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陜西舉辦“加強誠信陜西建設 提升誠信建設水平”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通報陜西省非法社會組織和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情況

來源: 省委宣傳部 發布時間: 2019-05-21 16:16

5月21日上午10時,省委宣傳部與省委文明辦共同舉辦“加強誠信陜西建設 提升誠信建設水平”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邀請省民政廳副巡視員朱圣根先生、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春福先生出席,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張競怡主持。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張競怡: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委宣傳部與省委文明辦共同舉辦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加強誠信陜西建設 提升誠信建設水平”系列發布會第三場,我們邀請到省民政廳副巡視員朱圣根先生,請他向大家通報全省非法社會組織和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春福先生。

下面,首先請朱圣根先生介紹情況。

省民政廳副巡視員朱圣根: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簡要介紹2018年以來全省非法社會組織和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情況。

一、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治理情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組織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國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超過80萬家,我省有2.9萬家。在社會組織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公益的名義進行非法活動,嚴重損害了黨和國家聲譽,損害了社會組織的公信力。

為治理非法社會組織誠信缺失亂象,省民政廳聯合省公安廳,從20184月份開始在全省開展了“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排查出非法社會組織809家(自行解散51家,勸散257家,取締320家,引導登記181家),其中打擊冠以“中華”“中國”“全國”的非法社會組織10家,取締利用“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開展活動的非法社會組織4家,形成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的高壓態勢。

(一)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營造了良好的打非整治宣傳氛圍。將宣傳、廣泛發動群眾參與、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的基礎工作。各級民政部門在購物廣場、公園、車站等人流聚集區集中開展了“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宣傳活動”;組織開展“社會組織六進”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媒體、進場館、進社區鄉村),發放宣傳手冊、張貼海報、懸掛橫幅,以及利用沿街LED屏和電視、網站、微信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非法社會組織的危害、特點、辨別方法和舉報方式,提高社會公眾的防范意識和監督意識。期間,共接到涉嫌非法社會組織舉報線索425條,為打擊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奠定了基礎。

(二)全面摸底排查,讓非法社會組織無處遁形。組織鄉鎮、社區開展拉網式“非法社會組織大排查活動”,結合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工作人員上街、入戶巡查,對街道小區內的社會組織登記造冊,核實登記注冊情況,深挖細查非法社會組織,使其無生存之地。例如,渭南市依據在排查中發現的“中國三農為農民辦理養老退休”宣傳彩頁為線索,排查出涉嫌詐騙的非法社會組織“中國三農西部農業養老中心”。

(三)聯合執法從嚴查處,形成打擊整治的高壓態勢。各級民政部門在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構分級負責登記體制基礎上,注重與公安、教育等部門聯合行動,共享信息,協同推進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工作,變“單打一”為“組合拳”,加大打擊力度,共查處非法社會組織577家,追繳凍結贓款276萬元,公安機關依法抓捕46人。例如,寶雞市民政局、公安局聯合查處了打著“精準扶貧”旗號進行詐騙的非法社會組織“為人民服務精準扶貧基金會”,依法抓捕犯罪人員20名,凍結贓款200余萬元;漢中市民政局、公安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查處了偽造社會組織證書、以社會組織名義開展活動的“漢中市張繼中醫大藥房”。

二、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情況

(一)明確工作重點任務。省民政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國家稅務總局陜西省稅務局制定了《關于開展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我省開展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的工作重點:一是懲治詐捐、騙捐、冒用慈善組織名義組織捐助活動的情況;二是懲治慈善組織違法違規使用善款等行為;三是禁止慈善領域存在誠信缺失問題的單位和個人參與慈善表彰評選。

(二)完善投訴舉報機制。一是健全完善投訴舉報機制,公布舉報電話、傳真、郵箱,接受公民個人、企事業單位和其他機構對慈善組織涉嫌違法違規使用善款行為進行舉報。二是在“信用中國(陜西)”網站“失信投訴”專欄中增設“慈善捐贈領域”分類項。三是通過“陜西民政”網中“廳長信箱”、“留言咨詢”受理“慈善捐贈領域”群眾投訴與舉報信息。省民政廳在2018年社會組織年度檢查、專項抽查、“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等專項工作中尚未發現慈善組織違法違規使用善款的行為,尚未收到有關詐捐、騙捐、冒用慈善組織名義組織捐助活動和慈善組織違法違規使用善款的群眾舉報線索。

(三)加大失信懲戒力度。省民政廳結合《關于對慈善捐贈領域相關主題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發改財〔2018331號)和《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陜辦發〔201712號),印發了《陜西省民政廳辦公室關于在全省社會組織中建立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的通知》,明確要求對慈善捐贈領域的失信被執行人或失信慈善組織在評估等級、公益性稅前資格扣除、政府購買服務、政府獎勵、發起設立社會組織、擔任社會組織負責人等進行限制。同時,組織召開陜西省社會組織誠信建設推進會,200多家省級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和基金會的負責人參加會議,當場簽訂了《陜西省社會組織誠信承諾書》。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持續鞏固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取得的成果。2019年,我省將持續推進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工作,重心由線下轉到線上,重點整治通過互聯網開展活動的非法社會組織。一是利用民政部開發的全國社會組織執法監察系統,對網絡上發布信息的社會組織與數據庫進行實時比對,做到早發現、早排查、早處理,及時消除隱患。二是加大對危害較大的非法社會組織的責任人進行失信懲戒。目前,我們已在信用陜西的失信投訴專欄中增加了非法社會組織的投訴模塊,并向信用陜西推送了第一批非法社會組織責任人名單,將失信行為記入個人征信中。三是結合民政部即將正式公布的《關于對非法社會組織責任人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進一步加大懲戒力度,對情形嚴重的責任人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實行多部門聯合懲戒,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會氛圍,全面治理社會組織領域的誠信缺失問題。

