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改革創新、再接再勵,加速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有關情況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2-03-31 08:18
3月30日14時30分,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科技廳廳長孫科,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省科技廳副廳長王軍,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趙孝出席,介紹“改革創新、再接再勵,加速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單紅主持。
單紅: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倳浽趤黻兛疾鞎r強調,要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和具體實踐。目前,秦創原平臺也已經成為陜西創新發展的一張新名片,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舉辦“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科技廳廳長孫科先生,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省科技廳副廳長王軍先生,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趙孝先生,請他們圍繞“改革創新、再接再勵,加速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這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孫科先生介紹情況。
孫科: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興與媒體朋友們見面,衷心感謝大家對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和推進情況的關心和支持!
去年的3月30日,為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陜西科教資源,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前列”“邁出更大步伐”,為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引擎,省委、省政府決定啟動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
一年來,我們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各項工作,“1+N”政策體系初步形成,“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平臺框架基本建立,聚焦兩鏈融合的平臺支撐體系和創新創業生態持續深化,舉辦各類路演活動130余場次,總窗口新引進科技型企業431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20家,各類金融機構在總窗口設立分支機構65家,發行科技金融產品42款。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引領下,2021年全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99家,總數達到8397家,同比增長35.48%;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11189家,同比增長38.67%;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7家;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2343.44億元,同比增長33.23%;首次認定191家瞪羚企業和98家潛在瞪羚企業。在各位媒體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央視新聞聯播先后4次對陜西建設秦創原進行了報道,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給予廣泛報道,各類媒體報道超過4000次。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向大家作一簡要介紹。
一、2021年工作推進情況
一是多維度、多層次、全社會協同的“1+N”政策體系初步形成。省委省政府印發《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省政府相繼出臺《優化創新創業生態著力提升技術成果轉化能力行動方案》《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省級各部門結合工作職能制定配套政策20余項。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5大類70條總窗口《政策包》,全省10個設區市均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落實舉措和推進方案。
二是“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的平臺框架基本建立。成立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搭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橋梁,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開設5大類18個服務窗口,整合鏈接省市區三級20多項業務,省市區三級通過秦創原綜合服務平臺累計兌現獎補1.92億元,其中西咸新區兌現1.01億元。秦創原網絡平臺建立成果、項目、企業等7個數據庫,梳理數據300余萬條,與各地市創新資源對接聯通。秦創原運營平臺公司組建運行,設立了總規模約30億元的創投基金,完成了秦創原LOGO設計和商標注冊申請,全鏈條、一站式、定制化的創新生態集成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三是積極推進“兩鏈”融合不斷深入。圍繞我省23條重點產業鏈,梳理建立企業資源、創新資源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三張清單”,制定三年行動方案和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實施“揭榜掛帥”等4個工作指引,新建7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9個創新聯合體和41個“四主體一聯合”校企共建新型研發平臺。發揮重大國家創新平臺、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等作用,承接國家重點計劃項目40余項。采取技術總師制部署實施10個“兩鏈”融合重點專項,發布19個“揭榜掛帥”重點攻關課題,接續實施6個科技重大專項和272個重點產業鏈創新項目,突破了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支持西北有色院先行先試打造“新型科研機構”,授權有色院對所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西北有色院MCZ超導磁體實現批產,徹底打破“卡脖子”局面;支持西安光機所實施追光計劃,完成全球唯一基于硅基改性材料的光子集成平臺開發;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五軸增減材復合制造加工中心實現批量化生產。
四是推進各類創新主體與總窗口加快對接。深入11個地市對接近百家單位(高校、院所、企業),開展精神宣貫、政策宣講和項目對接活動。組織召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地市(區)參與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建設工作調研座談會,推動與總窗口對接合作,實現各主體、各平臺、各要素的立體聯動相互支撐加快發展。加強科技金融對接,各類金融機構在秦創原總窗口設立分支機構,發行科技金融產品,為30家企業投放貸款1.5億元;2021年新設立基金10支,總規模突破32億元,其中春種基金項目注冊公司202家;陜投集團牽頭成立科創母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陜西資本市場服務中心設立秦創原分中心、滬深交易所工作站,建立陜股交“西咸新區企業專區”,18家省屬國有企業入駐總窗口,建設項目40個。
