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六場)
介紹全力推動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有關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0-11-26 10:34
?11月19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史高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李建峰,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總經理魏征出席,介紹全力推動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的第六場,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史高領先生,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李建峰先生,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總經理魏征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全力推動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史高領副廳長介紹有關情況。
史高領: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與媒體的記者朋友見面。借此機會,我謹代表陜西省科技廳,向長期以來支持關心陜西科技工作的新聞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追趕超越”的總體目標和“五個扎實”要求,強調:陜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國重要的國防科技工業基地,科教資源富集,創新綜合實力雄厚。要把這些資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前列。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總體目標和五項要求,強調:陜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國重要的國防科技工業基地,創新綜合實力雄厚。要以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牽引,以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為突破,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兩次講話精神既一以貫之又拓展深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與厚愛,既肯定了陜西科技發展的優勢,也為新時期陜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是陜西未來科技創新工作的總綱領。
一、近五年來取得成績
“十三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科技創新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至2019年,我省作為全國唯一省份,連續四年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地方”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一)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
2019年,我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67.04%,居全國第9位,較2017年的65.66%增長了近1.5個百分點,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數75.42%,居全國第4位??萍歼M步貢獻率達到59.2%,較2016年的57.5%增長了1.7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584.58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27%,創十年來新高,居全國第7位,較2016年的419.56億元、2.16%大幅提升,年均增速超過10%;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4371家,凈增1233家,創歷史最大增量,提前三年完成“十三五”預定目標值;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467.83億元,居全國第5位,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預定目標值;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04件,居全國第7位,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預定目標值。
(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創新生態大幅優化提升。
聚焦破解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促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奠定堅實基礎。推進科技機構改革。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重要指示,深入謀劃科技部門的職能定位和機構設置。將原科學技術廳、原外國專家局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廳。與科技部各司局職能銜接,注重體現陜西地方特點,調整設立一批新的職能處室,進一步優化內設機構設置。統籌機關與下屬單位業務一體化布局,改進和提升創新服務能力,完善科技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創新試點示范建設。出臺《陜西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關于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42項科技創新政策,“四主體一聯合”“一院一所”模式等14項經驗做法入選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百佳案例》。優化調整省級科技計劃分類,啟動實施陜西省科技重大專項,建立完善面向企業技術需求的項目指南形成機制、以成果和市場為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試行“里程碑”式管理模式、下放聯合項目立項權、科研經費“包干制”和“目標契約、合同管理”領銜專家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出臺“三評”改革實施方案,組織開展“四唯”清理專項行動,開展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情況專項督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探索以市場為標準的科技評價機制。建立“智匯秦科技——PDS管服平臺”,著力提升科技評價和服務水平。
