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打贏脫貧攻堅戰 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發布會(第一場)
介紹“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面建成 小康社會”有關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20-09-02 08:47
9月1日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明遠先生,西安市副市長贠笑冬先生, 西安市委副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張友社先生出席,介紹“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主持。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總目標和五項要求,為我省做好新時代工作指明前進方向、注入強大動力。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及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將從本月開始,分三個專題舉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系列新聞發布會。
“打贏脫貧攻堅戰 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專題發布將陸續邀請各市(區)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全省各地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情況。今天是這個專題系列發布的首場新聞發布會,我們非常高興地請來了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明遠先生,西安市副市長贠笑冬先生, 西安市委副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張友社先生,請他們圍繞“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們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李市長介紹情況。
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明遠: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決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盡銳出戰、精準施策,發揮優勢、真抓實干,累計實現6.84萬戶、24.24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9.22%降至0.23%,29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唯一的貧困縣周至縣順利摘帽,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決定性基礎。
概括起來,有“7個明顯”:
一、貧困群眾收入水平明顯提高。
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7年的65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1271元,年均增幅31%。2018年脫貧退出戶2019年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12916元,較2017年增加6341元。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75%以上靠產業脫貧和外出務工,生產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占到88%以上,其中通過產業幫扶的建檔立卡戶累計達到6.3萬戶,2019年底產業幫扶家庭戶均增加收入2500元;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1.83萬人,通過各類公益專崗就業6262人。
全市2.65萬戶7.22萬人貧困群眾納入低保保障。我市農村低保標準連續多年提標,從2017年的每人每年3600元提高到現在的每人每年6000元。截至目前,剩余在冊貧困戶5338戶8606人中,96.4%為低保戶和特困供養戶,全市脫貧進度符合預期,絕對貧困問題基本消除。
二、貧困群眾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全面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全市共資助建檔立卡家庭學生11.72萬人次、資助資金1.11億元。截至目前,全市1.99萬名建檔立卡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一人輟學,通過發展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實現全覆蓋,大病救治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近3年全市因病致貧戶由6380戶降至1122戶,因病致貧率由31%降至20.6%。
累計建成農村供水設施2364處,實現飲水安全全覆蓋、水質水量雙達標。
全市累計實施“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1858戶6630人,完成農村危房改造812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91戶。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連續四年在全省考核排名第一。
三、貧困群眾精神面貌明顯變化。
全市建成美麗宜居村莊373個、人居環境示范村300個,包括貧困村在內,村村建有農村文化禮堂、圖書室、道德講堂、廣播室、文化廣場等,每年組織“千場戲劇惠民演出”、農村電影放映等活動,每月至少組織一次文藝小分隊深入貧困鄉村演出,極大豐富了貧困地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全市創建了50個“美麗鄉風”樣板村,涉農區縣、開發區80%以上的行政村已經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評選活動。
通過向貧困村派駐產業發展指導員,實現專家對口幫扶到縣、干部包抓幫扶到村、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結對幫扶到戶,培養了一批致富帶頭人和工作骨干,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群眾對幸福生活有了盼頭。
四、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觀。
2015年以來,全市累計投資18億元,實施行政村通暢工程157.2公里,整治“油返砂”通村公路1244.5公里,硬化通村路586.1公里,改造危橋11座,為1200多公里的農村公路設立了安全生命防護設施,全市43個鄉鎮、1746個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
累計投資15.76億元,實施了1784個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項目,提前完成“十三五”農網改造升級目標任務,實現電力入戶全覆蓋,行政村全部通動力電。貧困地區廣電信號、移動網絡實現全覆蓋。
農村戶廁改造率達到85%以上,農村公廁基本達到一村一廁。村級衛生室、幸福院、健身廣場等設施不斷完善,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五、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明顯加速。