五是創新體制機制人才活力持續激發。優化科研項目組織模式,與3所高校實施聯合資助項目并下放立項權,在重大科技項目中探索實施領銜專家制(技術總師制)、“揭榜掛帥”“賽馬制”,擴大科研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制定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方案》。推動技術轉移轉化人才納入我省工程系列職稱評審范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大力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省委組織部增設了秦創原人才引進項目和產業領軍人才專項,支持西咸新區、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省級人才發展改革實驗區。組織實施4批次秦創原引用高層次人才項目,支持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116人。建設200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支持高??茖W家和企業工程師聯合攻關融通創新。
六是多措并舉轉化成果落地項目。著力打造常態化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品牌,按照秦創驛站、每周發布、月度專場3個層級舉辦各類路演活動130余場,推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00余項,輔導路演680余項,300余家(次)投資機構參與,125個項目和團隊完成融資,規模超13億元。西安交通大學梳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100項,成功轉化108項。舉辦全省科技企業培育大會暨秦創原創新創業大賽,評選出81家獲獎企業,涌現出指紋芯片、診療機器人、新冠解毒顆粒等一批“硬核”科創項目。
七是加快秦創原農業板塊建設。發布秦創原農業板塊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出臺6個方面32條的政策包,建成農業板塊綜合服務中心,入駐服務機構58家。組建陜西省作物育種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新增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10個,集聚12名院士、100多名科研骨干人才,構建“院士+技術委員會+專家工作室”的高層次人才體系。
二、2022年重點工作任務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落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和省“兩會”精神,圍繞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部署安排,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加力加速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見效成勢。
通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引領帶動,力爭2022年組織指導路演活動200場次以上,推介科技成果1000項以上,總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轉化并注冊公司不少于200個;支持建設200支左右“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為企業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00名左右;新建40個省級研發平臺、30個創新創業載體;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8%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500億元;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0家、認定瞪羚企業200家以上,遴選入庫培育30家擬上市后備科技企業。重點抓好以下任務落實。
一是加快推進“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建設。制定出臺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及分中心建設評價方案,擬訂支持政策和評價體系,以“評”促建提效。加快網絡平臺建設,擴充完善數據庫,加速產品開發,加大應用推廣,支持各地市、高新區與總平臺互聯共享,構建“1+N”網絡平臺體系。加速秦創原發展公司實質化運營,進一步優化平臺公司運營方案,完善創新服務生態體系,圍繞產業培育發展,在科技金融結合、股權資本投資、知識產權運作等方面探索創新。
二是著力打造“三器”建設示范樣板。支持灃東孵化基地、碑林環大學創新街區、西安硬科技社區、西高新電子谷、咸陽創新灣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樣板。支持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創新中心、光子先導技術研究院、集成電路創新中心、西工大大學科技園、陜西煤業化工研究院等建設成果轉化“加速器”樣板。圍繞傳感器、新型顯示、增材制造、氫能等重點產業鏈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打造兩鏈融合“促進器”樣板集群。
三是加快復制推廣“三種模式”。深化“一院一所”模式,加快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先行先試“新型科研機構”改革試點,進一步支持有色院股權激勵、中試研發、熟化催化創辦企業;支持西安光機所追光計劃實施,鼓勵光機所深化開放辦所、基金導入孵化企業。支持西工大推廣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定、橫向結余科研經費出資成果轉化改革,總結復制“三項改革”成果??偨Y秦川機床在校外、陜建集團在校內,與西交大合作共建新型研發平臺,著眼產學研深度融合、成果催化轉化和中小企業孵化,探索建立校(院)企合作新模式。
四是加速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基數“倍增”行動,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工程,推動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規上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企業。常態化推進路演活動,打造秦創驛站、每周發布、月度專場3個層級“永不落幕”路演品牌。建設一批區域承載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撐型、企業主導型孵化服務平臺,支持大學科技園建設實現理工綜合類全覆蓋。
五是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完善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工作機制,深化“高校聘用、企業使用、政府補貼”模式,支持為企業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推動高??蒲腥藛T帶成果、帶技術、帶團隊創辦領辦企業,支持科研人員加快成長為企業家。
六是發揮“總窗口”示范帶動作用。加強各地市與總窗口對接,加快招引兼具秦創原特色產業鏈“鏈主”企業,引導國企創新中心孵化一批優秀項目,推動在陜央企、地方國企與高校深度合作布局各類項目。推動建設地市科創中心、離岸研發中心、飛地孵化園等,深化地市協同共享。
