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陜西舉辦新聞發布會 介紹陜西氣象現代化建設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暨汛期氣象服務有關情況

來源: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9-06-25 14:33

625日上午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羅慧女士,陜西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段昌輝先生,陜西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劉映寧先生,陜西省氣象臺臺長王建鵬先生出席,介紹陜西氣象現代化建設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暨汛期氣象服務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張競怡主持。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張競怡: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陜西氣象現代化建設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暨汛期氣象服務有關情況。我們邀請到省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羅慧女士,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段昌輝先生,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劉映寧先生,省氣象臺臺長王建鵬先生,請他們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羅慧副局長介紹相關情況。

陜西省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羅慧:

各位媒體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朋友們一直關心、支持氣象工作,在此我代表全省廣大氣象工作者對大家表示衷心感謝。

近年來,我省氣象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落實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重大戰略部署中謀劃和發展陜西氣象事業,堅持氣象事業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按照省委胡和平書記氣象管理法治化、氣象服務智慧化、氣象業務智能化和中國氣象局劉雅鳴局長法治化、規范化、現代化的總要求,以滿足需求、注重技術、惠及民生、富有特色為總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發展高質量人工影響天氣,努力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全省因氣象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數五年變化由年均59人下降到34人,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例由上一個五年年均1.6%下降到近五年年均0.7%,為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提供了一流服務和保障。

陜西省氣象災害種類多、影響大,特別是干旱、暴雨洪澇、冰雹大風、暴雪、寒潮霜凍等氣象災害重。2019年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汛期我省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防大汛、抗大旱的嚴峻性不容忽視。下面就我省氣象現代化建設情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及我省今年夏季天氣趨勢簡要通報如下:

一、省部合作,共同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服務于國家決策和民生福祉

201312月陜西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和《陜西省氣象現代化建設實施方案》,20158月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簽署《共同推進陜西氣象現代化建設合作協議》,氣象現代化工作涵蓋氣象工作的各方面多層次。近年來,陜西省氣象局聚焦綜合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保障服務,通過各方協力推進,全省氣象現代化建設在氣象法治體系、觀測網絡建設、預報預警水平、防災減災救災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同時也為我省氣象工作向更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是氣象法治體系不斷完善,為陜西氣象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截止目前,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陜西省氣象條例》《陜西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陜西省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陜西省實施<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辦法》《陜西省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等6件省級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各設區市政府先后出臺14件市級政府規章。此外省市兩級制定氣象地方標準20余件。

二是天、地、空一體氣象監測能力逐步提升。初步形成覆蓋全省的天、地、空一體的氣象觀測網,地面觀測、高空探測和農業氣象、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觀測站網日臻完善,環境氣象、農業氣象、交通氣象等專業監測網初具規模,1500余套自動氣象站覆蓋到各個鄉鎮。陜西氣象云納入秦云工程。國家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備份中心(西安氣象大數據應用中心一期)落戶西安,主體建設完成,年底前投入業務運行。這為推進西安成為全國氣象數據備份中心和氣象核心業務備份中心、打造西安全國氣象大數據應用創新示范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開放交流、媒體助力,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更加有效。氣象部門與應急、自然資源、林業、水利等27個部門建立了應急聯動機制。省市縣三級全部成立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90%的鎮(辦)落實了氣象公共服務與災害防御職能。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基礎上,積極拓展互聯網+氣象服務,建成融媒體服務業務系統,研發推廣陜西氣象、智慧農業氣象等各類智慧氣象服務APP 22個,開通氣象官方微博、微信246個,抖音賬號11個,關注人數達260多萬人。省級、西安、咸陽、延安、銅川及24個縣成立了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一點接入,全網貫通,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98%,2018年發布預警1.4萬次,2019年截止目前發布預警4千多次,使氣象預報預警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

四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智慧氣象為標志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建設陜西特色的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覆蓋全省區域有14萬個預報網格點,可預報3公里逐小時天氣,預報時效達到10天,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7%。發展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的臨近預警技術,主要是0—6小時,0—2小時的預報預警,提升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提升智慧氣象服務基礎能力。

五是助力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等,氣象為農服務作用明顯。開展面向蘋果、獼猴桃、茶葉等10多種農作物氣象服務,研發推廣農業氣象適用技術23項,向1.8萬余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過程、系列化、直通式服務。由我省牽頭組織建設的蘋果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被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認定為國家級特色氣象服務機構。依托衛星遙感技術,面向水土保持、濕地保護和森林草原防火逐年開展了生態環境評估。汾渭平原成為全國空氣治理第三大區域,我們成立了汾渭平原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開展生態環境氣象條件分析和大氣污染氣象條件預測。

