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打贏脫貧攻堅戰 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發布會(第八場)
“咬定目標加油干 圓夢小康正當時 奮力書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漢中答卷’”相關情況
來源: 省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0-09-17 14:21
9月17日10時,陜西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共漢中市委書記、市長方紅衛先生,中共漢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曉勇先生出席,介紹“咬定目標加油干 圓夢小康正當時 奮力書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漢中答卷’”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主持。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陜西省“打贏脫貧攻堅戰 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漢中市委書記、市長方紅衛先生,漢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曉勇先生,請他們圍繞“咬定目標加油干 圓夢小康正當時 奮力書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漢中答卷’”主題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方紅衛先生作介紹。
中共漢中市委書記、市長方紅衛: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在這里與大家共同分享漢中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突破路徑和實踐成果。首先,我代表漢中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記者朋友們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漢中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漢中是漢人老家、漢江源頭、絲路源點,轄9縣2區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386萬,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同時,漢中也是川陜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陜西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區)、10個革命老區縣(區)、2個深度貧困縣,2015年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5萬戶52.4萬人,貧困發生率17.96%。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盡銳出戰、攻堅克難,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減貧49.7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9%,1010個貧困村退出,漢臺區整體脫貧、10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剩余2.63萬貧困人口已達到脫貧標準,區域整體貧困得到基本解決,我市在2017—2019年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均被評為“好”等次。
下面,我從6個方面作一介紹。
第一,堅決貫徹中央決策,“四個最大”盡顯擔當之責。一是盡最大責任。我們自覺扛起“百年目標、全黨使命”的重大政治責任,建立“四級書記主抓、黨委政府同責、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隊伍攻堅”的責任體系,將脫貧攻堅職責列入部門單位“三定”方案,層層簽訂責任書,逐級遞交“軍令狀”,形成了“分級負責、各方協作、精準到戶”的攻堅格局。二是投最大財力。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專項基金為輔、金融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2016年以來全市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及涉農整合資金130.87億元、實施扶貧項目2.88萬個,建立扶貧互助資金協會1199個、向貧困戶發放借款7.1億元,實現貧困村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覆蓋。三是用最大人力。制定《駐村聯戶扶貧工作十條規定》和“531”幫扶機制,全市派出1059名黨員干部擔任第一書記,組建駐村工作隊1402個,選派4366名干部駐村,涌現出余劍、陳龍剛等一批先進典型。四是政策最大傾斜。出臺《支持深度貧困縣村脫貧攻堅推進方案》,編制2個深貧縣、110個深貧村《脫貧攻堅規劃》,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9大類項目4443個;市級財政和蘇陜協作資金對略陽、鎮巴2個深貧縣,按照正常分配基礎再提高20%的標準安排,全市所有深貧村提前實現攻堅期內每村投入資金不低于500萬元目標。
第二,精準落實脫貧政策,“六個有所”回應群眾之盼。我們把民之所盼作為政之所向,堅持物質與精神同抓共促,確保貧困群眾當下能脫貧、長遠能發展。一是基礎設施“有提升”。 修建3000余公里通組路、500余公里入戶路,“油返砂” 整治1319.2公里,實現鄉鎮、建制村通客車、通郵全覆蓋;農村電力入戶率、村級標準化衛生室覆蓋率均達100%,1896個行政村寬帶網絡和4G信號全覆蓋,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為鄉村自我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群眾患病“有醫看”。所有建檔立卡人口全部參加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服務,13.1萬慢性病貧困患者享受簽約隨訪服務,2.6萬大病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全市因病致貧戶占比較2017年下降5.95個百分點。三是義務教育“有學上”。落實行政、教育“雙線”控輟機制和“七長制”控輟保學十項制度,530所貧困地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有效改善,資助各學段貧困學生26.3萬人次,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無輟學。四是貧困群眾“有安居”。全市“十三五”累計搬遷4.26萬戶13.6萬人,完成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3.9萬戶、一般農戶人居環境提升2.1萬戶,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五是兜底扶貧“有保障”??椕艹青l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社會福利、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六張保障網,實現了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六是智志雙扶“有動力”。深化“明理·感恩·誠信·自強”主題教育活動,以“五千工程”為依托,創新推廣“新時期農民講習所”“鄉賢文化促進會”“道德積分銀行”“英雄史館”四大載體,激發了貧困群眾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
