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決戰脫貧攻堅”系列發布會(第四場)

介紹陜西省產業扶貧推進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0-11-26 09:45

?

10月16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鄭維國、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孫智峰、陜西省農業農村廳政策法規與改革處副處長李群出席,介紹陜西省產業扶貧推進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主持。

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決戰脫貧攻堅”系列發布會的第四場。我們很高興邀請到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鄭維國先生、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孫智峰先生、省農業農村廳政策法規與改革處副處長李群女士,請他們圍繞“聚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夯實穩步脫貧增收基礎”主題,介紹我省產業扶貧推進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鄭廳長介紹總體情況。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鄭維國: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產業扶貧的關注關心與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動產業扶貧精準脫貧作為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最有力的抓手,堅持“產業是基礎,精準是核心,關鍵在帶動,根本在機制”的總體思路,突出特色布產業、打造品牌促營銷、狠抓主體強帶動、推廣模式建機制、深化改革激活力,扶貧產業蓬勃發展,農業農村面貌明顯改善。

一是堅持政策引領,統籌多方投入,強化產業扶貧要素保障。

我們強化省級部門橫向聯動、推動市縣鎮村協同攻堅,聚集14個省級部門和單位,形成多部門協同推動、多渠道資金投入、多層次參與幫扶和多層面風險防范的工作運行機制,推動資金、項目、政策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聚集,向產業扶貧集中。先后出臺了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產業帶貧益貧長效機制《指導意見》,分類制定了產業發展、主體帶貧、農產品營銷、合作社規范、集體經濟壯大、資金使用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措施,形成了舉措完備、針對性強、實用實效的政策指導體系。同時,我們強化資金引導和金融支持,明確規定投入到產業扶貧的資金不得低于涉農整合的60%,每年投入到產業扶貧的資金超過100億元;對深度貧困地區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由10倍放大到最高15倍,自2016年以來,推出金融扶貧信貸產品上百種,僅2020年1-8月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9369戶15.6億元;并不斷探索擴大茶葉、菌菇等特色農險品種,將奶山羊保險納入中央對地方特色產業獎補試點范疇。特別是今年積極應對疫情,出臺“八條措施”,優化財政扶貧資金使用,引導2794家縣級以上扶貧龍頭企業復工率99.89%、1653家扶貧車間開工率99.33%。

二是突出區域特色,一二三產融合,貧困戶長短產業全覆蓋。

我省圍繞“3+X”工程,即大力發展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奶山羊為代表的畜牧業、以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3個千億級產業,因地制宜做優做強魔芋、中藥材、核桃、紅棗和有機、富硒、林特系列產品等一批百億級區域特色產業,為56個貧困縣提出產業發展菜單,指導各地依產業定項目,依項目強帶動,初步形成了“大產業、大聚集”“小產業、廣覆蓋”發展格局。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963元提高到2019年的11412元,占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87.78%提高到92.58%。

產業布局上,重點在六盤山片區發展矮砧蘋果、呂梁山片區發展山地蘋果,秦嶺北麓和漢丹江流域發展獼猴桃,關中地區發展奶山羊,秦巴山片區發展設施食用菌、茶葉,推進肉羊、設施瓜果、核桃、魔芋等,30多種特色產業集中在貧困地區布局。2018年以來,全省年均入庫項目1.5萬個以上,新增蘋果88萬畝、獼猴桃17萬畝、設施蔬菜28萬畝、茶園34萬畝、奶山羊擴群65萬只、智能選果線70多條,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實現了特色產業100%全覆蓋。

鏈條推進上,實施“百庫工程”“初加工惠民工程”等重大項目,2015年以來56個貧困縣累計建成1294個農產品加工扶貧基地,新建農產品初加工設施800多座,新增貯藏能力超過10萬多噸,加工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群眾產業增收空間有效拓寬。

渠道拓寬上,以“3+X”特色產業為重點,同步發展旅游、光伏、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累計安排過億元支持鄉村旅游,100萬千瓦光伏扶貧計劃扎實開展,電子商務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穩步推進,富平、周至、平利進入阿里巴巴“貧困縣農產品電商前50強”,貧困人口電商知識培訓和貧困村服務站點建設進度均超80%。

