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楊凌示范區學黨史開新局、奮力推進“三區三高地”建設有關情況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
來源: 省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1-07-30 08:52
7月29日上午10時,陜西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黃思光,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董立民出席,介紹楊凌示范區學黨史開新局、奮力推進“三區三高地”建設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系列發布會的最后一場,也正值楊凌示范區成立24周年,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黃思光先生,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董立民先生,請他們介紹楊凌示范區學黨史開新局、奮力推進“三區三高地”建設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黃書記介紹情況。
黃思光: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1997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設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重大部署。今天正好是楊凌示范區成立24周年紀念日,非常高興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和大家見面。首先,我代表楊凌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對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各新聞媒體以及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楊凌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24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非常重視楊凌的建設發展,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陜西考察時,專門就發揮楊凌等高新區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作用、對辦好楊凌農高會,提出了明確要求。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合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上發出設立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的重大倡議,這一重大倡議為陜西和楊凌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國務院先后3次下發《批復》,支持楊凌示范區發展。2018年10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若干政策的批復》,明確了新時代楊凌“核心示范、帶動旱區、服務全國”的定位,提出力爭到2025年,把楊凌示范區建設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新時代鄉村振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范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產業高地,為推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這為示范區的發展提出了總體要求,作出了戰略謀劃,描繪了美好藍圖。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精神支持楊凌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力支持示范區的創新和發展。
回顧示范區24年的發展歷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楊凌廣大科教人員和建設者扎根西部、櫛風沐雨、砥礪奮斗,認真履行推動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使命,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科技引領農業現代化作出了示范,為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蹚出了新路,為深化農科教改革創新了模式,為國家布局建設農高區創造了范例,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先行之路。今天的楊凌,已經成為示范引領旱區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已經從一個普通的關中小鎮發展成為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的“農科城”。
24年來,我們始終著力推進區校一體融合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重要基礎,持續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一是積極推進科教體制改革。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區內10家農科教單位合并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教學與科研單位的實質性合并,為國家科教體制改革開創了先河。二是加速聚集各類創新要素。出臺加快人才引進10項政策措施,每年引進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100多人,駐區科教單位新增兩院院士3名,農業科教人才增加至7000多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達到3.1%。牽頭成立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兩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組建了國家(楊凌)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國家(楊凌)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了全域科創的運行機制。建成了眾創田園、創業工場等一大批創新創業平臺,榮獲國家“雙創”示范基地,“雙創”工作兩次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近五年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85項,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大力推進“區校一體、協同創新”。充分發揮示范區體制優勢和大學科技優勢,探索形成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62項,在作物遺傳育種、小麥條銹病防控、牛羊克隆技術、蘋果抗逆生物學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部分領域處在國際領先水平。審定通過農作物新品種768個,僅小麥和玉米系列新品種在黃淮麥區,累計推廣面積就超過8億畝、增產430億斤,形成了科技支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叭痍枴⑷鹧薄扒卮?、秦蜜”等蘋果新品種,有望成為北方蘋果主產區更新換代的主栽品種。構建的土壤侵蝕調控技術體系,攻克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這一世界難題,助推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為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以來,我們相繼成立了種業、果業、農業智能裝備、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4個農業產業創新中心,近期正在籌備建設秦創原農業板塊創新驅動平臺,集聚國內外領軍人才、一流成果,全力打造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加快形成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良好局面。