第三,盯緊抓牢富民增收,“三大變化”夯實脫貧之基。我們打出“產業發展、兩業增收、消費扶貧”組合拳,全市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底的2996.35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8909.03元,年均增幅31.31%。一是產業發展由弱變強。實施“5+X”特色產業扶貧,所有貧困村均組建集體經濟組織,全市建立帶貧產業基地1826個,培育帶貧經營主體2674個,帶動8萬余戶貧困戶在產業鏈上持續受益,貧困縣全部入圍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市1010個貧困村實現電商網點全覆蓋。二是就業創業由少變多。實施公益崗位安置、社區工廠吸納、示范基地帶動、組織勞務輸出、扶持創業帶動、技能培訓促進、基層定向招聘“七個一批”就業扶貧措施,全市“零就業”貧困勞動力家庭實現動態清零。特別在疫情期間,我們出臺援企穩崗21條措施和農民工返崗復工7條舉措,組織33萬貧困勞動力返崗務工就業,點對點集中送達3.55萬人、位居全省第1。三是消費扶貧由小變大。制定消費扶貧《十條措施》,依托市綠色農產品和中藥材展示交易服務中心、京東云倉等平臺,拓寬鎮村電商銷售網點渠道,認定扶貧產品供應商204家、扶貧產品477個,通過以購代捐、點對點采購等方式,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
第四,廣泛凝聚各類資源,“八方來援”賦能鄉村發展。我們牢固樹立開放融合、借力發展理念,用好用活全社會幫扶力量,為漢中脫貧攻堅及鄉村發展帶來大項目、匯聚新能量。一是深化通漢扶貧協作。圍繞“人才交流與培訓、產業協作與提升、勞務協作與就業、助醫助學與社會幫扶”四大工程,與江蘇南通市開展全方位交流協作,累計投入蘇陜協作資金13.28億元,實施項目966個,覆蓋帶動貧困人口31.6萬人。比如,在西鄉縣規劃建設了總投資5億元的國動產業園暨服飾產業聚集區,投產項目已解決700余人就業,在全省2019年度蘇陜扶貧協作共建“區中園”考核評估榮獲第2名。二是爭取中央和省級對口幫扶。7家中央定點扶貧單位累計投入引進資金2.2億元,省上12家合力團單位累計投資6.27億元。比如,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累計向勉縣投入資金7710余萬,實施扶貧項目97個,采購勉縣扶貧產品2800余萬元。三是調動社會幫扶力量。充分發動金融機構、企業、專業合作社、慈善組織和社會各界人士等積極參與,1054家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實施項目3372個,投入資金5.35億元,976個貧困村、15.66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
第五,始終堅持融合創新,“五種模式”書寫漢中答卷。我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批具有漢中特色的扶貧模式和經驗做法,得到全國、全省肯定推廣。一是健康扶貧“漢中模式”。探索創新“四步篩查、三類分治;四重保障、一單結算;醫聯共體、健聯管理”做法,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衛健委高度認可,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二是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工程。在全省率先出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實施意見》,推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小農戶融入大產業、小農戶共享大品牌。三是公益崗位就業扶貧模式。聚焦“無法外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貧困群眾就業,分層分類開發公益性崗位,經驗入選國務院扶貧辦案例選編。四是村級集體經濟扶貧社模式。留壩縣扶貧社經驗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今年7月作為陜西省唯一代表,在全國產業扶貧工作推進會上作經驗交流。五是信息化管理推動智慧扶貧。創新開發“漢中市脫貧攻堅云計算平臺”,智能研判“兩不愁三保障”達標情況,該做法被百度CEO李彥宏在2019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肯定推介。
第六,強化黨建示范引領,“三力齊發”筑牢基層基礎。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我們深入實施強基固本、素能提升、凝心聚力、機制創新、保障支持抓黨建促脫貧“五大行動”,著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一是黨旗領航強引力。開展“基層組織納新年”和“一抓兩促”活動,全市1896個村實現“一肩挑”全覆蓋,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黨旗始終在脫貧攻堅第一線高高飄揚。二是關愛干部激活力。采取從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返鄉人才中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持續加大對扶貧干部的關心關愛和鼓勵激勵,四年來,累計評選表彰脫貧攻堅先進集體333個、先進個人899名,運用“三項機制”提拔重用脫貧攻堅一線優秀干部1076名,有力激發了廣大扶貧干部擔當作為、合力攻堅的精神動力。三是改進作風添動力。市委制定為基層減負“二十條”措施,保證基層有更多精力抓脫貧攻堅。扎實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脫貧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
同志們、朋友們!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即將成為歷史,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傾情支援的結果,也離不開全市黨員干部群眾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艱辛付出。站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承前啟后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牢記“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的重要指示,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籌抓好“六穩”“六保”各項工作,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譜寫漢中新時代追趕超越、高質量建設“三市”新篇章。
最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漢中!誠摯邀請大家常來漢中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親身體驗漢中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領略秦巴山水的自然美景,感受兩漢三國的厚重文化,幫助我們更好地辦成漢中的事情!
