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十二場)

介紹切實加大陜西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有關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0-12-02 15:49

?

12月2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周魁英出席,介紹切實加大陜西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十二場,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先生,省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周魁英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切實加大陜西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羅文利局長介紹總體情況。

羅文利: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十三五”期間,特別是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視察以來,我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圍繞文物工作方針履職盡責,堅持保護文物、發展文化、傳承文明,落實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任務,文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下面,我介紹一下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總體情況。

一、保護管理得到加強,文物事業持續發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發展,高規格召開全省文物保護大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明確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在機構改革中保留省文物局并增設內設機構、增加編制;制定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意見》,將文物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全省各級相關部門與文物部門密切協作,按照職能分工合力推動文物事業發展。全省文物系統堅決守護好彰顯好中華文明、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大力推進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和黃帝陵文化園區及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實施博物館改造提升等重大文化標識工程;在全國率先編制《陜西省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陜西省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創新編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規劃》等,確保文物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努力實現文物保護與社會進步和諧發展。

全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余件(組)。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征、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申遺成功為契機,全面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石峁遺址和西漢、唐代帝陵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全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預備名單共42處。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優勢,建成國家重點科研基地5個,開展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和預防性保護,實施文物科技保護研究項目100余個、共有45個獲獎,其中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推進“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周、秦、漢、唐都城和帝王陵開展的考古研究為大遺址保護利用奠定基礎。5年來開展主動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余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余處(座)、出土文物4萬余件(組)?!叭珖罂脊判掳l現”評選30年來陜西有26項入選,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有11項入選,近3年連續每年2項入選。陜西考古工作支持了國家大型基本建設,經考古發現建立的博物館成為讓世界了解陜西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的“金色名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陜西考古成果揭示了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源脈,展現中華文明發展歷史脈絡,為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中華文明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提供了實證。

二、提升服務社會水平,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模式,大遺址保護“四個結合”理念和“五種模式”實踐受到中央肯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4個、立項8個,總數居全國第一。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改擴建提升項目順利推進,陜西考古博物館、秦陵銅車馬博物館主體即將完工,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陜西科技大學中國輕工業博物館、陜西體育博物館等行業博物館先后建成開放;截至2020年6月底,在我省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共325座,博物館體系日趨完善。建成開放25家省級文化遺址公園、25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和44家社區博物館;率先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成立全國首家博物館教育聯盟和文博青年志愿者聯合會,年均開展博物館活動2800余場次,文化遺產在資政育人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深入挖掘、整合陜西歷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資源,全省博物館年均舉辦各類陳列展覽800余個,先后有10個展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實施“陜西數字博物館”“互聯網+文物教育”“互聯網+革命文物”等項目,文物資源信息逐步開放共享;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扶貧攻堅融合發展,“鳳堰生態博物館模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宜君生態博物館精準脫貧模式”榮獲“全國民生示范工程”,陜西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影響力不斷增強。

舉辦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論壇,發起成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博物館友好聯盟,組織考古機構聯合開展的中亞考古成為陜西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文化先鋒。5年來陜西文博單位與境外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意向書和備忘錄共77項,中法合作開展巴黎圣母院修復和秦兵馬俑保護研究框架協議在兩國元首見證下簽署,搭建多層次機制性文物交流合作平臺;承擔緬甸蒲甘他冰瑜寺、尼泊爾王宮等國家援外文物保護工程,與法國合作的公輸堂、茂陵石刻保護項目列入中法第四次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陜西文物保護理念和技術方法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積極發揮以秦兵馬俑等為代表的文物資源優勢,先后在26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主題鮮明的文物展覽51個,陜西文物逐漸成為配合國家活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發揮“外交使者”和“文化名片”作用;連續六屆承辦“臺灣歷史教師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香港學生在陜西文博單位實習項目寫入香港特首施政報告,增進兩岸三地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

