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系列發布會(第八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1-11-11 14:59

11月11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金東,省生態環境廳排污許可管理處處長張清香,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處長曹磊出席,介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系列發布會第八場。我們很高興邀請了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金東先生,省生態環境廳排污許可管理處處長張清香女士,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處長曹磊先生,請他們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張廳長介紹情況。

張金東: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對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和支持。我今天發布的內容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作以介紹。

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十三五”期間,我省全面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約束性指標,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首先,空氣質量持續好轉,2020年全省10個國考城市PM2.5濃度平均較2015年下降15%,優良天數達到295.3天,國家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水環境質量大幅提升,2020年全省50個國考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2%,高出國家考核目標20個百分點,并消滅劣Ⅴ類水質,國家綜合評價結果為優;主要污染物減排持續下降,2020年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11.3%、11.9%、21.8%、19%,全省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5年下降20.8%,均超額完成國家考核任務。

今年1-10月,全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優良天數平均248.0天,國考10個市PM2.5平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5%,下降幅度居全國31個省第10位。111個國考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8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8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2.7%,同比改善2.7個百分點?;瘜W需氧量、氨氮、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有序有效推進。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9起,核與輻射環境質量安全穩定。

二、狠抓秦嶺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省委、省政府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主要領導今年以來先后就秦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多次作出批示,多次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部署我省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先后出臺《陜西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方案》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年度方案等,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

一是堅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印發《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和《陜西省秦嶺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產業準入清單(試行)》,及秦嶺6市市級保護規劃和8個省級專項規劃,基本形成“1+N”秦嶺保護規劃體系。鞏固秦嶺專項整治成效,從嚴開展專項行動、專項執法檢查及自然保護區“綠盾”專項行動。扎實推進陜南涉金屬礦產開發污染排查整治,秦嶺區域應整治的438個小水電全部完成整治任務,秦嶺核心和重點保護區169個礦業權全部退出,遙感疑似問題整改完成率81.3%。

二是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出臺《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等,逐步構建“1+N+X”規劃政策體系。聚焦延河、石川河等重點河流及水質不達標斷面,推行“一河一策”“一斷面一方案”,實施限期治理、重點治理。加快推進黃河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快開展黃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今年1-10月,黃河流域65個國考斷面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78.5%,劣Ⅴ類斷面比例4.6%,同比改善4.6個百分點。

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藍天保衛戰方面,以關中地區為重點推行“一市一策”精準治霾,狠抓秋冬季治污降霾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去年秋冬季期間,關中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4.6%,完成國家下達的秋冬季PM2.5國控目標。不斷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推動39個重點行業實施績效分級。今年以來,整治工業爐窯141家,開展加油站三次油氣回收專項檢查3481座次,查處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不達標車輛1486輛,施工工地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系統安裝率達95%以上。夏季臭氧得到了有效防控。完成十四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工作,賽期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4%。?

碧水保衛戰方面,系統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建立黃河、長江“2大流域-關中、陜北、陜南3個版塊-25個重點河流控制單元-111個國控斷面”的管控體系。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封堵城市建成區直排口653個,整治問題排污口94個。實施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截至目前,黃河流域108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已完成提標改造80座,陜南地區29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766個,其中“千噸萬人”水源地保護區201個,劃定率100%,保障了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扎實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回頭看”,未發現新增黑臭水體。??

凈土保衛戰方面,強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完成2117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1664個企業地塊進行風險分級,完成102個涉農縣(市、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我省被列為全國典型行業企業及周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試點省份,啟動6類典型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實施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開展土壤、固體廢物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全省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四、加快推動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嚴格“兩高”項目管控,建立全省“兩高”項目環評臺賬。推行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對56類行業實行豁免管理和告知承諾審批,將1921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推行環評豁免管理。將57個重點項目納入全省環評審批服務臺賬,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將1876家企業納入執法監管正面清單,實施差異化監管。對35個行業3068家企業實施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推行“一廠一策”,避免“一刀切”。