二、堅持需求引領、科技支撐,持續提高人工影響天氣服務保障能力

人工影響天氣是氣象現代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9月,國務院召開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座談會。我省是人工影響天氣大省,全省11市、94縣大部分建立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構,市級100%、縣級覆蓋率94%。全省布設防雹三七高炮300多門、增雨火箭發射架400多、地面燃燒煙爐60多套,年均開展飛機增雨雪作業60余架次。人工影響天氣服務于抗旱增雨、生態涵養、水源地水庫蓄水和清潔空氣等領域持續拓展,全省年均開展地面防雹增雨雪作業4000余炮(箭)次,消耗炮彈60000余發、火箭彈5000余枚,為我省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陜北旱區半旱區、渭北優勢果業區、關中糧食主產區和陜南特色農業種植區等重點區域,開展人工增雨防雹作業,防雹保護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在秦嶺重點生態保護區、陜北水資源嚴重短缺區、紅堿淖水源涵養區,科學作業促進生態環境修復,擴大湖泊濕地面積,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蓋度,年增雨覆蓋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今年48-9日,我省在中國氣象局、陜西省政府聯合指揮下,首次開展了夜航跨省飛機增雨作業,針對渭南、銅川森林火災發生區域開展地面和飛機立體協同增雨作業服務,為森林防滅火工作做出了氣象貢獻。

三、關于2019年夏季(7-9月)天氣趨勢預測和本輪過程氣象服務情況

年初預計全省整體氣侯狀況屬于偏差,須提前做好暴雨、雷暴大風、高溫、干旱等氣象災害以及極端天氣氣侯事件的防御工作,注意對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的影響。2019年截止目前,全省共發布預警和預警信號2400多期,其中省級70多期,市縣級2300多期,重要災害性天氣過程均做到了監測預報預警準確,服務主動積極及時,努力發揮氣象預報預警的先導性和消息樹的作用。陜西最明顯的暴雨天氣過程,氣象部門提前24—36小時發布了重要天氣報告和預警,省市縣共同發布暴雨和雷電預警43個,至今沒有出現重大災情。

預計今年夏季陜北、關中北部降水偏少12成,發生大面積夏旱的可能性大;關中南部、陜南降水偏多12成,但時空分布不均,也容易出現階段性干旱。全省氣溫偏高,關中渭河河谷、陜南漢江河谷地帶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有階段性高溫熱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全省氣象工作者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人民為中心,按照黨中央工作部署,認真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中國氣象局的要求,按照陜西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和高質量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總體要求,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圍繞追趕超越目標和五新發展戰略任務,大力推進氣象各項工作,努力提升氣象服務質量和效益,謀劃好十四五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全力為我省防災減災救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保障。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張競怡:

感謝羅慧副局長的介紹。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的時候,請通報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謝謝。

西安廣播電臺記者:

今年我省整體氣侯趨勢及汛期天氣趨勢是什么樣的情況?

陜西省氣象臺臺長王建鵬:

1月以來(11-619日),全省平均氣溫10.0℃,較常年同期偏高0.6℃,全省大部偏高0.51.5℃。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64.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0%。降水空間分布不均,全省僅寶雞和漢中偏多1成~1倍,其余大部地區偏少16成。

根據綜合研判和分析來看,預計2019年陜西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陜北黃土高原區、關中北部降水偏少,關中南部、陜南降水偏多,呈現北少南多格局,旱澇災害并存,局部地區冰雹、大風和強降水事件可能多發。關中、陜南初夏汛雨開始時間接近常年,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出現前汛期多雨時段。

預計主汛期7月全省大部降水較常年偏多1-2成;8月陜北、關中偏少1-2成,陜南偏多1-2成。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關中、陜南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8月上旬中旬有10天左右的弱伏旱,出現時間較常年略偏晚。

三秦都市報記者:

從發布詞通報的情況看,我省天氣預報準確率已經很高了,為什么有時候天氣預報大家還是感覺報不準?

陜西省氣象臺臺長王建鵬:

氣象部門宗旨是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準確率是87%,為什么還感覺不準?天氣預報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我們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對氣象科學再認識。氣象科學是預測科學,講的是概率,準確率有其客觀性。二是觀測手段。目前,我們的氣象觀測網絡覆蓋率和密度還需要加強,觀測數據的多少也決定了氣象預報的準確率。三是科技發展水平。目前,從人類科技發展水平來看,全世界都做不到百分之百準確,要做好更細致的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我們需要更高端的信息技術和計算技術,為提高準確率提供支撐。

從目前看,我省氣象預報準確率已經比較高,但不同的預報產品有不同的準確率,比如說對19—20號的暴雨過程,發布了《重要天氣報告》,對重大災情過程通報準確率是90%左右,也是比較高的。不準可能指的是對局部的突發性強對流天氣的預報,這方面還有待提高。

陜西省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羅慧:

第一,天氣預報屬于預測科學,最核心的問題在于預報的主體是混沌系統。亞馬遜雨林的一只蝴蝶煽動翅膀,會讓德克薩斯州卷起一場龍卷。明天后天十天以后的天氣是時刻變的,因為你的呼吸和每一個舉動變化,捕捉起來很難。大氣運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某些不確定性,人類尚未完全掌握大氣運動規律,因此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第二,高性能計算機和加密的氣象觀測網絡。大家都知道比較快的計算機最早用于氣象部門,通過計算機來模擬大氣變化。但是,我們還需要更快的計算機。強對流天氣和突發性天氣需要密集的觀測網捕捉,目前遍布全省的綜合氣象觀測網絡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亟待加強。

