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陜西省舉辦“奮力追趕超越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介紹“鄉村振興的渭南實踐”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9-08-20 17:10

8月20日上午10時,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與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共同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共渭南市委書記魏建鋒先生,渭南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楊武民先生出席,介紹“鄉村振興的渭南實踐”,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李彬主持。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李彬: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奮力追趕超越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今天是第五場渭南市專場發布會。

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中共渭南市委書記魏建鋒先生,渭南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楊武民先生,請他們圍繞“鄉村振興的渭南實踐”這一主題作介紹,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魏書記介紹情況。

中共渭南市委書記魏建鋒:

各位媒體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與大家見面,衷心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渭南工作的關心、幫助和支持!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渭南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同行,在渭水河畔、華山腳下,書寫了一幅幅從落后走向繁榮、從貧窮走向富足的動人畫卷。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767.7億元,是1949年的1186倍,人均GDP是1949年的434倍,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8:42:41.2。今日之渭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民生福祉顯著改善,社會大局安定祥和,全市干部群眾正昂首闊步邁上新征程、奮斗新時代。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指引下,渭南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526.6億元,是1949年的525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655元,是1978年的97倍;農村貧困人口發生率,由2015年的14.1%降到現在的1.8%。昔日一窮二白、靠天吃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農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基本小康、正在邁入全面小康的新跨越。

陜西農業看關中、關中農業看渭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讓305萬渭南農民,在關中沃野上收獲喜悅,在鄉村振興中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加快提質增效,推動產業振興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由注重數量向提升質量轉變。

端好飯碗。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渭南自古以來就是“關中糧倉”,大荔的豐圖義倉,見證了渭南人種糧、愛糧、惜糧的深厚情懷。我們把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770萬畝,產量實現“十四連豐”,每年總產穩定在220萬噸左右,占到全省糧食總產的五分之一。

管好果園。渭南是多種北方水果的優生區。我們大力發展現代果業,水果面積達到390萬畝,總產量達到 460萬噸,產值達到160億元;以“賣得好”倒逼“種得好”,有機認證果園達到7萬畝,綠色食品認證果園達到105萬畝;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果業“金字招牌”,白水蘋果榮獲金磚廈門會晤全球唯一中標蘋果,大荔冬棗成為G20杭州峰會專供水果。

建好菜籃。2008年全省提出建設“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經過11年努力,渭南設施蔬菜面積已超過百萬畝,達到124萬畝,占到全省總面積的41%。華州山藥、赤水大蔥等享譽國內外。在主產區,農民收入的80%來自于蔬菜產業。

延長鏈條。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工商資本下鄉,省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7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達到9家;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建成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3個,入駐企業100多家,年產值超過百億元;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水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成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000多個,家庭農場發展到2000多家。

深化改革。以改革提效益、增活力,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開展“三變”改革“千村試點”,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合陽縣溝北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通過實施“三變”改革,發展經營實體37家,去年集體經濟收入73.2萬元,累計分紅36.4萬元。

構筑廣闊舞臺,推動人才振興

堅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突出位置,激勵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培育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抓好帶頭人隊伍建設,實施“頭雁”提升和“雛雁”培養工程,317名村支部書記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培養致富帶頭人4316名,1153名致富帶頭人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村兩委致富帶頭人占比超過50%。優化鄉鎮人才結構,配備407名有現代農業、村鎮規劃等專業特長的鄉鎮干部。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建立省級實訓基地22個,培育認定職業農民7314人,其中高級職業農民180人。把課堂設在產業基地,把科學知識送到田間地頭,累計培訓農村技能人才3萬多名,著力激活本土人才“一池春水”。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實施振興計劃,用“鄉情”“鄉愁”感召人,用機會和平臺吸引人。三年累計招聘基層人才3400多名。從去年開始,我們實施基層千名醫生招聘工程,首批196人已經上崗。

鼓勵回鄉人員創業就業,依托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實施“一攬子”創業政策,提供“一條龍”創業服務。今年以來,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2.8萬人,創辦企業或經濟實體2.7萬個。

孕育鄉土新風,推動文化振興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繼承創新優秀鄉土文化,塑形鑄魂、移風易俗,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基層巡回宣傳宣講2100多場次。從2016年開始,一年一個主題,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活動。我們開展的“萬條家訓進萬家”,從司馬遷、楊震、王鼎等渭南先賢的家訓故事中傳承文化根脈;從革命先輩、英雄人物的家訓中傳承紅色基因,走出一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切入、大文章”的新路子。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開展 “身邊好人”“十大孝子”等道德模范評選活動,2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把鏡頭對準基層,把話筒交給群眾,組織評選“渭南標桿”。鄉村醫生劉永生,43年矢志從醫、一心為民;鄉村教師詹小翠,堅守深山27年、關愛鄉村留守兒童。一批批身邊的先進典型、感人事跡,鼓舞和感召著渭南群眾自覺向標桿看齊、從自身做起。