三、落實文物“四嚴”要求,管控能力持續增強

頒布《陜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西安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條例》《延安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制定《陜西省群眾依法保護文物獎勵辦法》,張騫墓、倉頡廟等地方條例相繼出臺。深入開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嚴厲查處破壞秦咸陽城遺址、商洛大云寺、榆林明長城等典型文物違法案件。省紀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的通知》,通報4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失職失責典型案例。

積極推進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建設,在文物重點區域引入北斗系統、無人機等先進技術開展安全巡查;全省群眾文保員已突破8000人,志愿者巡查田野文物成為全國試點省份。深化文物、公安、消防長效合作機制,共建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和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建成全國首個文物消防安全訓練中心。在全國首創打擊防范文物犯罪7項工作機制,公安、文物部門連續8年開展“鷹”系列聯合專項行動,破案2823起、打掉犯罪團伙456個,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3346人、追繳涉案文物16553件,有力震懾犯罪行為,文物安全形勢明顯好轉。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回顧總結好“十三五”工作,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資源成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積極力量,為加快建設文化強省、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借此機會,向關心、關注和支持陜西文物事業發展的新聞媒體朋友們表示感謝,也請大家持續關注。

謝謝大家。

李惠:

謝謝羅局長的介紹。

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介紹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

請提問。

國際在線記者:

您好,我是國際在線記者。今年因疫情國際間交流合作受到嚴重影響。請問陜西文物部門在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工作中有哪些有效的應對舉措?

羅文利:

謝謝您的提問。

陜西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我們做好對外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載體。一直以來,陜西文物對外交流合作在促進民心溝通、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發生了重要的作用。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影響,需要我們在新的特殊時期探索創新文物對外交流方式。

今年從疫情發生以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保持與國際及境外合作的有效溝通。雖然因疫情我們不能面對面交流,但是通過網絡在線方式繼續保持與我們一直合作的國際、境外伙伴進行溝通。疫情期間,我們向相關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寄送防疫物資。做文化交流重要的是民心溝通,我們及時寄送防疫物資,鼓勵大家戰勝疫情。

第一,創新文物出入境展覽模式。昨天,我們與日本連續25年開展的第25屆國際臨書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開幕。今年受疫情影響,日本愛好書法的朋友不能來現場,他們通過在線、節目錄播方式,將日本臨書作品在碑林博物館舉行線上展覽。同時,受疫情影響,在羅馬尼亞國家博物館舉辦了文物展覽后文物不能及時返回中國,經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積極協調和見證,該批文物轉場到羅馬尼亞蘇恰瓦省布科維納博物館繼續展出,在羅馬尼亞廣受好評。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姜瑜在賀信中表示:“這批珍品傳遞了力同心的積極能量,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愿我們以文化交流凝聚合力,以真情實意守護友誼,面向未來攜手前行,共同推動中羅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繁榮發展。

第二,創新文物展覽模式。今年9月底,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華翰維推廣協會,在臺灣三所高校舉辦了陜西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站在臺灣師范大學,開幕式以線上方式舉行,在臺灣地區影響非常大。據了解,這是大陸入島的唯一一項展覽項目,送去陜西珍藏的40余幅由數字技術打印的唐代壁畫精品,走進臺灣高校傳播,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第三,創新合作新形態。11月初,我省與法國合作的“公輸堂彩繪木作保護研究”項目,在ICOMOS(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門設置了一個專題進行相關研討。陜西與法國專家通過聯線的方式交換意見,研討非常有成效。漢陽陵博物院每年舉行銀杏節,今年銀杏節期間特別是在德國柏林舉辦了一個分會場,主要是推廣漢文化相關活動。漢陽陵博物院與柏林媒體設計學院共同建立了一個中國漢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交流中心掛牌在柏林媒體設計學院,致力于中華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相關推廣活動。

在疫情期間,雖然交流方式受到影響,但是在新形勢下探索新的合作形態,繼續有效地推進對外交流活動,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謀劃未來的合作項目,目前已經推進意大利、西班牙籌劃陜西秦兵馬俑展,以及“絲綢之路”文物展,視疫情情況擇時推進開展。繼續推廣舉辦線上國際研討及博物館相關教育活動,更好地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謝謝!