(三)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健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趨合理。
圍繞陜西技術優勢領域和產業創新需求實際,籌建陜西實驗室,加快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轉化醫學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空天地海無人系統綜合試驗測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探索預研,培育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國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設,支持西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陜西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平臺相繼獲批。截止目前,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26家、省重點實驗室172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180家,應用研究體系進一步優化;建設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家、分中心6家,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44家、分中心130家,網絡協同中心150家,基本覆蓋陜西所轄區縣,省市縣三級體系進一步完善;建設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4家、省級109家,國家引才引智基地6家、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43家,省級引智示范基地48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10家,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體系更加健全。啟動實施“1155”創新工程,聚焦產業創新發展技術瓶頸和薄弱環節,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全鏈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依托轉制科研院所等重構和新建了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空天動力研究院、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半導體先導技術研究中心等共性技術平臺。圍繞我省重點產業,支持龍頭骨干企業作為需求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和市場主體,聯合高校建設“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44家。建設運行省中小企業研發服務平臺,實現企業需求在線征集、線上智能供需撮合,為中小企業研發提供“找得著、用得起、有保證”的科技支撐服務,目前已注冊研發機構430家、企業6507家,促成技術合同金額超過1億元。建設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平臺478家,孵化企業數量質量得到雙提升??萍假Y源統籌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全。目前,全省建有1家省級中心、15家市縣分中心、2家專業化園區分中心,以“建平臺、強服務”為抓手,開展了全方位、深層次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科技創新服務。陜西科技管理服務一體化云平臺(陜西科技云),收集科技資源數據9大類1.8億條,成為陜西“秦云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10865臺儀器設備對外開放共享。依托陜西省農業科技專家咨詢服務系統(農科114),打造我省“農業知乎”,提供線上農業科技服務。以實施區域創新能力引導計劃為牽引,深化廳市科技會商機制,制定“一市一策”科技行動方案,支持每個設區市建立一個科技資源統籌分中心、一個“政產學研用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一支省市聯合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已建立10個市級分中心、7個市級平臺和5支子基金。支持科技創新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示范縣建設,建設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26個、科技示范鎮9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村6個,將科技的旗幟插到縣鄉村。科技人才團隊體系不斷優化。全省現有兩院院士66人,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研發人員14.13萬人;培育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團隊322家,青年科技新星923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92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146名、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13家;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84人、科技創新創業人才20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6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8個。突出“高精尖缺”,大力引進外國高端人才,近五年平均每年引進各類外國人才及專家3500人次,我省11名外國專家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名外國專家獲三秦友誼獎。
(四)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涌現出的一大批原創成果彰顯了陜西創新實力。
