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追趕超越促發展 砥礪前行譜新篇”有關情況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

來源: 省政府新聞辦 發布時間: 2021-07-09 09:07

7月8日10時,陜西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共渭南市委副書記鄭維國,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玉娥,渭南市發展和改革委主任趙林斌出席,介紹“追趕超越促發展 砥礪前行譜新篇”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系列發布會的第五場,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中共渭南市委副書記鄭維國先生,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玉娥女士,渭南市發展和改革委主任趙林斌先生,請他們圍繞“追趕超越促發展 砥礪前行譜新篇”這一主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鄭書記介紹有關情況。

鄭維國: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在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之際,非常高興和大家見面。首先,我謹代表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和渭南人民,對大家長期以來給予渭南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渭南是渭華起義的發生地,是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的發祥地,一直以來,我們發揚“堅定信念、聽黨指揮、不怕犧牲、矢志奮斗”的渭華起義革命精神,低調務實、埋頭苦干,一步一個腳印把渭南的事情辦好,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讓渭華起義革命精神在秦東大地永放光芒。站在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回眸“十三五”走過的不凡歷程,我們感慨萬千。五年時間不過是歷史的一瞬,卻記錄了渭南人奮斗的堅實足跡。五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社會大局安定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秦東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嶄新氣象。

五年來,我們追趕超越,綜合實力實現新躍升。“十三五”時期,我們堅持鞏固加強第一產業、改造提升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動能,創造新優勢,凝聚起逐夢前行的強大力量。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1364.42億元,發展到2020年的1866.27億元,總量增加了501.85億元,年均增長5.0%。我們聚焦工業經濟。堅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全市工業規模不斷擴大,主導產業逐步明晰,形成了能源工業、化工工業、裝備制造工業等6大主導產業體系。中聯重科和華州金鉬等企業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中國酵素城、3D打印產業基地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617戶,較2015年增加了173戶。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561.33億元,年均增長4.8%。我們大力發展農業。作為全省人民的“菜籃子”和“果園子”,渭南堅持產業化發展、特色化推進,積極發展3+X特色產業,品質不斷提升,品牌逐年增加并產生了明顯效應。全市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30.5萬畝,產量達319.6萬噸,糧食產量創十年新高,糧食生產實現“十六連豐”?!按罄蠖瑮棥?、“富平尖柿”、“澄城櫻桃”等八大水果區域公用品牌總價值186億元。我們堅持文旅融合。努力打造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積極引進特色餐飲、大型商超、高端酒店、休閑娛樂項目,助力文化旅游產業全鏈條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之魂”。如今,渭南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數字背后不僅僅是總量的增加,更多是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五年來,我們共建共享,百姓生活再上新臺階。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擺在最重要的位置,持續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發力,書寫了催人奮進、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5%和8.8%。我們始終辦好利民之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覆蓋城鄉居民的社保體系基本建立,累計新增就業21.33萬人,新改擴建各類學校894所,招聘醫技人員2800余人。我們始終踐行暖民之舉。5個國定貧困縣順利摘帽,50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5.59萬貧困人口脫貧。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6.5萬套,解決20余萬群眾住房困難。連續六屆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市”。我們始終恪守為民之責。強勢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持續加大對煤礦、道路交通、煙花爆竹和建筑工地等行業安全生產監管力度,加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渭南、平安渭南。如今,我們見證了全市民生事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無不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溫度”、幸福的“質感”。

五年來,我們堅守底線,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總結過往、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將綠色崛起作為渭南的發力點,寫下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綠色成績單。我們深刻認識保護秦嶺是國之大者,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秦嶺保護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堅決守護好秦嶺這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讓秦嶺的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我們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構建黃河流域生態安全格局。協同黃河金三角協作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我們堅決打好“四大保衛戰”,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順利完成,渭河入黃河斷面達到Ⅱ類水質,創近20年來最好水平。合陽縣、富平縣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蒲城縣、大荔縣、潼關縣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全市省級園林縣城實現了全覆蓋。我們積極探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路徑,加快推進產業、能源、運輸、用地結構調整優化,推進渭南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實現新能源發電裝機居全省前三名。如今,綠色已成為渭南發展“主色調”,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是渭南人的共同感受。

