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弘揚延安精神 ?矢志追趕超越 ?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有關情況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六場)

來源: 省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1-07-14 08:18

7月13日10時,陜西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嚴漢平,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光遠,延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驍衛出席,介紹“弘揚延安精神、矢志追趕超越, ?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系列發布會的第六場,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嚴漢平先生,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光遠先生,延安市發展和改革委主任張驍衛先生,請他們圍繞“弘揚延安精神 ?矢志追趕超越 ?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這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嚴書記介紹情況。

嚴漢平: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在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很高興在這里同媒體界的朋友們見面,向大家介紹延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首先,我代表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對大家長期以來給予延安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延安是中華民族圣地和中國革命圣地。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全球華人同根同祖的歷史見證。延安寶塔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建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成為黨中央和各路長征紅軍的“落腳點”,也是黨帶領人民軍隊奔赴抗日前線、走向新中國的“出發點”。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戰斗生活13個春秋,領導中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培育形成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燦爛華章。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在黨的光輝照耀下,延安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始終與黨血肉相連、命運與共,這片紅色熱土與全國全省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回延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貫通落實“五項要求”“五個扎實”,積極發揮“兩個明顯優勢”,著力破解“一個明顯制約”,堅持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發展延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山川大地實現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經濟總量由改革開放初的3.44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60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19元增長到2020年的36577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3元增長到12845元;森林覆蓋率由退耕還林前的33.5%提高到53.1%,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我們的工作和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充分發揮延安能源、特色農產品、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優勢,以及城鎮化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大的后發優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狠抓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延安綜合能源基地基本建成,2020年煤炭產量5253萬噸、原油1489萬噸、原油加工912萬噸、發電81億千瓦時、天然氣65億立方米、LNG135萬噸、卷煙30萬箱,延安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彩虹光伏玻璃、延長石油伴生氣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聚丙烯、聚乙烯、苯乙烯、甲醇等化工產品從無到有,工業鏈條不斷延伸。“3+X”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完備,糧食產量穩定在70萬噸以上,蘋果面積達400萬畝、產量370萬噸。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延安革命紀念地成功創建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十三五”期間來延游客達2.5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500億元。堅持創新驅動,建成7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孵化基地,引進培育新經濟企業1125家,三達膜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安塞撤縣設區,子長撤縣設市,17個鎮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鎮,城鎮化率達64.5%,較2000年提高35.5個百分點,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高速公路達11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鐵路運營里程近600公里,南泥灣機場省會城市通航率達75%,黃河引水和陜北至關中750千伏第二通道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陜北至武漢電力外送通道開工建設,發展支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9.7%,2000年、2011年分別跨越百億元、千億元大關,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人均財力穩居全省前列。2017年以來連續4年榮獲全省目標責任考核優秀獎。

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著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注重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以釘釘子精神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累計完成改革任務800多項。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全省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工作得到國務院職轉辦、省政府肯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六個一”做法全國推廣,2020年市場主體達20.8萬戶、在庫“五上”企業1579戶,非公經濟占GDP比重29%,較2010年提高11.9個百分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51戶市屬國企重組整合為16家集團公司,國企資產總額突破1000億元。1797個村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受到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通報表彰。國有林場、城管執法體制、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財稅金融、生態保護等改革快速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受到國務院表彰。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加快建設,陜西自貿區延安協同創新區、新區B型保稅物流中心穩步推進,高新區公用型保稅倉建成,引進43家世界和國內500強企業,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升。

