要介紹。
一、全面摸清全省國土利用現狀家底。按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統一部署,全面采用分辨率優于1米的遙感影像制作調查底圖,歷時3年實地查清了地類、位置、范圍、面積等國土利用狀況,夯實了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基礎。三調表明,全省耕地4401.51萬畝、園地1821.01萬畝、林地18714.02萬畝、草地3315.49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376.74萬畝;受退耕還林政策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以及“三調”地類認定標準變化等因素影響,10年來全省耕地和草地面積有所減少,主要流向林地和園地;其中林地凈增加1866.3萬畝,園地凈增加545.83萬畝。我省創新開展的“秦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試點”“黃河流域(陜西段)自然資源潛力調查研究”“陜西省交通物流用地專項調查”等自主性調查項目,更加精準地奠定了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基礎。
二、加快構建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立并監督實施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實施意見》,統籌劃定“三區三線”,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順序,以2020年現狀耕地4396.01萬畝為基數,劃定我省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分別為4327.56萬畝和3379.43萬畝;劃定生態保護紅線7332.93萬畝,保持了總體穩定;按照現狀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全省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122萬畝,同時在城鎮開發邊界以外,也為未來實施的交通、能源、水利和鄉村振興等重大項目預留了發展空間。堅持底線思維、安全發展等五個原則,根據我省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引領西部發展的增長極、中華文明和中國革命精神標識地等五個功能定位,統籌戰略引領、空間格局、底線約束、管控措施等中央精神和國家要求,在農業、生態、城鎮等三大空間基礎上突出秦嶺保護,嚴格管控秦嶺區域建設活動,遏制城鎮無序擴張,創設性提出文化空間,推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陜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構建“一群兩屏三軸四區五帶”全省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到2035年規劃期末,達到生產空間張弛有度、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把握尺度、文化空間彰顯厚度,實現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優化總體目標。12月1日,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三、多管齊下牢牢守住全省耕地保護紅線。在全省全面推行田長制,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建立耕地保護田長制的實施方案》,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責任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建立耕地保護激勵機制,印發《耕地保護激勵暫行辦法》《陜西省土地征收成片開發實施細則》等制度辦法,每年對100個耕地保護工作成效突出的鄉(鎮)人民政府分別一次性給予100萬元資金獎勵。持續推進補充耕地工作,延安治溝造地新增耕地11.77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42.42萬畝;“十三五”完成補充耕地104.3萬畝,有效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要求。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以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全省2021年度流入耕地的土地多、流出耕地的土地少。嚴格開展土地衛片執法監督,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占用耕地。
四、服務高質量項目建設加強資源要素保障。2018年以來,全省共審批建設用地125.97萬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引漢濟渭工程等一大批中省重點項目加快落地。今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精準出臺落實穩經濟16條保障措施,指導省級重點項目規范納入過渡期國土空間規劃,保障規模達到40.77萬畝;全省預審建設用地5.73萬畝,審批建設用地14.58萬畝(其中省政府審批11.46萬畝,國務院審批3.12萬畝);報請自然資源部預審的9個重大項目、報請國務院審批的12個重大項目全部通過,西延、西十高鐵再次獲準自然資源部先行用地,西康高鐵獲準自然資源部分段報批用地。今年截至目前,全省用地供應量20.22萬畝;620個省級重點項目,已保障用地530個,保障率85.5%。在國家給予每個脫貧縣用地指標600畝基礎上,我省另行追加100畝指標,專項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支持鄉村振興項目。近年來,持續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建煤礦39個,釋放優質產能1.49億噸;掛牌出讓煤炭礦業權8宗、出讓資源量13.05億噸。
五、落實節約優先促進全省土地集約利用。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節約集約用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省自然資源廳出臺了《陜西省建設用地定額標準》《陜西省建設項目節地評價規程》等配套政策,進一步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政策體系。5年來累計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71萬畝,閑置土地19.79萬畝。全省“十三五”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22.16%,超出2.16個百分點完成自然資源部下達的目標任務。全省先后有15個縣(區、市)獲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稱號,形成一批有特色、能推廣、可復制的節地經驗。