李惠:

請繼續提問。

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您好,我是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我們注意到,去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6個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我省延安市是其中之一。請問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推進示范區的創建工作?目前進展如何?

周魁英:

各位記者朋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剛才記者提出革命文物利用保護示范區的問題。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在文物工作中是一個新的提法新的概念,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這件事,我先把什么是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解釋一下。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是指由國家文物局同意設立并指導管理,依托不同類型文物資源,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對文物資源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具有全國性示范引領意義的特定區域劃定一個區域,利用它特有的資源及對它的保護和利用,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有著示范意義,這樣的區域叫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還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示范區以市和縣行政區劃為單位,二是創建主體是市政府或者縣區政府,這是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很關鍵的兩個因素。

????記者朋友問到,國家文物局公布了6大示范區,陜西延安是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紅色革命資源為依托的示范區,也是以市人民政府為創建主體的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三個創新。在延安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一是保護體制機制創新,原來保護延安文物是文物系統來做,這次創建以延安市政府為主體來做。延安市委、市政府專門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中包括文物部門、住建部門、規劃部門、國土部門、環保部門、城建部門等若干部門。

????第二是機制創新。示范區的創新,除了文物部門要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和陳列展示,還需要別的部門,比如說城市管理、舊城改造、環境改善等,這些部門共同參與延安城市亮起來了,延安城市建設好了革命文物保護好了,這種機制也是創新。不僅僅是原來要求的,文物部門把革命文物保護好和博物館陳列好就完事了,可以說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創建活動。

????第三是保護利用方式創新。原來僅僅講革命舊址本身是陳列,這次延安市都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這種利用方式不僅僅是給大家看革命舊址和紀念館,更重要的是整個市域里讓老百姓看到和享受到,通過革命舊址保護后整個延安城市面貌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是保護利用方式的創新,核心是通過文物保護利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這次創建延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整合了三個資源。

????一是整合政府資源。市政府相關部門都是創建單位。

????二是整合社會資源。由原來文物部門“單打獨斗”保護利用文物,變成了相關部門共同參與。

????三是整合文物資源。把原來由文物部門管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凡是屬于延安革命舊址的文物點統一納入創建范圍,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統一要求、統一標識性。

????我們的創建工作要完成四個方面9項任務。四個方面是國家文物局賦予我們的。一是貫徹落實好中辦、國辦《關于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若干意見》《延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方案》,把中央意見和決策貫徹好。二是高標準實施文物保護工程。三是強化文物展示利用。四是強化創建工作保障。這是國家文物局創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賦予的四項任務。我們的創建工作把四項任務劃分為9大工程。夯實革命文物基礎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徑,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創新革命文物創新方式,完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加強革命文物科技支撐,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文物安全長效機制。這9項任務是我們在創建工作中要完成的9大類工作,這四個方面9大類工作完成后提請國家文物局驗收,通過了延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就算創建成功。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李惠:

請繼續提問。

群眾新聞網記者:

您好,我是群眾新聞網記者。請問,陜西在大遺址保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這將如何助推文化強省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周魁英:

剛才記者提到陜西大遺址保護工作,特別是大遺址保護工作如何促進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大家都知道,大遺址是陜西文物資源保護中最具有特點和最具有優勢的一類文物資源,陜西有十大都城遺址,還有秦始皇陵、西漢帝陵11個,這些遺址是陜西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因為這些大遺址面積很大、價值高、很重要,如何保護它是整個社會面臨的問題。陜西在“十二五”開始時就已經提出要建設考古遺址公園,陜西當時提出“四個結合”“五種運作模式”理念,大家都耳熟能詳。在這個基礎上,在國家支持下,現在大遺址保護已經進步到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層面,從遺址保護到遺址公園到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是大遺址保護的三部曲。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下,陜西提出建設陜西文化遺址公園概念,正式授牌25個省級文化遺址公園。