24年來,我們始終著力推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示范推廣效應持續擴大。堅持把做示范、送技術、搞培訓,作為示范帶動旱區農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一是積極構建獨具特色的農科示范推廣體系。探索形成了大學試驗站、產業鏈、科技特派員、科技培訓、媒體、展會等6種示范推廣模式。先后在甘肅、寧夏等18個?。▍^)布局建成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350個,其中絕大多數基地在全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科技示范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累計推廣效益1910億元,受益群眾達9000多萬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了楊凌力量。二是大力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圍繞旱區農業技術需求,建立了職業農民培訓體系,面向全國培訓職業農民和“三農”干部50萬人次,其中1.6萬名農民獲得了楊凌示范區農民技術職稱證書,成為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土專家,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三是堅持不懈辦好楊凌農高會。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已成功舉辦27屆,品牌價值達871.19億元,被譽為中國農業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總成交額累計達1.2萬億元,參會參展累計達3300萬人次,農高會已經成為示范推廣農業高新科技的國際化大平臺。
24年來,我們始終著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壯大,產業示范帶動作用凸顯。堅持把做強產業,作為搞好現代農業示范的重要抓手。一是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建成了100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設施果蔬、現代畜牧、食用菌等產業實現了專業化、標準化、園區化、信息化生產,基本形成了本香豬肉、眾興菌業、秦寶牛肉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特色品牌,建成了20多個特色精品果蔬示范園、30個現代農莊、發展龍頭企業40家,建成占地500多畝的智慧農業示范園,成功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二是強力推進現代種業產業突破發展??偼顿Y20億元的楊凌種子產業園建成投用,先正達、良科種業等國際國內知名種業企業入區發展,引進培育種子企業87家,其中省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4家,種子年交易額約8億元,占全省年交易量的50%,楊凌已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良種集散地之一。三是大力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發展。全面實施“主導產業升級、工業園區騰飛、百億產業鏈培育、小巨人成長”四大工程,建成省級農產品加工貿易示范園、富海工業園等一批專業園區,培育形成生物醫藥、農產品深加工、涉農裝備制造等三大主導產業集群,聚集相關企業332家,新增以獨角獸企業美暢新材料為代表的“專精特新”企業20家,飼料企業聚集度位居全國前列。楊凌已初步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發展的高地。
24年來,我們始終著力推進農業全方位開放,國際交流合作影響廣泛。堅持把加強農業國際交流合作,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有效方式。一是高標準建設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經過1年半時間的不懈努力,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倡議的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在楊凌成功揭牌。我們緊緊圍繞“交流、培訓、示范”核心功能,啟動了4個方面12項重點項目,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上合組織國家區域農業合作網、國際合作多語種翻譯服務中心建成運行,創建上合組織農業技術實訓基地16個,創新開展上合組織國家遠程農業技術教育培訓12期,累計在線學習用戶3000余人,教學視頻點擊量突破1萬次。目前,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已經從我國單邊倡議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集體行動,在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和推動我國農業對外開放方面作出了新的貢獻。二是高水平推進楊凌自貿片區建設。以建設農業特色鮮明的一流自貿區為目標,培育創新制度案例60個,其中微信辦照等26個制度創新案例獲國家和省上表彰。國務院正式批復楊凌綜合保稅區,成為全國唯一農業特色綜保區。三是廣泛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建成13個國際科研創新合作平臺和8個國際合作園,組建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農業援外技術培訓覆蓋110個國家,培訓國外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3000多人。與世界糧農組織、聯合國環境保護署等國際組織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楊凌已成為陜西乃至全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24年來,我們始終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發展環境實現歷史巨變。堅持把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作為打造一流創新創業環境的重要保障。一是不斷強化城市服務功能。針對示范區成立前,科教人員存在的“住房難、看病難、子女上學難、就業難、男青年擇偶難”等問題,高起點做好城市規劃,持續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楊凌大道、石頭河飲水、高端人才社區等一批重大民生項目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區從3.6平方公里擴展到4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從3萬多人增加到了16.9萬多人,城鎮化率達到66.8%,形成了較好支撐科研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二是全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三河兩渠”全域生態建設,渭河生態濕地公園、小韋河綠色生態長廊全面建成,城鄉綠化覆蓋率達到45%,天藍、地綠、水清、景美已經成為楊凌生態建設的主色調,生態型田園風光特色不斷顯現。三是不斷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提升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水平,示范區醫院成功創建三級醫院,建成陜西師范大學楊凌實驗中學、恒大小學、高新四小等一批中小學和幼兒園,成功舉辦楊凌農科城國際馬拉松賽、自行車邀請賽等文化體育活動,教育、衛生、文體事業實現長足發展,今年9月,楊凌還將承辦十四運會的網球、皮劃艇和賽艇項目。同時,率先開展“無黑無惡”創建,社會治安滿意率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積極順應了科教人員和楊凌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創新、開放、文明、生態已成為楊凌示范區的鮮明特質。