深入推進移風易俗,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抓手,推進“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推動移風易俗,發揮村規民約作用,紅白理事會實現全覆蓋,引導群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大荔全域推行綠色殯葬改革,群眾喪事平均花費從3.3萬元降到1.5萬元,去年全縣喪葬事宜節約7000多萬元,優秀鄉風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魅力、新風采。

建設美麗鄉村,推動生態振興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建設美麗鄉村,讓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堅持規劃引領,編制出臺《鄉村空間布局建設規劃》,推動鄉村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更可持續。富平縣實行駐村規劃師制度,對村莊進行量身規劃、建設和管理,實現了村莊集聚發展、資源集約利用,以“匠心”打造美麗鄉村,用溫情留住鄉愁記憶。

全域建設美麗鄉村,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省級美麗宜居村197個;20個村入選全國首批“綠色村莊”,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清潔村總數占比達到79%,93.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41%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47.9%,農民群眾享受到更有質量、更有獲得感的公共服務。

打造美麗經濟,農村生態環境好了,秀美鄉村就會成為聚寶盆。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617個,帶動農民就業1.42萬人。白水縣和家卓村,將廢舊磚瓦廠改造成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旅游,在外務工的村民返鄉開起了店、當上了老板。生態美帶來了群眾富。用發展美麗經濟的火熱實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真正體悟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堅持黨建引領,推動組織振興

筑牢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建強基層支部。貫徹黨支部工作《條例》,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開展“爭百強、創示范,村村達標”活動,建成達標村1711個,覆蓋面達到82%,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現動態“清零”。

以黨建促脫貧。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四不摘”要求,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堅持黨建引領,推廣“支部+”模式,建立“聯村大黨委”24個、產業鏈黨支部267個,輻射帶動貧困人口1.3萬人。截止去年,全市累計脫貧18.72萬人,474個貧困村出列,4個縣摘帽。

廓清基層政治生態。加強基層干部監督管理,深化扶貧領域作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治理。去年,查處群眾身邊腐敗問題1305起。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摧毀農村惡勢力犯罪集團4個、惡勢力團伙7個,破獲案件17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83人,給農村百姓一個公道清明的鄉村。

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制定出臺《鄉村治理工作導引》,學習借鑒“楓橋經驗”,開展“村務公開周”“鄉村說事日”活動,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在合陽縣開展村級“小微權力清單”試點,建立完善縣鎮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80%的村實現網格化管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風氣進一步彰顯。

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華秋實。渭南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變化,是貫徹落實黨的重農強農富農政策的具體實踐,是新中國七十年滄桑巨變的生動縮影,充分印證了偉大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

進入新時代、邁向新征程。鄉村振興的渭南實踐任重道遠、前景廣闊。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渭南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不懈奮斗,以實際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李彬:

謝謝魏建鋒書記的情況介紹。

下面開始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

農民日報記者:

您好,我是農民日報記者。這次省上組織各地市召開的系列新聞發布會,渭南確定的是“鄉村振興”這一主題,請問您是基于哪些角度考量思慮渭南鄉村振興工作的?

中共渭南市委書記魏建鋒:

首先,謝謝您的提問。

黨的十九大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中,給我們提出“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就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

渭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考驗和實際行動。

渭南是全省的農業大市、農業人口大市、農業產值大市,這是我們的基本市情農情。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滿足305萬渭南農民對美好生活新需要的使命任務。

這一基本市情農情,全面、辯證地看,有時的優勢,也可能是短板或不足,這給我們理思路、謀工作帶來很多啟示:

農業大市。一方面,說明在全省農業發展格局中,渭南占的比重較大,優勢比較明顯;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工業化程度還不夠高。這啟示我們,既要抓好農業這個優勢不能丟、重點不能偏,也要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堅持以工補農,推動工業反哺農業。

農業人口大市。渭南人口560萬,是全省第二大人口城市,農村人口305萬,占到總人口的54%,農村人力資源相對充足。同時,也說明我們的城鎮化步伐還不快,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全國59.58%,全省58.13%,渭南48.5%)。這啟示我們,要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推動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農業產值大市。去年渭南農業總產值達到526.6億元,位列全省第三,這是數量上的優勢。但主導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還不夠高,農業的比較效益還比較低。這啟示我們,要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路子,實現農業從注重數量向提升質量的根本性轉變。

鄉村振興是個大戰略、是一篇大文章。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貫徹“二十字”總要求,著眼長遠、尊重規律、科學規劃、注重質量,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努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渭南版本”,讓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在秦東大地生動展現。

謝謝!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李彬:

請繼續提問。

陜西日報記者:

您好,我是陜西日報記者。剛才在發布中聽到,渭南果蔬種植面積和產量在全省穩居第一方陣。請問發布人,渭南是如何培育銷售主體,拓寬銷售渠道,解決銷售難題,努力實現“覆蓋全國,開拓國際”市場的?

