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 “十三五”期間及2020年陜西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來源: 陜西日報 發布時間: 2021-03-29 08:30

3月26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金東,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辦公室主任冀武,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陳崢出席,介紹 “十三五”期間及2020年陜西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到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金東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 “十三五”期間及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辦公室主任冀武先生,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陳崢先生。

下面,首先請張廳長介紹總體情況。

張金東:

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要內容是通報“十三五”期間及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一、“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一)大氣環境質量。

“十三五”期間,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0年,是國家實行監測新標準以來的最好年份。全省13個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50,2015年相比下降20.8%;PM2.5平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20.4%;PM10平均濃度72微克/立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25.8%;優良天數平均287.8天,與2015年相比增加11.6天;重污染天氣7.5天,與2015年相比減少8.5天。國考10個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41.2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提升至295天,重污染天數減少至6天,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和商洛市進入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實現新跨越。大氣監測的6項指標,全省13個市(PM2.5PM10外,其余四項SO2NOX、CO、O3等均達到二級標準。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四項主要污染物及碳排放強度“十三五”期間下降21.8%、19%、20.8%,完成國家下達15%、15%、18%的約束性目標任務。2020年全省年均降塵量6.3噸/平方公里·月,比2015年下降37.6%。

(二)地表水環境質量。

2020年,水環境質量達到有監測紀錄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83條河流上監測的180個斷面(點位)中,Ⅰ~Ⅲ類斷面162個,占90%,2015年相比增加33.5個百分點;Ⅳ~Ⅴ類斷面13個,占7.2%,2015年相比減少23.4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5個,占2.8%,2015年相比減少10.1個百分點。50個國考斷面中,Ⅰ~Ⅲ類比例達到92%,優于國家考核指標20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十三五”期間下降11.3%、11.9%,完成國家下達10%、10%的約束性目標任務。渭河入黃斷面水質提升至Ⅱ類,創20年來最好水平。延河水質改善明顯,延安市水質改善幅度列全國334個地級以上城市第20位。監測的4個湖庫型水源地中,石門水庫、瀛湖水質為優,石門水庫、王瑤水庫、紅堿淖水質保持穩定,與2015年相比無變化。

(三)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

2020年,27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標,水源達標率100%。與2015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四)土壤污染防治。

全省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5%,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實現100%。

(五)噪聲。

2020年,全省10個設區市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平均等效聲級為67.1分貝,質量等級為一級,2015年相比,上升0.1分貝,等級保持不變;區域聲環境質量平均等效聲級為55分貝,質量等級為二級,與2015年相比,下降0.4分貝,質量等級上升一級。

二、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2020年,全省大氣、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輻射環境質量狀態良好,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27個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質和水量達標率均100%。

下面,我從6個方面作以簡單的介紹。

(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1.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省13個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50,同比下降10%。環境空氣質量前5位依次是安康市、商洛市、延安市、漢中市、榆林市。改善幅度從高到低前5位是安康、韓城、西咸新區、榆林、銅川。關中地區環境空氣質量較好的3個縣(區)依次為宜君縣、旬邑縣、麟游縣,陜北地區為黃龍縣、志丹縣、洛川縣,陜南地區為鎮坪縣、留壩縣、佛坪縣。

2.優良天數。13個市(區)優良天數為235347天,平均優良天數為287.8天,平均優良率為78.6%。

13個市(區)優良天數同比均增加,平均增加22.5天。增加前5位的市(區)為韓城市、渭南市、西咸新區、西安市、咸陽市,最多增加了68天。

3.重污染天數。13個市(區)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均減少,平均減少9.6天,減少前5位的是咸陽市、西咸新區、渭南市、西安市、寶雞市,最多減少了22天。

