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探索歷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譜寫陜西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有關情況

“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系列發布會(第二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1-09-28 14:28

9月28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副局長周魁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種建榮出席,介紹“探索歷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譜寫陜西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系列發布會第二場,我們非常高興邀請了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先生、副局長周魁英先生,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種建榮先生,請他們圍繞“探索歷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譜寫陜西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這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羅局長介紹情況。

羅文利: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省文物、考古工作的關心、關注和支持。

一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我省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我省引起熱烈反響,省委、省政府及時召開會議傳達學習并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各級黨委、政府深入學習貫徹,不斷提高做好考古工作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我借此機會介紹一下這方面的主要情況。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一年來,我省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遵循,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堅持探索歷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持續加強考古及相關文物保護工作。

一是謀劃布局,規劃事業發展方向。我省公布了《陜西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設置了具有本省考古特點的9項課題,對“中國國家起源和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了總體安排。頒布了《陜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公布實施了秦雍城等6部文物保護規劃,制定了10余項管理規范,為考古工作的科學規劃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融合科技,創新考古工作方式。通過建立片區基地和文保工作站,聯合中外科研院校、機構采用古DNA分析等多學科研究成為新模式。積極推廣“先考古,后出讓”的基本建設考古前置制度,通過文物資源大數據庫等技術,使顏真卿薛紹等歷史名人重回大眾視野,也為政府規劃決策提供了依據,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筑牢防線,加強文物防護能力。根據全省文物保護大會部署要求,我省建立了聯席會議機制,各市相繼召開文物保護大會,制定出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把文物安全納入了責任考核負面清單。公安、消防及文物部門聯合開展了田野文物和消防安全巡查,首創全國打擊防范文物犯罪10項工作機制,全省群眾文保員數量突破8000人,文物管護力量和文物防護能力顯著加強。

四是增強力量,壯大考古工作實力。全省大部分市和部分縣區加掛了文物局牌子,增加了人員編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加掛陜西考古博物館牌子,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省級考古機構;西安、咸陽等市級考古機構也增加編制40余名。西安灞橋區和臨潼區、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空港新城等地新建了一批國內一流考古工作基地,進一步提升考古工作保障條件。

五是優化結構,提高考古科研水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寶雞市考古所等考古機構引進專業人員30余人,新增副高級及以上職稱60余名整體科研素質全面提高。省內考古機構和西北大學等院校深化合作,考古工作者參與研究生培養共同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全省考古師資和人才培養規模位居全國前列,西北大學考古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獲評國家一流專業,考古隊伍人才結構不斷優化,考古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二、陜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成就

長期以來,我省不斷加大考古科研力度。周原、秦雍城、秦咸陽城、漢唐帝陵等大遺址考古持續推進,櫟陽城、天井岸遺址、唐華清宮、一帶一路等主動性考古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僅“十三五”時期,全省就實施了考古項目691項,發掘出土文物3.7萬余件(組); 7項考古成果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項榮獲“中國考古新發現六大項目”,2項榮獲“田野考古獎”,石峁遺址被評為近十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一些重大考古問題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

一是東亞現代人起源研究獲得重要證據。在陜北黃河沿岸、陜南秦嶺地區考古調查工作基礎上,發掘了距今10-1.5萬年間、罕見豐富遺存的南鄭疥疙洞洞穴遺址,為了解中國南北過渡秦嶺地區舊石器晚期人類情況及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證據。

二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陜北地區發現了氣勢恢宏的宮室類建筑、布局規整的宗廟類遺跡和等級分明的大型墓地。通過對石峁、蘆山峁、寨山等重要考古資料的綜合分析表明,距今4300年前的龍山時代,陜西北部已明確出現國家形態,聚落差異懸殊、人群分化明顯、等級觀念突出,呈現出中國國家起源的陜西模式和進程。