出臺《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意見》,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省級科技計劃基礎研究經費占比超過10%,2019年,全省基礎研究經費達36.06億元,占全省研發經費的6.2%(全國6%);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94項、資金11.9億元,繼續處于全國第一梯隊。加大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推行經費“包干制”、專家“領銜制”,鼓勵自由探索,努力催生更多原創性成果。2015年以來累計獲國家科技獎168項,省科技獎表彰3名省最高科學技術獎、4名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2名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和1282項獲獎成果。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團隊自主研制我國首臺1500mm非球面超精密車磨復合加工機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設備禁運,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西部超導材料科技公司研制的ITER用高性能多芯復合超導線材制備成套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高性能低溫超導線材批量化制備技術空白,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生產線;陜煤集團開發的“煤氣熱載體分段多層低階煤熱解成套工業化技術(SM-GF)”,建成了單爐規模達50萬噸/年的混煤熱解工業示范裝置,實現了滿負荷穩定運行,成果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陜西研制的飛機、戰車等裝備在天安門前亮相。在國產大飛機、嫦娥系列工程、中國天眼(FAST)、北斗導航系統、特高壓輸配電設備關鍵技術等重大工程中,均有陜西科技創新的貢獻。在這場影響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陜西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多項診療措施被納入全國診療方案,彰顯了陜西科技的力量。
(五)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推行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形成了從法律規定、配套細則到具體部署的切合我省實際的成果轉化“三部曲”。截至目前,建設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1家、省級99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實施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和科技成果轉移與推廣計劃,促進100余項科技成果簽約轉化,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每年增長約百億元,2019年達到1467.83億元,創歷史新高,位居全國第5位。科技金融不斷深化融合,以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科技金融結合主線,在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設立運行、投融資產品設計、科技銀行等方面不斷推進工作,初步形成了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科技金融環境。截至目前,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出資運行子基金20支,子基金認繳規模44.32億元,財政資金放大效應11.37倍,被評為“2019中國最佳政府引導基金TOP50”。與多家銀行建立合作關系,推出面向科技型企業的專屬化金融產品,助力科技型企業成長。疫情期間,省科技廳聯合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對省內科技型企業推出了總體規劃5年共200億元的科技型企業專項信貸規模。
(六)科技型企業群體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質量穩步提升。
著力打造“雙創”升級版。優化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布局,提高市場化、品牌化、特色化、專業化服務能力,著力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園區”孵化鏈條。聚焦解決企業技術需求和孵化科技型企業,舉辦各類創新創業賽事活動,通過“以賽代評”支持獲獎企業科技創新。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承辦7年來,62家企業獲中央財政支持達1970萬元,參賽企業累計獲得投融資近29億元。梯度培育科技型創新企業。落實高企獎補、以賽代評、瞪羚企業補貼等政策,完善各類園區、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新載體企業培育補貼機制,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梯隊。2019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達5362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371家、凈增1233家、創歷史最大增量,瞪羚企業達169家,獨角獸企業達4家。實施科創板上市企業培育計劃,西部超導、鉑力特、三達膜、瑞聯新材4家企業先后在科創板成功上市,數量居西部首位。實施高新區“引擎加速”行動計劃。堅持“高新”定位,嚴格審批,優化布局;成立高新區創新聯盟,推廣“托管”“飛地”模式,推動全省一盤棋協同聯動發展;完善動態考核評價制度,實行評價監測結果與獎懲措施掛鉤制度。有效發揮高新區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支持高新區建設創新型特色園區、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19年,全省21個高新區(不含2019年底新建的3家省級高新區)實現生產總值7139.71億元,占全省GDP的27.68%,成為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七)加強民生領域科技創新,助力打贏三大攻堅戰。
支撐疫情防控。緊急啟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防治”專項,為前方應用救治提供科研攻關與技術支撐,新建感染性疾病等4個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的臨床研究工作。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制定實施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0項便利化措施,發放補助556萬元、減免租金5799萬元、發放科技創新券358.43萬元。組織開展“科技抗疫—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百城百園’”行動,陜西三城(西安、寶雞、漢中)四園(楊凌、安康、榆林、渭南高新區)獲中央財政資金支持2700萬。遴選“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爭取國家資金3000萬。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將我省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科研需求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陜西關中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項目獲國家立項,支持金額2914萬元。制定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科技工作三年實施方案,發布水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加強水、土、大氣污染治理和生態、固廢資源化技術攻關,提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需求和文物保護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并上報科技部等國家部委,助力打贏青山、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助力脫貧攻堅。