4.主要污染物濃度。13個市(區)PM10濃度范圍為51~91微克/立方米,平均為72微克/立方米。同比均下降,下降前5位的是韓城市、安康市、延安市、西咸新區、漢中市。PM2.5濃度范圍為30~54微克/立方米,平均為43微克/立方米。12個市(區)同比下降,下降前5位的是安康、韓城、咸陽、西咸新區、漢中。

全省11個市(區)降塵范圍4.7~9.5噸/平方公里·月,平均降塵量為6.3噸/平方公里·月。同比降幅較大的是延安市和西安市,分別下降46.2%和34.2%。

全省10個設區市、韓城市、耀州區、三原縣、略陽縣和華陰市共15個市(區、縣)監測降水酸度,共采集雨樣953個,未檢出酸雨樣品,同比保持不變。

(二)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全省83條河流180個國、省控河流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90%,同比上升7.2%;Ⅳ~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2%,同比下降6.1%;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2.8%,同比下降1.1%。

全省河流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12.1mg/L、0.37mg/L,同比分別下降6.2%、30.2%。

1.漢江、丹江、嘉陵江水質優。漢江、丹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共74個監測斷面全部為Ⅰ~Ⅲ類水質,水質穩定保持優。

2.渭河干流水質良好。渭河干流寶雞段、咸陽段、西安段水質優,渭南段良好。

渭河干流19個斷面中,Ⅰ~Ⅲ類斷面17個,占89.5%,同比下降10.5%;Ⅳ~Ⅴ類斷面2個,占10.5%,同比上升10.5;無劣Ⅴ類斷面。

3.渭河支流水質良好。渭河28條支流44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5%,同比上升13.6%;Ⅳ~Ⅴ類斷面比例為15.9%,同比下降15.9%;劣Ⅴ類斷面比例為9.1%,同比上升2.3%。

4.無定河水質優。無定河(含榆溪河)10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10個,占100%,同比上升10%;無Ⅳ~Ⅴ類斷面,同比下降10%;無劣Ⅴ類斷面,同比無變化。

5.延河水質良好。延河7個斷面中,Ⅰ~Ⅲ類斷面6個,占85.7%,同比上升57.1%;Ⅳ~Ⅴ類1個,占14.3%,同比下降42.8%;無劣V類斷面,同比下降14.3%。

6.黃河中下游(陜西段)水質。黃河干流陜西段水質優。12條直接入黃支流中,禿尾河、?牛川、佳蘆河和徐水河水質優;窟野河、南洛河、大理河、仕望河、澽水河和云巖河水質良好;清澗河和金水溝輕度污染。

7.湖庫水質。2020年,石門水庫和瀛湖水質優,王瑤水庫水質良好,王瑤水庫、瀛湖、紅堿淖水質同比無明顯變化,石門水庫2019年缺測不比較。湖庫營養狀態評價:石門水庫、王瑤水庫、瀛湖、紅堿淖營養狀態均為中營養。

(三)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

對全省2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了監測。27個水源地總取水量64792.32萬噸,水量達標率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09項全指標分析結果顯示:27個水源地水質均達標,水源達標率為100%。

(四)輻射環境質量狀況。

陜西省轄區內五個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陸地γ、水體、土壤、電磁輻射等156個輻射環境監測點位監測結果未見異常,均處于本底漲落范圍內,輻射環境質量狀況良好。

李惠:

介紹就到這里。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先介紹一下所在的新聞單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記者:

您好,我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記者。“十三五”期間,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是國家實行監測新標準以來的最好年份,成績來之不易。請問,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年將做好哪些重點工作?