按照“兩嵌入、一強化、兩提高”(把貧困戶嵌入集體經濟,把貧困戶脫貧產業嵌入產業鏈條,強化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貧困戶生產資料參與度,提高貧困戶增收能力)的思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持續推進“十百千萬”產業扶貧工程,重點發展獼猴桃、奶山羊、葡萄、石榴等10個扶貧主導產業,積極推進食用菌、中草藥、草莓、花椒、藍莓等小眾特色產業,每個貧困村都有主導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增收產品,形成了以大帶小、大小互促的產業扶貧格局。
為142個貧困村落實50萬元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全市行政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其中帶貧益貧的村集體經濟組織808個,帶動貧困戶25830戶91251人;發展新型經營主體286家,帶動貧困戶2.1萬戶。
積極發揮電商帶貧作用,建立縣、鎮、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其中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共有130個,僅今年上半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15.6億元。
六、貧困地區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全市派出駐村工作隊380個、駐村隊員1223人,指定聯戶干部24020人,實現全市291個省定貧困村、89個市級重點幫扶村和貧困戶“一對一”精準幫扶全覆蓋。
充分發揮西安社會力量雄厚、資源人才密集的優勢,推動各類優勢資源向貧困地區聚集,3000多家民營企業、110家商會組織、284所學校和醫院,集中發力實施“部門聯村”和“一企幫一村”“一院幫一村”“一校幫一村”“多區幫一縣”等行動,既幫扶提升硬件設施,又幫助開拓發展思路。
通過政策吸引、資金扶持、項目帶動等方式,吸引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人員、退伍復轉軍人、致富能手等回鄉創業發展,發展一個產業、輻射一個片區、幫扶一批群眾,培養了一支帶不走、有經驗、后勁足的本地脫貧致富“工作隊”。
七、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
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要求,積極推動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體系,創建并推廣“聯村黨委+脫貧攻堅”模式,建立了聯村黨委48個,覆蓋206個村,其中貧困村52個。
針對脫貧攻堅滯后村、信訪輿情多發村、“兩委”換屆問題村,整頓提升軟弱渙散村黨組織715個,其中貧困村111個。
全市1413名農民黨員領辦新型經營主體289個,18246名黨員與24589個貧困戶、脫貧戶結成對子,帶領困難群眾發展產業、促進增收,基層黨建對脫貧致富的核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我們深知,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實保障。近年來,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及西安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實力、綜合競爭力有了較大進步。去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9321.19億元,增長7.0%,經濟總量提前一年實現“十三五”目標。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沖擊,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為指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全力推動“十項重點工作”,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回彈,全市經濟企穩態勢持續鞏固擴大,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575.09億元,由一季度下降4.1%扭轉為增長2.8%,分別高于全省、全國3.1和4.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比一季度提高8.3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省、全國5.2和7.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8%,分別高于全省、全國12.7和15.9個百分點;以上三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居副省級城市第一。經濟企穩回升、持續向好,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定信心、一鼓作氣,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加快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緊密銜接,為奮力譜寫新時代陜西追趕超越發展新篇章作出西安貢獻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謝謝李明遠市長。
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介紹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
國際在線記者:
您好,我是國際在線記者。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兩不愁三保障”,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請問贠市長,西安市在落實“兩不愁三保障”以及飲水安全等底線指標達標方面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謝謝。
西安市副市長贠笑冬:
謝謝你的提問。到2020年,我市累計實現68482戶242419人脫貧,剩余在冊的5338戶8606人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飲水也全面達標,絕對貧困問題基本消除。
比如,在收入方面,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75%以上靠外出務工和涉農產業實現脫貧,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占到88%以上。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7年的65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1271元,年均增幅31%;脫貧退出戶2019年家庭人均純收入平均達到12916元,較2017年增加了6341元,高出國家貧困標準(3218元)的4倍,是全省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12元)的1.1倍,是全國平均水平(9808元)的1.3倍。
在健康扶貧方面: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牽頭、基層實施、社會參與的健康扶貧大格局。目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實現全覆蓋,大病救治率保持在95%以上。因病致貧率已從2017年的31%下降至20.6%。