三是關中地區龍山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省、市考古機構和大學聯合考古隊通過對太平遺址的考古研究,發現環壕及玉器、卜骨、葉形陶牌飾等高等級文物,其中一件陶鈴尤為罕見,僅在山西、河南的個別都邑性遺址中有所發現,基本可以確認太平遺址為一處大型客省莊二期文化環壕中心聚落,距今約4600-4000年,進入代紀年時間范圍

四是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對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大型墓地460余座墓葬開展的多學科研究,推測距今約5500至5000年前以男性為繼承符號的男權社會已經確立;發現了關中地區乃至中國境內最早的人工水利系統,厘清了楊官寨城址雛形,推進了西安城市演變和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發展研究。

五是民族融合和長城文化研究發現新資料。少陵原十六國大墓是目前所見該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完整的大型陵墓,既具中原傳統漢文化特點,又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中華文明由多元到一體的歷史演變過程,發現的彩繪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接近中國傳統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實例。清平堡遺址考古第一次將長城營堡內名為“顯應宮”的城隍廟遺址完整揭露,被納入“考古中國”國家重大項目,也將助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六是石窟寺調查研究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我省率先摸清全省997處石窟寺資源家底,數量位居全國第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等12家科研機構聯合成立了陜西省石窟寺保護研究中心,該中心將協作開展石窟寺、石刻保護利用的科技攻關,著力提升全省石窟寺保護利用水平,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大局。

七是配合建設工程考古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全力配合做好高鐵、地鐵等建設工程中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尤其是通過西安咸陽機場擴建工程考古發掘項目,建立了這一區域時代長達2200余年的完整中國古代墓葬序列。

三、新時代考古事業助力陜西高質量發展

一是考古成果助力文化強省建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我省充分發揮精神標識引領作用,積極推進秦始皇陵內城垣保護展示、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等重大文化標識項目順利實施;今天,秦始皇陵銅車馬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銅車馬修復保護、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珍貴文化遺產重煥活力。全國首座考古專題類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主體已經竣工,展陳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不久將對外開放,作為我省考古成果助力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將充分闡釋展現陜西考古的精彩魅力。

二是考古成就增強文化自信。為進一步用好考古研究成果,我省已建成基于考古成果的博物館及遺址公園100余家,“十三五”期間,我省新建了銅川、渭南等文物類博物館及梁帶村等考古遺址博物館,目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4處、立項8處,5處長城點段納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新建設了首批25處“省級文化遺址公園”;全省年均舉辦各類展覽400余項,接待觀眾近億人次,開發推廣文創產品上千種,不斷發揮考古成果的公共服務功能,成為讓世界了解陜西乃至中國燦爛文明的“金色名片”。

三是考古發展推動合作交流。“一帶一路”對外考古合作持續推進,省內考古機構、院校“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40余次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省文物局和西北大合作成立“陜西省絲綢之路考古中心”,整合資源、統籌規劃,深入推進絲路沿線國家考古、文物保護等人文交流;“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已吸納17個國家54家單位,“一帶一路”考古及文物保護合作更加緊密。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原則,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持續加強考古能力和學科建設,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科學闡釋、做好保護,譜寫陜西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陜西文化強省建設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

李惠:謝謝羅局長的介紹。下面,歡迎大家圍繞今天發布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開始提問。

中國新聞社提問:您好,我是中國新聞社記者。請問羅局長,對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我省文物系統在學習貫徹落實中有什么新的理念或認識?