五年來,我們統籌發展,城鄉面貌呈現新氣象。堅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精細化管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20年城鎮化率較2015年提高10個百分點。我們提升城市品質。我們深入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三覆蓋、四清零、五提升”工作,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一城三區三走廊”的城市空間結構初步形成。我們夯實城市基礎。華縣撤縣設區,六泉路等一批“斷頭路”陸續打通,黃河水引入主城區,市民公園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投用,老舊小區改造、生活垃圾分類穩步推進。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我們完善城市路網。中心城市“四縱四橫”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公路總里程達到2.1萬公里,蒲白黃高速建成通車,沿黃公路、合銅高速渭南段全線貫通,縣縣通高速目標全面實現。如今,渭南逐步成為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美麗之城、文明之城、綠色之城。

五年來,我們凝心聚力,黨的建設步入新常態。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記初心使命、強化擔當作為,構筑起一座座堅強的戰斗堡壘,樹立起一面面高揚的黨員旗幟,鐫刻出我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堅實足跡。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們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辦實事走深走實。我們用好“營養劑”,創新打造“重走智取華山路、傳承紅色好基因”品牌路線,策劃開通“秦東革命星火之旅”“民族信仰追尋之旅”等6條紅色踐學路線,編印《富平紅色故事》、《走進張富清1948》劇場黨課。我們辦好“百姓事”,我們采取“六個結合”的方式(與慶祝建黨100周年、“留心護根”工程、黨員“雙報到”、作風建設提升年、“十項重點工作”“十件民生實事”、項目建設突破年相結合),梳理出“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311件,提出133項重點民生清單,真正讓人民群眾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有了更多獲得感。我們樹好“精氣神”。把黨史學習教育與作風建設提升年、項目建設突破年等統籌結合,弘揚“勤快嚴實精細廉”作風,著力在抓落實、解難題上狠下功夫,以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的韌勁,推進工作落實、任務落地、見到實效。如今,渭南的城鎮鄉村、田間地頭,廣大黨員淬煉黨性錘煉作風、開拓進取謀求發展、埋頭苦干狠抓落實,秦東大地正在奏響一曲全面從嚴治黨的“鏗鏘旋律”。

渭南發展的巨大變化,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更加堅定了全市廣大干部群眾永遠跟黨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的信心和決心。

“十四五”時期,站位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我們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目標導向,對標中省要求,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科學提出了“十項重點工作”,構筑起“十四五”規劃的四梁八柱,以此為抓手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全力構建“一市兩區三地”新格局和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市”。

光輝歷程永載史冊,壯麗畫卷更待描繪。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關鍵時刻,展望“十四五”,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突出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打造“一市兩區三地”目標,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再鼓干勁,再強措施,奮力譜寫渭南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新篇章。

謝謝大家!

李惠:

謝謝鄭書記的介紹。下面,歡迎各位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名稱。請提問。

國際在線提問:

請問鄭書記,渭南市將采取哪些“硬核”措施,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一市兩區三地”新格局,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市”,實現渭南新時代追趕超越?

鄭維國:

首先,謝謝您的提問和對渭南發展的關注。加快構建“一市兩區三地”新格局,是我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貫通落實“五項要求”“五個扎實”,聚焦追趕超越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十四五”時期提出的戰略目標(“一市”即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市,“兩區”即鄭洛渭西合作帶協同發展樣板區、西安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宜業宜居美好生活先行區,“三地”即全省現代工業集聚地、西部特色現代農業引領地、華夏山水文脈匯聚傳承地)。我市對標中省要求,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科學提出十項重點工作,構筑起十四五規劃的四梁八柱,以此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全力打造一市兩區三地新格局。著力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推進落實:

一是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依托現有基礎,聚焦新興業態發展方向和趨勢,加快構建以工業為引領、服務業為支撐、農業為基礎的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做優鋼鐵及金屬制品、食品工業、新材料3個千億級產業,做強裝備制造、精細化工、能源工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5500億產業,做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電子信息3個超百億產業,力爭到2025年工業企業總數突破5000戶,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工業增加值、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圍繞現代物流、科技服務、商務服務、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等五大生產性服務業,規劃建設渭南綜合商貿物流園、鹵陽湖航空物流港等,形成2-3個優勢明顯的服務業集群,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性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提升文化旅游、商貿餐飲、健康養老、體育、家政、職教培訓等六大產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到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0%。做優做強現代農業。做大做強以蘋果、冬棗等為主的果業,以有機蔬菜等為主的設施農業,以奶山羊、奶牛等為主的畜牧業,培育發展苗木花卉、木本油料、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到2025年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4%以上。