在安全住房方面:全市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58戶6630人,建成新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19個,解決貧困地區“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問題。全市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改造81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7291戶,一般農戶829戶),解決了19697名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問題。
在教育扶貧方面:以“控輟保學”為核心,堅持“七長責任制”,實現一個都不少。截至目前,全市建檔立卡戶中有29450戶家庭有學生,共有學生38944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有1.99萬名,無一輟學。建檔立卡戶中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共293人(其中隨班就讀136人、入特教學校62人、送教上門95人)全部接受義務教育。以貧困學生為重點,確保資助政策應享盡享。2017年至2020年,全市共資助建檔立卡家庭學生11.72萬人次、資助資金1.11億元。2020年截至目前,已資助建檔立卡戶學生1.93萬人次、落實資金2011.1萬元。
在兜底保障方面:建立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殘疾人兩項補貼、分類施保、漸退幫扶等制度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織牢織密了兜底保障網。連續多年提高農村低保標準,現全市農村低保標準達到每人每年6000元(按月發放),低保覆蓋率從今年初的1.76%提高到2.56%。今年上半年累計為農村困難群眾發放各類保障金3.17億元。
安全飲水方面:2017年以來,投資總額4.5億元用于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累計建成農村供水工程2364處,實現農村自來水村村通、戶戶通,實現飲水安全全覆蓋、水質水量雙達標,真正讓貧困群眾“有水吃、吃好水”。關于解決“有水吃”問題,我講一個例子,臨潼區仁宗街辦是我市最缺水的地方,這里山高溝深,水資源極度匱乏,無可利用地下水,為了解決該地區8000余人飲水問題,近三年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充分利用溝道有限的地表水,通過新修攔水壩、凈水廠、蓄水池,兩級加壓提水300多米,將清潔水引入群眾家中,徹底解決了該地區吃水難問題。同時在解決“吃好水”問題方面,去年以來我市投入1.5億元實施氟改水項目,解決了困擾渭北地區和漢長安城遺址區內78個村22萬群眾飲水水質問題。
謝謝。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請繼續提問。
新華社瞭望周刊記者:
您好,我是新華社瞭望周刊記者。請問李明遠市長,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增添了不少困難,特別是對貧困人口產業就業增收帶來不小的沖擊。我想請問李明遠市長,西安市在統籌“戰疫”與戰貧兩不誤,確保貧困群眾穩產業穩就業保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明遠:
謝謝你的提問。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本來任務就很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有效應對疫情,我們出臺多項政策、采取多項舉措、通過多種途徑,幫助貧困群眾渡過難關,努力把疫情對貧困群眾生活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通過政府收儲,幫助貧困群眾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疫情期間,市上成立了保供專班,及時收儲因疫情滯銷的農產品,降低農戶特別是貧困戶損失。
比如:3月份,受疫情影響,全市活禽市場關閉,家禽活體運輸、屠宰、銷售基本停止。我們了解到,藍田、周至縣一些貧困村養殖的肉雞已超過正常飼養時間,急需屠宰賣出。市里及時研究肉雞應急收儲政策,按照保護價收儲肉雞73570羽,并協調3家屠宰企業全力做好肉雞應急代宰收儲工作。
又如:4月起,市上組織西部欣橋市場、新北城市場2家企業,從臨潼、藍田、禮泉等地購進芹菜、香菇、蓮花白等滯銷蔬菜258噸。
二是暢通營銷渠道,通過線上線下兩個途徑,開展消費扶貧。
線上,依托電商企業和農村電商三級物流體系,開辟農產品(如肉、蛋、果蔬等)銷售市場。
目前,全市已建成縣、鎮、村電子商務服務點700多個,其中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130個。疫情期間,全市線上消費活躍,電商平臺末端日均配送單量達到54.68萬單。周至縣策劃組織了“縣長直播帶貨”等系列線上獼猴桃銷售活動,累計銷售獼猴桃69.7萬單、3481.3噸,銷售額約2089萬元。
線下,我們開展了駐村干部、聯戶干部進機關、下社區活動,組織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社區居民群眾購買雞蛋、香菇、蜂蜜等涉貧地區特色農產品。同時,搭建扶貧產品銷售平臺,不僅促進了我市扶貧產品銷售,也帶動了對口幫扶的陜南3市8縣消費扶貧工作。
全市累計搭建各類消費扶貧專區、專館、專柜85個,同步還開通淘寶網店、微店,并在大型寫字樓、地鐵口投放“扶貧愛心貨柜”、“扶貧生鮮車”,累計銷售農副產品10.64億元。組織對口幫扶陜南消費扶貧展銷推廣活動20余場次,社會各界集中采購陜南扶貧產品600余萬元,協議采購金額3.6億元。
三是推動企業和重點項目復工復產,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年初,為幫助比亞迪等企業復工復產,我們在周至、藍田等涉貧區縣以及省內各地市“點對點”招工,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用工難”問題,另一方面,向廣大群眾提供了5000個就業崗位,優先推薦貧困勞動力就業,實現了“雙贏”。
2月10日以來,我市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復工復產,通過實施重點項目,幫助本地勞動力實現就業,同時帶動周邊地市人員在我市就業。比如,“三中心”各類項目復工新增3686人,在崗農民工達到6565人。其中,新增人員中本地1905人,外地1781人。
四是加強勞務協作,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疫情期間,利用蘇陜勞務協作等機制,主動與蘇州等地進行勞務對接,組織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
先后承辦蘇陜勞務跨區域網絡視頻專場招聘會等6場,162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23863個。截至目前,周至籍在蘇州地區就業117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11人。
五是開發公益性崗位,做好貧困群眾就業兜底。優先安排因疫情影響暫時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今年以來,全市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11.83萬人。通過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6262人,其中公益專崗1803人,特設公崗1712人,防疫專崗2747人。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戶(58635戶),基本實現了一戶至少一人就業。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請繼續提問。
中國報道雜志記者:
您好,我是中國報道雜志記者。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經濟繁榮、社會發展,而且要環境優美、生態宜居。請問贠市長,西安市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有哪些具體做法、成效如何?