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生態環境整體脆弱”的諄諄告誡,認真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及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1999年以來累計退耕還林1077萬畝,治溝造地55.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3萬平方公里,入黃泥沙由退耕還林前每年的2.58億噸下降到0.31億噸、降幅88.4%,三北防護林工程成為全國生態保護修復示范樣板,助力我省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20年河流斷面優良比例達83%,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9天,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受到國務院表彰,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成為延安靚麗的城市名片。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用延安精神向貧困宣戰,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統籌推進“八個一批”工程,實現村村過硬、戶戶過硬、全面過硬。延長、延川、宜川3個國定貧困縣全部摘帽,69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7.62萬戶20.5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延安市委被黨中央、國務院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延安被確定為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涌現出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付凡平、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張延剛、全國勞動模范柯小海等一批脫貧致富先進典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辦好民生實事,“十三五”期間民生支出1607億元,城鎮新增就業8.28萬人,實施棚戶區改造11.3萬套,開工老舊小區改造488個,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80所,增加學位9.1萬個,延安大學新校區建成投用,與北京師范大學、人大附中、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和中國醫科大學、北醫三院、北醫六院等知名教育醫療機構合作辦學辦醫。統籌發展和安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全面勝利,新時代“十個沒有”平安建設深入推進,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五、堅持用延安精神凈化政治生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建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工作機制,更加堅定自覺地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延安“大學校”“大熔爐”作用,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為全黨提供更多精神鈣片,“十三五”期間紅色教育培訓達80萬人。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注重在高質量發展、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等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在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我市侯生福、張蓮蓮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樊九平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黨支部和寶塔區寶塔消防救援站黨支部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深化市縣政治巡察,扎實開展以案促改,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有力保障了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實落地。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圣地延安面貌日新月異,根本在于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也得益于全市干部群眾的艱苦創業和接續奮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兩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認真踐行“九個必須”,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干,靜下心來謀作為、不尚浮華,凝心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以無愧于光榮紅土地的業績,為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作出延安貢獻。

李惠:

謝謝嚴書記的介紹。下面,歡迎大家圍繞今天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請提問。

陜西日報提問:

長期以來,延安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受國際能源市場價格震蕩影響,發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難。請問近年來延安市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上是如何考慮的,取得了哪些成就?

嚴漢平:

感謝大家對延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延安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隨著上世紀90年代后期石油工業的迅速崛起,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工業占GDP比重最高時將近80%。但近年來,受石油產量下滑、能源市場價格波動影響,石油工業一枝獨秀、經濟結構不優帶來的負面影響顯現,與全省、全國相比第一產業占比高、第三產業占比低的問題較為突出(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我市為11.9:55.3:32.8;全國7.7:37.8:54.5;全省8.7:43.4:47.9),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延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充分發揮能源、特色農產品、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端能化、特色現代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020年我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9:55.3:32.8,二產較2010年降低16.6個百分點,三產提高13.4個百分點。我們的做法是:

一是堅持高端能化強市,工業鏈條不斷延伸。加快建設延安綜合能源基地,按照“穩油、增氣、擴煤、興電、促轉化”思路,建園區、上項目、擴產能、促提升,延安油煤氣資源綜合利用、延長石油伴生氣循環利用、洛川輕烴裂解、大唐熱電聯產、延川20萬噸可發性聚苯乙烯等一大批能源化工延鏈補鏈強鏈項目的建成投產,風力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40萬千瓦,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帶動能源產業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能化由初級加工向產業鏈中高端轉變。石油工業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2.1%下降為2020年的22.4%,非油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 2015年的28.5%提高到51.3%。累計引進新經濟企業1000余家,2020年園區營業收入達521億元,縣域經濟平均規模突破100億元。

二是堅持特色農業富民,農業提質增效成效明顯。以蘋果、畜牧、設施農業為主、特色產業多元發展的“3+X”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202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90.4億元、增長4.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糧食面積穩定在210萬畝、產量70萬噸以上,瓜菜播種面積達到42萬畝、總產132萬噸,存欄豬41.8萬頭、牛6.4萬頭、羊62.5萬只、家禽307.7萬只;先后引進東方希望、新希望、伊利優然牧業、大北農、陜果集團、海升果業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累計發展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產業園165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140家,延安蘋果、小米、蔬菜、地椒羊肉、紅棗、核桃等地域特色產品全部注冊商標,40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6件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特別是蘋果產業發展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蘋果”,蘋果產量約占世界的1/20、全國的1/9、陜西的1/3,建成103條智能選果線、147.3萬噸冷氣庫,“洛川蘋果”以687億元品牌價值位居全國水果類第一,蘋果產值由“十二五”末的86.2億元提升到2020年的200.4億元,有力帶動農民增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堅持文化旅游興業,全域旅游加快發展。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重要途徑,以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為總抓手,制定印發全域旅游創建方案、行動計劃,突出特色、梯次推進,黃陵縣已創成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宜川、黃龍、延川、寶塔等縣區正在加快創建,梁家河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紅色文化、黃帝歷史文化、黃河自然遺產文化、黃土風情文化、綠色生態休閑文化等五大旅游板塊加快建設,延安革命紀念地成功創建5A級景區,延川乾坤灣、吳起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黃陵國家森林公園、黃龍黃龍山景區成功創建4A級景區,啟動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延安段建設,蘆山峁遺址成功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圣地河谷金延安、棗園1938、萬達延安紅街等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建成投用,《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實現常態化演出,一批星級酒店陸續建成,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間來延游客達2.5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500億元,紅色教育培訓達80萬人。

今后,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大抓項目、抓大項目”要求,堅持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以產業項目、制造業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延鏈補鏈強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構建多點支撐、具有延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李惠:

請繼續提問。

香港商報提問:

近年來,延安市大力實施“文化旅游帶動”戰略,城鄉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紅色旅游有力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請問你們產業發展方面有哪些新成績、新變化?