六、突出重要生態系統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始終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秦嶺核心保護區的99%、重點保護區的74%、一般保護區的22%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秦嶺區域按照現狀城鎮建設用地規模1.1倍的最低線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控制各類生產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人為擾動。秦嶺區域完成169個退出礦業權礦山恢復治理0.41萬畝、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0.98萬畝、完成生產礦山恢復治理1.81萬畝。近期,省自然資源廳出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質量底線,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堅持“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工作方向,持續落實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保護“四區四策”,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礦山地質環境綜合調查,以黃河流域為主陣地部署實施省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治理面積47.1萬畝,完成黃河流域和渭河平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2.35萬畝,持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按照省委省政府優化營商環境部署要求,實現不動產一般登記平均3個工作日、抵押登記2個工作日、查封登記、異議登記即時辦結,實現不動產交易、繳稅、登記業務一窗受理、并行辦理。大力推進“交房即交證”“交地即交證”以及“一件事一次辦”登記集成改革,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不動產登記辦理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宅基地使用權已登記發證551.9萬宗,發證率92.5%;單列1.44萬畝用地指標保障農民群眾住房需要,維護好群眾切身利益。創新推行地質災害防治閉環管理模式,派駐專業隊伍支撐保障全省89個山區丘陵縣地災防治工作,保護好群眾生命安全。持續開展煤礦超層越界開采專項整治、打擊“洗洞”盜采金礦專項行動,筑牢礦山安全生產底線。
未來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是陜西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們抓住機遇、埋頭苦干,奮力開創全省自然資源事業新局面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定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持續深入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對自然資源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提出的重要要求,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精準提供高質量項目建設要素保障,持續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促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實施秦嶺、黃河流域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當好自然資源大管家、生態環境守護者、高質量發展保障員。
一是以更高要求加強耕地保護。帶數字、帶位置、帶圖斑下達全省4327.56萬畝耕地和3379.4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層層簽訂保護責任書,出臺田長制考核辦法,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保護責任。全面落實耕地用途管制,完善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實施細則,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強化耕地保護動態監測、實時監督,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二是以更高起點構建規劃體系。我省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已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下一步將按程序報請國務院批準后頒布實施。年底前完成1000個以上實用性村莊規劃,2023年6月底以前完成全省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同步推進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編制,基本形成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建成省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信息交互,健全規劃管理體系,提升規劃治理水平。
三是以更高效率提供要素保障。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爭取更多項目列入國家或省上重大項目清單。主動參與重點項目規劃選址等用地審批前期工作,用好分段分區域用地報批等政策措施,提高用地審批效率。做好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批服務,支持保障項目建設。聚焦全省19個重點勘查區、30種戰略性礦產和優勢礦產,全力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力爭實現金100噸、銅10萬噸、鋰10萬噸等新增資源量目標,提交大中型礦產地50處;采取要件承諾制加快辦理保供煤礦采礦許可證,加快辦理已經劃定礦區范圍的13個煤礦采礦權,支持大型井田加快轉采生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近期競爭性出讓7宗采礦權,出讓資源量預計3億噸,持續增強煤炭等礦產資源保供能力。
四是以更高標準促進集約利用。年底前完成盤活存量土地8萬畝,消化閑置土地2萬畝任務,推動土地“存量”轉化為經濟“增量”。堅持“畝均論英雄”導向,加快實施區域性統一評價、嚴格落實控制性用地指標,探索推進“標準地”改革,全省試點區域年底以前力爭實現新增工業用地不低于40%按照“標準地”供應。鼓勵現有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鼓勵探索工業、倉儲、研發、辦公、商業等用地混合利用與空間共享,形成節約集約利用良好導向。
五是以更高品質加快生態修復。提高秦嶺、黃河流域、漢丹江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礦產開發準入門檻,從源頭上減少生態損害。加快推進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及8個省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2023年底前完成秦嶺保護區退出礦業權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任務;加快實施17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加快編制并爭取中央財政支持開展黃河中游(陜西段)渭北“旱腰帶”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完成9個國家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任務;持續推進1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4個國家級自然公園、漢江干流(陜西段)等省級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力推動美麗陜西建設。
女士們,先生們!
黨的二十大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喚新作為。我們要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上下功夫,以全新的思想理念、昂揚的精神狀態、一流的本領能力、務實的工作作風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為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雷廳長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之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請開始提問。
陜西廣播電視臺:請問我省下一步如何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牢牢守住耕地紅線?