(二)進一步強化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一是強化規范引導。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國家稅務總局陜西省稅務局,針對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重點工作,規范慈善捐助,引導社會組織尤其是慈善組織,依法依規使用善款。二是加大監督力度。結合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年度檢查、專項抽查、“雙隨機一公開”隨機抽查、等級評估等專項工作,對慈善組織募捐活動嚴格把關,重點排查,認真對違法失信名單的慈善組織、慈善組織的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進行統計和梳理,建立慈善捐贈信用黑名單,并定期推送到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陜西),及時在“信用中國(陜西)”等網站發布。三是形成懲戒合力。配合人民法院將被依法判定在慈善捐贈相關活動中承擔責任的捐贈人、受益人列入黑名單;配合公安機關將依法查處的假借慈善名義或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自然人、法人等列入黑名單,強化部門之間、地區間失信主體信息互聯互通,推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使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回答大家的提問。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張競怡:

介紹就到這里。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的時候,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謝謝。

記者:

非法社會組織嚴重損害社會組織公信力,具體危害表現在哪些方面?

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春福:

近年來,我省社會組織整體發展較快,在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一些非法社會組織未經依法登記,擅自使用社會組織名稱,以服務國家戰略、對接資金項目、頒發獎狀證書等方式進行非法斂財,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還有的以“維權”、“宗教活動”、“民族關系”等名義開展活動,蠱惑人心、煽動群眾,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破壞了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環境,擾亂了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秩序,影響了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必須依法堅決打擊。

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要標本兼治,鏟除非法社會組織的生存土壤。一方面,要提高社會大眾對非法社會組織知曉度。向記者朋友們普及一下,現在微信使用很普遍,民政部開設了“中國社會組織動態”公眾號,點擊公眾號左下角 “我要查詢”,即可實現精準查詢。社會組織都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如同人的身份證號碼一樣具有唯一性,登錄查詢某社會組織就會出現相應的查詢信息,如果沒有查詢出來,基本可以確定是非法的。省民政廳組織各級民政部門在5月份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活動,通過走訪入戶、發放彩頁、欄目板報以及設立宣傳站點等方式,進村組、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廣泛宣傳非法社會組織和非法集資的危害、特點、辨別方法和舉報方式。另一方面,我們將積極與宣傳部門對接,加強電視媒體、期刊廣告等宣傳途徑對涉及社會組織宣傳的審核,阻斷非法社會組織的傳播途徑,最大程度的削弱非法社會組織危害和影響,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

西北信息報記者: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組織如雨后春筍不斷出現,如何正確判斷社會組織是否為非法社會組織?

省民政廳副巡視員朱圣根:

我們經常講非法社會組織主要是未經民政部門登記擅自以社會組織名義開展活動,以及被撤銷登記后繼續以社會組織名義活動的組織,也包括籌備期間開展籌備以外活動的社會組織均視為非法社會組織。從冠名上看,非法組織往往冠以“中國”“中華”“全國”“世界”“聯合國”等“高大上”的名頭。從業務范圍上看,非法社會組織善于“蹭熱點”、打“擦邊球”,往往跟風國家戰略,使用“軍民融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社會公眾關心的熱詞。從組織形式上看,非法社會組織有的以“協會”“促進會”“聯合會”“基金會”等傳統社會組織的組織形式活動;有的以“委員會”“發展局”“中心”等類似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組織形式活動;還有的以“聯盟”“合作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活動。凡發現符合上述命名規則的組織,可以登錄民政部“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中國社會組織動態”微信公眾號等進行查詢,經查詢無結果的,就可以判斷為非法社會組織。

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近年來,慈善捐贈領域問題多發,民政部門將會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對慈善組織捐贈行為進行規范?

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春福:

民政部門將嚴格執行《慈善法》《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大對慈善組織發起人、負責人、業務范圍、資金來源、章程等審查力度,視情進行實地考察或主動征求有關部門意見,依法做好慈善組織認定、登記和公開募捐資格管理工作。一是慈善組織被民政部門認定為具有公開募捐資格,在網上公開籌款,一定要到民政部指定的相關平臺。二是經常見到的在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發布的個人求助行為,不屬于慈善募捐。三是慈善組織作為獨立法人,依法承擔完全民事責任,民政部要求慈善組織開展慈善募捐活動時書面承諾活動的真實性。民政部門要結合年檢、評估、專項檢查等日常工作,加強對慈善組織和公開募捐活動的監督管理。指導慈善組織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做好慈善活動及公開募捐方案備案工作,引導慈善組織依法依規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傳播正能量,著力營造健康規范的慈善氛圍。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工作處張競怡: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光臨。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