出臺深度貧困縣科技扶貧行動計劃、科技扶貧項目管理實施細則等科技扶貧政策文件,系統落實科技扶貧各項工作任務。2018年以來,針對深度貧困縣啟動科技扶貧項目綠色通道,安排資金3460萬元。制定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方案,組建了18個科技特派員產業技術服務團,實現科技特派員貧困村全覆蓋,服務帶動4.7萬農戶,服務企業或合作社2000多個。4名優秀科技特派員和2個單位受到科技部通報表彰。強化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支撐。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制定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工作措施。支持楊凌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出臺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反向科技特派員工作,構筑“各市特色需求—科特派小組—西安科技成果供給”的供需深度合作模式,推動西安富集的科技資源向周邊輻射,積極探索實踐科技資源匱乏地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路徑。
二、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規劃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面向科技自立自強的偉大目標,我們要以習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為統領,堅持“四個面向”,聚焦“走在前列”和“邁出更大步伐”目標,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為突破,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以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在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上體現陜西使命,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上展現陜西作為,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上彰顯陜西擔當,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安全上貢獻陜西智慧。
(一)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打造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在深化體制改革、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等方面狠下功夫,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得到全面激發,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和關鍵技術研發,新布局建設一批省級研發平臺。加大對各類研發平臺的賦能及評估考核獎懲力度,引導各類平臺為國家、陜西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出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具體舉措,強化高新區引擎作用。努力爭取延安、商洛高新區升級獲批,盡快啟動銅川、漢中高新區升級工作,爭取早日實現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
(二)加強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聚焦我省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卡脖子”技術問題,繼續部署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產業創新鏈項目,提升產業鏈價值。加強前瞻性、先導性、引領性技術創新,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努力衍生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引領的未來產業,提升創新鏈價值。
(三)不斷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繼續統籌布局一批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持企業牽頭組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打通創新型科學家、傳統型企業家轉化為創新型企業家的通道,積極培育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良性互動,促進科技成果在陜西轉化。推進高校眾創、院所自創、企業內創,支持和引導各類孵化載體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升級發展。
(四)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持續創新發展根基。
落實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擴大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范圍。加強專業化、品牌化科技智庫和軟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培育更多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實施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推行離岸創新及遠程合作等柔性引才新模式。
(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
堅持高定位高起點高標準,謀深謀準謀實我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和“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繼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積極推進科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持續完善“智匯秦科技——PDS管服系統”功能,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治理水平。完善面向解決企業技術需求的項目形成機制,探索建立以市場為標準的科技評價機制、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以市場為需求的成果轉化機制。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全省科技界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以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的勁頭和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李惠:
謝謝史廳長的介紹。
下面,請李建峰副院長作介紹。
李建峰: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是我國重要的稀有金屬材料研究基地和行業技術開發中心,我國有色行業最大的民口配套單位,陜西省“一院一所”模式示范推廣典型,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重要試點單位。
西北有色院主要從事稀有金屬材料以及其它高性能材料研究,涵蓋了稀有金屬材料基礎研究、材料研究以及工藝技術研究,形成超導材料、鈦合金、難熔金屬、核材料、生物工程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等20余個特色領域,產品在核工業、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國防、民用工業以及生活日用品方面廣泛應用。
西北有色院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科研、中試、產業三位一體全鏈條、分類施策、協調推進、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現有研究所及中心14個、國家和省級平臺45個、高新技術產業公司38個,其中上市公司4個,院控股的西部超導公司于2019年作為全國首批、西部首家企業登陸科創板?,F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行業、省級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20余名,碩士、博士科研人員1200余名,擁有“重點領域鈦合金研制創新團隊”等3個國家級創新團隊。2019年綜合收入132億元,其中,科技收入5億多元,凈利潤近5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轉制院所前列,有色行業科研院所首位。
2020年西北有色院克服疫情和國內外形勢的不利影響,今年前三季度全院實現綜合收入98.07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到位科研經費2.19億元,同比增長27.1%;產值95.88億元,同比增長8%;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6%;利潤(不含西部材料、西部超導等上市公司)同比增長56%。項目獲批立項161項,立項經費1.45億元,同比增長72.4%;獲授權專利150件(發明專利107件);運行各類課題617項,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科研產業發展的“雙勝利”。
一、堅持科技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航空、航天、核工業、海洋工程和生物醫療等稀有金屬新材料領域,解決了一系列國家“卡脖子”的重大技術問題。2016年至今,瞄準國家重大需求,成功申請國家、省市項目594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53項,國家級獎項2項,授權專利741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兩院院士大會上重要講話中,提到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C919大型客機、超導磁共振器械等多項重大科技成就,都有研究院的貢獻。
2020年,西北有色院多項關鍵技術再獲新突破。采用IMD方法(中心鎂擴散法)制備的二硼化鎂超導線材取得突破,長度和臨界電流密度均居國際領先水平。攻克了先進核能領域急需多元難熔金屬合金單晶的生長關鍵技術,制備出的單晶達國際先進水平。突破了鈦合金管材短流程制備斜軋穿孔受力不均勻難題,使大口徑鈦合金管材制造成本降低40%。
二、強化中試驗證作用,提高成果轉化成功率
加強中試平臺建設,面向社會服務公眾,解決行業共性問題,使創新鏈向產業鏈的轉化更加順暢。建成14個國家級平臺、31個省級平臺。2015年建成的全國首個“多品種、小批量”稀有金屬材料科研生產基地,總投資3億多元,建成以來為140個型號任務配套研制了200多種產品。
2020年西北有色院積極籌劃申報省級及國家級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已獲批省級創新中心2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省科技廳的領導下,積極籌備建設國家先進稀有金屬材料技術創新中心,進一步提高中試驗證能力。
三、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高質量發展
以核心技術為依托,在稀有金屬領域布局38家高新技術產業公司。“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用高性能低溫超導材料制備技術”項目,填補我國高性能低溫超導線材批量化制備技術的空白,作為國內唯一企業向國際大科學工程“ITER”提供超導線材。 “金屬纖維及其制品的制備技術與產業化”項目,打破國外壟斷,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金屬纖維及氈生產企業。聯合中核集團成立西部新鋯,自主研發生產的N36鋯合金包殼材料,打破國外壟斷,向國家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提供關鍵材料保障?!笆濉逼陂g,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實施技改項目近50項,推動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提升。目前形成集熔煉、鍛造、軋制、復合、裝備制造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發展成為國內門類最全、應用最廣、規模最大的稀有金屬材料產業集群。
2020年,西北有色院突破了TB6合金4噸級鑄錠制備關鍵技術,高品質鈦材表面處理生產線正式投入使用,低含量鈀炭催化劑實現工業替代,自主設計的雙面離線磨床成功試車。積極推進控股的西安凱立公司科創版上市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計劃用5-10年的時間,打造十家上市公司,形成千億新材料產業規模。
四、加強產學研合作,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和國內多所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交流、項目攻關、平臺申報等方面保持密切合作。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中科院金屬所等高校院所成立材料學術聯盟,連續10年舉辦“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該學術會議已發展成為國內材料界綜合性強、水平高、影響大的材料領域學術盛會。聯合北京工業大學、中南大學等,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難熔金屬廢料高效回收與清潔提取技術及裝備”。聯合西安交大等10所高校,牽頭成立陜西省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我國市場需求和制造業發展推廣新材料技術。聯合西工大建立“超導材料與應用技術聯合研究院”,雙方共建、共享資源和成果。