二是不斷完善制度體系。省政府印發《關于推進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的實施意見》,不斷加快推進環境監測、環境執法及環境信息化“三大體系”建設。出臺《關于加快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劃定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類環境管控單元1381個。編制《陜西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規劃》,建立省、市兩級排放清單報告體系。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63家企業納入首批履約。延安市、安康市納入國家級低碳試點城市建設。

三是嚴格執法督察監管。強化“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司法審判”協作共治機制,1-9月,全省執行一般行政處罰案件2904起。加強尾礦庫、能源化工等重點領域、行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全省突發環境事件數量連續7年實現下降。中央生態環保護督察“回頭看”反饋的45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我們還完成了第二批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對全省所有市區進行系統督查,共受理群眾信訪問題2639件,已辦結并向社會公開2460件,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突出“一山一水一平原”,圍繞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目標,堅定不移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以更高水平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加快推動“三線一單”落地應用,強化區域空間管控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二是以更嚴標準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狠抓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和秋冬季治污降霾攻堅,推動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持續提升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成效,加快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

三是以更精準舉措提升重點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嚴格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總體規劃,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緊抓漢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和風險防控,扎實推進陜南硫鐵礦專項治理,確?!耙汇逅览m北上”。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加大黃河干流及渭河、延河、無定河及石川河等流域治污力度,舉一反三抓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四是以更大力度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著力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環境監測、執法、信息化“三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開展大氣、水、土壤、秦嶺等領域專項執法,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并督導整改。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

李惠:謝謝張廳長的介紹。下面歡迎大家圍繞今天發布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請開始提問。

中國日報提問:您好,我是中國日報記者。秋冬季期間,重污染天氣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請問今年有哪些應對措施?

張金東現在已經進入冬季,也進入了重污染天氣多發季節。國家把我省納入重點區域進行管控。國家和我省“十四五”規劃都明確提出,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我們主要采取四個方面措施。

一是強化三大結構調整,保障措施落實到位。首先是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重是污染物排放源頭,我們通過控制“兩高”項目、淘汰落后產能,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其次是能源結構調整,通過拆改小鍋爐、推行清潔取暖,同時發展綠電,把燒煤量減下來,把污染物排放量降下來。今年把清潔取暖范圍擴大到延安、榆林。第三是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汽車運輸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高,推行公轉鐵,大宗貨物用鐵路運輸,推廣新能源汽車,淘汰國四以下標準的汽車,更換新的排放標準車輛。

二是重點行業企業實行重點減排,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我省的鋼鐵、水泥等行業實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對鍋爐、窯爐、揮發性有機物、揚塵進行管控。今年重點工作是對39個行業企業實行績效分級,根據排放情況分類,績效高的企業發生重污染天氣時正常生產??冃П容^差的企業,一旦發生重污染天氣,要限排限產,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通過績效分級,讓企業主動把污染物排放量降下來。

三是加強預測預警預報和聯防聯控。預測預報是關鍵,如果發生重污染天氣再實行減排措施就效果甚微,我們要提前預測預報,提前啟動應對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避免發生重污染天氣。今年十四會運期間,我們強化預測預報,對可能出現環境風險的區域提前管控,協調山西、河南、汾渭平原區域實行區域合作、聯防聯控,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

四是開展執法監督落實各方面職責。通過執法監督、環保督察等手段對違法違規環境問題進行查處和督導整改,對重點區域重點工程進展緩慢的,或者減排任務完成不理想的進行督察,督促企業和相關部門落實責任。同時,在執法過程中對發現問題進行幫扶指導,共同解決問題,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李惠:請繼續提問。

陜西日報提問:您好,我是陜西日報記者。作為能源大省,碳達峰、碳中和將是我省今后一項重要工作,請問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了哪些工作?還有哪些計劃和安排?