羅文利: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9月28日關于考古工作發表了重要講話,為考古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指明了發展方向。陜西是文物大省,考古資源非常豐厚,被譽為考古圣地。一年來,我們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面對新形勢、新機遇和新問題,黨組認真研究,提出回眸百年考古史,立足新時代考古事業發展,提出考古工作“四化”原則。具體是:考古研究科學化、考古工作標準化、考古管理規范化及考古方法系統化。

一是考古研究科學化??脊殴ぷ鞅举|目的是還原歷史,實證文明,而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挖寶找器物。對考古工作來講,首先要堅持科學研究方向。我們也鼓勵考古學者和專業人員扎實做好歷史文獻研究,加強文化比較研究,擴大科研學術視野,運用科學新技術,不斷提升考古學科發展水平,真正使考古工作發揮“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實證文明、啟迪未來”的作用,實證陜西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

二是考古工作標準化。按照國家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科學制定發掘方法、記錄手段、樣本篩選、信息收集分析等方面考古工作標準,不斷提升考古工地標準化水平,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將考古工地努力建設成為杰出人才的聚集地、重大成果的孵化地、智慧考古的示范地。

三是考古管理規范化。進一步明確考古調查、考古勘探及考古發掘的操作規程,細化管理流程,同時加大相關部門監督力度,強化考古工地精細化管理,嚴格制度、預防風險,堵塞漏洞,確??脊殴さ爻鐾廖奈锛翱脊抛鳂I絕對安全,不斷提升行業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是考古方法系統化。因為考古研究涉及領域非常寬泛,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息息相關,更是和化學、物理、生物、材料、計算機等學科密不可分,特別需要樹立系統的思維,要融合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互補,也需要進一步研究文物保護新技術,開拓考古研究新領域。目的是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新模式。

李惠:請繼續提問。

中國城市報提問:您好,我是中國城市報記者。陜西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能否具體介紹幾項周代的考古新發現?

種建榮:謝謝您的提問。

(一)、周人所都——周原遺址。近年來周原遺址考古的重要收獲集中在三個方面。

1.大型建筑基址。位于鳳雛甲組建筑東側,是由五座夯土基址圍繞中間庭院組成一座四合院式建筑,面積約1400平方米。始建于西周早期,西周晚期廢棄。單體建筑F6的建筑風格、方向、時代與鳳雛甲組建筑及F3一致,推測三者應為周原遺址內西周早期遺存中面積最大的一組建筑群。

2.周原水系。通過考古勘探、發掘共發現大型水池遺存4個,壕溝40余條。云塘水池面積約3.2萬平方米,由該池向東的溝渠長約1700米,向南的溝渠長約1500米。根據勘探和試掘情況,可以初步認為周原遺址內存在著自然水系與人工水系、蓄水池與引水渠、干渠與支渠等不同層次的水系遺存,共同構成了周原遺址的水網系統。發掘資料和研究表明,這些池渠是周原西周時期聚落的給排水系統,其背后應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專業人員。這個水網系統的發現與確認,進一步強化了以往所發現的諸多重要遺跡之間的有機聯系;加深了以往對周原遺址聚落擴張過程與水源關系的認識;填補了周代都邑性遺址給水(池苑)系統的空白。

3.發現了城墻遺跡線索。2015-2016年在鳳雛建筑區北確認北城墻800米。2020年又在多處地點勘探發現墻體遺存。這對進一步探索周原城址布局提供了重要證據。

(二)、周代封國——陶渠

韓城陶渠遺址考古啟動于2020年5月,根據調查、勘探,基本確定遺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由大中型墓地、中小型墓地、高等級建筑區、普通居址區等部分組成,遺址北側有一條東西向的壕溝為遺址的北界。西側為墓葬區,部分存在居葬一體或居葬有重合現象。

目前,已完成2座“甲”字形大墓(M16、M28)、2座中型墓豎穴土坑墓(M20、M23)的發掘。墓葬均為東西向,“甲”字形大墓的墓道內皆埋有整車馬,出土“京”字銘文銅戈,根據文獻記載“京”為嬴姓,對陶渠墓地的年代、性質、族屬等判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在以陶渠遺址為中心的芝水河兩岸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兩周時期聚落遺址多處,其中距離陶渠遺址約5公里發現與其同時期的墓地一處,等級略低,對探索周代封邑的聚落結構以及研究這一區域兩周時期聚落演變情況提供了基礎資料。

李惠: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陜西日報提問:您好,我是陜西日報記者。陜西考古工作對呈現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間我省對考古研究闡釋工作有什么具體安排?