謝謝大家!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謝謝方書記。
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介紹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
群眾新聞網記者:
您好,我是群眾新聞網記者。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據我們了解,漢中正在實施農業產業增效工程,請介紹一下具體做法。
中共漢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曉勇:
非常感謝你關注漢中產業扶貧工作。
在脫貧攻堅期間,全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安排,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作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實行以產業發展、主體培育等“七項行動”為主的產業發展機制,完善集體經濟“四個一”利益聯結機制(每村發展一個互助合作組織及資金協會、一個專業合作社、一個電商銷售網店、引進一個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產銷對接機制,有效帶動了貧困戶在產業鏈上增收。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擴容產業、創新經營、培育品牌、開拓市場”思路,實施農業產業增效工程,持續拓寬農民群眾增收渠道。
一是擴容產業增規模。漢中山區多、平地少,農村大部分地區仍是小農戶經營,我們的比較優勢在于農產品的特色化、品質化發展。目前,我市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已達20個、居全省第1,洋縣榮獲全國有機產品十佳縣,朱鹮牌有機產品享譽海內外,漢中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具備良好基礎。我們將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十大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提檔升級,持續壯大茶產業、中藥材、食用菌、現代果業、畜牧業、漁業六大主導產業,加快發展魔芋、蠶桑、中蜂等特色產業,構建“6+X”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立集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二是創新經營提質效。融合發展是一種高端業態,融合之后就會出新、就會出競爭力。農業產業要提升附加值,必須接二連三,延伸產業鏈條。我們將建立生產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科技金融等全方位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訂單、入股、流轉、合作、托管等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構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三位一體”“農業共營制”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經營管理效能。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發展產業小鎮、田園綜合體、康養基地、民宿聚落等新業態,努力打造陜甘川渝毗鄰地區鄉村旅游集聚區。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實施“漢字號”農產品大數據工程,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以“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轉型升級。
三是培育品牌拓市場。脫貧攻堅期間,我們在全省率先出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實施意見》,組建運營了綠色農產品和中藥材展示交易服務中心,支持京東(漢中)無界工廠倉與上??骷瘓F合作,在虹橋機場建立了倉、配、銷一體化服務中心,使申城百姓在6小時之內就可以品嘗到來自三千里之外的秦巴美味,打通了漢中農產品直通一線城市的快捷通道。下一步,我們將抓好兩個方面工作。一方面,打響品牌。我們將在保護提升“漢中仙毫”等知名品牌基礎上,組建品牌運營公司,建立品牌運營機制和標準認證體系,集中力量打造高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另一方面,拓展市場。進一步健全農村電商、物流配送、營銷服務體系,依托農產品中藥材交易中心和京東倉等戰略平臺,建設面向一線高端市場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請繼續提問。
經濟日報記者:
您好,我是經濟日報記者。方書記您好。據我們了解,漢中是全省唯一獲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三連優”的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請您談一談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哪些啟示?