撫今追昔,展望未來。過去24年發展取得的成就,為示范區在新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笆奈濉睍r期,是示范區凝心聚力、追趕超越,在更高層次上履行國家使命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更加積極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全面把握科技自立自強內涵,加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持創新驅動、示范引領,全面提升楊凌科技引領力、創新驅動力和產業競爭力。到“十四五”末,努力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示范引領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路子,成為搶占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的排頭兵、科技創新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引領者、旱區農業科技創新的示范特區,為推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李惠:
謝謝黃書記的介紹。下面,歡迎各位圍繞今天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提問:
“十四五”期間,楊凌如何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黃思光:
謝謝你的提問。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十四五”時期,楊凌示范區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準確把握全面建設“三區三高地”的新形勢新要求,正確認識和定位楊凌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找準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結合點和切入點,順勢而謀、應勢而動、乘勢而為,為推動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而不懈努力。
一是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構建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旱區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優化“全域科創”的自主創新發展布局、深耕區校融合的自主創新發展模式、激發創新創業的發展活力,打造旱區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高地。
二是不斷提升示范推廣能力,支撐服務鄉村振興。第一是依托現代農業科技,打造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第二是創新完善科技推廣模式,打造“核心示范、帶動旱區、服務全國”的農科示范推廣體系。第三是加強農業科技培訓能力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堅持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高標準、高起點建設好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片區和楊凌綜合保稅區,自貿區、綜保區是我國唯一的自貿區和綜保區。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建設,積極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使楊凌成為推進我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和重要窗口。
四是堅持產業高質量發展。聚焦農業特色產業,深化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圍繞現代種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五是堅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構建城鄉一體化空間布局,開展城鄉融合發展試點,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形成產城融合發展格局。
六是堅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和金融領域綜合改革,持續推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增強農業科技現代化改革創新能力。
李惠:
請繼續提問。
中國報道雜志提問:
近年來,楊凌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在上合農業基地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請介紹一下上合農業基地目前的建設情況和具體做法。
黃思光:
上合農業基地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提出的重大倡議,2020年上合農業基地落地楊凌,基地建設順暢。詳細情況請立民副主任作一介紹。
董立民: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6月14日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提出“中方愿在陜西省設立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業領域合作”的倡議。兩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基地建設部際協調機制順利組建,基地成功揭牌運行,部分重點項目建設落地見效,與上合組織國家農業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一是加強匯報銜接,爭取指導支持。2020年9月,我們推動組建了由農業農村部為總召集單位,科技部、外交部和省政府為召集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商務部、國際發展合作署為成員的基地建設部際協調機制,確定了組織框架、工作職責和制度等,先后召開4次專題會議,研究基地建設方案、支持措施,推動重點工作落實,初步形成了部省聯動、協同發力的工作機制。積極與上合組織各方就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構想、方案、法律地位等相關事宜聯絡對接、溝通磋商,促進各方達成共識。2020年10月21日,基地建設倡議議題通過第五次上合組織農業部長會議審議并正式寫入會議紀要,上合農業基地建設由單邊倡議成為集體行動。10月22日,基地在陜西楊凌正式揭牌。
二是加強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按照邊溝通、邊研究、邊建設的工作思路,2020年6月啟動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項目,現已基本建成;創建上合組織農業技術實訓基地16家,涵蓋節水灌溉、畜牧養殖等現代農業生產主要類型;持續推進中國—哈薩克斯坦農業創新園等境外合作示范園區建設,示范的小麥、大豆等品種畝產遠高于當地品種;成立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上合組織國際合作多語種翻譯服務中心和現代農業法律服務中心,組建了種業、果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農業智能裝備等4個農業產業創新中心,平臺支撐體系不斷完善。
三是深入開展農業交流合作。成功舉辦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發展圓桌會議、上合組織糧食安全(智慧農業發展)視頻研討會等10多次雙多邊農業交流活動,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等國際組織及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組織開展了面向上合組織國家的援外培訓項目10余期,共培訓來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上合組織13個國家200多名學員;開展了12期現代農業技術遠程培訓課程,涉及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農業環境調控、設施農業等系列講座,教學視頻點擊量累計超過12500次,得到上合組織各方進一步關注和普遍歡迎。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全力推進上合農業基地建設,力爭將上合農業基地打造成深化現代農業合作交流的成功典范。
李惠:
請繼續提問。
群眾新聞網提問:
楊凌作為國家城鄉融合試驗區,在依托現代農業科技,打造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方面都采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階段成效?