第三,氣象預警的快速發布和傳播能力。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制作出來,把它傳播出去,需要借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這個合力。尤其是突發災害性天氣,很難捕捉的原因是發生很不確定、很突然,從發生到消失時間很短,我們捕捉了以后怎么告訴老百姓,氣象部門好不容易捕捉了,預報制作出來后,需要時間發送給社會公眾,這就需要借助各類新聞媒體傳播。傳播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只有借助全社會傳播的合力,才能把好不容易捕捉到的信息告訴老百姓。

陜西日報記者:

過去很多人認為氣象部門僅僅就是制作天氣預報,從發布詞看,目前氣象服務的行業和領域已經非常寬廣。請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陜西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段昌輝:

感謝大家對氣象部門和天氣預報的關注,天氣預報是氣象部門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核心工作,但不是我們唯一的工作。尤其近年來,根據我們部門的職能結合社會的廣泛需求,我們服務領域不斷拓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圍繞地方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做好決策氣象服務。比如圍繞鄉村振興、大氣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戰略,發揮氣象部門的行業和技術優勢,為黨委、政府及時提供氣象監測和預報等氣象保障服務。為政府安排部署生產、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我們也全力做好重大社會活動,包括體育賽事、世博會、重大節假日、端午節,滿足政府、社會各方面的氣象服務工作。

二是做好防災減災公眾服務。目前我們搭建了五級氣象防御體系機制,氣象平臺負責協調組織信息共享。我們統計省市縣體系人員大概有將近5000人,一直到行政村。重大氣象災害來臨,比如19號—22號暴雨過程,我們通過省氣象災害指揮部、省級各成員單位、市氣象組織單位提前48小時發出預警,要求各地做好防御工作。做好公共氣象服務工作,預報做出來我們報得準、發得出、用得上、防得好。這幾年通過各部門包括新聞媒體各方面的努力,初步搭建了廣覆蓋的氣象信息覆蓋網絡,現在達到了95%,我們開發了APP、廣播電視、顯示屏等,兩微一端現代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預警信息通過頭條、小視頻的形式也在發布,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在不斷擴大。全社會防災減災自救能力在不斷提升,最大限度減輕氣象災害的損失。

三是做好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圍繞省政府提出的藍天碧水凈土青山保衛戰,我們積極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治污減霾、防雹的監測預報預警。圍繞全省大氣、植被、水體等主要生態持續做監測報告。

四是做好為農服務,保障鄉村振興。主要是圍繞農業生產做好大宗糧食、特色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全流程的氣象保障,我們是全國最大的蘋果生產基地,保障糧食安全,開展了農業品質認證,農業氣象災害保險。

五是開展專業服務。根據部門職能,加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旅游、交通、能源化工等部門合作,開展一系列針對行業的氣象監測、預警、服務評估等工作,服務各行業的趨利與避害。

六是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我們通過現代科技組建了一支在全國排在前列的裝備隊伍,覆蓋18萬平方公里,防御干旱增加降水。防御冰雹,冰雹對農業的危害特別大,每年大量的精力就在這方面,特別是夏季冰雹造成危害比較大。地面和高空結合,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土保持恢復、空氣凈化等方面的工作。

陜西網記者:

陜西是人工影響天氣大省,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對環境有沒有影響?

陜西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劉映寧:

目前,我們使用的催化劑主要是干冰、液氮、碘化銀,其中干冰和液氮汽化后成為了二氧化碳和氮氣,都是空氣的組成部分,對環境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常用的催化劑碘化銀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使用的量非常少,一發炮彈里面只有1g碘化銀,播撒到空氣中,微粒將作為人工冰核伴隨降水沉降地面,單位面積微乎其微。舉個例子,今年48—9日,為銅川和渭南開展防火增雨,飛了四個架次,作業時間近15小時,播散碘化銀9千多克,飛機作業影響面積達到2.55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38克碘化銀含量。在其他國家,比如說美國、俄羅斯,他們開展飛機增雨使用碘化銀比較早,他們在長期進行人工影響天氣的區域也做過相關的水樣和土樣測試分析。北京也在水庫做了多年的水樣、土樣分析,表明銀離子含量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達不到污染的程度,不會對任何環境污染造成影響,也不會破壞我們的生態環境。請大家放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是安全可靠的。

陜西省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羅慧:

首先,人工影響天氣不是人工控制天氣,人工影響天氣實施成功需要有必須的條件。比如說要有空域時間,要申請空域。第二,必須有合適的天氣條件,有上升的氣流,在空中有充沛的水汽含量。有很多的綜合條件,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才能成功。人工影響天氣是“邊研發、邊實驗、邊造福人類”的科學試驗,目的是為了對氣候資源趨利避害,合理開發利用浩浩蕩蕩過境的云水資源,但是怎么有效發揮好人影作用?需要一定的、合適的天氣條件,規范的空域批準,客觀定量化的科學技術支撐,還有安全、預報、監測、評估等方方面面的保障,是非常復雜的、要求科技支撐的系統工程。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張競怡:

由于時間關系,現場提問就到這里。如果記者朋友還有其他采訪需求,請會后與省氣象局有關負責同志聯系。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