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落實生態修復新格局、繪就美麗陜西新畫卷有關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2-04-27 08:17

4月26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雁林,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負責人魏宏安,陜西省發改委農村經濟處處長孫越鑫出席,介紹落實生態修復新格局、繪就美麗陜西新畫卷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了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雁林先生,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負責人魏宏安先生,省發改委農村經濟處處長孫越鑫先生,請他們圍繞落實生態修復新格局、繪就美麗陜西新畫卷這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王廳長介紹情況。

王雁林: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全國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兩屏三帶一區多點”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正在奮力抓住“一帶一路”、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努力譜寫新時代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黃土高原是黃河安瀾的重要生態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陜西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局。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籌和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科學指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維護生態安全,提升生態系統質量,依據《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和《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等規劃要求,省自然資源廳和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等部門編制了《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修復規劃》)。

《修復規劃》是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的總綱和空間指引,是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現的重要依據?!缎迯鸵巹潯方浭∪嗣裾夂?,由省自然資源廳和省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近期,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向陜西省反饋的督察報告指出了生態修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將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堅決落實督察整改責任,落實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下面我將向大家介紹我省的生態修復格局及推進情況。

一、緊盯問題,明確目標,構建修復格局

陜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存在著:生態環境較脆弱、局地水土流失較嚴重、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多、農田生態功能退化、城市生態品質較低等生態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修復理念上,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在修復思路上,堅持問題導向、源頭管控、系統修復;在修復原則上,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因地制宜、合理施策,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生態惠民;在修復策略上,堅持要素布局系統性、區域流域生態整體性、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性。推動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營造記得住鄉愁的農業空間,打造契合山水、緊湊集約的城鎮空間,構建通山達水的藍綠人文和生態廊道,實現“深綠秦巴、淺綠高原、生態黃河、宜居家園、錦繡陜西”的生態修復目標。為此構建起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屏障、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生態屏障、長城沿線防風固沙帶、關中平原生態質量提升帶、漢丹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帶和“四橫三縱”生態廊道組成的“兩屏三帶多級廊道、六區六策十三項目”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

二、筑牢兩屏,提升三帶,貫通多級廊道

“兩屏”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屏障和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生態屏障。在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屏障,加強植被保護與修復、增強水土保持功能;在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生態屏障,推進秦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水源涵養功能,有效保護秦巴山區生態環境,筑牢兩屏。

“三帶”指長城沿線防風固沙帶、關中平原生態質量提升帶、漢丹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帶。在長城沿線防風固沙帶,做好防護林建設與草原保護,提升防風固沙能力;在關中平原生態質量提升帶,做好城市生態建設,打造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的綠色通道;在漢丹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帶,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和水環境綜合治理,保障陜西省和南水北調工程的水生態和水安全。

“多級廊道”指“四橫三縱”生態連通廊道,我們識別出陜西主要生態廊道架構為“四橫三縱”,其中一級生態廊道共31條,串聯重要生態空間,溝通重要流域與主干水系;二級生態廊道共16條,連通重要生態節點,緩解局地生態沖突;三級生態廊道25條,連接全域生態節點。以上三級廊道共同構筑起通山達水的藍綠生態廊道體系,對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起到連通作用,形成覆蓋陜西省全域的多級廊道網格布局。

三、劃分六區、執行六策、實施十三項目

“六區六策”指按照空間用途管制要求,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通性,將我省劃分為六大生態修復分區,形成支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的主體單元,并提出相應的修復策略。

陜北風沙草灘生態脆弱區,涉及榆林市的5個縣(市、區),采用自然恢復和人工輔助修復相結合方式,實施荒漠化治理、濕地與林草生態系統保護;建立以灌草相結合的帶、片、網防風固沙阻沙體系,增強區域防風固沙能力;抓好以防沙、治沙為主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全面封沙育林(草);加強土地退化治理、土壤鹽堿化治理,防止植被退化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土地開發強度、優化開發模式,合理開發水資源,加強對水、土、植被和礦產的保護和管理;加強對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保護修復,建設生態廊道。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區,涉及榆林市、延安市、銅川市的17個縣(市、區)。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治理,全面提升區內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能力;在水源涵養區實施封山禁牧,恢復退化植被;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修建攔沙工程,建設新型淤地壩;梁峁地帶修建水平溝、魚鱗坑等整地工程,營造水土保持植被;開展坡改梯和坡面水系整治,固溝保塬,土地綜合整治措施,全面治理區域水土流失。

