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解讀《朱鹮保護藍皮書》,介紹有關工作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1-10-26 15:46

10月26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陜西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雷穎虎,陜西漢中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亞祖出席,解讀《朱保護藍皮書》,介紹有關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了省林業局副局長、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先生,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雷穎虎先生,陜西漢中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亞祖先生,請他們為大家解讀《朱保護藍皮書》,介紹有關工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昝局長介紹有關情況。

昝林森: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大家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朱保護藍皮書》發布會,主要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回顧總結朱保護研究成果,規劃展望朱保護事業發展藍圖。在此,我代表陜西省林業局,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朱保護事業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朱是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物種、秦嶺生態文化的重要標識。保護和美朱是守護秦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四十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下,朱保護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朱“發現”,到“保護”“繁衍”“復興”,實現了涅重生的生態奇跡,成為生態保護事業的重要范例?;仡欀?/span>保護四十年艱辛歷程,在系統總結、深入研究、廣泛討論、反復論證的基礎上,陜西省林業局組織專家編制形成《朱保護藍皮書》,涵蓋朱概況、朱“滅絕”和重新發現、朱保護研究、主要保護措施、朱保護成效、朱文化與對外交流和朱保護展望七部分內容。《藍皮書》已提供給大家,下面我就朱保護的重點內容,向大家作以簡要介紹。

一、朱概況

是起源于60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的古老物種,被譽為“東方寶石”,屬鵜形目科鳥類,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我國朱最早記載于《史記》《漢書》《爾雅翼》等古籍,古稱”、“旋目”等,1835年由荷蘭萊頓自然博物館博物學家Temminck根據采自日本的模式標本定名為朱Ibis nippon),后經鳥類學者討論訂正,1922年由日本鳥類學會最終將其學名確定為Nipponia nippon。據文獻記載,朱曾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北起俄羅斯西伯利亞布拉戈維申斯克,南至中國臺灣東港,東達日本巖手縣宮古,西抵中國甘肅、青海交界處。

中國是朱的重要分布地,從黑龍江到海南的20個?。ㄗ灾螀^)均有分布,陜西全境適生,種群曾極為繁盛。進入二十世紀后,農業工業化的歷史之輪,讓古老的朱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機。1963年,朱在俄羅斯滅絕;1964年之后在我國再無發現;1979年,在朝鮮半島消失;1980年12月-1981年1月,日本佐渡的最后5只野生個體被捕捉人工飼養。直到1981年5月,在陜西洋縣重新發現全球僅存的7只野生朱,秦嶺成為朱最后的“庇護所”。研究認為,朱種群快速衰退的因素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環境污染。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朱體內DDT生物富集導致其卵殼薄化,繁殖率降低。二是食物缺乏。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導致朱覓食地(水田)面積減少。三是過度采伐。朱筑巢樹、停歇樹、夜宿樹大量減少。四是氣候因素。氣候變暖和干旱造成大面積水田和濕地干涸。五是非法獵捕。歷史上曾出現大肆捕獵朱的現象。

二、朱保護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下,經過四十年保護恢復,朱呈現種群興旺態勢。截至去年底,陜西朱種群數量已從發現時的7只發展到5257只,占全國的79.45%,占全球的68.67%;野生種群棲息地全部在陜西,面積由發現時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1.6萬平方公里;分布范圍,已經由最初發現時的陜西洋縣姚家溝逐步向東亞歷史分布地恢復,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廣東和日本、韓國都已經重建種群,呈現出以秦嶺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趨勢。中國科學院院士、鳥類學家鄭光美贊譽說,“朱保護是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朱作為和平使者、友誼象征,曾經7次承擔我國“外交”重任,“朱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會,朱文化論壇登陸韓國首爾。2019年,朱成為國慶70周年青山綠水方陣的一員。今年,朱與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秦嶺四寶”組團成為“十四運”吉祥物。朱已經成為陜西乃至中國的生態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

三、朱主要保護措施

在四十年的保護實踐中,我們探索形成了“就地保護為主、易地保護為輔、野化放歸擴群、科技攻關支撐、政府社會協同、人和諧共生”的朱保護模式,為拯救瀕危物種提供了可借鑒方案。其中,就地保護、易地保護、野化放歸三大舉措是朱保護恢復的關鍵。就地保護是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地、建立生態廊道、開展種群監測、實行社區共管共建等措施,保護恢復棲息地,實現了野生種群快速增長和擴散。目前,陜西秦嶺森林覆蓋率已達82%以上,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朱野外種群已經突破4450只,全部在陜西。易地保護是通過朱人工飼養繁育技術攻關創新和探索實踐,形成飼養繁育技術體系,建立擴大人工種群,為野化放歸提供種源支持。目前,陜西已建立朱人工繁育種群基地5個,占全國的25%,占全球的22.73%;飼養個體467只,占全國的32.03%,占全球的23.49%。野化放歸是通過人工干預將人工飼養繁殖個體重新引入其歷史分布區,建立可自我維持的野生種群,是種群復壯的有效手段。目前,陜西建立野化放歸種群4個,占全國的66.67%,占全球的50%;陜西放歸個體192只,占全國的59.08%,占全球的23.91%;陜西增加了145只,占全國的38.06%,占全球的35.28%。

