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舉辦“五個扎實譜新篇 追趕超越再出發”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六場介紹“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推進陜西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情況
來源: 省委宣傳部 發布時間: 2020-04-20 14:31
4月17日10時,陜西省委宣傳部與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共同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思光先生,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韜先生出席,介紹“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 推進陜西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主持。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會。今天是“五個扎實譜新篇 追趕超越再出發”系列發布會的第六場。
農業是國之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來陜視察時要求我們“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五年來,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要求,統籌推進“三農”改革和打贏脫貧攻堅戰,聚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力、砥礪前行,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
為了使大家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我省“三農”領域的發展變化,今天上午我們邀請到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思光先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韜先生,請他們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 推進陜西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黃思光廳長介紹相關情況。
陜西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思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與媒體的記者朋友們溝通交流。借此機會,我謹代表陜西省委農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陜西“三農”工作的新聞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對陜西發展作出“追趕超越”的科學定位,提出了“五個扎實”的明確要求,特別是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為我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來,全省農業農村系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定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融合發展為路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譜寫了陜西“三農”改革發展、追趕超越的新篇章。
一、堅持特色發展定位,優化農業產業體系
五年來,我們在穩定糧食產能的基礎上,堅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因地制宜布產業,因勢利導配資源,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全省農業轉型發展。
一是強基礎、調結構,穩定糧食生產能力。落實“兩藏”戰略,劃定27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糧食實現“十六連豐”,產能連續九年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單產水平提高了5%。
二是優布局、擴規模,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以“3+X”特色產業為抓手,緊盯市場需求,放大特色優勢,持之以恒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蘋果產業堅持“北擴西進”,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強化冷藏、分揀等產后整理,促進果業提質增效,水果生產穩居全國首位,蘋果產量占到世界的1/7、產值達到900億元,獼猴桃加快“東擴南移”,產量占到世界的1/3。奶山羊堅持全產業鏈開發,加快擴群增欄,存欄達到240萬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奶山羊群體,羊乳制品占國內市場份額的85%,產銷量穩居全國第一;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生豬存欄恢復到常年水平的95%,提升肉羊規?;瘶藴驶剑苿有竽翗I高質量發展。堅持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導向,提升設施農業效益,做大食用菌產業板塊,設施農業規模居西北首位。茶葉、魔芋、中藥材、核桃、紅棗、雜糧等50多個區域特色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來源。
三是拓功能、促加工,加快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園區經濟,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區為載體,聚合資源要素,拓展園區功能,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五年來,全省創建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2個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實施“百庫百線”工程和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全省果蔬庫存能力達到422萬噸。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4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13個、特色產業小鎮24個,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傳承、教育體驗等產業的嫁接融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催生新產業新業態。
四是創品牌、抓營銷,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實施“三年百市”品牌營銷行動,省市縣三級共舉辦或參加各類展銷活動580場次,推動陜牌農產品走進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合約金額達1364.6億元。加強與中石化網點和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知名電商合作,開辟新的銷售平臺,培育和打造出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品牌美譽度和市場競爭力。
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做強農業生產體系
五年來,我們秉持綠色發展理念,聚焦“農田、農機、農業環境”,轉變要素投入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裝備升級,增強農業生產發展后勁。
一是實施重大建設項目,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統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等農業基礎項目建設,堅持建、管、護并重,改善耕地地力,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1200萬畝,累計建設2141萬畝,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39.3萬畝。頒布《耕地質量保護辦法》,推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農機深松整地1000多萬畝,建設秸稈還田試點30個,推行輪作休耕制度,全省耕地質量持續提高。
二是加強技術裝備應用,加快提升農業生產手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新建2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組裝集成推廣技術500多項,推廣輕簡化技術200項,有效提高農業科技普及率和成果轉化應用。堅持以種為先,培育8個商業化育種聯合體,推進品種更新換代,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推行農機購置敞開補貼,著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8%,比2015年增長7個百分點,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6%。