七是扎實做好考核引導和政策落地。加強對秦創原建設情況監測,對照《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監測指標體系》,做好對地市的考核評估工作;結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辦法》實施,加強對縣(市)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等績效考核。推動創新政策扎實落地,加大政策兌現力度和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
三、近期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幾項工作
一是抓好模式經驗推廣示范,聯合發改、教育等部門,推廣西工大“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印發試點推廣《實施方案》,組織召開經驗交流與推廣動員會,實現全省理工、綜合類高校試點全覆蓋。
二是推動總窗口率先打造樣板示范,圍繞總窗口高質量項目集中簽約、示范樣板揭牌,推動灃東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加快實質化運營,打造首個示范樣板,推動其他“三器”樣板加力加速推進。
三是聚焦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以《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制訂實施為契機,加大政策宣傳推介,抓好《倍增計劃》及其相關政策的兌現落實,以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為抓手,多措并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加快培育一批上市企業,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科技型領軍企業頂天立地發展態勢。
四是加大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的合作,加強與中關村、張江高新區、蘇南自創區等對接,圍繞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懷柔實驗室煤炭清潔利用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等,建立溝通聯系通道,加強開放合作。
五是擬定在2022年第六屆絲博會期間,組織以“創新開放·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秦創原發展高端論壇,協同發揮政產學研用金要素聚合效應。
六是聚焦落實《高質量項目建設推進年實施方案》部署要求,協調各地市、高校、企業進一步融入秦創原建設,開展對接行動,由委廳領導帶隊,組織11個專項小組深入地市、高校、院所、企業等,查找問題、征集需求,建立需求、成果、項目清單,形成秦創原重點項目清單,推動精準施策、扎實落地。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單紅:謝謝孫廳長的介紹。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
經濟日報提問:您好,我是經濟日報記者。剛才,發布辭中提到,近期我省將出臺《“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實施方案》,請介紹一下這個《方案》的具體情況。
孫科:今年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重點是抓典型示范、抓政策引領、抓項目孵化。我們最近在總結西北工業大學等高??萍汲晒D化有關試點經驗的基礎上,聯合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審計廳等單位共同制定了《陜西省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實施方案》,涉及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三項改革”。
第一項,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這項改革要求各高等院校制定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制度,將職務科技成果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在管理部門方面,明確了高等院校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不再管理職務科技成果,由科研管理部門管理。在處置方式方面,明確了以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形成的國有資產處置方式,由高校自主決定,不審批、不備案,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范圍。在免責方面,明確了各高校領導及職能部門在科技成果定價中的免責條款,切實解決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不敢轉”問題。
第二項,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改革。主要是鼓勵各高校建立符合技術轉移轉化工作特點的專門人才評價制度,以能力、業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切實破除“四唯”傾向。我們在與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等有關職能部門溝通的基礎上,明確了技術轉移人才參與職稱評審的兩條成長路徑:一是對面向經濟主戰場,開展新技術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產業化工作的高校教師,按照分類評審要求納入“教學科研型”參加職稱評審,重點評價其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對論文不做強制規定;二是對專職服務成果轉化的科技管理人員,納入工程序列參加職稱評審,重點評價其推廣本單位科技成果取得經濟社會效益過程中所作貢獻。鼓勵各高等院校組建專業化、市場化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服務機構,對科技成果轉化成績突出的,優先予以支持,重點解決“晉升難”的問題。
第三項,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這項改革舉措主要是鼓勵高等院校探索科研人員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以現金出資方式入股科技型企業,形成“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投資組合。一是將高校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視為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行為,所形成的國有股權納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范圍,相關資產處置等事項由高校自主決定。二是對科研人員用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與學校約定一定分配比例,其中科研人員占比不低于90%,重點解決“缺錢轉”與“風險共擔”的問題。三是鼓勵高校探索多種方式支持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投資科技成果轉化,不僅允許成果完成人(團隊)采取“現金入股+技術入股”方式轉化科技成果,還允許擁有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的教師和擁有科技成果的教師,聯合采取“現金入股+技術入股”方式轉化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團隊)按“同股同價”方式收購單位持有的“技術股”;高校設立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資金池”(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資金池”可委托專業第三方經營管理。
最近省政府將召開“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動員大會,推動《方案》盡快在高校和院所全面實施。
謝謝!