經過四十年不斷探索實踐、改革創新,我們相繼攻克極小種群保護、人工飼養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歸等技術難題,形成了一套科學、規范、完整的技術理論體系,成為世界朱保護研究的科學高地。有關研究成果,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陜西省政府科學技術獎4項。制定國家行業標準3項,為朱保護繁育樹立了行業標準。創建國家、省級科研平臺4個,《中國朱》等專著受到廣泛關注。

四、朱保護展望

經過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朱已經基本擺脫了瀕臨滅絕的風險,但是受其生存環境和自身諸多不利因素影響,朱保護的未來依然充滿挑戰。下一步,我們將積極作為,不斷發展和完善朱保護模式,在實施秦嶺北麓連續十年野化放歸行動的同時,科學推進其他歷史分布區野化放歸,促進朱種群持續擴大擴散,實現野生種群穩定、可持續繁衍,讓朱生生不息、自由翱翔。

同志們,朋友們,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讓我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攜起手來共譜朱保護事業新篇章,為陜西生態文明建設、秦嶺生態保護作出更多新貢獻!

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昝局長的介紹。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名稱。請開始提問。

中國城市報提問:您好,我是中國城市報記者。前不久,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昆明召開,選擇這一時間節點發布《朱保護藍皮書》,有什么特殊意義?

昝林森:謝謝這位記者。生物多樣性喪失是我們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2010年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上,國際社會為了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局勢,制定了2011年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這一目標被稱為“愛知目標”。然而10年過去,這個目標實現程度遠低于預期,“愛知目標”成績單不盡如人意,生物多樣性保護依然面臨較大壓力。

選擇在這時間節點發布《朱保護藍皮書》,系統總結朱保護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取得成果,既是展示我們在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方面就單一物種保護所取得的成績,也是為所有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工作者鼓勁加油、提振信心。

1981年在陜西洋縣重新發現朱以來,我們將朱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以拯救朱,復壯其種群、恢復歷史分布地為目標,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不斷突破保護瓶頸,最終將朱從滅絕邊緣拯救回來,被譽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為人類拯救瀕危物種做出重要貢獻,樹立了榜樣,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同時,我們希望通過發布藍皮書,進一步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參與瀕危物種保護,充分發揮朱這一生物多樣性保護“旗艦物種”“傘護物種”的作用,帶動促進我省乃至全國生態空間治理事業,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貢獻力量。

李惠:請繼續提問。

中國網提問:您好,我是中國網記者。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較為密切,近年來在構建人與朱和諧共生方面都有哪些措施?

張亞祖:謝謝你的提問。朱6000萬年前就存在的古老物種,良好的森林、濕地生態系統是生存的保障。而隨著我們人類生產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張,進而侵入、破壞了朱的棲息地。這是導致朱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正在做的,就是恢復朱的生存空間,堅持不懈保護好森林、濕地兩大生態系統。

要生存,人類社會也要發展。為構建人與朱雙贏局面,我們一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天然林保護修復、濕地恢復等生態空間治理措施,持續改善朱生存環境。二是在洋縣率先探索發展“朱品牌”產業。為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引導鼓勵當地群眾圍繞“朱”這一品牌,發展綠色產業,比如種植綠色有機大米,建設以朱為主題的觀光休閑、生態體驗場所等。目前,洋縣累計認證有機或有機轉換產品14.42萬畝,注冊“朱”商標50多種、朱相關圖形及字號商標21件。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有機生產示范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年凈增1500多元。2017年朱生態有機產品區域品牌價值評估高達70.57億元,陜西洋縣躋身全國農業區域品牌價值百強縣。生態旅游得到了發展,洋縣已經成為觀鳥圣地和生態旅游重點區域。三是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普及生態文明理念,提高群眾保護朱的意識,呼吁社會各界關注并參與朱保護工作,為朱保護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機遇。

李惠: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中新社提問:您好,我是中新社記者。下一步,在朱保護發展上,我們還有哪些舉措?

雷穎虎: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經過40多年的不懈努力,朱種群得到了有效恢復和發展,朱基本上擺脫了滅絕的風險,但是其種群仍然受生存環境和自身因素影響,恢復其歷史分布依然任務艱巨。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強化科技支撐。以朱保護聯盟、朱保護重點實驗室為平臺,聯合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深入開展保護研究,針對朱保護中存在的技術難題開展科技攻關,為朱保護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二是加大野外種群保護力度。持續推進朱棲息地和歷史分布區的潛在棲息地保護恢復,擴大棲息地范圍,提升棲息地質量,以實現擴大野外種群。同時我們還要建立生態廊道,借助自然擴散能力,建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野生朱種群。三是持續開展野化放歸。在現有繁育基地的基礎上,新建一批人工繁育基地,擴大人工種群數量,加強人工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提高遺傳多樣性,為野化放歸提供種源。同時建設一批朱野化放歸訓練基地,開展人工種群的野化訓練,持續實施秦嶺北麓連續十年放歸計劃,并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統一部署,逐步開展其他歷史分布地野化放歸,推進朱野外種群復壯。

李惠:感謝三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