三是突出綠色發展導向,持續優化農業生態環境。聚焦“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大保衛戰,緊盯秸桿、畜禽糞污兩大源頭,推進飼料、肥料、基料“三料”轉化,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9%,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4%;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推行精準施肥噴藥,推廣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農藥,推進農藥減量增效,五年間,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病蟲害防控處置率達到98%,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均實現負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三、加大改革創新,壯大農業經營體系
五年來,我們以農村改革為牽引,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優化農村生產關系,提升農業組織化、社會化、市場化程度。
一是推改革、建機制,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在全國率先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省土地流轉面積1587.4萬畝,承包地流轉率增長到26.9%,較五年前提高11個百分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提升。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1.5萬個集體經濟組織完成賦碼登記,農村資源要素不斷激活,發展動能持續增強。著力提升小規模農戶生產經營水平,探索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模式,加快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二是強扶持、補短板,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行“戶辦場、場入社”經營新模式,優先支持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涉農項目,積極研究破解龍頭企業用地、融資難題,集中培育高素質農民。五年間,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到2339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608家;新增農民合作社3.01萬家,總數達到6.13萬家,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達16330家;培育新型高素質農民15.5萬人,認定8.76萬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主力軍。
三是擴規模、提能力,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擴面、提檔、升級,以服務小農戶為重點,培育服務組織,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領域,加快構建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服務體系,提高綜合配套服務質量和水平。五年來,累計投資2.4億元,發展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56萬個,服務農戶175.1萬戶,土地托管面積增長了7倍多,走出了適應農村社會結構變革、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回首五年,殷殷囑托記心間。展望未來,凝心聚力再出發!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搶抓機遇,以敢為人先的勇氣追趕超越,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埋頭苦干,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持續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指示要求取得更大成效。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謝謝黃思光廳長的情況介紹。
下面請記者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介紹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
陜西農村報記者:
您好,我是農村報記者。黃廳長您好,請介紹一下我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陜西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思光:
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是總書記2015年來陜視察后提出的“五個扎實”其中之一。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要振興,首要抓產業。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長期執政的重大任務寫入黨章,中央要求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五級書記齊抓共建,而且給各行各業提出了具體的任務,也為鄉村產業跨越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面對新變化、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將堅持“綠色、循環、優質、高效、品牌”發展理念,按照“園區聚合、龍頭帶動、家庭主體、合作經營、融合發展、示范推進”的思路和方向,聚集資源、聚焦產業、統籌要素,不斷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全力推動全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切實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減少化肥、農藥施用總量,基本實現畜禽污染、地膜、秸稈資源化利用),強化土地污染管控和修復,推進畜禽糞污治理和秸稈綜合利用,著力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二是堅持循環發展。在農作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形成完整的閉環,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推廣“畜-沼-果(糧、菜、茶)”生態循環模式,形成種養一體化的綠色發展格局。堅持種養結合,以就近就地還田還地為主,支持畜禽糞便有效儲存、收運、處理和綜合利用全產業鏈發展。
三是堅持優質發展。加大更高質量、更加安全的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做到既能產得出、產得優,還能賣得出、賣得好,以優質農產品滿足高端化需求,以新的消費催生新的生產,走質量興農的路子,用高質量提高農業競爭力。
四是堅持高效發展。堅持市場導向,緊盯優質化、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優化產業布局,優化品種結構,優化供給體系,走效益優先的路子。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依靠科技興農,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五是堅持品牌發展。一方面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全面推進質量興農、品牌興農。另一方面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圍繞“3+X”工程,著力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以企業品牌為主體、以產品品牌為基礎的陜西農業品牌層級集群,不斷提升陜西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號召力。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請繼續提問。
人民日報海外網記者:
您好,我是人民日報海外網記者。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提升鄉村產業綜合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重要手段。請您談下近年來陜西三產融合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韜:
近五年來,我們把農村三產融合作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圍繞主導產業搭建融合平臺、培育融合主體、豐富融合業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旅游和鄉村服務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盡量把依托農業農村資源發展的二三產業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業創業機會留給農民,以融合發展把小農戶帶入大市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農村三產融合機制不斷優化。我們把三產融合的機制創新和模式探索作為主攻方向,突出主體融合、產業融合和載體融合,堅持主體帶動、示范引領和模式集成,先后創建16個全國農業產業強鎮、7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24個農村特色產業小鎮、63個省級農業化示范聯合體,構建了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利益聯結、多業態發展的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格局。柞水下梁鎮“木耳小鎮”、臨渭下邽鎮等產業強鎮引導龍頭企業發揮產業化發展的引領作用,穩固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原料生產、加工物流等業態下沉,加快實現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為全省三產融合發展作出典范。