黃河渭河沿線生態保護區,涉及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西安市、咸陽市、寶雞市、楊凌示范區、韓城市的40個縣(市、區)。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提高植被生長率,實行保育保護措施,維護自然生態景觀,保護河灘和湖濱帶植被;對沿黃礦山實施地質環境修復治理工程,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地形地貌景觀恢復,加快閉坑礦山、挖損壓占等廢棄土地復墾,對采空區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實施渭河水生態修復,渭河生態區建設提質升級;修復濕地,限制河道及沿岸開發,控制各類開發建設工程,農村段河道盡可能退耕還林、還草、還河;合理拓展城市生態廊道,促進區域生態品質提升與協同發展。

渭北礦山集中開采治理區,范圍涉及咸陽市、寶雞市、銅川市、渭南市的20個縣(市、區)。重點實施水源涵養工程,強化復綠復墾等治理措施;通過農業和工程措施建設農業節水示范項目,嚴格管控取用地下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綜合治理、治溝造地、天然林保護等系列工程;加強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秦嶺生物多樣性及水源涵養區,范圍涉及西安市、寶雞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渭南市的39個縣(市、區)。保護森林原生生態系統,加大森林撫育,恢復植被和自然生境,加強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新建和擴建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保護區,構建秦巴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保護地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動物棲息地及生態系統;加強區域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荒山荒坡補種人工林、水保林;構建生態廊道,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實施水資源優化調配及水生態治理工程;加強礦山生態修復監管和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統籌協調保護地管理,形成有效的自然保護網絡管理體系。

巴山生物多樣性及水源涵養區,范圍涉及漢中市和安康市的16個縣(市、區)。重點實施水源地保護工程,將濕地、草地、林地等作為生態修復主要對象,通過重點實施土地整治、植被恢復、水源涵養工程,增強漢江等干支流生態補水能力。

“十三項目”指9個國家重點項目、4類省級重點項目,合稱“十三項目”。

9個國家重點項目包括:

1.秦嶺北麓(中段)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范圍:寶雞市鳳縣、眉縣等14縣(市、區),實施期限:2021-2030年。

2.秦嶺南麓(中段)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范圍: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等17個縣(市、區),實施期限:2021-2030年。

3.大巴山北麓和漢江谷地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重點項目,范圍:安康市平利縣、鎮坪縣等7個縣(區),實施期限:2021-2030年。

4.陜北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范圍:延安市安塞區、寶塔區等20個縣(市、區),實施期限:2021-2035年。

5.渭北地區固溝保塬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范圍:銅川市王益區、耀州區等22個縣(市、區),實施期限:2021-2035年。

6.晉陜蒙交界區(陜西)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范圍:神木市、榆林市榆陽區等4個縣(市、區),實施期限2021-2030年。

7.秦嶺(中段)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范圍:漢中市洋縣、勉縣等6個縣,實施期限2021-2025年。

8.涇河(陜西)、渭河平原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范圍:韓城市、咸陽市彬州市等6個縣(市),實施期限2021-2030年。

9.渭河南岸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范圍:商洛市洛南縣、渭南市潼關縣等4個縣(市、區),實施期限2021-2025年。

4類省級重點項目包括:

1.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項目,優先在重點區域內設置項目,原則上省級項目和國家級項目在同一個縣域內的,項目范圍不得重疊,實施期限:2021-2035年;

2.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優先在重點區域內設置項目,原則上省級項目和國家級項目在同一個縣域內的,項目范圍不得重疊,實施期限:2021-2035年;

3.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范圍:優先在秦嶺等重點區域內設置項目,原則上省級項目和國家級項目在同一個縣域內的,項目范圍不得重疊,實施期限:2021-2030年;

4.關中城市群生態修復項目,范圍: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5個市,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及商洛市的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柞水縣,實施期限:2021-2035年。

女士們,先生們!