冀武:

近年來,我們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攻堅克難、團結協作,堅持“三個治污”,優化“四個”結構,采取以下四個方面措施,有力推動全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一是堅持優化結構,推動科學治霾。優化產業結構,“十三五”以來,累計綜合整治“散亂污”企業2.7萬戶,開展“回頭看”1.8萬戶,全省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改造,超額并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任務。優化能源結構,關中地區完成散煤治理320余萬戶,全省累計拆改燃煤鍋爐1.9萬臺,累計實施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0.6萬臺。優化運輸結構,持續推進“公轉鐵”,2020年全省鐵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1.023億噸。累計淘汰黃標車、高排放老舊車約34萬輛,并提前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優化用地結構,建立施工工地紅黃綠牌監管制度,全面落實“六個100%”控塵要求,全省施工工地安裝在線監測系統2465個、視頻監控系統2458個。

二是堅持建章立制,推動依法治霾。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修訂《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漢中五市頒布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圍繞“控車、抑塵、治源”等工作制修訂《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關中地區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在用汽車排氣污染物限值及檢測方法(遙測法)》等16項地方標準,為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提升全省大氣污染治理水平發揮重要技術引領和支撐作用。實行調度通報點評制度,堅持定期調度通報和大氣質量信息公開,全省上下形成信息共享、各方聯動的工作格局。秋冬季攻堅階段每月由分管副省長主持召開全省秋冬季鐵腕治霾月度點評會,通報點評前期工作進展情況,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安排推動下一步工作。強化督政查企,組織開展環保督察、強化執法,對發現的問題實施清單管理,加大處罰并跟蹤問效。西安和西咸新區建立“一單兩罰”機制,發現違法問題不但處罰問題單位,還處罰轄區政府及主管部門。咸陽市、安康市建立“白黃紅”三色督辦機制,對初次發現問題下發白色督辦單,對未按時整改的下發黃色督辦單,對嚴重滯后的下發紅色督辦單,并將問題線索移交紀委監委部門。

三是堅持創新管理,推動精準治霾。建立專家駐點機制,關中8市(區)建立“一市一策”工作機制,推廣至陜南、陜北各市,并在咸陽市秦都區和興平市等縣、區開展“一縣一策”試點工作。完善網格化管理,西安市積極推進和完善全市鐵腕治霾網格化管理體系建設,將一級網格平臺升級為“智慧環?!本C合監控指揮平臺,全市三級網格(鄉鎮、街辦)安裝建成202個小型空氣質量監測站。咸陽市自加壓力,實現全市121個鎮辦空氣自動監測網絡全覆蓋。探索臭氧分級管控,西咸新區連續四年在臭氧防治方面積極探索,借鑒重污染天氣應對思路,研究印發臭氧污染分級管控方案,堅持每日會商、精準調度、暗訪溯源、督辦整改,實現臭氧濃度“三連降”和優良天數“三連升”。實施空氣質量生態補償,PM10PM2.5兩項污染物在關中地區實施空氣質量生態補償,2018年以來已累計收繳2.28億元,補償資金全部用于大氣污染治理。

四是堅持區域協作,推動協同治霾。加強預測預報。建設西北區域(汾渭平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中心每日與山西、河南省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部門會商,發布未來168小時空氣質量預報,省監測中心站每日發布未來120小時空氣質量預報,及時推送、提醒各市區,目前預測預警準確率達到86.7%。加強區域協作,牽頭推動汾渭平原大氣治理聯防聯控,實現區域聯動,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實現11市重污染天氣應對同向發力、協同治理。開展區域聯防聯控,緩解關中區域減霾壓力。全面實施績效分級,開展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企業績效評級工作,已通過20家B級及以上重點企業績效分級評審,其中A級企業4家,引領性企業2家,B級企業14家。市級已對35個重點行業3068家企業進行評級。高標準完成應急減排清單。關中8市區動態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9840家企業納入工業源清單,6558家施工工地納入揚塵清單,涉及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運轉或涉及國家戰略性產業的785個工程和64家企業納入保障類清單。