中共漢中市委書記、市長方紅衛:
漢中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和貧困地區發生的巨大變化,是全國上下盡銳出戰攻脫貧、眾志成城奔小康的一個生動縮影,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脫貧攻堅的火熱實踐,也為我們做好其他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啟示: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保障。脫貧攻堅能夠取得歷史性勝利,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于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凝聚了全黨全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強大合力。這啟示我們,做好漢中的一切工作,必須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健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組織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制度體系,發揮好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確保各項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二是保障改善民生是首要職責。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做好民生工作作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聚焦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用真情、出實招,推動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密切了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廣大群眾深切感受到了黨的好政策,發自肺腑感恩黨的關懷和干部的幫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牢記為民宗旨,踐行群眾路線,用情用力解決好老百姓的揪心事煩心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漢中人民。
三是堅持創新融合是工作導向。我們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其與新時代“三農”工作、基層黨建工作、市域社會治理等重點工作融合貫通、一體推進,實現了全市經濟社會的整體性躍升。我們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創新推出了全鏈條產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就業扶貧等“漢中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廣泛推廣。這啟示我們,干工作決不能單打一、決不能墨守成規,要樹立融合的理念,讓各項工作、各種要素互相賦能、互相促進;增強創新的意識,注重把上級的部署與漢中的實際相結合,善于謀劃轉化、落細落小,確保各項工作干成干好。
四是夯實基層基礎是關鍵支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派出1059名黨員干部擔任第一書記,組建1402個駐村工作隊,選派4366名干部駐村,深入實施抓黨建促脫貧“五大行動”,使鎮村一線的力量得到全面加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保障。實踐證明,抓落實見成效要靠基層,黨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要樹牢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強基固本作為重中之重,重視基層、建強基層、服務基層,為基層解決困難、強化保障,通過基層基礎工作的提升,自下而上推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請繼續提問。
香港商報記者:
您好,我是香港商報記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漢中在健康扶貧上創出經驗模式,請詳細介紹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共漢中市委書記、市長方紅衛:
俗話說,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場大病全泡湯。漢中是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方病發生率較高,尤其是在深山地區,老百姓因病致貧比例偏高。近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諄諄教導,圍繞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目標,一手抓精準施治減存量,一手抓綜合防控抑增量,全市因病致貧戶占比較2017年下降了5.95個百分點,86.4%的大病患者能夠在縣域內得到救治。我們探索形成的“四步篩查、三類分治,四重保障、一單結算,醫聯共體、健聯管理”健康扶貧“漢中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步篩查”就是通過統一制定標準、全員體檢甄別、逐一比對核查、綜合評估分類,科學確定因病致貧對象,逐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因病致貧人數比體檢甄別前下降20.4%,解決了健康扶貧“靶向診療”的問題;“三類分治”精準施策,就是對大病患者實行集中救治、慢病患者落實家庭醫生簽約、重病患者全部實行兜底保障,累計救治30種大病共25836人,救治率100%;“四重保障、一單結算”就是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其他”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貧困人口住院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穩定在80%至85%,在全市公立醫院全部實行“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和“一站式服務、一單式結算”;“醫聯共體、健聯管理”就是建立全省首家由疾病控制健康聯合體、醫院健康聯合體組成的健康管理聯合體,加快建設“縣托鎮、鎮托村”人財物統一管理、相對獨立法人實體的緊密型醫共體,貧困群眾實現了大病不出鎮、重病不出縣,基層就診率達到62.1%,西鄉縣、寧強縣、鎮巴縣被確定為國家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縣。全國健康扶貧現場會、全國首屆健聯體高峰論壇在我市召開,全國“互聯網+健康扶貧”應用試點項目在全市啟動,我市做法被《焦點訪談》專題報道,鎮巴縣健康扶貧工作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全國優秀家庭醫生團隊獎”等殊榮。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請繼續提問。
中國網記者:
您好,我是中國網記者。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強調,要持續推進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請問,漢中市是如何做到有機銜接,一體推進鄉村振興的?