單紅:請繼續提問。
中國報道雜志提問:您好,我是中國報道雜志記者。剛才,發布辭中介紹,我省初步構建了“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框架體系,能否詳細介紹一下這個框架的具體情況。謝謝。
王軍:好的,非常感謝您的提問,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作以介紹。
一、“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分別指: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秦創原網絡平臺、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主要職能是推動“政產學研金”結合,建設科技經紀人、“科學家+工程師”隊伍,促進政策兌現、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由各地市組織建設,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秦創原網絡平臺,功能定位是貫通省、市(區)創新資源,統籌各類創新要素,打造秦創原“一張網”,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供給需求高效對接、數據分析支撐決策,由省科技廳牽頭組織建設;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構建創新要素全方位運營服務、創投基金全周期布局和科技金融全鏈條協同“三個體系”,發揮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服務的連接器、科技活動與經濟成果的轉化器、面向科技前沿的傳感器“三個作用”,由陜投集團、西咸新區共同發起設立,實行市場化運營。
二、“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建設情況。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目前,我們指導總窗口、各地市建設了11家創新促進中心。其中總窗口創新促進中心設有商事服務等5大類18個服務窗口,整合鏈接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知識產權局等省市區三級20多項業務。秦創原網絡平臺。目前,聚焦“三器”建設、科技創新服務、信息互聯互通三大任務,完成“七大功能模塊”開發工作,梳理匯總數據300余萬條。其中,兩鏈融合“促進器”模塊,圍繞我省實施的23條產業鏈,逐鏈條梳理形成了6張清單,開發了關聯圖譜,為促進強鏈補鏈科學配置資源提供了數據支撐;中小企業研發服務平臺,注冊企業7710家、研發機構448家,推動全省5480臺儀器設備(單臺20萬元以上)的開放共享,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了一站式找技術、找成果、找人才、找儀器、找場地等線上服務功能。據統計,網絡平臺應用以來,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541個,研發服務交易金額超過2.8億元。秦創原發展股份公司,自去年10月組建以來,投資省內科技創新項目15個,推動50余家優選服務機構入原,建立了約30億元規模的全周期股權產品集群,并首批上線以“鏈”定貸、以“智”定貸、以“補”定貸等債權產品共20個。
三、“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下步怎么建。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健全省、市、區(縣)三級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體系,出臺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體系建設操作指引及評價方案,不斷拓展創新促進中心功能業務。將進一步擴充網絡平臺各類科技資源數據庫,加速PC客戶端和分級管理、數據安全開發,開發基于便利化、面向需求的客戶端小程序,促進網絡總平臺與各地市分平臺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秦創原發展股份公司“平臺+公司”的運營模式,建設轉化孵化加速的公共服務平臺,力爭年內股權基金規模突破50億元,圍繞光子、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鏈建設一批秦創原平臺建設的示范產業項目。
以上是我的介紹,謝謝。
單紅:請繼續提問。
陜西日報提問:您好,我是陜西日報記者。秦創原平臺啟動以來,西咸新區作為總窗口之一,是如何開展相關工作的??