二是堅持改革開放創新,統籌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深化西渭融合,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增強渭南區域性重要節點城市功能,加速融入西安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促進教育、醫療、科技、文化、金融等公共資源有效銜接、充分共享,加快富閻產業合作區、渭臨經濟協作區、西渭東區建設,推動臨渭與藍田深度合作,引導產業梯度轉移、跨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深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經濟協作,健全區域經濟協作機制,積極融入“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推動與洛陽、鄭州協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共治、產業互動合作、科技資源共用、成果轉化合作、金融信息互通、公共服務共享,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和發展配套產業,促成區域市場一體化。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加強國際友城、民間組織互動交流,大力開展國際招商推介活動,持續運行好中歐班列“渭西歐”專列,加強霍爾果斯、青島等口岸城市協作,積極開展職業教育、農業技術培訓合作,創建國際性培訓基地品牌,提高渭南外向型、開放型經濟水平。到202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5億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

三是堅持項目帶動支撐,全力推進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項目建設是擴投資、穩增長、調結構、強根基、惠民生的關鍵支撐。我們始終把項目謀劃作為關鍵內容,樹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把項目抓大”的鮮明導向,策劃儲備“十四五”重大項目936個,總投資1.2萬億元,涵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鄉村振興、生態環境建設等10大領域,“十四五”期間計劃完成投資1.1萬億元。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一是深化市級領導包聯幫扶,強化責任分工,對已納入重大項目庫的項目,在規劃選址、土地供給、融資安排等方面予以優先保障,最大程度簡化審批核準程序、落實項目建設條件。二是加強重大項目建設監測評估,建立健全重大項目庫動態調整機制,對不具備建設條件、建設質量不及預期的及時清理出庫,對前期工作充分、帶動作用強、新謀劃的優質項目及時入庫。三是強化跟蹤服務,持續穩定做好政策供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有效推進重大項目和工程建設實施。

李惠:

請繼續提問。

陜西廣播電視臺提問:

我們注意到渭南市近年來一直把項目建設作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繼去年“項目建設提升年”之后,市委、市政府又把今年確定為“項目建設突破年”。請問發改委趙主任,今年渭南市將采取哪些舉措推進項目建設?

趙林斌:

感謝記者朋友對渭南項目建設的關心關注,今年1月13日,我們舉行了全市項目建設突破年啟動儀式暨2021年第一次項目集中開工動員會,吹響了“項目建設突破年”的沖鋒號。今年,我們計劃實施527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目前開復工436個,開復工率82.7%,完成投資551.6億,占全年計劃投資額的52%。中國長城智能制造產業基地(一期)、仁匯年產10000噸食用酵素項目、雁中制衣服裝廠等一批項目已竣工投產。我們主要抓了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抓策劃,儲足后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項目建設,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抓手,做好謀劃儲備是抓好項目工作前提和基礎。為此,我們突出比較優勢、瞄準問題短板、立足產業定位聚焦工業倍增計劃等“十項重點工作”203項創亮點工作,緊盯構建“353”產業集群,共謀劃“十四五”重大項目936個,估算總投資1.2萬億元。

二是抓招引,賦能蓄力。渭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狠抓招商引資這個“一號工程”。我們持續開展“百企千項萬人進渭南”活動,由市級領導牽頭組建了14個產業招商小組,加強與世界500強企業、國內500強企業和省內100強企業的對接聯系,開展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力爭年內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500億元以上。今年1-5月,全市共赴外招商178批次,546個招商引資在建項目實現到位資金614.9億元,在建省域外項目到位資金同比增長24%。

三是抓保障,加快落地我們堅持執行“一月一開工、一月一觀摩、一月一講評”,層層傳導壓力,調度一切因素,再掀項目建設熱潮。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堅持市域統籌,積極爭取支持,著力破解資金、土地等難題,嚴格落實“容缺+承諾制+并聯審批+全程代辦”,創造優質高效服務,確保項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產。目前,已舉行六次項目集中開工儀式297個市級重點新建項目開工253個,開工率為85.2%。