陜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藍圖已繪就,在“兩屏三帶多級廊道、六區六策十三項目”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之下,我們將積極推動全省各級規劃編制,以五年為一個周期,分階段制定目標任務,分省市縣不同層次劃出重點區域、設定重點項目、排定落實時序,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持續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努力繪就美麗陜西新畫卷,為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做出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王廳長的介紹。下面歡迎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請開始提問。

陜西廣播電視臺提問:您好,我是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請問我省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具體成效?

魏宏安:首先我介紹我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個大的方面:

第一、堅持規劃引領明確修復路徑。

一是落實規劃任務。落實確定的黃河流域“四區四策”,布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我們還組織開展了黃河流域礦山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全面摸清黃河流域礦山地質環境底數,計劃今年6月底完成初步技術成果。

二是強化統籌協調。經省政府同意,我們印發了《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協調會議制度》,聯合相關部門共同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聯席會議工作機制,統籌力量打好組合拳;

三是創新工作理念。在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選取典型點位開展修復試點,推動工作理念創新。其中,渭南市合陽縣整合政策和項目資金,采用“生態修復+現代農業+文旅”模式,將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與土地綜合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恢復耕地,植入綠色高效農業,最大限度發揮礦山生態修復的經濟效益,將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變成惠民工程;寶雞市鳳翔區將渭河流域采砂場進行綜合治理后恢復為耕地,交由村民管護使用,種植蓮藕和紅薯等經濟作物,很好地落實了管護責任,最大程度發揮了礦山廢棄地綜合治理的經濟效益。

第二、堅持項目引領抓好修復工作。

一是逐年安排治理任務。從2020年開始,全省在榆林、延安、渭南、咸陽、韓城等5市7縣開展黃河流域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修復面積560公頃。在西安、寶雞、咸陽、渭南、楊凌示范區和西咸新區等4市2區開展渭河平原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總面積967.93公頃。2021年的項目有16個,面積1011.75公頃,正在實施之中;2022年項目12個,面積488.91公頃,已經開始組織招標等工作。

二是合理確定治理措施。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度黃河流域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要求針對不同類型的廢棄礦山分類施策,對確有必要的,按照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土壤重構、植被重建、地形地貌重塑等治理措施實施生態修復。

三是足額保障治理資金。近年來全省修復項目共計投資5.3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2.08億元,省級資金3.24億元。

第三、堅持保護優先推進一體化修復。

陜西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將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整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

一是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筑牢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在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強化水土保持功能,黃土高原丘陵區與毛烏素沙地過渡區建設完善毛烏素沙區生態防護體系,陜北黃土高塬溝壑區推進“固溝保塬”,構建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二是推進砒砂巖和鹽堿地綜合治理,增強長城沿線土地防風固沙功能。針對榆林北部黃河西岸沿線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嚴重、泥沙粗沙入黃量大等生態問題,采取封山禁牧、林草地改良、水土保持等措施,因地制宜采取人工治理與自然恢復有機結合的方式,增強防風固沙功能。

三是改善河湖濕地水系生態,保障黃河流域水安全。組織實施渭河、延河、無定河及紅堿淖等重點河湖流域水生態修復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區域生態補水工程,加強河湖生態修復,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

其次,我介紹一下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已完成的項目的成效。近年來,我們已經實施完成了不少項目,在此就以渭河平原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為例介紹一下情況,該項目投資20086萬元,治理圖斑261個,治理面積967.93公頃,治理完成后,恢復濕地291.81公頃、恢復林地72.51公頃、草地43.92公頃。生態狀況改善明顯,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全部得到消除、廢棄物得到清理、視覺污染基本不存在、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項目實施后復墾的耕地377.41公頃,年增加農民收近2000萬元。區域治理后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利于規?;蛯I化經營,而且促進當地社會經濟整體良性循環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經實地在該區域問卷調查,群眾對復墾效果基本滿意,滿意率在85%以上。

李惠:請繼續提問。

群眾新聞網提問:您好,我是群眾新聞網記者。剛才發布辭中提到,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修復規劃》,請問省發改委在推動《規劃》順利實施方面將有哪些舉措?