楊光遠: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以及對延安文化旅游工作的關心。近年來,我市把以紅色旅游為龍頭的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拉內需、激消費、保增長、惠民生的重要途徑和決勝未來的第一資源、第一產業來抓,實施“文化旅游帶動”戰略,全力打造全國紅色旅游首選地,旅游產業規模、產品品質、管理服務、設施水平等都得到很大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延安城區為主的紅色旅游核心帶,以黃帝、黃河、黃土風情文化旅游區,綠色生態旅游區,“中國紅谷”丹霞地貌地質遺跡旅游區的“一核五區”全域旅游發展布局,全市現有國家A級景區47處(其中5A級2處,4A級5處,3A級38處,2A級2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家,國家級非遺項目12項、省級79項,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單位7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旅游示范縣4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13個、鄉村旅游示范村22個,全市有星級飯店41家、旅行社54家、導游800余人。通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走出了紅色旅游帶動全域發展的路子,走在區域旅游城市乃至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城市的前列,有力地促進和帶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旅游人次從2016年的4025萬人次,攀升到了2019年的7308萬人次,旅游收入也由2016年的228億增長到2019年的495億,我們的游客接待數量和旅游收入的增長均保持在15%以上的速度。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建黨一百周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針對不足、短板,多措并舉,開設“東方紅號”延安旅游列車,吹響延安紅色旅游研學旅行“集結號”,啟動“喜迎建黨百年 百城共飛延安”活動,優化完善航線網絡,打造特色航線航班,全年累計運營航線達27條,通達城市29個,同程、攜程等在線旅行商以迎接建黨100周年為契機積極與延安合作,啟動“百年輝煌,紅遍神州”等系列活動,我市文化旅游市場強勁復蘇,市場秩序井然有序。

現在正值延安旅游旺季,延安寶塔山等主要景區各位朋友都去過,也見到很多的游客和培訓團隊,人流量非常大,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城市的功能街區、酒店、公共交通、景區服務提升很明顯,來延安這個城市不僅能體驗紅色教育,還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久遠和沉淀,對我們現代時代的啟迪和感知,同時我們這個城市具有很多現代的元素,這也是我們一個重要的變化。

李惠:

請繼續提問。

中國報道雜志提問:

“十四五”時期,延安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張驍衛: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堅持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做實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產業,以后整理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以高端能化引領工業高質量發展,以文化旅游催生服務業新優勢,以新經濟助推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六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具體來講,一是千億級現代農業產業集群。重點是實施蘋果高質量發展、畜牧業倍增、設施農業基地擴建、“X”產業提升、后整理拓展和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六大工程,加快培育壯大配套產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二是千億級石油天然氣產業集群。重點是推進頁巖油、煤層氣、頁巖氣、石油伴生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積極發展石油加工綜合利用,建成高水平延安綜合能源基地。三是千億級煤炭電力產業集群。重點是加快延安電源基地和能源外送通道建設,推進延長石油富縣電廠、陜煤黃陵店頭電廠等電源點建設,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建設陜北風光儲氫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四是千億級能源化工產業集群。重點是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拓展煤油氣鹽多元綜合循環利用途徑,發展精細化工材料和終端應用產品。五是千億級文化旅游產業集群。重點是打造以延安城區為主的紅色旅游核心和黃帝、黃河、黃土風情文化旅游區、綠色生態旅游區、中國紅谷丹霞地貌旅游區,構建“一核五區”全域旅游格局。六是千億級先進制造業和新經濟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油煤氣、農業、新能源等相關裝備制造,推動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李惠:

請繼續提問。

中國新聞社提問:

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延安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如何挖掘紅色資源優勢,扎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楊光遠: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政治局第31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全市有445處革命舊址,有30座革命主題博物館,是全國革命舊址數量最多、時間跨度最長、內容最為豐富的城市。圍繞“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建設目標,我市積極推動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改陳提升,加快延安博物館、延安革命英烈紀念館的陳列布展。“七一”前夕,延安革命紀念館“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正式開展。