2020年,西北有色院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300余人,正在申報“新材料雙創示范基地”,擬建設一個面積3.5萬平米的新材料產學研專業化基地,為研究院所和高校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培育、投資、人才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持。計劃在“十四五”末,形成一支有千名博士,以院士和國家級領軍人才為代表的創新人才隊伍,為陜西省全力推動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作出新的貢獻。
李惠:
謝謝李院長。
下面,請魏征總經理作介紹。
魏征: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建設發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是陜西省推進創新型省份、加快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由西北工業大學、中國航發西安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動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第四研究院、第六研究院等5家單位共同發起,經省政府批準,陜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區共同出資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為協調推進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建設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發展推進領導小組。
空天院充分發揮陜西科教資源優勢和國防科技工業產業鏈聚集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項目為支撐、技術為引領、產業發展為目標,注重同在陜央企的戰略合作和錯位發展,重點布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經過兩年的建設和發展,空天院在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資本對接等方面成效初顯,探索形成了依托空天院平臺、建設八大創新中心、孵化若干項目及公司的“1+8+X”創新運行模式,目前參控股企業十余家。
二、工作成效
(一)聚焦產業需求,強化平臺建設
堅持以產業配套需求為導向,打造協同創新研發支撐平臺、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臺、高水平人才匯聚平臺和產業引導基金投融資平臺,實現人才、產業、資本和技術創新的有機集成、相互支撐和體系化發展。一是建成了航天、航空、材料等8個創新中心;二是聯合航天三院31所和西北工業大學共建新型組合動力創新中心,組合動力相關成果榮獲2019年陜西科技發明一等獎;三是組建成立的陜西省空天動力創新中心被陜西省工信廳認定為第三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四是取得高新技術企業、陜西省國際合作基地、陜西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硬科技示范單位等資質和榮譽。
(二)謀劃優質項目,推進產業布局
立足空天動力及其延伸產業領域,積極推動省內外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一是組建成立陜西海瀾翱翔航空有限公司,提供無人機通航支線物流與末端物流運輸投送業務,完成首輪融資8000萬元,目前正在進行無人運輸機“鴻鵠1代”研制生產。二是孵化重組西安真空釬焊技術有限公司,為多型發動機、商業火箭等生產組件50余個、配件500多個,被省科技廳列入科創板擬上市企業培育庫,已進入上市前輔導階段。三是推進超高溫熱障涂層稀土碳酸鹽項目,項目成果可在1600℃以上、最高可達3000℃進行工作,在航空、航天、燃氣輪機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四是立足解決空天動力工業仿真軟件“卡脖子”和“國產替代”問題,孵化成立陜西空天超算中心有限公司,已投資2億元,對標國際主流工業仿真軟件,現已完成兩款軟件開發。五是發揮西工大硬科技優勢,孵化了高精度滾柱絲杠(完成天使輪投資2000萬元)、無人機用渦噴發動機、核泄漏測試設備、5G通信設備及公共檢測平臺等項目。同時面對疫情,快速成功研制了超高效殺毒儀并投入市場。
(三)匯聚高端人才,提升產業服務
吸引和匯聚海內外高水平科技人才,組建和培育空天動力領域院士和行業頂級專家為核心的高技術人才團隊,人才聚集效應正在加速形成。一是做好人才智庫建設,組建錢學森空天動力(西安)創新中心,為陜西空天動力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戰略規劃、系統論證、管理咨詢等決策支持服務,入庫空天動力領域技術專家、經濟學家等100余人。二是加大創新人才和團隊引進力度,成立三個院士工作室,吸引“青年千人”、西工大、西安交大、西安電子科大、航天六院等多名專家、教授加入項目團隊。孵化企業在崗博士20余人、高級職稱60余人。三是獲批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基地,培育高水平人才隊伍。
(四)發揮金融功能,加速產業發展
組建了陜西空天動力投資有限公司、陜西空天宏遠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實現項目孵化直投、基金投資、基金管理、項目管理等。空天院和專業投資團隊共同組建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目前管理運營三支基金,其中陜西空天云海創業投資基金總規模10億元,首期規模2.5億元,已投資西安興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宗申航空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嘉興雅港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備IPO潛力,服務于我國國產商用大飛機等優質項目。正在聯合陜西財金等籌建30億元規模陜西無人系統產業基金,推動無人系統產業快速發展;采取飛地經濟模式,和省內外多個地市聯合組建高新技術產業引導基金,推動地市經濟發展。同時與惠華基金、上海融璽、招商證券、建投華科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助推我省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轉化。
未來3-5年,空天院將聚焦國家長遠目標、重大需求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整合在陜頂尖科研力量,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開展技術創新,籌建國家實驗室。同時,緊盯5G技術、智能制造、工業仿真軟件、新材料等領域優質成果,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組建成立15個以上混合所有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3-5家孵化公司上市目標。
李惠:
謝謝魏總。
情況介紹就到這里。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介紹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
請提問。
科技日報記者:
您好,我是科技日報記者。2019年3月省科技廳等幾家單位印發了《陜西省構建全鏈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啟動實施“1155工程”。請問史廳長,“1155工程”目前進展如何?