西安市副市長贠笑冬:
謝謝你的提問。黨的十九大以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先后下發《西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2018-2020)行動方案》、《西安市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由書記和市長為組長的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市一級建立了“市人居辦牽頭抓總、市級成員單位負責專項推進”的工作機制,區縣一級建立了領導包抓示范村工作機制,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都有政府領導和部門包抓。同時,加強督導考核,每兩個月組織一次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現場觀摩會,查找問題補短板,推動工作整體提高。截止目前,全市100%的村莊完成了規劃編制和村莊分類;實現干凈整潔的行政村達到70%。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蓋率達100%,無害化處理率達92%,分類覆蓋率達41%。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43%,有效管控達到22%。戶廁改造率累計達到85%以上;全市農村公廁基本達到一村一廁。建成美麗宜居村莊373個,人居環境示范村300個。
近年來,西安市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向貧困地區傾斜。2015年以來,全市累計投資18億元,實施行政村通暢工程157.21公里,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工程1244.5公里,自然村(組)通硬化路586.1公里,危橋改造工程11座452.2延米,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212.3公里,全市43個鄉鎮,1746個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逐步形成廣覆蓋、深通達、提品質的農村公路網絡。全市累計投資金額15.76億元,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項目1784個,實現電力入戶全覆蓋,行政村全部通動力電。同時,建立健全了基礎設施和鞏固服務項目運營管護機制,確保農村的基礎設施長期發揮社會效益。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全市貧困地區衛生室、公廁、幸福院、健身廣場等設施不斷完善,廣電信號、移動網絡實現全覆蓋,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謝謝。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請繼續提問。
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您好,我是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關鍵在于就業。請問張主任,西安市在易地搬遷后續幫扶方面有什么具體措施?成效如何?謝謝。
西安市委副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張友社:
感謝你的提問。目前,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已從以搬遷入住為主,向后續扶持工作轉變。按照省上出臺的《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意見》,結合我市實際,我市制定了《全面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實施方案》,全力做好“下半篇文章”。具體講,就是突出“三個重點”:
首先,突出就業產業增收有保障這個重點,讓搬遷群眾對后續發展“充滿信心”。
總書記強調,“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在就業扶貧方面:通過開展摸底調查,建立信息臺賬,提供精準就業服務。對就業困難或不愿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通過開發公益專崗托底,優先幫助就地就近就業。其中,社區配套產業共吸納貧困勞動力160人就業。對就業能力強的,采取幫助外出務工或自主創業的措施。目前,1609戶搬遷群眾實現了3289人就業,確保實現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
在產業配套方面:全市19個安置點有22個配套產業,其中,產業園3個、社區工廠6個、其他配套產業13個。這些配套產業主要涉及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旅游業等。
同時,搬遷群眾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依法享有的承包權益不變,集體收益分配權和其他惠農益貧政策權益不變,既保障了群眾的基本收益不受影響,又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實現增收。
其次,突出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這個重點,讓搬遷群眾生活上“過得順心”。
我們在安置點規劃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群眾的就醫、就業、就學等因素,19個安置點均靠近城鎮或中心村,依托鎮街配套有幼兒園、中小學、衛生院(室)等,全面滿足了搬遷群眾的就醫就學需求。(其中新建衛生室2個)
目前,安置群眾實現了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一站式結算服務全覆蓋,入住群眾可以在社區衛生院(室)就近就診和報銷。落實了農村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相關政策。適齡兒童不受戶籍學籍限制,可以就近入園入學,確保了557名義務教育段學生沒有一個失學輟學。
最后,突出社區科學治理常態化這個重點,讓搬遷群眾在社區里“住得開心”。
安置社區入住群眾來自不同村組,為讓群眾盡快融入社區這個大家庭、適應新的居住生活環境。