蘇永茂: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明確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做好耕地保護,確保糧食安全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也是當前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舉措。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扣“保護耕地、保障發展”兩大主題,聚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兩大任務,通過“全方位施策、全流程監管、系統化治理”,積極構建我省耕地保護工作新格局。一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統籌劃定“三區三線”,更加突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優先序。農業空間及生態空間、生產空間一旦劃定,具有剛性約束,不得隨意調整。同時,積極引導重大建設項目盡量不占、少占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二是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基于“三區三線”成果,全省劃定耕地4327.5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379.43萬畝。下一步,省上將帶指標、帶位置、帶圖斑下達各市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并自上而下,與黨委政府層層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實行剛性指標考核,壓實地方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堅持黨政同責,一票否決,終身追究。確保全省每一塊耕地看得見、找得著、管得住。三是加快推動田長制方案實施。實行田長制是耕地保護工作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們將以點帶面,以上率下,在全省范圍內扎實推進耕地保護田長制。設立各級田長制辦公室,建立田長制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與有關部門協作配合,明確各級田長的責任,出臺田長制考核暫行辦法,落實激勵獎懲措施,擴大考核結果應用,充分發揮田長制的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作用。四是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最近,我們和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正在制定《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永久基本農田只能用于糧食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種植糧棉油糖菜。三區三線成果劃定后,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都框死了,數量不能減少,質量不能降低。建設占用耕地必須先補后占,占優補優;農業結構調整和設施農業占用耕地,必須堅持有出先有進,進出要平衡。五是積極開展耕地保護動態監管。結合自然資源部耕地衛片監督系統,建立全省耕地動態監測預警平臺,應用衛星遙感影像和信息化技術手段,定期對全省耕地、特別對重點地區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并通過系統內部信息反饋機制,對各種違法占用耕地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六是嚴格執法,強化監督。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亂占耕地整治活動,并聯合公、檢、法等部門,堅決打擊各種違法占用耕地以及破壞永久基本農田行為,曝光一批重大典型案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李惠:請繼續提問。
中國報道雜志:圍繞全省推進高質量項目建設,省自然資源廳如何加強土地、礦產等資源要素保障?
王德峰: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圍繞全省高質量項目建設,我廳成立工作專班,明確項目清單,制定保障措施,建立綠色通道,實行要件承諾,領導包抓落實,下沉督導推進,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成效明顯。
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一是制度保障。國務院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和省政府的實施意見發布后,我廳第一時間出臺了穩經濟16條配套措施,從規劃、計劃、用地、能源等方面加強保障,推進“標準地”改革,激發土地市場活力,提高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能力。二是應保盡保。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計劃指標跟著項目走,對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國家軍事設施重大項目清單的項目用地,以及納入省人民政府重大項目清單的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產業單獨選址項目用地,足額配置計劃指標,目前已保障用地項目530個,保障率85.5%。三是用足用活政策。對暫時不具備全線報批條件的重大線性工程,采取以市為單位“分段報批”,如:西康高鐵商洛安康段、西延高鐵西銅段、西十高鐵西安東站等項目,積極向自然資源部匯報溝通申報先行用地,為重大項目盡快開工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礦產要素保障方面,我們立足我省礦產資源基本特征和開發潛力,把支撐國家能源資源戰略安全擺在優先位置,不斷加強保障能力,推動礦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資源規劃方面。編制實施《陜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落實國家確定的能源資源基地6個,國家規劃礦區21個;規劃重點勘查區13個,重點開采區13個。二是在地質找礦方面。發揮地勘單位找礦主力軍作用,不斷加大地勘基金投入力度,聚焦金、銅、鈷、鎳、鋰、氦氣等國家戰略性緊缺礦產和我省優勢及特色礦產,強化礦集區深部找礦, 形成了一批大中型礦產地。三是在煤炭保供方面,對保供煤礦采取要件承諾制,不斷優化礦權辦理服務,今年已累計為75個煤礦辦理采礦權手續,可可蓋、巴拉素、郭家灘等一批千萬噸級礦井相繼建設、投產。目前全省共有煤礦361個(大中型293個),總規模達到5.86億噸/年,單礦平均規模達到162萬噸/年。四是在市場出讓方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推進競爭性出讓。在陜北地區,我們以榆神、神府、榆橫等國家規劃礦區為重點,加大煤炭礦業權出讓力度,增強礦山接續資源儲備。在陜南秦巴地區,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我們以金礦、銅礦等戰略性金屬礦產為重點,加大戰略性礦產保障力度,在現有地下開采金屬礦山中實行“就礦找礦”,篩選潛力區塊出讓。去年以來,我們通過掛牌方式市場出讓了8宗煤炭礦業權,出讓資源量13.05億噸,實現出讓收益98.35億元,為高質量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李惠:謝謝三位發布人,謝謝各位媒體朋友出席,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