三是按照“三年百市”,強化品牌營銷,多渠道促進農產品市場對接。

2018年我省開展農產品“三年百市”品牌營銷行動,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進行品牌培育和宣傳銷售,構建和推廣“陜牌”,提升產業扶貧實效。

品牌培育上,圍繞“3+X”特色產業布局,重點推進洛川蘋果、商洛核桃、韓城大紅袍花椒等國家級特優區建設。舉辦了陜西農業品牌設計大賽,與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三大電商平臺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漢中仙毫獲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大荔冬棗入選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齊峰奇異果、秦寶牛肉等11個產品榮獲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僅2019年就有12個優勢特色產業區域公用品牌進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個特色農產品品牌進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營銷推介上,通過百場活動、千家形象店、萬家搭載網點,全方位多渠道推進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2018-2019年,在全國80多個大中城市共舉辦或參加展銷活動超過550場次,參展企業累計超過8700家,展銷水果、茶葉、畜產品、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200多種,達成合同、意向簽約3600余份,總金額超過1200億元,在全國各地建立農產品品牌店、體驗店、展示專柜1691個。

節慶打造上,充分挖掘市場潛力,聚力打造“中國農民豐收節”“陜西年貨節”兩張名片,“兩節”已經成為農產品品牌營銷、品牌強農的重要舉措,成為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營銷平臺,成為消費者購物的嘉年華和狂歡購物節。

四是加強主體培育,完善利益機制,帶動貧困戶精準受益。

我們把主體精準帶貧作為產業扶貧關鍵舉措,推動貧困群眾精準嵌入產業鏈。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點贊過的木耳產業,通過“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和“借袋還菇”“借袋還耳”“借棚還耳”等形式,帶動2.64萬戶、6.55萬人,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厚望的茶產業,共有1411家市場經營主體,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貧困戶”的方式,采取茶園托管、返租倒包、吸納務工等模式,帶動了6.38萬戶、19.98萬貧困人口增收。

政策層面,先后出臺了主體帶貧和產業帶貧《指導意見》,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帶貧激勵的政策支持,將帶動貧困戶作為主體承擔項目、申報認定、示范評比的前置條件。各地探索形成了“先借后還”“托管經營”等22種典型模式和35個成熟范例,帶動全省各類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我們也連續開展主體帶貧履約履責“大排查”、產業扶貧“大查補”等系列活動,建立產業扶貧主體帶貧益貧監測系統,跟蹤監測主體帶貧動態,推動全省1.4萬個經營主體按期履約,規范帶貧。

據統計,2015-2020年56個貧困縣新增龍頭企業7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萬家、家庭農場3716家,從事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主體比重達60%以上,累計帶動貧困群眾110萬人次。

五是堅持重心向下,搭建幫扶平臺,滿足貧困群眾解決技術難題。

我省創新技術服務110,推廣普及性培訓,實施技術干部包聯全覆蓋,累計開展技術幫扶350萬戶次,實現了傳統技術培訓向現場精準技術幫扶的根本性轉變,群眾滿意率達98%以上。

技術幫扶110平臺方面,吸納近2萬多名有實招、接地氣、受歡迎的土洋專家、田秀才進入幫扶隊伍,采取“110”接警服務和主動上門相結合,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點對點、面對面、手把手技術幫扶,24小時全天候解決貧困戶技術難題。

普及性培訓方面,組織4000名農業專家、1.2萬名技術干部、1.4萬個新型經營主體和8000多名職業農民的“四支隊伍”,同步選聘1.6萬名產業指導員,搞調研、抓培訓、作指導,在農資服務、技術培訓、就地創業多個方面主動帶領貧困戶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技術干部包聯方面,發揮農業農村部門作用,連續4年開展百名干部包市聯縣幫扶,抽調100多名干部深入56個貧困縣,解剖麻雀、打造典型、樹立樣板,開展技術服務。