從管理來講有幾個方法,陜西這幾年大遺址保護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做法。

一是加強大遺址內涵和價值闡釋工作。在第23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講到,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工作。我們認識大遺址也離不開考古學,我們下一步要把大遺址考古工作、研究工作、價值闡釋工作放在大遺址保護重要位置抓好,大家把遺址研究透了才能講好大遺址背后的故事,有故事了才能談得上利用展示。

二是創新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利用模式。目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國共有103處,陜西經國家批準的有4處,包括漢陽陵、大明宮、漢長安城、兵馬俑,還有8處是立項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平臺上已經創新出了新模式,把考古遺址公園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與當地藝術創作結合起來,搞成藝術周。作為陜西來講,下一步也要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平臺上創造我們自己的展示模式。

三是把大遺址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大遺址面積大、影響區域大,遺址保護好了對當地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推進作用。下一步將大遺址保護與文化旅游、鄉村建設等融合發展,把大遺址承載的文化價值在城市建設中發揮出來,促進陜西文化旅游發展。研學教育這幾年發展很快,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四是把大遺址保護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利用互聯網技術、AR、VR技術,把平常一片田地、一片荒野下面埋藏的大遺址通過虛擬技術展示出來,讓大家知道它承載了什么價值。這幾年取得了一些進展,與互聯網、AR、VR結合是大遺址保護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大遺址保護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陜西有很多例子,比如大明宮考古遺址公園帶動了西安市北郊的發展,兵馬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帶動了西安市、臨潼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這都是很鮮活的例子,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做進一步的深入采訪。

謝謝!

李惠:

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中國報道雜志記者:

您好,我是中國報道雜志記者。剛才在情況介紹中提到,陜西在全國首創了打擊防范文物犯罪7項工作機制,請詳細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周魁英:

剛才這位記者提的問題涉及到文物安全。文物保護底線就是安全,我們一切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文物安全。羅局長剛才提到陜西創新建立了打擊文物犯罪7項新的工作機制,是陜西文物系統和公安系統在多年來打擊文物犯罪方面取得經驗和總結的基礎上建立的。去年,省文物局正式與省公安廳簽署了7項工作機制,目前這7項工作機制在全國來講都是首家。7項機制建立以后,在陜西打擊文物犯罪、確保文物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我簡單介紹一下7項機制。

一是文物犯罪打擊工作機制。打擊文物犯罪工作機制,即連續開展了“鷹”字系列的打擊行動。

二是文物犯罪案件五位一體的偵查機制。文物犯罪發生后首先是偵查,主要包括同步上案、同步勘察、綜合分析、深度經營、一體化研判,指的是文物部門要同步與公安部門上手破案,文物部門與公安部門一起去現場提供文物專業知識。

三是情報導真工作機制。加強技術情報建設、人力情報建設,多培養提供信息的人員。實行重點線索舉報獎勵機制,老百姓有了線索舉報給予獎勵。

四是督導考核機制,對重點案件實行掛牌督辦。

五是公安和文物部門聯動工作機制。文物安全這件事需要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攜手聯動共同打擊防范,聯合工作機制包括聯合部署、聯合巡查、聯合會商、聯合執法等方法,公安部門與文物部門緊密結合。

六是涉案文物及被盜古墓葬鑒定機制。

七是建立部級平臺提質增效機制。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專門在陜西設立了打擊文物犯罪信息中心,是中國被盜文物的發布平臺,全國文物犯罪信息都會匯集到陜西的這個平臺上,這個平臺是公安部的平臺。文物被盜如果上傳到公安部信息平臺也就在陜西,依托這個平臺提高打擊文物犯罪的效率、力度和準確度,有了犯罪信息便可以調動全省的公安機關、文物部門合力打擊犯罪。

7項機制的建立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相信有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包括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陜西文物安全工作會越來越好,國寶會越來越得到有效的保護。

謝謝!

李惠:

再次感謝羅文利局長、周魁英副局長的發布,也感謝與會的各位記者朋友。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