一方面:我們健全了安置社區基層組織體系,19個社區均建立了以黨組織為核心、群眾自治組織為基礎、群團組織和各類社會服務組織為紐帶、經濟組織為支撐的組織服務體系。
另一方面,為了做好群眾服務工作,我們積極探索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物業管理服務、紅白理事會等制度機制,因地制宜開展組織管理。一些社區配套建設了圖書室、文化室、棋牌室、老年活動室、文化健身廣場等設施,通過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交往和社會互動,增強社區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
謝謝!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由于時間關系,最后一個問題。
群眾新聞網記者:
您好,我是群眾新聞網記者。最新數據統計,西安目前還有5338戶8606人剩余人口的貧困退出任務,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的監測戶和邊緣戶,增加了防返貧、控新增任務。請問張主任,西安在鞏固脫貧成果、防返貧、控新增方面,建立了哪些長效機制?有哪些特點?謝謝。
西安市委副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張友社:
感謝你的提問。按照“四不摘”要求,圍繞建立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解決穩定脫貧問題,我市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鞏固脫貧成果“1+N”長效機制的意見》,指導全市建立防返貧、控新增制度體系。主要有五個特點:
一是關注范圍廣。不僅包括在冊貧困戶、已脫貧戶和沒納入建檔立卡的低保戶,同時還包括:家庭收入驟減、開支驟增或兩不愁三保障存在潛在風險的三類家庭,及時將其納入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進行重點關注。
二是涉及內容全。我市建立的鞏固脫貧成果“1+N”長效機制,“1”就是扶貧對象常態化監測預警機制,“N”就是各專項機制,共涉及7方面25項內容,主要涵蓋“兩不愁三保障”政策保障、產業就業、財政金融支持、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扶貧資產運維管護、抓黨建促脫貧、扶智扶志等內容。
目前,全市市級層面已經出臺了22個制度文件,各區縣、開發區已建立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494個,共建立各類長效機制2467個,基本實現全覆蓋、無盲區。
三是預警監測實。2019年,我們在全省率先建立“四級聯動”預警監測機制,對所有的建檔立卡戶、邊緣戶按照村級每月定期摸排、鎮街每月核查上報、區縣統籌解決問題、市縣兩級聯動監測預警,實行動態管理。
對監測預警發現的問題和監測對象的幫扶需求,精準采取措施跟進開展幫扶。這項機制已經發揮了積極作用,確保了我市在2019年無新增和返貧人口。
目前,我市有517戶1779人脫貧監測戶和373戶1148人邊緣戶。截至7月底,因疫情等突發事件影響,新納入脫貧監測戶24戶94人,邊緣戶24戶84人,我們都及時進行監測和幫扶。從目前監測情況看,我市剩余在冊貧困人口今年能夠如期脫貧。
四是路徑措施新。在具體措施的制定上,我們也有不少新思路、新舉措。例如:
民政部門織密保障網絡,擴大保障范圍,將人均月收入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或低于當地農村低保標準1.5倍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人員納入低保。建立了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和物價上漲聯動機制,疫情期間,連續3次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從3月份開始人均補貼標準從30元/月,提高到60元/月,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
農業部門在引導村集體發展壯大方面,將積極推廣資源開發型、資產盤活型、產業帶動型、服務創收型、物業租賃型等10種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模式。特別是針對產業扶貧資金功效低的問題,推動“撥轉投”改革試點,將市級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向市農發公司注入,并由該公司以資本金的形式向有資金需求的農業產業化公司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投放,發揮支農資金最大效益,壯大村集體經濟,保障農民特別是貧困戶長期收益。
水務部門針對不同類型的飲水工程,因地制宜推行承包、租賃、拍賣、托管、股份合作、農村用水協會等管理方式;在落實管理責任上,建立工程經營管理獎懲和退出制度。
五是著眼管長遠。我們建立的各類長效機制都著眼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例如:
著眼于產業興旺,引導貧困村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和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大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培養,為農村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著眼于生態宜居,引導貧困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強化基礎設施運維管理,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著眼于治理有效,引導貧困村強化抓黨建促脫貧,建強基層組織堡壘,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著眼于鄉風文明,強化扶智扶志,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升貧困群眾精神面貌,助力美麗鄉風建設。
謝謝!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感謝李明遠市長的發布,也感謝李明遠市長、贠笑冬副市長和張友社副秘書長的回答,還要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