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陜西革命文物工作有關情況
“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發布會(第一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2-11-17 15:30
11月17日10時,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副局長馬寶收出席,介紹陜西革命文物工作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將舉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發布會,介紹我省各行業各領域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在新征程上堅定不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舉措和進展成效。
今天,我們舉行系列發布會的首場,非常高興邀請到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先生,副局長馬寶收先生,請他們為大家介紹陜西革命文物工作有關情況,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羅文利局長作介紹。
?羅文利: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陜西省委省政府站在守護中國革命精神標識的高度,多次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陜西文物系統堅持守正創新、守土盡責,推動全省革命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今天,我向大家簡要介紹我們所取得的一些工作成效。
一、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亮點紛呈
一是工作基礎不斷夯實。革命文物管護力量切實增強,省文物局增設革命文物保護處,延安市設立副廳級建制革命紀念地管理局,西安、咸陽、銅川等市設立革命文物處(科),其他市縣結合實際加強機構及人員配置。革命文物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即將頒布實施的《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與《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陜甘邊根據地照金革命舊址保護條例》共同構建起具有陜西特色的革命文物法規體系。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在《陜西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中突出革命文物工作,全省和陜甘寧、陜甘、川陜、長征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引領,推動形成點、線、帶、片貫通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格局。
二是管護水平不斷提升。革命文物保存狀態持續改善,近3年,國家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約3.6億元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于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完成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等87項革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完成延安革命舊址群安全監管平臺等41項安防、技防和消防項目,以延安、照金、馬欄為代表的的陜西革命舊址得到妥善保護。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水平穩步提升,樹立預防性保護理念,編印《革命舊址日常管理工作手冊》,開展館藏革命文物保存現狀評估,改善庫房環境,在延安等地設立修復工作站,對部分珍貴藏品進行搶救性修復。館藏革命文物征集碩果累累,常態化開展文物征集,積極協調社會力量捐贈革命文物,開展革命文物專項鑒定,加快館藏革命文物的鑒定、定級,“冼星海音樂指揮棒”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價值的革命文物入藏我省紀念館,僅延安市近三年藏品征集量達3683件/套。
三是重要價值不斷釋放。緊扣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節點,舉辦一批彰顯中國革命精神標識的主題展,推進超過5年、10年的革命場館陳列布展更新,3個展覽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或優勝獎,革命文物展陳水平穩步提升。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全省免費開放革命舊址、紀念館已達200余處,遴選并公布69家革命場館服務保障黨史學習教育,2021年服務保障黨史學習教育達835萬人次;建設“互聯網+革命文物”線下體驗中心,支持指導“紅色會客廳”建設,出版《走進紅色紀念館》叢書,舉辦陜西革命舊址云上展、錄制“延安·延安”短視頻,雙雙入選第三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革命文物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有效發揮,引導中小學生走進革命場館接受教育、爭當志愿者和講解員,開展“全省革命文物開學第一課”“小八路生活體驗”等活動,籌建“陜西高校革命文化傳承聯盟”,組織大學生紅色經典誦讀比賽,舉辦全省“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培訓班”。革命文物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效,鼓勵革命場館跨界合作開發文創產品,探索革命舊址活化利用新路徑,打造青少年研學、干部培訓、公共文化及旅游休閑服務等場所,發掘革命文物蘊藏的時代價值,推動革命文化相關產業發展,葛牌線、重走兩當兵變路等紅色旅游線路助力鄉村振興,《延安保育院》《12·12》等精品紅色文藝演出推動文旅融合。
二、圓滿完成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調查
陜西是一片紅色沃土,特別是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為進一步夯實我省革命文物工作基礎,省文物局組織了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調查,調查于2020年啟動,按照“夯實基礎、深化研究、創新思路、協同合作、精準建議”的工作思路,歷時兩年完成,10余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兩百余人參與,共調查革命史跡、實物和紀念設施2201處,形成革命文物調查的“陜西經驗”。
為確保調查結果全面準確、科學系統,整合文物調查、規劃和修繕三方面專業力量,吸納多所院校師生參與,形成專業單位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基層單位參與的調查隊伍。按照以“以史實為基礎,以實物為依據”的調查原則,編制調查工作手冊,明確調查內容,規范調查標準。采取普遍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實地調查與查閱檔案資料相結合、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充分利用航拍、遙感、三維掃描等高新技術手段,對調查點的文字、圖片、影像信息進行全面記錄,并提出保護利用建議,形成調查成果。編輯出版《革命文物紅色印記》叢書,高校師生結合調查經歷,通過撰寫調查心得、繪制革命文物素描、設計開發文創產品、制作宣傳片、舉辦專題展覽等方式,將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強化調查結果運用,開展新發現革命文物認定工作,完成277處新發現革命文物的認定,豐富并完善了全省革命文物的內涵。