趙孝:2021年3月,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全面啟動以來,西咸新區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科創平臺相繼落地,科創資源加速聚集,總窗口的引領作用逐步顯現。2021年新區通過評審的高新技術企業227家,新增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901家,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107億元,13家企業入選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庫,新區“科創中國”試點建設綜合排名居全國65個試點單位第一名,這些都離不開總窗口的優質服務。
一是強化政策支持,形成了秦創原政策服務體系。省市和新區先后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省政府70條政策包(總窗口),省級金融支持10條、人才工作10條;西安市支持總窗口建設42條,專項政策9條;西咸新區支持秦創原總窗口建設15條、優化營商環境18條、宜居環境10條,形成了“1+N”的秦創原政策體系。
這些政策覆蓋了科技企業、創新人才、創新平臺、中介機構等4類主體,包括配套獎勵、場地補貼、人才補貼、研發獎勵、金融支持、住房保障、投資獎勵、活動資助等42個支持方向,形成從種子期到成熟期,再到成長為專精特新、瞪羚企業至上市的全階段政策覆蓋,打通了省、市、新區三級政策兌現通道,目前已兌現政策資金26938.02萬元,惠及總窗口科技企業1087家。
二是建設秦創原綜合服務平臺,拓展服務功能。通過線下專業服務與線上信息化系統相結合的方式,融合全鏈條的各類資源要素,為各類創新創業主體,提供標準化、專業化、一站式的全流程服務體驗。目前,已整合省、市、新區三級業務20余項,42家專業服務機構入駐,秦創原線上平臺注冊用戶13056戶,線上線下累計為用戶服務5228次。
三是強化金融支撐,助力科創企業。設立14支基金,總規模近60億元,形成涵蓋種子期到成長期的企業全鏈條全周期投資體系。長安銀行等7家金融機構共發行42款科技金融產品,為46家科技企業投放貸款2.5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從載體、政策、資本等方面系統發力,今年內新建成投用科創載體500萬平米以上、兌現政策資金3億元以上,基金規模突破100億元。二是進一步加速“三器”建設。緊盯全省重點產業鏈和新區12條重點產業鏈,建設“三器”示范區,今年建設新型研發機構20個以上、落戶投資10億元以上的產業項目50個以上。三是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抓好17項秦創原改革任務,特別是依托省級人才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切實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力度,探索秦創原機制、形成秦創原模式。四是進一步深化協同創新。加強與省直部門、各地市、省屬國企、高校院所的對接,加強與先進地區的產業合作,加速創新資源向總窗口聚集。
單紅: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科技日報提問:您好,我是科技日報記者。請簡單介紹一下“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工作有關情況。
王軍:首先感謝記者朋友的關注和提問。實際上,3月27日,我們剛剛公布了首次遴選的200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下面,我把有關情況作以簡要介紹。
“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的概念,是我省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后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項創舉。主要是指以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人才(科學家)為核心,以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等(工程師)協作為基礎,以企業或高水平創新平臺為依托,以攻克產業重大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科技企業為目的,形成科學家與工程師相對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機制的科研(產業)創新團隊。這種模式的創新,有利于促進各類人才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跨單位開展協同創新,有利于打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通道,有利于促進智力資源精準對接產業鏈和創新鏈上的技術需求,加速先進技術應用、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孵化。
去年11月,我們發布了第一批項目征集通知后,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產生了極大反響,首次申請達到了659項。隊伍遴選過程中,我們強調要加大對總窗口的支持,促進創新要素集聚,形成創新示范效應;加大對23條重點產業鏈上科技型企業的支持,推動強鏈補鏈延鏈,形成創新支撐效應;加大對新型研發平臺的支持,一體化配置創新資源,形成創新融合效應;加大對基層一線、艱苦邊遠地區的支持,充分考慮區域差異,形成創新輻射效應。目前公開發布了第一批“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入選名單共200支,每支隊伍將給予30萬元的財政科技經費支持。
我們對200支初建隊伍進行統計分析,從領域分布看,主要聚焦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農業等,與我省組織實施的23條產業鏈關聯度達77%。從區域分布看,各個地市均有入選隊伍,與各地市科技資源分布情況和申報情況基本一致。從申報主體看,企業牽頭占比達到了78%,加大了對省屬國有企業、擬上市企業的支持。從政策導向看,加強對秦川、陜建、陜汽等與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發平臺、探索校(院)企合作新模式的支持,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帶成果、帶技術、帶團隊創辦領辦企業,支持科研人員加快成長為企業家。
下一步我們將建立“科學家+工程師”隊伍項目庫,積極跟蹤,加強調研,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支持“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單紅:感謝今天的幾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也請大家持續關注我們的系列新聞發布會,本場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