張清香:謝謝主持人,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部署,采取有效抓手推進我省綠色低碳發展。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建設。圍繞國家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積極做好我省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建設。組織開展省級及各市(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工作,摸清歷史排放數據,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做好支撐。啟動了我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籌融合,將碳達峰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納入生態環保督察。

二是突出碳市場倒逼機制作用。從2013年起持續開展全省火電等八大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審核工作,逐步建立了常態化工作機制。同時,加強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指導發電企業入市交易,全省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63家發電企業已全部具備交易能力,覆蓋3.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是發揮試點示范的典型引領作用。深化延安、安康國家低碳城市建設,西咸新區、商洛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積極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全省已形成41萬噸CCUS能力。開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試點研究,研究制定我省控制甲烷排放實施方案。在煤化工、火電項目開展碳排放影響評價試點,從源頭上減少排放。積極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在拓展氣候投融資渠道方面先行先試,帶動低碳產業健康發展。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形成輿論氛圍。今年我們指導了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碳中和行動,在場館設計建設融入綠色理念的基礎上,按照“先控排后中和”的原則,實現了對賽事活動排放23.48萬噸二氧化碳碳中和的目標,使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成為我國全運會和殘特奧會史上首屆經權威機構認證的碳中和體育賽事,向社會各界傳遞“碳中和”理念。同時,以全國低碳日等宣傳活動,營造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和共識。

下一步,從以下六個方面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我省1+N政策體系出臺,印發我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案。二是按照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加強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加大對參與交易企業的幫扶,確保完成首個履約期的履約工作。做好其他行業入市交易的數據核查工作。三是開展大型活動碳中和技術規范、生態系統碳匯相關標準體系及碳普惠方法學研究,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全流程標準體系建設。四是出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措施,謀劃我省碳達峰試點創建,積極推動西咸新區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落地。加快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和煤基化工二氧化碳加氫技術應用,實現生產中固碳技術推廣。五是探索采用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對工業企業碳排放量、碳排放蹤跡、產品碳足跡實施數字化管理。六是加強宣傳教育,制定我省大型活動碳中和行動常態化制度化,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升企業、公民綠色發展認識,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綠色低碳發展氛圍。

李惠:請繼續提問。

各界導報提問:您好,我是各界導報記者。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請問通過創建工作,為推動我省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起到什么作用?

曹磊:感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今年10月,在昆明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態文明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我省寶雞市渭濱區、麟游縣,漢中市寧強縣,安康市石泉縣等4個縣(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寶雞市鳳縣、漢中市佛坪縣、商洛市柞水縣獲得“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截至目前,我省共建成1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總數居西北地區第一。

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制定出臺了《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試行)》和《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指標(試行)》,積極開展創建工作,初步形成點面結合、多層次推進的建設體系。通過創建工作,推動各地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初步探索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打造了一批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理論的鮮活樣板,為我省其他地區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轉型樹立了標桿,總的來說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總結了經驗。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以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為重點,從生態制度、生態安全、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和生態文化等方面綜合提升一個地區的生態文明發展水平。如陜北地區的黃龍縣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黨政議事、目標考核、干部任用、責任追究等制度。打造以生態旅游為支柱產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為兩翼的生態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生態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是探索了路徑。創建地區通過系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筑牢綠水青山的生態基礎。積極探索制度創新,健全綠水青山的保障機制,為實現“兩山”轉化提供保障,探索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如陜南地區的留壩縣以“兩山銀行”為基礎通過盤點收集優質資源、推動流轉資源確權、打通金融進入通道、引進社會資本投資等方式,把生態資源轉化為優質的資產包,從而實現“兩山”資源優質高效轉化。

三是提供了樣板。創建地區通過創建工作,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轉型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有力推進了污染防治攻堅戰,有效促進了區域高質量發展,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示范樣板。如關中地區的鳳縣聚力“三產”轉型,工業轉型取得突破性發展,新材料、特種裝備配件、循環利用等新興產業加速成長,初步形成了“三園五基地”發展格局;特色農業融合發展,建成了林麝小鎮、鳳椒農業公園等一批三產融合示范基地;全域旅游體系初具雛形,旅游產品從過去的生態觀光游“一枝獨秀”轉變為紅色游、康養游、研學游“群芳爭艷”,被評為中國康養休閑旅游名縣、陜西省十大旅游強縣。

李惠:感謝三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