渭南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楊武民:

近年來,我們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轉變觀念,采取品牌培育、宣傳推介、創新模式和壯大隊伍四大舉措,確保農產品“質量優、價格高、銷量好”。

一抓品牌培育。我們立足做強產業,全力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提高附加值,擴大影響力,提升市場占有率。在全省率先打造“白水蘋果”、“蒲城酥梨”、“臨渭葡萄”、“合陽紅提”、“大荔冬棗”五大水果區域公用品牌,目前品牌總價值達133億元。我市先后榮獲“全國果品品牌創建示范市”和“中國優質果品示范基地”榮譽稱號?!捌殉俏鞴稀比〉脟肄r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成為首個“全國設施優質早熟無籽西瓜基地”。紅星美羚羊奶粉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全國唯一一家上市的羊乳加工企業,“美羚”牌羊奶粉被評為中國羊乳十大品牌,連續12年出口歐盟。

二抓宣傳推介。抓住“三年百市”品牌營銷行動機遇,每年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品鑒會、展銷會、推介會,全方位宣傳我市特色優勢農產品。2018年,大荔縣通過舉辦冬棗推介、旅游觀光采摘節等宣傳活動,新增客商近千家。目前,全市現有各類果品營銷企業和經濟組織900余個,在果品主銷城市設立直銷形象店130多家,渭南果品遠銷澳大利亞、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達2億多美元。今年,我們將再新建一批直營店,實現一線城市全覆蓋,提升渭南果品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抓銷售模式創新。積極對接阿里巴巴、京東等網絡銷售平臺,建立市、縣、鎮、村四級電子商務運營體系,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白水盛隆果業公司線上成立電子商務孵化基地,先后入駐淘寶、天貓等電商,2018年全年發貨100多萬單、銷售額近3000萬元。渭南農掌門科技公司將西瓜種到緬甸、老撾等國家,面積達15萬畝,帶動社會經濟效益10多億元。全市建成機械冷庫、氣調庫359座,貯藏能力達100多萬噸,已成為全省最大的果品貯藏集散地。

四抓經紀人隊伍建設。以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職業農民為重點,著力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培養一批懂管理、會營銷的經紀人,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工作。享有“西部瓜鄉”美譽的蒲城龍池鎮,種植西甜瓜9萬余畝,目前銷售經紀人達2000余人。經紀人汪彥軍,每年銷售西瓜近300百噸,收入20多萬元。大荔安仁鎮種植冬棗8萬多畝,建有大型物流公司5家,快遞服務站點36個,從業人員320余人,年銷售冬棗近7000噸。

謝謝大家!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李彬:

請繼續提問。

人民網陜西頻道記者:

您好,我是人民網記者。渭南合陽縣有個關雎詩社,500多名會員中100多人是農民,渭南的農民富了、腰包鼓了,渭南是如何滿足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在推進文明鄉風、建設文明家園方面都有哪些舉措?

中共渭南市委書記魏建鋒:

謝謝您的提問。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風文明就是鄉村振興之魂。如今,農民群眾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不僅要“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還要“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實踐中,我們堅持把鄉風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一起抓,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我們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出臺了《渭南鄉風文明工作導引》,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從2016年開始,一年確定一個主題,比如,2016年是“萬條家訓進萬家”;2017年是“五個融入”(即:融入居民公約、融入人際關系、融入特色文化、融入法治建設、融入新時代文明風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和踐行力。

我們著力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以身邊人、身邊事為引領,大力培樹和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渭南標桿等先進典型。被評為“三秦楷?!薄爸袊萌恕钡泥l醫劉永生,被評為“全國最美志愿者”的雷振民等,一批批的模范人物和先進典型,成為群眾學習的楷模,引領著社會風氣向善向好。

文明鄉風的培養,離不開陣地建設。近年來,我們全面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通過抓點示范、以點帶面,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通宣傳、教育、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比如,富平縣、華州區,組建新時代實踐志愿服務隊,深入鄉村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當好紅色傳人”主題教育。我們推進“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全市80%以上的村,達到“十個一”建設標準。發揮村“一約四會”作用(村規民約、鄉村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如今的農村,紅白喜事從簡,陳規陋習變少,孝老愛親增多,農民群眾的精神風貌有了大提升、新進步。

文化是承載文明的基礎。我們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鎮文化站、村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99.7%的行政村建起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每個村至少有一支群眾文化活動隊伍。我們持續優化“一元劇場”“四進零距”“送戲下鄉”等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送歡樂下基層”等文化惠民活動,廣泛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的節日”“鄉村春晚”等群眾文化活動,推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商鋪,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更好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就說這些,謝謝!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李彬:

請繼續提問。

中國新聞社記者:

您好,我是中國新聞社記者。我們從有關媒體了解到,在渭南,農民已經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請問發布人,渭南是如何加強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如何吸引這些人才到鄉村振興一線的?