三、蹄疾步穩創建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是全國唯一一個革命文物類示范區。目標是到2023年底,將延安建設成為守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示范城市、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顯紅色文化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助推革命老區發展的重要典范,成為全國一流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示范區創建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是示范區創建工作機制逐步健全。將文物保護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延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高質量發展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文物保護政策支持、經費投入,建立日常管護和應急處置機制。成立以市長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訂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夯實工作責任。開展專項督查,查擺問題、總結經驗,推進任務落實。各縣區掛牌成立文物局,加強機構及人員配備。
二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出臺《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實施辦法》,編制《延安革命舊址群保護利用規劃》,為保護利用提供法規依據。緊抓長征、黃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及片區建設,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納入國家重大戰略政策及資金支持范圍。各級均加大了對革命文物保護維修的支持力度,近三年共實施保護維修項目81個,革命文物保存狀態得到顯著改善。與30余家單位合作開展“尋根工程”,社會力量參與革命舊址保護利用成效顯著。加快維修后革命舊址對外開放,強化革命文物內涵挖掘研究,嚴格展陳和講解詞內容審查,創新革命場館宣教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對革命場館展陳提升支持力度,全域覆蓋、主題鮮明、主體多元、層次分明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基本形成。
三是革命文物推動區域發展作用逐步顯現。延安累計投入128.71億元舊城改造資金對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進行整治提升,以延安寶塔為代表的革命舊址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28.9萬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加強旅游配套服務及設施建設,推動紅色旅游發展,形成“中華魂·圣地延安”“中國根·尋根祭祖”“黃河夢·逐夢黃河”和“黃土情·寄情黃土”等旅游品牌。紅色旅游對蘋果、畜牧等產業發展帶動效應顯現,培育出“延安蘋果”“峁疙瘩”等一批農產品品牌,助力了區域經濟發展及鄉村振興。發展革命文物主題文化創意產業,推出20類數百款文創產品,建成“紅色筑夢”眾創空間、創新科技產業園和南泥灣359創業基地,革命文物持續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重要講話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為根本遵循,貫徹落實全國及全省文物工作會議部署,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把陜西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堅決守護好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積極為加快陜西文化強省建設、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羅局長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之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開始提問。
群眾新聞網提問:您好,我是群眾新聞網記者。我們了解到,近兩年陜西在革命文物資源調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請問,通過調查取得了哪些成果?
羅文利: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關于革命文物資源調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國情資源調查,也是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基礎性工作。這項工作從2020年開始啟動,歷時兩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夯實了全省革命文物工作基礎。目前,田野調查及資料整理已全面完成,共調查革命史跡、實物和紀念設施2201處,其中三普點文物1396處,新發現革命相關史跡、實物和紀念設施805處,并將其中277處按照相關程序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按照中宣部及國家文物局關于公布革命文物名錄的有關通知要求,我們在完成相關革命文物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先后公布兩批陜西省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4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7處;可移動革命文物41226件(套)。目前,全省共有各類革命紀念館76座,依托革命文物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3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10處。在國家公布的兩批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中,陜西有四個片區,包括川陜、陜甘、長征和陜甘寧四個片區,10個市的68個縣(市、區)列入。
二是為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提供了支撐。在開展調查的過程中,采取普遍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實地調查與查閱檔案資料相結合、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省革命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數據進行了全面采集,對革命舊址安全和保存狀況進行評估,形成完整詳實的調查成果。這些調查成果對我們下一步制定和采取有針對性保護、利用工作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支撐。
三是探索了革命文物調查的“陜西經驗”。在調查組織上,我們創新工作思路,整合了文物調查、規劃和保護維修等力量,并邀請了省內具有相關背景的高校參與,利用航拍、遙感、三維掃描等高新技術手段,全面進行信息記錄,確保了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完整性。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加強相關宣傳,與相關媒體合作推出了“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系列專題報道,結合調查成果編纂的《革命文物紅色印記》叢書即將出版。與省內參與調查的多所高校聯合舉辦“為有源頭活水來——陜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項調查巡展”,目前在西安美院舉辦展出,展出采取了創新方式,特別注重用藝術表現的方式體現、記錄我們的調查方法、調查成果,歡迎大家走進西安美院去看看這個很有意思的展覽。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李惠:謝謝羅局長,請繼續提問。
中國報道雜志提問:您好,我是中國報道雜志記者。《陜西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將延安建設成為“彰顯紅色文化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城”,請介紹下這方面工作的進展情況?