二是農產品加工水平穩步提升。農產品加工既是陜西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突出短板,也是產業提質增效、農民脫貧增收的最大潛力。我們以果菜茶等農產品冷藏、智能化分揀為主攻方向,實施百庫建設二期、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果品4.0智能分揀線等建設項目,全省果蔬庫存能力達到422萬噸,建成各類選果線208條(其中4.0智能線70條以上),4.0智能選果線可以對蘋果病蟲害、糖分含量及品質進行篩查,比如說個別蘋果在儲運過程中發生黑心病,現在4.0智能生產線可以智能篩除,有力提高了農產品初加工水平,提升了農產品的入市品級。累計認定12個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引導加工企業和服務業向園區集聚發展,楊凌示范區、渭南經開區、咸陽興平等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建設成效明顯,推動了糧、果、畜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三是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三產融合、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主力軍。全省新增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47家省級龍頭企業,全省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2339家,其中國家級44家、省級564家;新增農民合作社3.01萬家,總數達到6.13萬家,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達16330家;培育新型高素質農民15.5萬人,認定8.76萬人。石羊集團以油脂加工和畜產品全產業鏈發展為主,2019年營收達87億元,入選2019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百強企業。陜西西瑞(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糧食加工、收購、儲存、糧油貿易為主業,不斷提升加工深度,延長加工鏈條,積極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糧油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37億元。全省龍頭企業發展基地746.95萬畝,收購農產品原料支付金額340億元,帶動農戶343.58萬戶(次)。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請繼續提問。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
您好,我是香港經濟日報記者。近年來,我們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上常常聽到生產托管這個詞,請問為什么要推廣生產托管這種服務模式?陜西是如何開展這方面工作的?下一步有何打算?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韜:
托管模式這種新服務業態的產生是與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特別是現在隨著農村勞動力減少、老齡化現象日顯突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掙錢、不合算的事越來越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各類服務組織,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戶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基礎上,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專業化服務組織統一管理的農業經營方式,能有效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問題、促進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發展、帶動農業節本增效。專業化隊伍集約化生產,效果肯定高于一家一戶。這就好比家長把孩子放在托管班,交由專人照顧一樣,部分農戶把生產等環節委托給專業服務組織打理,真正實現了“你在外安心打工,我在家幫你種田”。
陜西的農業生產托管起步很早,早在2008年西安市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在長安區開展糧食生產的土地托管。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通知》,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開展社會化服務示范縣建設,對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主體或對象給予一定的補助,促進社會化服務市場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發展各類服務組織數量共5903個,托管總面積4081.3萬畝次,服務農戶42.7萬戶,其中小農戶25.6萬戶,有力的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在重點扶持糧食類生產托管的同時,各地結合“3+X”特色產業,因地制宜探索拓展服務領域,涌現出禮泉、洛川、白水的蘋果托管,眉縣的獼猴桃托管,榆陽區土豆托管,韓城市花椒托管等多種類型托管,其中:白水縣美華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組織果農蘋果托管,帶貧益貧機制受到胡和平書記的關注和調研肯定,其經驗《果園托管拓出產業扶貧新途徑》入選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首批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20個典型案例之一。
農業生產托管因其諸多優越性,正被越來越多的農戶所接受,我們將進一步抓住這一機遇,進一步加快構建政策培育體系、創新托管服務方式、拓展托管服務領域,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最后一個問題。
中國網記者:
您好,我是中國網記者。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提出,要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請您談一下省農業農村廳這五年是如何貫徹落實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的?
陜西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思光:
總書記2015年來陜視察五年來,全省農業農村系統牢記囑托,上下砥礪奮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追趕超越,整合行業資源,全力抓好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全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反復進行分析論證,狠抓糧食生產作為前提和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統籌產業脫貧近期任務和鄉村振興的長遠任務,謀劃實施現代特色農業“3+X”工程,成為全省農業農村系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抓手。我們及時啟動實施現代特色農業“3+X”工程兩年攻堅行動,大力發展以千億級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千億級奶山羊為代表的畜牧業、以千億級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因地制宜做優做強茶葉、魔芋、中藥材、核桃、紅棗和有機、富硒、林特系列產品等區域特色產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奠定堅實基礎。五年間,我省糧食單產提高5%,總產持續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蘋果面積、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8%、20.9%、34%;奶山羊存欄、羊奶產量、全產業鏈產值分別增長了12.1%、38.9%、131.7%;設施農業面積、產量、綜合產值分別增長了25.5%、26.5%、30%;生豬存欄805.8萬頭,已恢復到常年水平的94.3%。同時,我們還培育了獼猴桃、食用菌、茶產業等一批百億級的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有效保障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也充實了農民群眾的錢袋子,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五年前的7932元增長到現在的12326元,增幅達55.4%。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紅: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黃思光廳長和王韜副廳長出席今天的發布會,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再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