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延安市全方位打造特色鮮明、主題突出、功能完善的黨史學習教育陣地。一是挖掘紅色資源。“專題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激情教學、訪談教學與舊址參觀”有機結合,全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基地、延安精神傳承基地、不忘初心尋訪基地、黨性教育鍛造基地、紅色文化研究基地”。推出百年黨史知識、百件文物故事、百個紅色故事、百人學史感悟、百位書記訪談。二是弘揚延安精神。圍繞延安精神的四個方面,打造體驗式、情景式、文藝式、沉浸式特色黨課。組建延安精神宣講團,充分運用豐富的黨史專家、教師隊伍、紅色講解員、小小講解員等,開展進機關、進舊址、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進網絡“六進”活動。三是打造紅色文藝。啟動“藝心向黨”活動,組建100多支文藝宣傳隊,以戲曲、音樂、朗誦等形式普及黨史知識,推出道情劇《大山》、歌舞劇《南泥灣》、民歌劇《初心》、說書《張思德》等一批黨史文藝精品。啟動百場紅色文學公益講座、百名社科專家下基層、百支文藝宣傳隊進社區、百部紅色電影放映“四百”工程,組織中小學紅色繪本大賽、經典故事連環畫作品展等紅色主題圖片展、年畫展、雕塑展、書畫展。四是營造紅色氛圍。著力挖掘地方紅色資源、紅色人物故事,推進“景區里的黨史學習教育”;充分利用廣場、商場、電子屏、宣傳欄、廣告牌等各類陣地,打造“黨史廣場”“黨史墻”“黨史屏”“黨史專欄”等,推進“廣場里的黨史學習教育”;在主要商圈、主要路段均推出了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展板、融媒短視頻播放、主題燈光秀等,推進“身邊的黨史學習教育”;在重大節日節慶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清明祭英烈”“五一學模范”“五四頌青春”等主題活動豐富多彩,推進“節日里的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城市鄉村、各行各業發生的歷史巨變和具有延安發展印記的新聞報道、紀錄片、專題片、報告文學、理論文章、圖書圖片等各類實物物證,忠實紀錄、全面反映、生動呈現“延安故事”,推進“記憶里的黨史學習教育”。

李惠:

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央廣網提問:

“十四五”時期,延安的發展思路是什么?在發展布局上有什么安排?

張驍衛:

“十四五”時期,我市的發展思路是圍繞建設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國內一流蘋果研發生產營銷基地的“三區一基地”定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具體來講,一是建設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重點是鞏固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成果,加強能源資源一體化開發利用,推動能源化工產業向精深加工、高端化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器和動力源。二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點是持續鞏固提升退耕還林成果,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成國土空間布局合理、發展模式綠色高效、生態環境優美宜居、生態模式完善健全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為欠發達和生態脆弱地區提供示范。三是建設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重點是依托中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文化資源富集、文化根基深厚的優勢,守護好中華文明、中國革命精神標識,加大革命舊址、國家文物保護利用力度,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基地和國家重點紅色旅游區。四是建設國內一流蘋果研發生產營銷基地。重點是充分發揮延安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區位優勢,聚焦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前端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中端推進標準化生產,末端深化產業后整理,提升創新鏈、價值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十四五”時期,我市的發展布局是著力構建“核心引領、兩帶支撐、多點發力”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具體來講,一是強化“2+3”發展核心引領作用。全力抓好寶塔區、安塞區和高新區、新區、南泥灣開發區經濟發展,因地制宜打造“首位產業”,加快一體化發展,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不斷提升對全市發展的帶動作用。二是重點建設洛河、沿黃兩大經濟帶。洛河經濟帶串聯吳起、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重點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能源化工鏈條延伸,發展高端能化、新能源、綠色載能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相對完善的區域能源化工和制造業鏈條;沿黃生態經濟帶串聯子長、延川、延長、宜川、黃龍,重點加強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和特色農業,逐步形成以沿黃生態保護和文化旅游為主的經濟帶。三是實施“一縣一策”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堅持“一縣一策”,支持各縣做精做強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推動縣域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大縣、工業經濟強縣、文化旅游名縣、生態環境亮縣,打造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板塊。

李惠:

謝謝嚴書記、楊部長和張主任,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