四是抓質量,提升效益。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城市邊界紅線、文物保護紅線,嚴把項目準入,嚴格安全監管。探索建立工業項目土地利用前置評估體系,綜合考慮畝均投資、產值、稅收等因素,以“畝均產出”論英雄,實施一批“效益好、貢獻大、占地少”的好項目。

下一步,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激發“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提振“一日不為、三日不安”的責任心,聚力攻堅、強勢突破,全力以赴爭項目、精準施策引項目、比學趕超干項目,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奮力追趕超越。

李惠:

請繼續提問。

陜西日報社提問:

渭南是一片革命的熱土,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請問王部長,如何讓這些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 ,更好地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王玉娥:

渭南是陜西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建立黨團組織的地區之一,在這片紅色沃土上,發生了渭華起義、八路軍東渡黃河、荔北戰役等重大革命事件、革命活動,走出了習仲勛、王尚德、張宗遜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大批共產黨人在這片熱土上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渭南目前已查明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達43處,全市擁有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5家,博物館紀念館28家,267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

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渭南市緊扣“紅色”主基調,立足實際,精心謀劃,守正創新,以“讀、講、唱、訪”為紅色引擎,讓遍布全市的紅色資源“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讓紅色精神在秦東大地薪火相傳、熠熠生輝。

一是“讀”紅色經典,賡續紅色血脈。全市各級黨組織采取“關鍵少數”引領示范學、線上線下融合學,通過舉辦專題讀書班、專題培訓班、講專題黨課等行之有效的課堂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原汁原味學、走深走心悟。

二是“講”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堅持集中宣講與日常宣講、線上宣講與線下宣講相結合,成立黨史學習教育市委宣講團,深入基層和部門開展示范宣講320余場;各縣(市、區)累計舉辦各類宣講報告會3300余場,受眾28萬余人次。同時,還組織開展了“永遠跟黨走”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功臣模范講述紅色故事”“品讀紅色經典 共慶百年華誕”主題讀書分享等各類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160余場次,4萬余名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其中。

三是“唱”紅色大戲,弘揚紅色文化。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系列慶?;顒印撟魍瞥隽恕稏|渡!東渡!》《黃河灣紀事》《渭華星火》《張富清1948》等紅色文藝精品。“學黨史頌黨恩”百部萬場紅色電影下基層放映活動放映電影5600余場,“重溫經典故事 凈化政治靈魂”廉政教育電影放映216場,百場紅色文藝行演出48場,觀眾累計達200余萬人。

四是“訪”紅色之旅,汲取紅色力量。組織開展了“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主題采訪活動,制作推出了《在紅色記憶里汲取奮進力量》等一批優質融媒體產品。推出“秦東革命星火之旅”、“紅色初心之旅”、“民族信仰追尋之旅”、“紅色革命精神追尋之旅”、“重走華山路之旅”、“新時代鄉村振興之旅”6條線路,為省內外游客提供豐富的“紅色之旅”出行選擇。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紅色之旅”在渭南各地“火出圈”,不僅讓黨員干部深受教育,還讓廣大人民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熱情持續高漲。

隨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召開,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升溫,全市上下正以“學史悟思想強根鑄魂 奮進新時代追趕超越”主題活動為抓手,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入腦入心。

李惠:

請繼續提問。

陜西農村報提問: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三農”工作的重心將轉移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來。請問鄭書記,渭南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業強市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有哪些新舉措?

鄭維國:

渭南是農業大市,但不是農業強市。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渭南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實際,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業強市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工作思路,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思路,緊盯追趕超越目標,緊扣渭南特色,突出脫貧成果鞏固、產業振興、鄉村建設,深化改革四項重點,加快構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新格局,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到2025年,力爭把我市建設成為西部現代農業強市,全市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采取八大舉措,具體如下。

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減貧戰略轉型。一方面,通過加大產業幫扶力度,促進產業提檔升級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另一方面,推進脫貧攻堅領導機制、工作機制、評價機制向鄉村振興平穩轉型,實現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做強區域特色產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穩定糧食、生豬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圍繞糧、菜、果、畜、特等主導產業,推廣標準化、設施化、品牌化、智能化,做大做強產業,進一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