?羅文利:謝謝您的提問。2021年,國家文物局在全國范圍開展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延安創建的示范區是目前全國唯一的革命文物類的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目標是四個方面:一是把延安建設成為守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示范城市,二是把延安建設成為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三是把延安建設成為彰顯紅色文化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四是把延安建設成為助推革命老區發展的重要典范。您關注的問題是彰顯紅色文物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城,這是示范區創建非常重要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從去年開始,延安市做了非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博物館體系切實優化。自示范區建設啟動以來,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突出展示主題,加強市域舊址、紀念館建設和管理。比如,延安文藝紀念館反映延安時期文藝工作成就,棗園革命舊址體現黨的為民情懷,楊家嶺革命舊址體現延安時期黨的政治建設,王家坪革命舊址和抗大紀念館體現黨的軍事建設,延安新聞紀念館和清涼山新聞出版部門舊址反映延安時期的新聞事業狀況等。館址結合、內涵豐富、線上線下相融的革命博物館體系,集中展現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奮斗史。
二是特色場館布局持續強化。發揮行業特色優勢,打造延長石油蘇聯專家招待所舊址、南區合作社舊址、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陜甘寧邊區銀行舊址、市政協文史館、延安大學校史館、市委黨校校史館等行業陳列展覽。年底前將完成延安博物館和抗大紀念館陳列布展工作,同時推動維修后的革命舊址逐步對外開放,發揮教育功能。這些具有行業特色的展館,為立體而生動講述延安精神提供了非常好的場所。
三是展示陳列提質提效。嚴格執行革命文物改陳布展管理機制,深化研究、及時補充體現時代精神的展陳內容,持續推動革命紀念館、舊址展陳水平提升,著力打造延安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延安文藝紀念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等一批革命類精品陳列展覽。嚴格落實展陳內容和解說詞研究審查制度,落實主管主辦責任,切實把好政治關和史實關,確保展陳內容和講解內容的準確性、完整性、權威性。同時,加強與省內外相關紀念館、博物館開展交流展覽,舉辦各類臨展、巡展等160多次。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謝謝您的提問。
李惠:謝謝羅局長,請繼續提問。
陜西廣播電視臺提問:您好,我是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近年來,高校思政教育很受關注,我想了解一下,陜西在推動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
羅文利: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請我的同事寶收副局長回答。
馬寶收:謝謝你的提問。陜西有非常豐厚的革命文物資源,這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這幾年我們高度重視革命文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發揮,特別是加強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合作,在促進革命文物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作介紹。
一是做強載體,打造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結合陜西實際,印發了《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方案》,為全省高校及革命場館進一步合作加強思政工作提供了指導。積極推進革命舊址免費開放及陳列展覽水平的提升,支持基本陳列超過5年的展陳局部改造,超過10年的展陳全面改造,促進革命文物教材功能發揮,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陣地。全省免費開放革命舊址及紀念場館已達200余處,多家紀念館入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全省4家紀念館入選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主題鮮明、層次分明、主體多元的革命紀念館體系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拓寬渠道,豐富革命文物融入方式。聯合省委教育工委組建省內十家高校參與的“陜西高校革命文化傳承聯盟”,有效推動了革命文物資源挖掘、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紅色資源在課程思政中的應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研究水平的提升。去年以來,我們組織西安交通大學、延安大學在交大西遷博物館、延安陜北公學舊址舉辦5G連線“高校思政課堂走進革命場館”活動;在陜西省中小學舉辦了革命文物開學第一課活動,通過講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制播13節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課程和100集“延安·延安”短視頻,被多所高校公眾號推送,有效服務了高校思政教育。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延安文藝紀念館三家單位在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經驗得到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推廣。
三是協同育人,彰顯革命文物的教育價值。我們支持革命紀念館和革命舊址加強與學校之間的館校合作,共建實踐育人共同體,合作打造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我們要求紀念場館要積極為學校開展現場教學、志愿服務及云觀展、微視頻的創作活動提供服務。陜西高校發揮科研優勢,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相關研究,西北大學、延安革命紀念館聯合申報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西北大學成立了由黨委書記兼主任的革命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為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提供智力支持。西安交大在辦好西遷博物館,促進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西安美術學院等五所高校師生發揮專業特長,通過參與調查實現了雙贏,在提高調查質量的同時,師生也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
李惠:謝謝馬局長。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中國新聞社提問:您好,我是中國新聞社記者。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請問陜西在革命文物服務黨史學習教育中做了哪些工作?