周魁英:謝謝這位記者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陜西考古在中國考古學的地位和作用。陜西是文物大省,也是考古大省,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輝煌都在陜西,陜西考古為中華文明發展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陜西有舊石器時代考古,有藍田猿人、大荔人、洛南舊石器遺址、南鄭疥疙洞遺址,這些遺址證明陜西是整個中國也是亞洲東亞地區人類的起源地。第二方面,陜西有石峁遺址、楊官寨遺址、半坡遺址等,這些遺址也說明陜西是中華民族起源地之一。第三方面,陜西是周秦漢唐集中的地方,我們有夏文化、商文化和周秦漢唐,中華文化的核心和中華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段都在陜西,這些考古工作將來一定會為整個中華文明研究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期間,陜西考古將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十四五”是陜西高質量發展的五年,同時“十四五”也是陜西考古高質量發展的五年。在未來五年,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陜西考古。

一、進一步做好學術性考古工作。

也就是主動性考古。學術性考古工作是兩個層面,一是國家考古項目。國家考古項目叫“考古中國”,“考古中國”涉及陜西考古學術方向是兩方面,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進程。陜西承擔國家考古項目也是兩個大課題,一個課題是以石峁遺址、蘆山峁遺址等為依托的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河套地區是黃河的幾字灣地區。一個課題是以西安楊官寨遺址、澄城劉家洼遺址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這個項目涉及陜西、河南、山東。

二是考古陜西,大力推動考古陜西項目。學術目標有三個方面:東亞地區人類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和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圍繞這三個學術方向,開展四個方面的考古研究:一方面是夏商考古研究。夏文化研究,一般概念來講都在山西、河南,陜西夏文化遺址分布也很多,陜西是我國夏文化分布重要區域。第二個方面是陜西大遺址考古研究。周秦漢唐文明主要體現是周秦漢唐都城遺址和陵墓,作為一個文明,都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陵墓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是一個文明最主要的載體。陜西有周秦漢唐九大遺址,周原遺址、雍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秦咸陽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還有秦始皇陵、西漢11座帝陵、唐代18座帝陵,這些陵園遺址的考古將是我們在“十四五”期間要著力推進的考古工作。第三個方面是長城考古。長城是陜西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長城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處于長城遺址中部,對長城的考古也是“十四五”著力推進的重要方面。第四個方面是石窟寺考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石窟寺保護研究和考古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我們將按照總書記要求,大力推進陜西石窟寺考古。這四個方面是我們在“十四五”期間要著力做好的考古營造。

二、進一步做好基本建設考古工作。

陜西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一定會有很多大型的基本建設工程,同時陜西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分布非常多,所有建設工程都會涉及到地下考古工作。“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先考古、后出讓”的指示要求,做好陜西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比如現在正在進行的機場三期建設考古,今年以來,西安咸陽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考古成了網紅項目,同時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延安到西安的高鐵,西安到十堰的高鐵,這些大型基礎建設的考古是下一步的重點方向之一。

三、進一步做好“十四五”期間的考古學研究和闡釋工作。

去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內容要求我們要做好考古學文化研究闡釋工作。“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考古學研究,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我們發現的遺址,城墻、墓葬、建筑遺址,這些是什么?這是考古學研究的核心,我們要解決考古學研究是什么的問題。二是考古學研究的闡釋工作,要解決為什么,這個遺址、墓葬、道路、水利工程是什么?它承載的文化內容是什么?表達的當代的文化價值是什么?三是做好考古文化傳播工作,解決好是什么事,這個考古學文化、考古學遺址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在歷史上對人類文明進程做了什么貢獻,有什么作用,這是要解決是什么事,使考古學文化從專家走向大眾,從考古學文化、研究史走向社會,走向全體老百姓,增強老百姓文化自信。

李惠:感謝羅局長、周局長和種院長,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出席。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