黃思光:
謝謝你的提問。楊凌是國家城鄉融合的試驗區,城鄉融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鄉村振興首先要看城鄉融合能不能突破。鄉村振興引領和示范是國務院賦予楊凌的重大使命,也是楊凌的重要職責。在推進鄉村振興、引領示范方面,楊凌做了大量的工作。具體情況請立民副主任做詳細介紹。
董立民:
近年來,楊凌立足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范區”目標定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大幅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多元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在鄉村振興整體推進過程中,楊凌始終將產業發展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主抓手,以科技賦能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主要表現為六個“突出”:
突出園區示范帶動,布局“產加銷”一體化園區,高標準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示范園、高科農業體驗園,陜西(楊凌)省級農產品加工貿易示范園,260余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發展。
突出科技成果轉化,依托雄厚的農科教資源優勢,大面積推廣應用設施農業“3+2”等技術,開辟專家教授試驗示范基地,形成“專家教授團隊+合作社+農戶”的常態化技術指導模式,引進和推廣果蔬新品種70個、新技術10余項,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62.8%。
突出安全優質綠色,持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嚴格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管控措施,全區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利用率分別達到87%和92%以上,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128個,認證面積4.2萬畝,被評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突出創新企業孵化,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為核心,打造農業科技小鎮、產業研究院,為農業龍頭、高科技企業,農科院所提供產業研究孵化平臺,培育新的涉農產業體系。
突出特色品牌打造,圍繞設施農業、經濟林果兩大主導優勢產業,借助“楊凌農科”品牌影響力,培育“楊凌果蔬”子品牌,建成精品果蔬示范園15個,創建省級農產品著名商標13個,新集葡萄榮獲“楊陵葡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突出三產融合發展,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7個、鄉村旅游示范村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4個。攜手中青旅打造研學旅行示范點14個,全域旅游示范區通過省級驗收,農文旅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下一步,楊凌將努力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出特色、出經驗、出示范,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楊凌樣板。
李惠:
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中國新聞社提問:
近年來,楊凌持續推進區校融合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請問在緊盯國家農業重大需求方面研究都取得哪些科技成果?在解決農業科技“卡脖子”問題方面都有哪些舉措?
黃思光:
謝謝你的提問。區校融合發展是楊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近年來,楊凌深耕區校融合,按照《批復》和省委、省政府《實施意見》,堅持把深化“區校一體、融合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加強與駐區兩所大學協同創新、融合發展。圍繞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大戰略和旱區農業發展、陜西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和示范區產業發展,累計建設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95個,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460多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760余個,在作物遺傳育種、小麥條銹病防控、牛羊克隆技術、蘋果抗逆生物學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技術攻克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的世界難題。黃河泥沙量大量減少,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這是巨大的成就。如“西農979”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4億畝,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蘋果新品種“瑞陽、瑞雪”“秦脆、秦蜜”等有望成為北方蘋果主產區更新換代的主栽品種,“瑞香紅”“秦脆”苗木生產經營權轉讓費分別以1100萬元、1200萬元創新高。
在解決農業科技“卡脖子”問題方面,立足新發展階段,楊凌示范區將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優勢,聚集全國乃至全世界創新要素到楊凌,在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方面走在前列、示范引領,為推動我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楊凌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淮麥區6次更新換代,4次楊凌主導,尤其是小麥品種,在黃淮麥區一直占主導地位,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年以來,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和國家新要求,相繼成立了果業、種業、農業智能裝備、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4個農業產業創新中心。從布局方面來說,3—5年內,楊凌要布局10個產業創新中心,近期,我們正在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定和要求,積極籌建秦創原農業板塊的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舉措,楊凌也在全面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把農業板塊工作交給了楊凌?!笆奈濉逼陂g,讓國內外一流科技成果、一流科技人才和優質產業基金向楊凌集聚,讓更多有推廣價值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以及新業態,讓更多科教人員借助產業創新中心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緊緊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成為楊凌的生動實踐。
李惠:
謝謝黃書記、董主任,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出席。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