六是樹立典型榜樣,強化宣傳引導,營造產業扶貧良好氛圍。

挖掘各地產業扶貧好做法、好典型,充分利用陜西日報、西部網、陜西廣播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多方式多渠道樹典型、立標桿。拍攝《決戰》《責任》《奏響產業扶貧最強音》等產業扶貧專題片,展現新精神,弘揚正能量。深入挖掘扶貧干部、經營主體、職業農民等扶貧帶貧先進事跡,舉辦產業扶貧先進事跡報告會。編印《產業脫貧簡報》近百期,宣傳政策措施和樹立先進典型,形成各地優先推進、全社會關注支持產業扶貧的良好氛圍,尤其是2017年成功承辦全國農業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經驗交流會,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會上高度評價我省“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的產業扶貧經驗做法。

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

謝謝鄭廳長的介紹。

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介紹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

中國城市網記者:

您好,我是中國城市網記者。請問,產業扶貧將采取哪些關鍵舉措,來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孫智峰:

我們將在政策保障、產業扶持、指導服務等方面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具體有以下措施。

政策保障上,將落實“四不摘”要求,編好“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一是完善長效機制。指導基層落實好產業帶貧長效機制、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農產品出村進城、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等《指導意見》和《若干措施》,明確脫貧攻堅后的目標任務,確保產業扶貧政策不斷檔。二是狠抓政策落地。保持對貧困群眾的特惠性政策不變,繼續實施產業項目扶持,加大主體帶貧力度,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延長信貸政策期限,確保貧困群眾從產業發展中獲益。三是發展集體經濟。以發展村集體經濟為重點,完善普惠性政策,對脫貧攻堅期各級實施到村項目形成的資產,產權劃歸村集體。對跨鄉跨村實施的項目,能量化到村的將權屬量化到村集體。

產業扶持上,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保證資金投入不減,今年已向貧困地區切塊下撥產業扶貧資金3.9億元,安排產業發展資金近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4.26%和1.16%。一是促進帶貧益貧產業壯大。以“3+X”工程實施為重點,持續對56個貧困縣開展菜單式指導。推進蘋果“北擴西進”、獼猴桃“東擴南移。擴大奶山羊、食用菌、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產業的帶動面。積極發展經濟效益好、群眾參與度高的小眾產業,把貧困戶深度鑲嵌在產業鏈上,使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受益。二是推動貧困地區產業融合。在貧困地區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因地制宜布局產業加工項目,優先創建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小鎮、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鏈條。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引導建檔立卡戶發展“庭院經濟”,促進貧困地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三是加快扶貧產品營銷對接。對全省小眾優質特色農產品進行統計摸底,開設陜西優質特色農產品網上展廳。深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社會扶貧網等方式,大力推廣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批對接,拓寬扶貧產品銷售渠道。

指導服務上,推進開展產業扶貧“包市聯縣”和技術幫扶,確保攻堅結束后工作力度不減。一是保持常態指導服務。進一步強化廳領導包市、廳屬單位聯縣的工作機制,完善產業扶貧信息調度機制,繼續派出專業技術干部對96個有扶貧任務的縣進行常態指導服務,幫助基層破解難題。二是持續開展技術幫扶。拓展技術幫扶110平臺,開展高素質農培培育,充分發揮省級40個產業技術體系的作用,積極吸納土專家、田秀才、新型經營主體進入團隊參與技術服務,確??萍紟头鼍珳蕦嵭?。三是鞏固問題整改成果。以質效提升為主線,下功夫抓好各方面反饋問題整改,特別是對標年度目標,開展現場調度和指導,幫助基層建立長效機制、落實產業政策,確保產業扶貧全年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

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

請繼續提問。

陜西日報記者:

您好,我是陜西日報記者。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持續脫貧的基礎,也是攻堅結束后防返貧的重要屏障,我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有哪些舉措?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政策法規與改革處副處長李群:

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基本結束,我省農民與集體產權關系初步明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普遍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愈加活躍。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從完善政策、強化扶持、健全機制、示范引導四個方面入手,激發活力,提升能力,加快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是完善政策體系。圍繞貫徹落實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關于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十二條措施》,細化配套政策,加快解決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用地供應、財政投入、金融支持、稅收優惠、人才支持、科技支撐、機制建設等方面問題,進一步夯實集體經濟組織特別法人地位,打造集體經濟良好政策環境。二是強化財政扶持。以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為重點,選取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強,集體成員有意愿、有共識、有要求,集體經濟有基礎的村,每年安排資金3.45億元,扶持690個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三是健全運行機制。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改革試點“回頭望”,全面提升改革質量,進一步密切農民和集體關系。加快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選舉、管理、決策、監督等運行機制,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章程,加強集體資產監管,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四是強化示范引領。分地區、分類型開展典型遴選,總結熟化模式,打造示范樣本,創建一批集體經濟示范村,打造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典型模式,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和各類新媒體平臺,廣泛宣傳,為指導全省集體經濟發展提供鮮活經驗。

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

請繼續提問。

陜西農村報記者:

您好,我是陜西農村報記者。我們注意到,前一階段在西安地鐵上出現了一批合作社和其產品的廣告,非常吸引人。請介紹一下這次活動的背景和成效。下一步,將如何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增強帶農增收能力?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孫智峰:

9月份,我們在地鐵1、2號線,以圖音并茂的形式開展了農民合作社地鐵宣傳月活動。參與此次地鐵宣傳的61家合作社,是從全省310家百強社中以帶農增收、規范經營等為重要標準,精心遴選的。產品涉及洛川蘋果、陜西獼猴桃、陜北雜糧、韓城花椒、陜南魔芋、安康富硒茶、清澗紅棗、富平柿餅以及富硒小米、瓜果蔬菜、雞蛋、手工藝品等80多種名特優農產品。西安地鐵1、2號線是貫穿西安東西和南北的兩條主要干線,客流量大,沿線有北大街、鐘樓、小寨、大明宮等地標站,還有北客站、五路口等客流聚集站。在西安地鐵1、2號線為我省優秀合作社及其產品提供發聲平臺,有效提高了百強示范社品牌知名度,擴大了合作社影響力,拓寬了合作社優質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打造陜西消費扶貧新引擎,幫助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推動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增強合作社帶貧益農作用。下一步我們將從四個方面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帶農增收能力。一是力爭年內出臺新修訂的修訂《陜西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辦法》,促進合作社規范發展。二是全面落實省委農辦等11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快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召開全省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推進會,督促指導各地圍繞“3+X”主導特色產業,合力培育提升合作社發展質量,增強帶貧益貧作用。三是強化示范縣建設,打造縣域發展樣板。四是繼續加強與媒體合作,開展報紙、網絡等全方位宣傳,進一步推介我省典型示范合作社及其產品,擴大合作社影響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

最后一個問題。

陜西網記者:

您好,我是陜西網記者。攻克深度貧困是脫貧攻堅的硬任務。請問我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之后,目前在產業發展方面還有哪些困難和挑戰?我們將采取哪些措施?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孫智峰:

存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有三個。

一是扶貧產業難壯大,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耕地資源稀缺、市場信息閉塞、生態環境脆弱,貧困群眾思想保守、技能儲備較弱、發展動力不足,青壯年勞動力更傾向于“走出去”務工就業,導致深度貧困地區存在“有項目難實施、有產業難壯大”的困境。二是集體經濟較薄弱,大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缺乏能人帶動、缺乏產業項目、缺乏管理經驗的問題將會較長時期存在,整體生產經營效益不高是一個現實問題,生產效益低、群眾分紅少、帶動作用弱等問題,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解決。三是發展風險規避難,特別是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貿易受阻,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小麥條銹病等動植物疫情多發,干旱、凍害等極端天氣疊加交替發生,扶貧產業發展風險幾率加大。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落實精準扶貧方略,持續推進“3+X”工程,深入推進問題整改,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繼續加大產業發展項目和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全力克服疫情和災害影響,完善主體帶貧激勵機制,壯大貧困地區集體經濟,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鞏固產業扶貧精準脫貧成果。

陜西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李惠:

感謝三位發布人,也感謝與會的各位記者。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