中共漢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曉勇:
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必須注重將“精準式”濟困幫扶與“普惠式”共享發展有機結合。我們緊扣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和“五個振興”總體布局,積極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乘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一是提前謀劃抓銜接。強化規劃引領。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新時代三農工作意見》《實施規劃》和5個配套性文件,因地制宜細化提出產業提質、基礎提升、環境整治、文化引領、基層治理、民生改善、穩定脫貧、教育培訓“八大行動”,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強化項目拉動。編制鄉村振興重點項目表,規劃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特色小鎮等項目213個、總投資2509.5億元,針對我市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重點實施水電路氣訊“五提升”工程。強化推進實施。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把“八大行動”任務分解到各縣區和相關部門,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和黨政班子實績考核,建立季度督查、半年考核和第三方評估機制,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推動20個市級鄉村振興試點村(鎮)加快建設。
二是融合發展增動能。促進要素資源融合。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暢通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下鄉渠道,推動資本、科技、信息等要素向農村匯聚,培育高素質農民和鄉土人才,鼓勵支持外出人員和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建設生態宜居鄉村。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四好農村路”、集中供水和“數字鄉村”建設,確保全市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統籌抓好農村土地、集體產權和農業經營體系改革,穩步推進土地流轉,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三是強化治理筑根基。建強黨建堡壘。深入實施抓黨建促脫貧“五大行動”,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提升村兩委“一肩挑”質量,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的主心骨作用。厚植鄉村文化。深化“美麗鄉村·文明家園”活動和文明村鎮創建,推廣“道德積分銀行”“評鄉賢、學鄉賢、頌鄉賢”等典型做法,糾正不良風氣和陋習,培育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化三治融合。啟動“四個一”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推行網格化管理、院壩說事會等模式,為基層強權賦能、整合資源,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最后一個問題。
國際在線記者:
您好,我是國際在線記者。據我們了解,漢中市留壩縣村集體經濟扶貧社經驗,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在全國全省多次交流推廣,請您簡要介紹一下。
中共漢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曉勇:
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農村,只有讓村級組織說話有底氣、干事有平臺、管理有手段,才能充分發揮村級領導核心作用,真正承擔起脫貧攻堅“永不離開的工作隊”重任。正是基于這樣的初衷和考慮,我市留壩縣創造性設計了扶貧社的制度載體,搭建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貧困弱勢群眾為主體,全體村民共同參與的新型農村基層組織管理平臺。一是完善組織體系。以村為單位設立扶貧互助合作社,由村支書擔任合作社理事長、第一書記擔任監事長,下設盈利性服務隊和公益性服務隊,為村級組織賦能,將經濟發展、鄉村治理、服務群眾等功能融為一體,實現發展集體經濟和強化鄉村治理的有效銜接。二是壯大集體經濟。推行項目代建制,將30萬元以下、工程技術簡單的建設生產類項目,交由建筑工程隊組織實施,“短平快”增加集體收入;村上組織因地適宜發展“四養一林”(養雞、養豬、養蜂、養菌,林下產業)特色長效產業,每個主導產業都有一個龍頭企業帶動,每個村的產業服務隊都直接對接龍頭企業,由電商運營隊負責推廣訂單農業發展,形成“以銷定產”的完整產業鏈;其他隊主要負責組織勞動力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服務,村民自愿加入、計工領薪。三是健全分紅機制。在盈利性服務隊(股份經濟合作社)設集體股、政府股、個人股3類股權,利潤分配時,先提取年利潤10%作為擴大生產的公積金、5%作為開展公益事業的公益金,剩余的85%再按照股份份額進行分紅,通過密切利益聯結,讓“看得見”的利益改變以往松散的農戶組織狀態。
留壩縣以村社一體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鄉村服務隊完善公共服務機制、院壩說事會完善共商共治機制、用法紀立威完善法治保障機制、重成風化俗完善道德教化機制,多措并舉打造脫貧攻堅奔小康和新時代鄉村治理共同體的生動實踐。2019年3月,留壩縣以零錯退、零漏評和群眾認可度高達99.55%的良好成績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扶貧社經驗做法被國務院《扶貧開發》專題刊發,入選“陜西省優秀改革案例”和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等組織聯合評選的“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案例,多次在中央和省上做交流推介。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感謝方紅衛書記和陳曉勇副市長的發布,也感謝與會的各位記者。
系列新聞發布會明天上午繼續舉行,請各位記者朋友和網友們持續關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