羅文利: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寶收同志回答。
馬寶收:謝謝您的提問。革命文物彰顯著中國共產黨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絕佳素材。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特別要求要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今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他專門指出,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陜西以延安寶塔中國革命精神標志為代表的革命文化應當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特別是常態化以后,我們始終重視這方面工作。用心弘揚革命文化,用情賡續紅色血脈,用力保障黨史學習教育,相關做法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優秀案例在全國推介。概括起來有三方面工作。
一是通過精心組織,形成服務保障黨史學習教育的良好氛圍。我們與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印發《關于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充分發揮紅色資源作用的通知》,明確了革命文物和紀念館服務保障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任務,要求充分發揮革命文物資源、烈士紀念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廣泛組織開展學習教育活動,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群體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我們根據黨史學習教育需求,在全省范圍內遴選了69家革命紀念場館作為重點場館,向社會公布了名錄及聯絡方式,為開展教育活動提供便利。
二是堅持守正為先,全面提升革命文物服務保障能力。我們指導地市提升革命紀念館講解服務水平,加強對講解詞審查力度,倡導專家研究型講解,實現講解服務從單向灌輸向互動交流轉變。如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邀請黨史專家對舊址價值內涵進行系統研究挖掘,根據研究成果修訂了講解詞,并對講解員進行重新培訓。在2021年全國博物館講解員大賽中,陜西選送3名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參加,2名榮獲一等獎、1名榮獲三等獎,代表陜西革命紀念館講解水平是全國一流的。加強對革命類陳列展覽的支持力度,打造精品陳列,講好革命故事,和省委宣傳部、黨史研究室舉辦《為人民謀幸福 為民族謀復興——陜西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完成延安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提升改造,各地市博物館、紀念館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21個,全省革命舊址、紀念館參觀量達835萬人次。鼓勵各個革命紀念館通過“流動博物館”等方式走進校園、機關、社區、農村和軍營,累計400余次,直接受眾3萬余人。到群眾身邊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三是注重創新融合,激發革命文物服務黨史學習教育新活力。特別注重開展跨界合作,創新革命文化傳播方式和手段,革命文物在服務保障黨史學習教育,傳承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我們發布了全國首套革命文物數字公交卡,舉辦革命文化主題動漫游戲大賽,讓革命文化走進百姓生活;出版《走進紅色紀念館》系列叢書,發布“陜西紅色印跡”地圖,遴選全省100個紀念館、舊址推出“紅旗漫卷——陜西革命舊址云上展”,拍攝《延安·延安》100集系列紅故事短視頻,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學習素材;以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為示范點,建設陜西“互聯網+革命文物”教育平臺線下體驗中心,西安灃東管委會運用新技術打造“紅色會客廳”。延安清涼山、西北局、魯藝紀念館依托舊址窯洞,活化利用,延續其居住、教學功能,打造干部培訓和青少年研學基地。通過以上舉措,讓革命文物進一步活起來,讓革命文物這本書更加可讀、好讀,更加深入的與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融為一體。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李惠:謝謝馬局長,提問環節就到這里。感謝羅文利局長、馬寶收副局長,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出席,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