下一步,我們將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抓好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推動我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一是狠抓四個方面協同。堅持高位推動,大氣污染物與碳排放協同控制,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治理,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協同減排,關中重點區域和陜南陜北非重點區域協同管控。二是狠抓四個領域優化。著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繼續加大產業、能源、運輸、面源四大領域調整力度。三是狠抓四大能力建設。狠抓大氣環境監測能力,狠抓精細化管理能力,狠抓污染源監控監管能力,狠抓重污染天氣應對能力。四是狠抓重要活動保障。精心謀劃部署,統籌做好“十四運”和“殘特奧會”環境質量保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

李惠:

請繼續提問。

提問記者:

為確保打贏“十三五”碧水保衛戰,圍繞國考斷面水質達標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張金東:

“十三五”以來,為確保打贏碧水保衛戰,我們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以“三江三河”為重點,保好水、治差水,持續推進重點流域綜合整治。2020年,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質良好,渭河出境斷面水質提升到Ⅱ類,達到20年來最好水質,延河、清澗河、仕望河等流域國控斷面提升至Ⅲ類水質,漢丹江持續水質保持優良,出境斷面穩定保持在Ⅱ類。

一是健全法規,不斷完善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近年來,省人大修正、修訂《陜西省渭河流域保護條例》《陜西省漢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等多部法規,強化水生態環境保護法制保障。全省各級、各部門大力實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鞏固提高三年行動方案(2015-2017年)》《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2014-2017年)》《陜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及年度方案,共同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省委將水污染防治目標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并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重要內容,實施年度考核和水環境質量排名,發揮考核指揮棒倒逼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切實推進河湖長制,落實流域治理主體責任,不斷形成水生態環境保護強大合力。

二是分類施策,扎實開展重點流域治理。針對重點河流、重點斷面實施“一河一策”“一斷一案”,突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分區域開展了渭河、延河、無定河、北洛河、清澗河、仕望河、涇河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夯實責任,精準治理。2020年,開展碧水保衛戰收官攻堅行動,逐月分析國考斷面水質,督促相關市(區)整治未達標斷面水體。針對石川河岔口斷面水質Ⅴ類的嚴峻形勢,通過補充生態基流、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入河排污口整治等措施,石川河岔口斷面自4月份起單月水質達標,11月起均值達到考核要求,年底穩定消除Ⅴ類。會同延安、榆林兩市實施清澗河專項治理,印發了《清澗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清澗河王家河斷面水質由年初Ⅴ類提升至Ⅲ類實施延安市延河朱家溝等5個國考斷面“一斷一策”精準治理,堅持“點、線、面”結合,“收、治、管”統籌的原則,將水環境治理引向小流域精準治理,2020年我省延安市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三是提升標準,推進污水處理設施提升改造。省住建、生態環境部門聯合制定印發《陜西省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管網建設,推行“廠-網-河”一體化和專業化運維,“十三五”期間新建成污水處理廠11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06.2萬噸/日,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54%和93.48%。為提升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涵養區水質,嚴格執行《漢丹江(陜西段)重點行業水污染物排放限值》,29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已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制定出臺《陜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將日處理規模2000立方米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主要污染指標提升至地表水準IV類限值,并于2020年底開展了污水處理廠達標情況專項檢查,生態環境、住建部門聯合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提標改造進度不斷加快。

四是部門聯動,積極開展黑臭水體專項整治。開展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建立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相關部門參與,各市政府具體實施的聯動工作機制,健全城市黑臭水體排查機制,強化協調調度、督察考核。印發《陜西省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方案》,實行掛牌督辦和交叉監測,全省26個黑臭水體全部實現“長制久清”。榆林市、銅川市列入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分別獲得中央財政資金4億元、3億元,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不斷鞏固。

五是精準治污,全面開展黃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2020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要求,我省印發《黃河流域(陜西段)入河排污口排查專項行動方案》(陜環執法函〔2020〕34號)按照“多輪排查、監溯同步、處置移交”方式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黃河干流共排查入河排口1002個。針對黃河干流排查出的105個問題排污口,印發了《關于開展黃河干流問題排污口整改工作的通知》(陜環水體函〔2020〕26號),渭南、延安、榆林、韓城4市分別制定了黃河干流問題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105個問題排污口有序整治,排污口管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李惠:

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國際在線記者:

您好,我是國際在線記者。剛才的通報中提到,2020年,我省順利完成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率兩個國考指標。請問,圍繞完成兩個考核指標及“土十條”重點任務,我省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將如何推動此項工作?