三、培育多元融合主體,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行動,鼓勵小農戶和專業大戶穩步擴大規模,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

四、落實質量興農戰略,建設優質供應基地。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快農業品牌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力爭把渭南建成西北地區最優的農產品供應基地。

五、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強鎮、優勢產業集群建設為重點,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進一步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六、大力支持就業創業,帶動激活農村經濟。在全市實施扶持十個創業標桿、打造百家創業載體、培育千名創業之星、帶動萬人就業致富”行動,推動人才回鄉、項目回遷、資金回流,激活歸雁經濟。

七、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筑牢鄉村振興基礎。加大農村廁所、農村垃圾和農村污水治理力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強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八、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增添“三農”發展活力。圍繞農村“三塊地”(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改革,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為全省農村改革探路子、樹樣板。

為了八大舉措落實落地,我們成立工作專班,建立“周調度、月推進、季考評獎懲”工作機制,全力推進,取得良好成效;同時,我們把重點任務策劃包裝成重點項目,共安排項目193個,通過項目的實施,確保各項重點工作高質量完成。

李惠:

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中國文化報提問: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渭南地處黃河流域,請問王部長,渭南如何搶抓國家戰略機遇,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王玉娥:

渭南地處黃河流域,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將相故里”的美譽。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省級文保單位165處;擁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7項、省級109項,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和非遺項目均居全省之首;3A級以上旅游景區81家。

新時代的渭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弘揚黃河文化作為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系統性保護、創新性傳承、創造性弘揚,多角度展現黃河魅力、全方位講好黃河故事,把文化的渭南旋律融入新時代“黃河之歌”。

一是保護歷史遺存。近年來,我們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組建了渭南市考古基地,建立了常態化文物巡查督察制度,守護好華山文物群落、西岳廟、倉頡廟、梁代村古遺址、劉家洼東周遺址等文化遺存。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697處,博物館紀念館28家,可移動文物24519件(組),珍貴文物1794件(組)。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對全市非遺項目開展全面普查與重點調查,制定印發了《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意見》,組建了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承發展華陰老腔、華州皮影、同州梆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

二是推動融合發展。市委、市政府緊扣習近平總書記2次來陜考察提出的“五項要求”“五個扎實”,立足渭南實際,科學確定了“十項重點工作”,以此為抓手,構筑起“十四五”渭南發展的四梁八柱。作為“十項重點工作”之一,“加快文旅融合建設華彩渭南”是放大渭南文旅資源優勢,推動新時代追趕超越的重要承載。我們堅持“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通過“機制保障、項目支撐、宣傳推介、活動促銷”的舉措,扎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打響華彩渭南品牌。機制方面,市縣兩級成立了工作專班,實施了“市級領導包抓、工作專班調度、分管領導點評、現場考核、工作群曬比拼超”等5項機制,10名市級領導包抓15項重點工作,全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方面,“十四五”期間共策劃包裝了50個重點文旅項目,總投資289.4億元;今年計劃實施10個項目,年度計劃投資13.2億元。其中,國家時間博物館、潼關古城項目、大荔縣沙苑湖、蒲城槐院里歷史文化街區、合陽詩經苑等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其他項目進展順利,有力支撐了文旅融合發展。宣傳方面,加強與中省主流媒體合作,在更大平臺宣傳推介渭南文旅資源和優惠政策,全方位、立體式展示華彩渭南。活動方面,走進國內省會城市及渭南周邊城市,大力推介渭南文旅項目和文旅活動,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綜合收入,與疫情前相比翻了一番。

弘揚時代價值。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導向、文化導向、價值導向,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將黃河流域傳統文化與戲曲、電影、廣播劇等藝術形式有機結合,進一步開發優秀文化的價值和功能,使之與當代價值體系相輔相成、融入實踐。先后創作推出了秦腔現代戲《李儀祉》《張富清1948》、電影《黃河入海流》《春雷》《糧票》、廣播劇《王鼎與林則徐》《白居易》《麟趾原鄉醫》、紀錄片《東渡!東渡!》等一批文藝精品力作,講好守護根脈、傳承文明的歷史故事,理想如熾、信念如鐵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開放共贏的發展故事,引導人們汲取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奮進的力量。

李惠:

謝謝鄭書記、王部長和趙主任,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出席。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