孫越鑫:《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是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0-2035年)》《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和《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具體舉措,規劃根據我省實際,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要求,明確了我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目標任務、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實施好規劃,對推進我省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繪就美麗陜西新畫卷意義重大。下一步,我們將從四個方面推動規劃實施。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堅持系統治理,是我省首次為推動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出臺的專項規劃。規劃提出的任務和絕大多數重大工程,涉及部門多、任務重,實施好規劃,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建立“省級統籌協調、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省級層面建立生態修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省級有關部門作為成員單位,負責全省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落實部門責任,共同推進規劃實施。市、縣各級黨委政府對本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負總責,明確各項任務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責任單位要按照任務分工逐項制定具體方案,明確節點目標,強化工作舉措,全力推進各項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加大資金投入,是推動規劃落實的關鍵舉措。一是積極爭取中央投資。結合中央投資支持方向,積極謀劃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去年爭取中央投資71.7億元用于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十四五”期間預計可爭取中央投資在300億元以上。二是加大地方各級政府投入。各級政府要依據事權與支出責任,將生態修復重點項目作為財政投入的重點,統籌使用各方面資金,集中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十四五”期間省級財政預計投入45億元以。三是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引導各地按照專項債券項目支持方向積極策劃項目,爭取更多地方專項債用于生態修復項目建設。

三是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生態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推動,要加快建立市場化多元投入長效機制,研究和推動出臺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政策措施,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激活市場潛力,推進形成生態修復多元化投入機制和多主體治理模式。發揮各地首創精神,用好用活財政、金融、土地、資源等各項政策,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爭取在投融資機制、建管模式上有所創新,在推動生態保護修復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上有所突破,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積極性。

四是抓好項目建設。規劃實施,項目建設是關鍵。要以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以點帶面推進規劃實施。省級相關部門將圍繞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重大項目,指導各市縣謀劃本地區重點生態修復項目,做深做實項目前期工作,優先將條件成熟的重點項目列入省級層面統籌推進。要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和服務,加快項目審批進度,強化要素保障,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進項目加快建設,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的滾動接續機制,支撐規劃順利實施。

李惠:再提一個問題。

陜西農村報提問:您好,我是陜西農村報記者。請問在秦嶺保護方面省自然資源廳都做了哪些工作?后續還有哪些工作安排?

魏宏安:秦嶺區域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推進秦嶺核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退出礦業權生態修復。對涉及秦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169個退出礦業權,我廳組織秦嶺6市開展涉秦嶺保護區退出礦權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現狀排查,建立了臺賬,我們編制了《秦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退出礦業權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方案》,指導秦嶺6市人民政府也分別編制了市級秦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退出礦業權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目前各市正在按照方案實施恢復治理任務,計劃今年內完成主要治理任務,明年完成收尾工作。

二是推進秦嶺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秦嶺區域仍存在不少歷史遺留礦山需要治理,從2019年開始,我們按照“儲備一批、開工一批、竣工一批”項目滾動實施工作思路,持續做好秦嶺礦山生態修復。我們與省財政廳聯合設立了秦嶺礦山生態修復專項資金,扎實推進秦嶺地區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2018年以來,中、省級財政累計投資2.925億元,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74個,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面積523.39公頃(折合7850.85畝)。其中2020年以來投資1.275億元,實施治理項目19個,治理面積264.51公頃(折合3967.65畝)。

三是持續加強秦嶺區域存留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監管。我們要求區域內存留礦山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同時以《兩案》為抓手,督促企業落實《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實施辦法》,履行治理責任。2018年以來,秦嶺地區存留生產礦山累計投入資金66100萬元,完成恢復治理面積1204公頃。

秦嶺保護作為“國之大者”,自然資源部門今后還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主要包括:一是落實《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確定的有關項目,布局秦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和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并努力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二是積極推進已經下達的省級財政治理項目;三是扎實推動企業做好退出礦業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并做好日常監管;四是持續抓好生產礦山的監管,督促礦山企業落實治理主體責任。

李惠:感謝幾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