渭南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楊武民: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為壯大農村人才隊伍,我們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返鄉創業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通過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和“農民夜?!?,邀請專業技術人員、教授和“土專家”授課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培養了大批職業農民。目前,全市培育職業農民7300余名,其中高級職業農民180名。像你剛才提到的走上哈佛講堂的農民曹謝虎,就是我們培養出來的“土專家”,作為新型農民,他善學習、懂經營、會管理,是蘋果產業的行家里手,也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被評為“陜西優秀職業農民”。

人才引進方面,我們圍繞五大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采取“外引內培”思路,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陸續建成白水蘋果、蒲城酥梨、臨渭葡萄等八個省級果業試驗站,一大批農業方面的專家、教授、博士、碩士等優秀人才依托試驗站,將科技推廣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成功開發推廣了瑞陽、瑞雪等一系列知名、優質品種,培養帶動了當地一批農民“土專家”“田博士”。

返鄉創業方面,為吸引優秀人才返鄉創業,我們積極實施和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完善相關制度,打“鄉情牌”念“招才經”,設法解決返鄉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融資、用地、服務等難題,最大可能為回鄉創業人員提供干事創業的平臺。90后海歸大學生葉君杰,從美國畢業之后,毅然返鄉創業,當起了農民,在渭南引進秋葵、紅心火龍果等數十種南北動植物,以農產品深加工、銷售為支柱,以休閑旅游為引領,建設生態農業、果蔬采摘、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綜合型現代農業科技園,為發展現代農業奉獻了智慧和力量。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李彬:

請繼續提問。

西北信息報記者:

您好,我是西北信息報記者。建國70年來,渭南作為三秦大地的菜籃子、果盤子,是如何打造特色主導產業的?

渭南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楊武民:

首先,非常感謝您對渭南“三農”工作的關注和支持?!瓣兾鬓r業看關中,關中農業看渭南”已成為業內人士共識。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的講話精神,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以“3+X”工程為抓手,全力打造特色優勢產業。

一是布局優化擴規模。堅持“劣的調少、特的調優、優的調多、多的調強”產業調整思路和“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色”產業發展方向,著力培育壯大三大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提升蘋果產業,打造優質果品生產基地。按照“北部蘋果、中部時令水果,南部獼猴桃”布局,打造蘋果、酥梨等六大產業優勢區。水果總面積發展到390余萬畝,其中蘋果200余萬畝。依托設施農業園區,打造瓜菜示范基地。按照“名特優、季節差”思路,加快品種結構調整,擴大設施面積,提升反季節供應能力。建成市級以上農業產業示范區110個,發展設施農業124萬畝。突出奶山羊養殖,建設奶山羊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建設關中奶山羊良種繁育、飼草飼料、疫病防控和羊乳制品四大研發中心,全力打造三百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鏈示范區。全市奶山羊存欄80余萬只,千只以上規模養殖場50余個。蘋果、設施農業、奶山羊規模分別占全省三分之一。

二是科技支撐優品質。一抓標準化生產。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認真落實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二抓質量安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建設追溯體系,加大“三品一標”認證。三抓科技服務。建立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成立農業專家服務團,建設科技試驗站,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業科學技術指導服務。蒲城縣龍池鎮擁有10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國家級西甜瓜產業體系渭南試驗站,建立了西甜瓜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全鎮組織化生產經營達到40%以上,引領了全國西甜瓜產業發展。

三是政策扶持強保障。一抓規劃引導。編制《渭南市鄉村振興農業產業規劃》和果業強市、現代農業園區、現代畜牧業示范區3個專項規劃,明確了發展方向,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做優做強。二抓財政投資。市財政累計投資2億多元,帶動社會工商資本20多億元投入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三抓主體培育。加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的扶持力度,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6600多家、家庭農場2000多家、產業化龍頭企業220多家,培育職業農民1萬余人,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李彬:

謝謝魏建鋒書記、楊武民副市長的熱情解答,也感謝記者朋友們的提問,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再會!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