陳崢:

2016年5月,國務院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來,我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打基礎、建體系、守底線、控風險”的工作思路,持續推動凈土保衛戰取得階段性成效。2016年12月,省政府制定印發了《陜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明確了總體要求、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夯實了省級部門和市縣(區)政府責任。2017年5月,原環境保護部與省政府簽訂了《陜西省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并結合我省實際逐級逐年分解落實,全力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各項重點工作。2020年,我省順利完成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污染地塊安全利率不低于90%兩個國考核心指標。主要開展了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全省農用地詳查于2016年底啟動,2017年完成14681個表層土壤點位、1491個深層土壤點位、1589個農產品協同調查點位的布設與核實,并通過了國家技術審查。2018年完成1589個農產品樣品和16172個土壤樣品采集和分析測試,農用地詳查成果順利通過國家技術驗收并得到國家詳查辦好評。全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于2018年1月啟動,2019年11月完成2063個調查對象的基礎信息采集和1610個在產和關閉搬遷企業地塊的風險篩查與糾偏。2020年完成190個地塊的布點采樣方案編制、土壤和地下水樣品采集和分析測試,12月底按時保質完成成果集成和上報。

二是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510家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范圍,推動落實隱患排查、嚴控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和自行監測等3項法定義務。排查涉鎘企業254家,確定涉鎘重點污染源整治企業38家并完成整治。在西安市鄠邑區等13個礦產資源開發縣(區)執行特別排放限值,努力削減重金屬排放,完成下降10%的目標任務。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9.1%,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98.8%。完成了納入國家系統的2041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

三是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印發《陜西省2019-2020年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實施方案》,開展3600多次內業核實和外業踏勘,形成115個矢量數據庫、805張劃分圖件、160余萬個地塊分類清單,完成全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印發《陜西省受污染耕地防治工作方案》《陜西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方案》,在全省范圍內布設監測點位1784個,采集檢測土壤-農產品樣品1784個,出具檢測結果19624個,綜合采取水肥調控、品種替代、土壤調理、深翻深耕、退耕還林還草、休耕等措施,順利完成我省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初步核算我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為92.5%。

四是強化建設用地土壤環境準入管理。持續開展疑似污染地塊排查,已排查出疑似污染地塊全部納入全國土壤環境管理系統管理。2019年,建立我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并社會公開。強化重點地塊管理,將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納入管控名單。按照《2020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進行初步核算,我省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為100%,超過國家下達我省任務指標10個百分點。

五是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在寶雞市鳳縣、眉縣和安康市旬陽縣開展國家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探索出符合實際的農用地修復技術。項目成果已上報生態環境部,并獲得好評。組織對全省107個縣(區)開展了土壤污染防治成效綜合評估工作,通過成效評估,推動地方健全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作,提升監管能力。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研究制定《陜西省“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規劃》,科學合理確定“十四五”目標。堅持系統治土,按照“控源頭、防新增、重監管、保安全”的思路,持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攻堅行動,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一是以涉鎘行業為重點,嚴格重金屬污染物排放,解決影響土壤環境質量的突出污染問題。二是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為重點,強化監管和執法檢查,推動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義務,防止新增污染。三是以受污染耕地為重點,推動鞏固提升農用地分類管理和安全利用。四是以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等用地的污染地塊為重點,推動“凈土收儲”、“凈土供應”、“凈土開發”,嚴格用地準入管理。五是以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遺留地塊為重點,強化騰退土地污染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

李惠:

再次感謝張廳長和兩位處長的發布,也感謝與會的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