史高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落實黨的十九大要求,破解產業創新發展技術瓶頸、薄弱環節,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近年來,省科技廳著力實施“1155工程”,圍繞重點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骨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中小企業研發創新服務和小微企業孵化培育等需求,打造了四類平臺,激勵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夯實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1.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聚焦陜西重點產業“卡脖子”問題,科技廳通過摸底調研,繪制了產業創新能力清單,按照骨干創新平臺的要求,統籌優勢科技資源,建設了若干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包括“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陜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西安增材制造國家研究院”。目前,正在積極與科技部協調推進“國家先進稀有金屬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籌建工作。
2.建設“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龍頭企業是引領產業鏈或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針對我省龍頭企業研發力量不足的問題,鼓勵龍頭骨干企業發揮市場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需求主體作用,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共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打通成果轉化路徑,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截至目前,省科技廳陸續批復新型研發平臺44個。2020年,科技廳圍繞我省重點產業領域、規上企業與科創板企業培育,將接續布局建設20家以上“四主體一聯合”校企合作平臺。
3.推動省級創新平臺開放共享。我省中小企業體量較小、自身科研能力匱乏,省內科教資源富集,為快速找到合適的研發機構、精準匹配企業研發需求,省科技廳開發了“陜西省中小企業研發服務平臺”,對通過服務平臺成功匹配,簽訂科技服務合同的創新平臺和企業,將給予雙向補貼及項目支持。2019年7月正式上線運行以來,已有430家省級科技創新平臺、6481家科技型企業在線注冊,征集技術需求619條,發布科技服務訂單138項,簽訂科技服務合同128項,合同金額已突破1億元(10897萬元)。
4.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小微企業是提供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業家創業成長的主要平臺,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省不斷優化雙創生態環境,加大小微企業孵化和培育力度。截至2020年9月,全省已建省級以上眾創空間221家、國家備案90家,科技企業省級孵化器95家、國家級35家,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5家。各類創新平臺吸納的從業人員達到16萬人。下一步,科技廳將繼續認真落實《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促進“雙創”孵化載體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實現小微孵化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
“1155工程”是我省深化產學研融合,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重要抓手,我廳將繼續與發改委、工信廳、教育廳等相關部門配合,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共同推進“1155工程”實施,構建和完善陜西省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為新時代譜寫陜西追趕超越新篇章提供科技支撐。
李惠:
請繼續提問。
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您好,我是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從剛才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控股了38個高新技術產業公司,去年研究院控股的西部超導公司作為全國首批25家、西部第一家登陸科創板。請問李院長,你們在科創板上市方面有什么經驗做法?后續在推動更多優質公司進入資本市場方面還有什么計劃?
李建峰:
西部超導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9年西部超導公司從遞交申請到審核通過,歷時66天,創下了上科創板最快的紀錄。西部超導公司成功登陸科創版,是陜西省委省政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資本市場改革要求的直接成果,在上市過程中得到了省科技廳、財政廳、省政府辦公廳、省證監局、省融辦、省金融局、經開區管委會等18個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一是西部超導公司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國際先進、國內空白、解決急需”為產品定位,主動服務于國家戰略,公司自主研發并批量生產出多種航空、艦船用新型鈦合金,打破了歐美發達國家對我國航空、艦船關鍵鈦合金材料的技術封鎖。公司還有多項產品在生物醫療、汽車等領域也有廣泛應用。
二是西部超導公司的產品屬于戰略新興產業中的新材料領域,在高端鈦合金材料、超導產品、高性能高溫合金材料等多領域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市場前景廣闊,市場認可度高。
三是超導公司保持業務的成長性,有堅定的規范意識。西部超導業務增長的可預期性、內控的規范性,真實、準確、完整的信息披露等都是成功登陸科創板的關鍵。
四是在上市過程中,西部超導公司在專業團隊的指導下,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對各類重點、難點問題準確把握,及時處理。
西北有色院在汲取了西部超導的經驗的基礎上,今年積極推進控股的西安凱立公司科創版上市工作,目前進展順利。西北有色院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陜西省建設創新型省份戰略布局,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計劃用5-10年的時間,打造十家上市公司,形成千億新材料產業規模,為陜西省全力推動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作出新的貢獻。
李惠:
請繼續提問。
西北信息報記者:
您好,我是西北信息報記者。請問魏總,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作為我省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新型研發機構,在創新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魏征:
感謝大家對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發展的關心與關注。空天動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工業基礎、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核心技術,是大國實力的重要標志。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組建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發展推進領導小組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科技廳、省委融辦、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等省級部門和西安市、西安高新區的大力支持下,在創新體制機制、科研項目攻關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
一方面,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不斷激發內在活力。
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堅持“政府主導、依托高校、協同創新、企業運作”基本原則,注重同軍工企業的戰略合作和錯位發展,探索形成了依托空天院平臺、建設八大創新中心、孵化若干產業化公司的“1+8+X”創新運行模式,采取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扁平化管理模式、“矩陣式”項目管理機制,實現產業、人才、資本和技術創新的有機集成、相互支撐和體系化發展。組建的陜西省空天動力創新中心被認定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基地等資質,被西安高新區授予“2019年度硬科技示范單位”。
另一方面,立足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研攻關。一是推進新型組合動力研發項目,聯合航天科工三院與西北工業大學重點開展渦輪火箭沖壓組合發動機技術基礎研究、試制和關鍵技術攻關,突破水平起降組合動力運載器一體化設計工程難題,提升我國在臨近空間及空天飛行器方面的綜合裝備實力;二是實施無人機微型發動機研發項目,旨在通過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及產品禁運,為多個領域高速無人飛行器提供強勁的動力裝置。目前,已掌握總體設計等關鍵技術,具備完善的檢測、裝配、調試、整機試車等能力,完成5kgf至80kgf推力級別八型微型渦噴發動機研制工作。三是開展空天動力工業仿真軟件研制項目,解決空天動力領域工業仿真軟件“卡脖子”難題,整合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優勢資源,對標國際主流工業仿真軟件,建設國內領先的以空天動力技術背景為特色的工業工程仿真和工業云服務平臺,現已完成飛發一體化仿真、燃氣渦輪機整機多學科仿真分析等軟件開發,推動空天動力領域工業仿真軟件國產化。同時,我們牽頭論證陜西省空天動力重大專項并積極推進國家實驗室的籌建,在超高溫稀土鉭酸鹽熱障涂層材料及其制備技術、行星滾柱絲杠、高溫樹脂基復合材料、新冠疫情消殺設備研制等方面進行研發并積極推進其產業化。
李惠:
最后再提一個問題。
西安日報記者:
您好,我是西安日報記者。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提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請問省科技廳近年來在“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發,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下一步有什么計劃?
史高領:
省科技廳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的思路,統籌我省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加快推進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和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催生新引擎,支撐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梳理高新技術領域能力清單和卡脖子技術清單。對標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梳理我省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智能電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新型顯示及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能力清單。圍繞我省重點產業,先后梳理出稀有金屬材料、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能源化工、航空航天動力、3D打印等5個領域科技資源優勢及特色清單,以及能源化工、新材料、裝備制造、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等4大領域61項卡脖子關鍵技術清單,為部署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依據。
二是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產業創新鏈。為解決和突破制約我省主導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問題,按照“成熟一項,論證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2018年以來先后啟動實施了能化資源清潔轉化利用、智能制造、先進金屬材料、高端集成電路與先進半導體器件、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5個高新技術領域省科技重大專項。持續部署重點產業創新鏈,推動補短板、強弱項、穩優勢,鼓勵大型骨干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申報,2017年以來,圍繞能源化工、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5G通信、互聯網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區塊鏈)等領域,凝練部署創新鏈52條,支持重點項目432項。
三是優化高新領域科研平臺布局。圍繞陜西技術優勢領域和產業創新需求實際,籌建陜西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轉化醫學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籌建先進阿秒激光、百太瓦Z箍縮、空天地海無人系統綜合試驗測試、鄂爾多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國家超算(西安)中心一期建設,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陜西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相繼獲批。實施“1155”創新工程,支持建立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等共性技術平臺和“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44家?,F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7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7家。
四是高新技術發展成效顯著。2019年,高技術產業產值2630.95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9.8%,高技術行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8%。近年來,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西安交大自主研制我國首臺1500mm非球面超精密車磨復合加工機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設備禁運,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西北工業大學在長壽命耐高溫氧化/燒蝕涂層防護機理與應用研究取得突破,成果已成功用于多型跨代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定型與研制,解決了國家重大戰略亟需的多項關鍵超高溫材料應用難題。
下一步,我們將抓好以下方面: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和各領域專項戰略研究。二是聚焦我省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卡脖子”技術問題,部署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產業創新鏈項目,加強前瞻性先導性引領性技術創新,支持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建設,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三是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1155”創新工程,統籌布局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李惠:
再次感謝史廳長、李院長和魏總,也感謝今天與會的各位記者朋友。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